登錄???|???注冊
本書以報告文學的方式記錄了影響當今中國社會的一些重案要案,介紹了犯罪分子的違法犯罪事實,從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犯罪分子的犯罪動機以及他們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作者將真實的第一手資料,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真實地再現了案件發生的場景,生動地描繪出犯罪分子一步步走向犯罪的心路歷程,以及由此引發的發人深省的血的教訓。本書為廣大法學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實際案例,對于完善我國法制建設、提高社會治安具有一定的意義。
丁一鶴 ·紀實文學 ·17萬字
他們是這個時代最成功的人群,是他們創造了無數的神話。他們幾乎是從一種很原始的生存狀態中掙脫出來,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便成為了現代文明的創造者。他們不是費孝通視野中的30年代的江浙農民,他們也不是趙樹理筆下的40年代的陜北農民,他們不是大寨式的農民,不是小崗村的農民,他們是他們自己。我們在尋找一個農民,其實,我們是在靠近一個正在實現中的夢想。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我們所關注的這部分農民,便是當今正在東方大地上改變著自己命運的幾億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
吳曉波 ·紀實文學 ·10.4萬字
她是黑人,叫海瑞塔·拉克斯,但幾十年來世界只知“海拉”細胞。她治療宮頸癌時,并不知癌細胞被取走,后培養成首例在體外“永生”的細胞,助力人類獲得眾多科學答案和新技術。在她身后,家人只是毫不知情地繼續活在黑人那宿命般地困頓中……作者挖掘了這段跨越百年的歷史,圍繞海瑞塔暨拉克斯一家生平及關涉海拉細胞的科研事件,勾勒了這個黑人家族的沉浮,點亮了醫學研究中許多細膩故事,也揭開了科研倫理的黑暗過去和艱難成長。
(美)麗貝卡·思科魯特 ·紀實文學 ·21.8萬字
2020年,作者高洪雷出版了《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一書,該書在大量史料考證和吸取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兼顧可讀性,以沿途15座城市為結點,細數了陸上絲綢之路在城市興衰、貿易溝通、思想溝通、文明交往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歷史作用。之后,作者進一步深挖史料,并拓展寫作視野,將目光聚焦到海上絲路,同樣選取了沿途上15個重要節點,將海上絲綢之路作為經濟之路,文化之路的前世今生,書寫出來。
高洪雷 ·紀實文學 ·27.7萬字
長篇紀實文學《去北川》基于作者2021年至2022年掛職北川期間的觀察、記錄和思考,從個體體悟入手,結合間接經驗,融合人類學、社會學等內容,對北川的歷史人文、民族記憶、地理變遷、風物傳統、現實發展進行生動書寫,做到了歷史與美學相結合、人民性與時代性相統一、文學性與知識性相協調,是一部體現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長篇紀實文學精品之作。
劉大先 ·紀實文學 ·11.5萬字
《小鎮青年》取事詳實、敘事感人,作家多次深入基層,深入采訪挖掘典型人物。全書共分八個章節,反映青島地區鄉村振興中年輕人的創業故事,宣傳青島鄉村振興成果。八個章節中的新時代島城小鎮代表人物有學識、會創新、肯堅持,是帶頭實現共同富裕的年輕先鋒,具有積極的社會引導作用。通過一個個平凡鮮活的勞動人們英雄形象,折射出鄉村振興的新景象,讓青島勞模精神成為激勵讀者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和信念,具有鄉村振興發展樣本作用。
高方 ·紀實文學 ·12.2萬字
