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部青年鋼琴演奏家張昊辰寫在“演奏之外”的音樂哲學隨筆。在古典音樂與大眾審美存在距離的今天,作者試圖講述的是自己心目中鮮活而又深刻、細膩而又廣闊的屬于古典音樂的完美世界。從古典音樂與哲學、美學、歷史、社會的關系,到在音樂史上留下重要印跡的作曲家們的藝術人生,再到作者本人在與鋼琴對話的生涯中感知到的共鳴和張力,書中的隨筆思考看似斷章,實際上連貫地呈現了既是青年也是鋼琴演奏家的張昊辰對古典音樂和演奏舞臺的理解、熱愛、依戀與期待。
張昊辰 ·現當代隨筆 ·11.5萬字
院前急救的世界,是街頭突發心臟停搏時的分秒必爭,是午夜把墜落者抬出迷宮般的工地,是在六平方米的斗室里現場接生并緊急救治無呼吸新生兒(還要應付只會添亂的準爸爸);也是反復給執拗的病人講解吃止疼片無害,被情緒激動的精神障礙患者刁難、咒罵乃至毆打;甚至還有調度的奇怪分診和流程中的制度性荒誕……朝九晚五的辦公室職員,為何轉投了這個路上行當,不分晝夜地拼命?這份職業又給人怎樣的紛繁經歷和內心體驗?文字間洋溢“笑氣”,倫敦纖毫畢現——英國醫療系統竟是培養作家的搖籃?
(英)杰克·瓊斯 ·紀實文學 ·14.9萬字
從秋天到春天,在英格蘭東部一片平坦的濕地上,J.A.貝克追逐著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間,癡癡地追隨這種鳥,觀察它們——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殺、進食、休憩……在日復一日的追逐中,他作為人類的意識逐漸消融,無可避免地被一種鷹的意識所取代……這并不是一本關于觀鳥的書,它是一本關于如何成為一只鷹的書。關于一個人,渴望成為人以外的存在。
(英)J.A.貝克 ·外國隨筆 ·12.4萬字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與詩學審美的源頭,也是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與氣味的起點。本書為《詩經》做詳解通釋,先以闡明讀詩基本方法的緒論為引領,再收錄《詩經》全文,每首詩下又包含原文、詩旨、注音、詞義、章句解說、舊注考辨、文學賞析等內容,注釋詳盡,可供不同層次和需求的讀者用作閱讀、學習與檢索的參考書籍。《詩經》存世悠久,注釋版本眾多,前人講解中多有分歧之處。本書作者王靜芝教授在20世紀下半葉臺灣學術界及教育界聲望卓著,曾長期任教于輔仁大學,歷任中國文學系主任、中文研究所所長。他精研經史典籍數十載,以傳習經典、續通文脈為己任,將畢生治詩的成果集于此書,“字注句解,貫串全章,單義簡釋,力求明快”,以望為“初學及自修者”提供一個簡明平易的門徑,一窺經典之基與詩史之美,是幫助今日讀者與學人領會《詩經》全貌的經典之作。
王靜芝 ·古詩詞 ·3.5萬字
木心說,到了成名之日,我才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埋沒了。晚年從美國返回故鄉烏鎮之前,他決定,不入畫廊,不進拍賣行,不接待采訪,不作講演,不發表文章,不收禮物,不題字——此七“不”,歸國之日的態度也。木心說,人在歷史的位置,也不過是一個床位。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當數量的筆記簿與散稿,從未面世,估計逾百萬字。由于木心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從內容和字跡推測,小部分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部分寫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紀,直到他2011年離世。這批遺稿的內容,寬泛雜多,不分章節,隨寫隨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賬單、書單、目錄、信稿,偶爾信手勾畫簡單的書籍設計,還有他自己的墓園。讀者熟悉的俳句、隨感、舊體詩、自由詩,約占半數,其余部分,介于雜記、備忘、敘事、憶舊之間,狀若自言自語,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木心逝世十周年,第一批木心遺稿終于能交到讀者面前。
木心 ·現當代隨筆 ·14.9萬字
