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回族經濟史
會員

《回族經濟史》是“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史叢書”(已出版兩部)系列中的一本,論述了自唐宋至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回族經濟發展的全程,重點關注回族人口遷移、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經濟制度及與其他民族之間經濟關系的變遷,揭示回族經濟史的特點。回族經濟史共分為四篇。第一篇為唐宋元明時期回族經濟史,包括唐宋時期穆斯林“蕃客”的貿易,元代回回人經濟體的形成,明代散居對回族經濟的影響。第二篇為清代至民國回族經濟史,包括清代回族經濟的繁榮,晚晴至民國時期帝國主義、回族軍閥和官僚資本統治下的回族經濟,清代至民國時期回族的伊斯蘭經濟。第三篇新中國回族經濟史,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回族經濟,回族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探索中的回族經濟。第四篇為回族經濟史的特點,包括“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促成了回族經濟的多樣性,農業在回族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伊斯蘭教對回族經濟活動的深刻影響,回族商業活動的歷史延續性。回族經濟史研究表明,“大分散、小聚居”使回族經濟呈現出多樣性。但農業則為回族經濟民族性得以保持奠定了基礎;伊斯蘭教為回族經濟民族性提供了強勁的文化內核;商業是回族共同經濟生活的主要特征。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構成了回族經濟的四個特點,而后三個特點維系的回族經濟的民族性,與“大分散、小聚居”造成的回族經濟的多樣性,既對立又統一。

楊思遠 ·區域 ·34.8萬字

近代中國茶業之發展
會員

在全球化進程中,雖然以茶葉為飲料的習慣源于中國,經陸路與海路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但在東方與西方,卻由于本身傳統文化的不同、環境的相異而產生了不一樣的飲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國為典型的紅茶文化,此紅茶文化飄逸著貴族的布爾喬亞的氣息,帶著重商主義的色彩,促使歐洲強權為了滿足對紅茶及其佐料蔗糖的需求,不惜伸展帝國主義的魔掌,在當時所謂的“落后”地區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殖民地,展開商品掠奪和人身買賣(奴隸)的活動。影響所及,中國茶貿易之開始發展、鼎盛、衰微,皆受制于外國市場。在1875年以前,由于中國是世界首要產茶國,故外國市場對中國茶之需要極大,在中國之外商紛紛爭運茶,相關的通商口岸因此繁榮。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中國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高于外國市場之行情,外國市場雖然影響中國市場之波動,但仍有限度。而中國茶中間商人為趁機謀利,乃大量粗制濫造,以致降低茶之質量。支配貿易的外國商人為確實能獲得價廉物美之茶,于是向印度、錫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與投資制茶工廠,強使亞洲茶生產國發生競爭。1875年以后,印度與日本之輸出量漸增,1880年代初以降,中國茶終于由賣方市場的位置轉變到買方市場的位置,外國商人逐漸放棄中國茶貿易。

陳慈玉 ·部門經濟 ·22.7萬字

稅收策劃36計(第2版)
會員

《稅收策劃36計(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主要體現以下4個方面:一是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吸收了各方面專家的建議,特別是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蔡昌、會計界著名學者馬靖昊、原華潤集團旗下公司CFO李漢柱等以及其他專家的意見,進行一步完善了稅收策劃技巧、方法和理論體系;二是精雕細琢,不斷完善。對本書的核心內容“妙計精要”和“本計內容”表述稅收策劃原理、方法和技巧的內容做進一步詳細論述,對部分策劃思路和技巧進行了修正。此外,東北農墾的馬樹強等先生對本書文字的處理等事項也進行了指導;三是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結合新政策研發出最新的實務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對部分附錄案例也進行了調整和更新;四是強化交流,相得益彰。采納了讀者建議,對部分案例中的表述進行完善和更正。本書按照投資人的業務操作流程作為謀篇布局的基礎。在表述形式上,每一計以“妙計精要”、“本計內容”、“案例注釋”作為結構框架;在“案例注釋”下,又引用三個案例來對相應計策作詮釋。而在案例表達方式上,一般先行介紹事件情況,然后進行“業務分析”和“政策分析”,并將“策劃分析”、“策劃結論”、“策劃點評”等稅收策劃必須經歷的程序分別列示,部分案例對“操作難點”也作了提示,從而便于讀者通過案例來體會策劃計算和技巧的操作原理。

莊粉榮 ·財政 ·39.5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莲县| 丹凤县| 洮南市| 弥勒县| 江达县| 万宁市| 洞头县| 四平市| 大港区| 靖江市| 乐陵市| 灵山县| 西畴县| 右玉县| 石城县| 平陆县| 杭锦后旗| 连城县| 岢岚县| 无极县| 岢岚县| 通榆县| 大厂| 获嘉县| 海林市| 永顺县| 京山县| 左贡县| 仪征市| 德钦县| 柞水县| 浠水县| 景洪市| 英超| 通许县| 财经| 海南省| 昌江| 山阴县| 公主岭市| 昭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