無論你選擇化療、X光檢查還是心臟移植,每一個醫療決定,都是一種風險。保羅·奧菲特醫生指出,從三百多年前人類的第一次輸血到現如今的新冠疫苗開發,風險,伴隨著每一種新治療手段的出現。20世紀,美國人的人均壽命整整增長了30年,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現代醫學的進步。同時,每一項醫學突破都伴隨著勝利與悲劇。我們是否要接受,以及何時接受新技術?輸血、麻醉、化療、疫苗、抗生素、X光檢查、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制劑,《賭命》從現代醫學九種偉大成就入手,講述每一種醫學進步背后的風險故事。
(美)保羅·奧菲特 ·紀實文學 ·11.6萬字
芬蘭記者阿努·帕塔寧2008年搬到美國,她本來是充滿自信的人,有成功的事業和充實的社交生活,可是來美國后不久就變得謹小慎微,充滿自我懷疑。她發現,這里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從購買一部手機到為教育和兒童保育進行稅務申報——和自己的北歐老家相比都更復雜和充滿壓力。起初,她把自己嚴重的焦慮歸因于自己難以適應自由的新環境。但是隨著越來越了解更多的美國人,她發現他們也和她一樣倍感壓力。為了理解美國和芬蘭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她開始仔細觀察這兩個國家的日常生活,從政經文化、育兒教育、社會福利、醫療健保、兩性關系、工作稅制等政策差異優劣,在清晰詳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上給出具體建議。她澄清了那些說北歐國家是“大政府”“高稅收”“福利國家養懶人”的常見誤解,指出美國社會的金錢至上原則造成公民生活更大的風險性和更強的依賴性,普通人維持基本生計的成本也遠比北歐國家更高。北歐生活方式讓人的生活更加舒適,自由,這也說明了人類追求卓越的愿望并不像美國人對利潤動機的信念所暗示的那樣脆弱和軟弱。也許生活比金錢更重要,這在全球各地都是一致的。
(芬)阿努·帕塔寧 ·紀實文學 ·23萬字
在德國的醫院里,動手術、插管、放射治療和人工呼吸這些業務——依據收費標準的不同,每人每天的住院治療費用約在1600歐元——就是搖錢樹。作者馬蒂亞斯·特恩斯行醫多年,接手病例無數,其中包括年老體衰,已經無法醫治,只能依靠機器存活的患者。但面對這些病患,很多醫生和醫院所關心的并非如何去減輕患者的痛苦,而是如何獲取經濟利潤。治療越頻繁、越復雜,他們的盈利空間就越大。為此,特恩斯醫生呼吁: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姑息治療,而非通過過度治療去延長老年患者的痛苦,在具體評估之后,應該提倡姑息治療,讓病人有尊嚴地安詳離世。本書通過外科手術、透析、放療、人造營養等治療手段下的各個活生生的病人的故事,真實呈現他們所面對的痛苦,所經歷的過度治療,揭露了德國現行醫療體系下不尊重病人意愿,為了獲取高額的經濟利潤而進行過度治療的現狀。
(德)馬蒂亞斯·特恩斯 ·紀實文學 ·15.1萬字
隨處可見的家庭的問題,隨處可見的孩子的煩惱,隨處可見的孩子的社交圈,為什么會發展成凄慘的殺人事件?2015年2月20日清晨,寒風刺骨。日本川崎市多摩川的堤岸邊,人們發現了上村遼太的遺體。年僅13歲的遼太全身赤裸,身上有多達43處刀傷。遼太的失血量超過1升——相當于全身血液的三分之一,在徹底失去知覺前,他艱難地爬行了23.5米,試圖到公路上求助,但終究沒有力氣爬上堤壩。警方不久便逮捕了犯罪嫌疑人,三人均未成年。三名少年本是與遼太一起消磨時間的伙伴。父母離異之后,遼太跟隨母親和兄弟姐妹搬到了新城市,卻難以適應新生活。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和學校里失去容身之處,轉而向外部世界尋求,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他們遇到了和自己境遇相似的孩子,構建起一個共同的圈子,想要填補彼此心中的空洞,在這個過程中,有時會做些壞事——抽煙、打架、小偷小摸。但究竟是在什么時刻,少年們的心中生出了殺人的念頭?