心外科醫生,有著開胸換血、起死回生的神秘力量,但也是活生生的人,也經受著所有人都有的核心情緒——大部分時候。一次詭異的運動事故,冥冥中將韋斯塔比塑造成了全球領軍級的心外科醫生之一。“我從打蔫的紫羅蘭,變成了無拘無束、膽大自負的混蛋。我變得對壓力免疫,成了習慣性的冒險者,始終渴求著刺激,像一塊磁鐵似的,把高風險病例吸到身邊,并陶醉在和死神的競賽之中。”而又一個寒冷冬日,孩子的拯救和降生,“幫我改變了對生命的看法,也將我塑造成了一個更優秀的外科醫生——我變成了比過去好得多的人,也重又明白了愛能帶來歡騰、喜悅。”透過韋斯塔比的心路剖白和自我反思,讀者將看到一場場生命的冒險,一次次愛的悲歡,以及現代心外科那扣人心弦的全部故事——“它們正是在我這一生中漸漸鋪陳開的,能夠參與其中,我很自豪”。
(英)斯蒂芬·韋斯塔比 ·紀實文學 ·16.7萬字
本書是巫鴻先生對76載個人歷史的首部追憶。他突破一般回憶錄式的寫作,呈現給讀者的既不是真實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說式的全然虛構,而是一種創造性的經驗重構與想象,一種更為自由和開放的“記憶寫作”。他以幻想的手法呈現絕處逢生后,遇見克孜爾石窟壁畫飛天像的悸動和夢魘;又以冷靜克制的筆調,從北朝“蟬冠菩薩”像被盜與尋回的前前后后中,臧否個人、國寶、文物、傳統文化之間錯綜復雜又虔誠寧靜的連結。他書寫青少年時對古城北京的生活記憶,也袒露對書的偷窺,以及與保姆或私密、或讓人沮喪、難堪的個人故事。湛藍天空下,在青中帶紫的密歇根湖畔,他再會動蕩年代后重獲學習時光的自己,感悟師友、忘年交們對學術超越政治、人格信守獨立的追求。當下的經驗沖撞往昔的記憶,“在那一刻,我們感到自己都是瘋人院的幸存者,但許多人沒有我們這樣的好運氣。”
(美)巫鴻 ·外國隨筆 ·10.8萬字
房租不斷上漲、連鎖品牌入駐、熟悉的面孔越來越少、在地文化逐漸消失——這就是縉紳化:舊社區在重建后因地價及租金上升,吸引高收入人群遷入,原有的低收入者不得不遷往條件相對較差、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生活。縉紳化的進程一再深入,未來的城市能否真正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公正合理的空間,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本書通過對美國四座大都市(新奧爾良、底特律、舊金山、紐約)重大變遷的回溯和分析,指出所謂縉紳化是在資本對利潤的追求和政策傾斜的支持下,驅趕城市中的窮人,聚集更多精英富人,讓貧富兩極分化的一個過程。資本的大量流入,逼迫原生社區與文化妥協退讓,群體驅逐之下,城市從充滿回憶的故居變成精致而巨大的空洞。誰是城市的掌權者?民眾要如何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彼得·莫斯科維茨的鏡頭巨細靡遺,帶我們逐一拜訪那些負擔不起住房的困窘家庭,了解破壞性住宅政策如何在政商聯合下被制定出來,揭露了推動大都市縉紳化背后環環相扣的龐大力量。
(美)彼得·莫斯科維茨 ·紀實文學 ·13.5萬字
“農村可以出作家,但不大可能出經濟學家。”而本書則是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如何從農村的土壤中長出來的一則紀實。敬重教書先生的母親、愛栽樹的父親、將學生看作孩子的中學老師、作為保護人的大學同學、經濟學啟蒙恩師、諾獎得主、亦師亦友的不記名導師……他們不僅滋養了作者的品格,也影響了作者經濟學思想的形成,讓我們從中看到作者經濟學本質的由來。“從‘畫家’到‘油漆匠’”的發小、“一心想當村主任”的小學同學、想做學問卻進入商界的好友、“當官為辦事”的公社書記、作為陜北文化活字典的“非典型官員”、掛面書記和柳青作品收藏家……他們的成長經歷也影響了作者作為經濟學家的所思所想。這是一個經濟學家的長成故事,也是一個時代的經濟生態寫照。
張維迎 ·紀實文學 ·12.4萬字
《羅馬日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普利策文學獎得主裘帕·拉希莉用意大利語書寫的最新隨筆集,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記錄了她學習用另一種語言進行表達、尋找一種“新的聲音”的漫長過程。這不是一本枯燥的語言學習筆記,而是一位小說家開拓新領域的心靈啟示錄——語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識的。創作者在某個時刻感到有必要改變路徑:這是一種瘋狂的沖動,它可能意味著放棄自己作為表達者原有的特性與標志;這也是大膽的縱身一躍,收獲的是創作與人生更豐富的可能性。
(美)裘帕·拉希莉 ·外國隨筆 ·5.3萬字
王靜芝 ·古詩詞 ·18.9萬字
