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什么是夢?
到底什么是夢?答案眾說紛紜。按照弗洛伊德[1]的說法:夢是潛入人類無意識認知的窗戶。夢是我們沉入睡眠處于無意識狀態時,大腦所產生的意象,并且包含著五種感官體驗。你可能會聽到聲音,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覺,盡管此時你正躺在床上一動不動。通常,夢里有你認識的人,你能看到你曾去過的地方。不過,有時我們會在夢里看到一些我們夢寐以求的事物,它們在現實生活并不存在,是我們的欲望將它們遷移至此。
人們是如何將事物具象成夢里的意象的?這些意象又是否會刺激做夢者的身體?
有些人認為我們做的夢是集體無意識的,但更為大眾所接受的觀點則是:我們在夢中看到的意象源于我們的現實世界,是潛意識中記住的電影、海報和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夢,承載著我們最深切的恐懼和欲望。所以有時你會發現,你在夢中做著你想做的事情,也因此許多人認為:夢是人類無意識心智的反映。
夢幾乎可以發生在睡眠的任意階段,但在快速眼動睡眠[2]時產生的夢境最為豐富,此時的夢也最容易被記住。快速眼動睡眠時,你閉著眼睛,但你的眼球會快速地不斷左右擺動,同時,你的呼吸不勻,心率不一,乍聽之下似乎有點可怕,其實不然,夢是唯一能夠讓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展現真我的東西。也因此,相較之下,做夢反而更為安全。
我們為什么會做夢?
人們知道什么是夢,卻不知道為什么會做夢。對此,有許多猜測,但無可爭辯的是:夢有益我們的精神、情緒,甚至身體的健康。
多數人認為,夢與我們的情緒穩定有直接聯系。當人們做夢的時候,大腦邊緣部分[3]很活躍,此處正是負責情緒的部分。此時,前額葉背外側皮質[4]負責執行功能的部分被激活。所以人們會發現,夢境能夠讓人情緒高漲,這恰恰也是夢境能夠如此栩栩如生,違反邏輯,甚至顯得異常詭異的原因。
理解夢境可以幫助穩定情緒,指引生活的方向。古時,人們認為夢中隱藏著上帝賜予的智慧。雖然夢并不能通向另一個世界,但確是通往我們自身精神層面的入口。
夢真的有益處嗎?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夢?
不是每個人都能記得自己做過的夢,但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歷。夢有許多益處,清醒夢[5]甚至能夠給人生帶來幫助。人在做夢的時候,通常壓力比較小,也不會過于沮喪。夢能夠影響身體舒適度,幫助解決問題,甚至提高記憶力。通過練習,我們能夠記住在夢中看到、經歷過的事情。
足夠的快速眼動睡眠還會讓你的身體產生更多的蛋白質——這樣你在白天的身體機能也會變得更強。睡覺的時候不要讓自己有太多的壓力,能夠幫助記憶夢境。如果這點很難做到,可以嘗試冥想。即便是最簡單的呼吸冥想也能幫你放松身體,集中精神,將腦海中消極的想法和壓力趕走,這樣潛意識才能靜下來,讓你獲得舒適的睡眠。
如果晚上沒有達到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白天可能會感到沮喪、焦慮,一整天都情緒低落。人們需要夢境和快速眼動循環來讓我們恢復活力。如果醒來時,覺得自己休息得很好,那么即便沒有睡到8小時也沒有關系。因為如果你沒有經歷快速眼動循環,就不會覺得自己休息得好了。
另一個能讓我們經歷快速眼動循環,做更多美夢的方法是停止熬夜。夜貓子更容易做噩夢,更難經歷快速眼動循環;早點休息則有很大不同,它能夠讓你平靜地做夢,并從中受益。
注釋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創立精神分析理論,著有《夢的解析》
[2]快速眼動睡眠,REM為Rapid Eye Movement的縮寫。由于REM睡眠在生理學上面與其他的睡眠階段極為不同,因此除了REM以外的睡眠階段被稱為非REM睡眠(NREM)。在一個睡眠周期中,會出現REM睡眠和非REM睡眠的交替,對于成人來說這個過程大約持續90分鐘?!緟⒖甲?
[3]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指包含海馬體(Hippocampus)及杏仁體(Amygdala)在內,支援多種功能例如情緒、行為及長期記憶的大腦結構。這種被描述為邊緣系統的腦部結構與嗅覺結構相近。術語“limbic”源自拉丁文“limbus”,意指“邊界”或“邊緣”。【參考自
[4]前額葉背外側皮質,DL-PFC,是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大腦前額葉皮層中的一個區域。它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執行功能,包括記憶,計劃,抽象推理等。
[5]清醒夢(英語:lucid dream)是在意識清醒的時候所作的夢,又稱作清明夢。清醒夢跟白日夢并不相同,清醒夢是做夢者于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白日夢則是做夢者于清醒狀態中進行冥想或幻想,而不進入睡眠狀態中。清醒夢一詞首先由荷蘭醫生Frederik van Eeden在1913年提出。【參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