(日)石井光太 ·紀實文學 ·11.9萬字
耳朵聽不見,也可以打拳嗎?日本第一位女性聽障職業拳擊手小笠原惠子的雙親都是健聽者,因此,兩人從未想過自己的女兒會聽不見。直到三歲,惠子依然無法說出完整的詞句,媽媽終于面對現實帶她去做精密檢查。自此,惠子被確證為“聽力障礙患者”。也就是說,從小,惠子就與最親近的人活在兩個世界,從來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人流暢地交流,又如何與世界恰當地互動。她頂著爆炸頭孤獨地跋涉過狂躁的青春期,在校園霸凌與暴力對抗中探索著自己的位置,以別人眼中異類的弱者形象生存于世。直到走入拳館的那個意外瞬間。她怕痛、怕挨揍、怕丟臉,沒有過人的天資,反倒懷抱缺陷。沒有人能夠明白,為什么連喝彩聲都聽不見的她,想成為職業拳手。本書描繪了她如果度過人生的前三十年,如熱血漫畫一般,有心酸有亢奮,也有讓人共情的軟弱和淚水。這或許并非一則關于英雄成功的故事,反倒關于日常的失敗與尊嚴,正如她所說:“我總是在逃避。我的膽小怕事在拳擊里也依然保留得完好無損。可這世界上并不只有內心堅強的人,還有許多軟弱的人。”
(日)小笠原惠子 ·紀實文學 ·6.5萬字
本書為長篇報告文學,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紅船啟航地、江南古城嘉興自1921年至新世紀,在遭受種種苦難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大眾命運、城鄉面貌、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并邁向共同富裕的壯闊歷史。作品基于大量第一手史料創作,深入挖掘革命年代涌現的感人事跡,以及在和平年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典型人物故事和重大成就,展現了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嘉興精神,描摹了中國百年波瀾壯闊歷史的典型樣本。
黃亞洲 ·紀實文學 ·15.3萬字
女人沒有國家,但一直在戰斗。柏林墻倒塌、冷戰結束、烏克蘭經濟崩潰……歷史一次次重演,誰能全然置身事外?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家里放了一張俄語唱片,身旁的清潔女工娜斯佳突然淚流滿面,她這才意識到,娜斯佳是母親去世后首個和自己產生交集的烏克蘭人,她不僅在基輔受過高等教育,還是土木工程師……她是怎么從烏克蘭的高級工程師搖身一變成了柏林清潔女工的?為什么沒有護照也要去德國?又如何和大學戀人分別,再嫁給了德國的樓房管理員?《娜斯佳的眼淚》延續了“馬里烏波爾三部曲”前兩部的脈絡,聚焦于一位來德的烏克蘭女性,串聯起無數東歐人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的遭遇,講述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縫隙與時代轉折下,一個人的破碎與一代人的四散流離。少有的聚焦蘇聯解體后的個體遭遇之作。從土木工程師到清潔工,書寫時代劇變下高級知識分子的墜落,當代烏克蘭困境的驚人寫照。當代東歐版《奧德賽》。馬里烏波爾三部曲終結篇,最后一塊東歐私人史拼圖終于完整!