王靜芝 ·古詩詞 ·17.4萬字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紐約時報》等一線媒體爭相報道,在美國主流社會刮起閱讀、討論旋風。1990年5月12日,一個出身于美國東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輕人大學畢業了,他對父母說:“我要消失一段時間。”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國家度假區發現了一輛黃色達特桑,車主卻不見蹤影。1992年4月28,一位司機遇到一個搭便車的年輕人,說他要去阿拉斯加。1992年9月6日,幾名獵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輛廢棄的公交車內發現一具尸體,沒人知道他是誰,來自何處,為什么在那兒。是什么讓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生放棄大好前途、離開愛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進荒野?如果金錢、名譽和安穩的生活都不能給我們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美)喬恩·克拉考爾 ·紀實文學 ·12.4萬字
本書是精神分析小說大師丹尼爾·凱斯的回憶錄,圍繞其經典作品《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的起源、構思、寫作與出版的曲折歷程,回顧了他從坎坷童年到作品成功的人生故事,也談到了他的小說創作技巧和對于寫作動機的倫理思考。特別收錄獲雨果獎中篇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后擴展為暢銷全球的長篇版本。
(美)丹尼爾·凱斯 ·文學理論 ·10.2萬字
如果說《神話》是由希臘眾神組成的一個“復仇者聯盟”,那《英雄》就是為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單獨拍攝的獨立英雄電影。在本書中,我們可以跟隨弗萊的講述看到:歷盡艱辛取得金羊毛的伊阿宋,成也女人,敗也女人;受到伊阿宋被判的美狄亞,親自殺死自己的孩子和伊阿宋的新歡;這些戲劇性的、有趣的、悲劇性的和永恒的故事都可以在本書中看到。
(英)斯蒂芬·弗萊 ·外國隨筆 ·19.8萬字
母親死后,肯尼科特決心開始學習巴赫最偉大也最復雜的作品《哥德堡變奏曲》,希望從中探尋音樂的意義,乃至生命的意義。母親一生郁郁寡歡,對待子女尖銳、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臨之后,回顧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練習《哥德堡變奏曲》的過程充滿艱辛,它以超高的難度挑戰演奏者的自信,同時在情感上讓人不得不直面意識最深處、最私密、最孤獨的自我。肯尼科特將他應對悲慟與練習樂曲的經歷寫成了這本《復調》,不斷探索并試圖回答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怎樣才算認識一首樂曲?怎樣才算了解一個人?
(美)菲利普·肯尼科特 ·外國隨筆 ·15.8萬字
這是一本小說寫作類圖書。本書的課程按照“制作故事整體流程”→“制作主要角色”→“決定細節和演出”的順序排列,不一定按照這個順序進行也可以。你可以從你現在苦于寫不出來的地方開始讀,也可以從你最想寫的地方開始讀。每一堂課都以練習的形式,具體地記載了“這樣才能寫出來”的順序。請一定要實際動手寫起來。
(日)圓山夢久 ·文學理論 ·5.5萬字
這是一本小說寫作類圖書。本書詳細介紹了災難、愛情喜劇、英雄、拍檔和成功故事的模板,這些模板在現代小說中的應用范圍很廣。只要理解了結構和寫法,就能讓你的故事創作的保留曲目擴大很多。本書每一章都有練習部分。不要覺得麻煩,請一定要親自動手寫起來。
(日)圓山夢久 ·文學理論 ·4.6萬字
這是一本小說寫作類圖書。為了寫出“吸引讀者的故事”,本書教你寫故事的9種方法。對于寫小說而言,在保持登場人物和故事框架不變的基礎上,通過各式各樣的改編,連氛圍和讀后感都會發生變化。好比是同樣的咖喱,配上不同的食材,可以做成咖喱雞肉或咖喱牛肉,作為調味料使用,可以做成咖喱風味的沙拉醬。請你現在就動手寫起來吧。
(日)圓山夢久 ·文學理論 ·5.3萬字
當盛年不再,變老意味著什么?“今天,我迎來了自己九十歲的生日,但還有太多的東西有待發現。”2017年11月11日,英國作家詹姆斯·羅斯-埃文斯度過了自己的九十歲生日。他決定以日記形式寫下一年的生活,記錄在人生第十個十年的開端,有怎樣的日常與感悟。從衰老帶來的種種不便與病痛,到日常制作酸辣醬的樂趣,從深愛之人離世的傷痛與回憶,到自身對生命及死亡的思索。羅斯-埃文斯的文字充滿智慧與對生活細節的洞察,描寫日常瑣事,但極具沉思意味。
(英)詹姆斯·羅斯-埃文斯 ·外國隨筆 ·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