(德)娜塔莎·沃丁 ·紀實文學 ·8.4萬字
我們必須在桎梏中尋找自由,在殘缺中尋找圓滿。在疾病與死亡的框定下,生之意義與頑強得以彰顯。最會說故事的神經科醫師奧利弗·薩克斯,以其專業的知識背景,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將腦神經病人的臨床案例,寫成24個動人心魄診療故事,完美融合科學性與人文性。在疾病與死亡的框定下,生之意義與頑強得以彰顯。24個故事中的病人都因腦神經疾病,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但與這種殘缺相伴相生,他們身上也都有著某種天賦。他們以自身尚存的能力與天賦,頑強地突破疾病帶來的限制,擁有了精彩甚至可稱輝煌的人生。他們的人格熠熠閃光。這對我們普通人的意義是——生命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但也總能自行尋找出路。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蔡曙山、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作序推薦。
(英)奧利弗·薩克斯 ·紀實文學 ·14.6萬字
這是一部自閉癥兒童的媽媽寫下的自白。多年來,凱特·斯溫森通過她廣受歡迎的博客“尋找庫珀的聲音”,為成千上萬世界各地的自閉癥家庭提供了安慰。當斯溫森的兒子庫珀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自閉癥時,她被強烈的挫折感和疲憊感包圍了起來。然而,作為母親,她拒絕放棄,堅忍不拔,將無盡的愛給予孩子,陪伴他成長。同時,她還積極和其他自閉癥兒童的父母走到一起,經歷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這本凝結著淚與愛的作品中,斯溫森以真誠和飽含同理心的文字分享了她鼓舞人心的人生旅程,為其他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帶來了希望。
(美)凱特·斯溫森 ·紀實文學 ·18.8萬字
17歲時,她獨自登上飛往美國的飛機,開始了異國他鄉的留學生活。在異國他鄉,她面對的是什么?她開心嗎?她苦惱嗎?她有什么失落,又會有什么收獲呢?90后作家顧文艷在留學期間寫給母親的信,展示了她初到美國、逐漸適應,再到英國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在衣食住行、人際交往等等方面的體會與感受,其中有新奇和興奮,有迷惘與困惑,有淚水,有歡笑,而最讓父母欣喜的莫過于女兒內心的蛻變和心靈的成長。
顧文艷 ·紀實文學 ·11.2萬字
本書為“紅色起點”叢書中的一種,聚焦于上海警察系統的中共黨員,分“星星之火開始燎原”“在敵人心臟,‘警委’點燃紅色火炬”“隱蔽戰線,在某一個瞬間改寫歷史”“里應外合,迎接解放”4個部分,講述了上海警察系統建立第一個中共黨支部、保衛周公館、領導上海攤販抗爭、參與策反國民黨警察局機動車大隊等一系列生動、驚險的故事。
走走編著 ·紀實文學 ·12萬字
2020年,52歲的母親從陜南農村來到深圳務工。獨立生活十幾年后,“我”與母親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個屋檐下。我們在狹小的房間中爭吵,母親看不慣“我”的花錢方式,“我”難以忍受母親的生活習慣。我們深陷彼此糾纏、負擔和依賴的關系。然而我們彼此相愛,“我”深知母親的軟肋便是對我毫無保留的愛。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親在礦場、在建筑工地揮灑了年輕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寫字樓的幾格空間中做保潔員。“我”想記錄下母親的打工史,努力穿梭過她記憶中的生命。母親的人生為做著螺絲釘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塊生活的“飛地”,讓“我”得以喘息、回顧,珍重自己的來處。這是我們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場寫作。
張小滿 ·紀實文學 ·14萬字
“照護殺人”,一個自相矛盾的詞語,一種非同尋常的謀殺。犯罪者并非全受恨意驅使,相反,他們一直肩負著照護的重擔。在殺死至愛家人的那一刻,他或她,到底有過怎樣的掙扎?如果有一天,我們要承擔起照護家人的責任,應該如何面對?當身邊人陷入無法言說的照護困境,我們能做些什么?NHK特別節目錄制組圍繞“照護殺人”案件在日本全國范圍內進行了深入調查,通過案件卷宗案發現場周邊走訪、與當事人對話以及相關人員的采訪,揭示了11樁照護殺人案件背后令人心酸的真相。這些案件聚焦于高齡者互相照護的“老老照護”、為照護而辭去工作的“離職照護”、最容易被忽略卻最痛苦的“初期照護”等照護難題,試圖找尋犯下照護殺人罪行的真正原因,探討預防悲劇再度發生的方法,為我們設身處地理解照護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視角。
(日)NHK特別節目錄制組 ·紀實文學 ·7.9萬字
本書為紅軍長征途經青海班瑪的歷史資料匯編。
周忠瑜 董華朋主編 ·紀實文學 ·1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