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溫疫論
免費

《溫疫論》亦作《瘟疫論》,系溫病專書。2卷,補遺一卷。明·吳有性撰。書成于1642年(崇禎15年)。書中討論瘟疫證治,吳氏謂“溫”、“瘟”二字沒有區別,都屬于溫熱病范圍,因以“溫疫”名書。書中闡明了瘟疫與傷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見解,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又稱癘氣、戾氣)。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間;其傳變有九。又列舉溫疫與傷寒相反的十一種情況(如脈、舌等的不同),提出溫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療總原則,創用達原飲、三消飲等方劑予以調治,開后世治溫疫一大法門。原書2卷未多加詮次,很象是隨筆記錄而成。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將下卷安神養血湯、太極丸等條,以及成書后陸續補入的正名、傷寒例正誤、諸家瘟疫正誤等篇,并為一卷,以作補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此書曰:“瘟疫一證,始有繩墨之可守,亦可謂有功于世矣。”同時指出書中不足為:“其謂數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傷寒;數百傷寒之中,乃偶有一陰證,未免矯枉過直。”該書問世后,流傳甚廣,康熙年間日本即有刊本,國內翻刻本及闡釋發揮之書甚多,建國后有多種鉛印書及評注本。

吳又可 ·國學 ·4萬字

最新章節 第10章 2015-12-27 00:37:31
耳食錄
免費

文言小說集。清樂鈞撰。初編十二卷,續編八卷,坊刻石印本五卷(殘帙)。鈞原名宮譜,字元淑,號蓮裳,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嘉慶舉人,翁方綱弟子。工詩,有才名,書法家。《清史稿》及《清史列傳》有傳。著有《青芝山館詩文集》。此編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約十余萬字。所記故事皆傳奇逸聞、鬼狐志怪等“耳食”之言,故以之名書。作者落拓一生,同情民間疾苦,揭露出“乾隆盛世”的某些陰暗面。師承《聊齋》,頗得蒲氏筆意。如《南野社令》乃據《聊齋·王六郎》敷衍成篇,寫漁夫水鬼故事,《青州賈》言丙丁相約合資貿易,至期丁死,泯形相親,亦本《聊齋·葉生》魂從知己故事。然皆不如《聊齋》感人。作品以才子佳人幽婚故事為多,《夕芳》、《湘女》為此類傳說之有文采者。《上官完古》寫完古夜間遠行,聞鬼哭甚哀。問之,鬼乃歷訴地方官吏“貪殘如狼虎,數年工役繁興,科派鄉里,日役丁男數千而少給其食”的凄慘景象,鞭辟入里,極為深刻。他如《張將軍》以盜言盜,盜不可捕;《田賣鬼》寫素不畏鬼,伏鬼賣鬼之主人公,皆有一定思想意義,《癡女子》寫少女讀《紅樓夢》,反復數十百遍,癡迷淚盡,父母焚其書,女子連呼寶玉而逝的傳說,距《紅樓夢》初刻程高本不過二三年,可做紅學研究資料。有乾隆末年夢花樓刊初編《耳含錄》單行本,嘉慶間刊二編單行本,道光元年青芝山館刊本及同治十年敦仁堂刊本(初、二編合刊),此外有《清代筆記叢刊》本及《筆記小說大觀》本,皆五卷刪節本。

樂鈞 ·國學 ·15.1萬字

最新章節 第44章 2015-12-03 16:38:21
傷寒六書
免費

明·陶華撰。成書于1445年。全書7萬字。書凡6卷。該書以陶氏所撰之六種傷寒著作匯集而成,合為六卷,分為六書,故名《傷寒六書》。卷一曰陶氏家秘,先傷寒論,次傷寒秘要脈訣指訣、浮脈形法主病等二十二論,繼述有關傷寒的七十余種病證,以及風溫、濕溫、風濕、溫毒、中厥等證治。卷二曰明理續論,謂“成無己《明理論》,止五十證,辨究詳明,惜其未備。于是乃集所見所聞,比類附例,斟酌而損益之”。即在成氏《傷寒明理論》基礎上,由五十論增至八十五論,于傷寒形證予以辨析。卷三曰傷寒瑣言,乃陶氏研習《傷寒論》之心得,載辨張仲景傷寒論、治傷寒用藥大略、傷寒言癥不言病、厥分陰陽辨等一十五篇,“文雖鄙俚,然言簡意到”。卷四曰殺車槌方,列劫病法、制藥法、解藥法于前,載秘驗方三十七首于后,藥證相印,經方時方,融冶一爐,發明頗多。卷五曰一提金啟蒙,分述六經見證法、辨證法、診脈法、用藥法及脈要貫珠數等,以為學習傷寒啟蒙之用。卷六曰證脈截江網,立傷寒標本論法、傷寒用藥法則、傷寒統論受病之法、論傷寒難拘日數辨等一十六篇。是書言必遵仲景,強調臨床實用。對傷寒六經證治與雜病證治,探微索隱,反復詳明。其辨陰陽有經,表里有癥,虛實有脈,制方有法,活潑玲瓏。其診病問疾,善用浮、中、沉三脈查辨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循此而立法處方用藥。另書中所載經驗良方,匯注了陶氏心血,具有實際參考價值。又從學術的繼承與發展而論,此書受朱肱《活人書》影響頗為深刻。但辭句多有重復,并有辨證欠明、方藥雜亂之弊。后世徐春甫、汪琥、王宇泰等均就此提出異議。此書有明·李存濟刻本及《醫統正脈》本等版本;民國間上海千頃堂書局、上海中醫書局有印行。現北京圖書館藏有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明·萬歷四十年壬子(1612)李存濟刻本;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藏有明代武林何景道刻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有清·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文發堂刻本。

陶華 ·國學 ·9.7萬字

最新章節 第23章 2015-12-23 15:51:24
丹溪治法心要
免費

綜合類著作。元朱震亨撰,明高賓校。八卷。震亨有《格致余論》已著錄。此書原為朱氏門人整理而成,嘉靖二十二年(1543)高氏校正重刊。約十六萬四千字。卷一至卷六第九十,為內科諸疾。卷六第九十一至第百二十一,為目眼、口齒、癰疽、瘡瘍等諸疾。卷七,為婦人科。自經病至婦人雜病共十一條。卷八,為小兒科,自初生至雜方共二十四條。另附醫案拾遺。共載內、外、婦、兒各科常見病證百五十六種。每一病證皆標以序號,一條一病或一證,對每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要點,理論根據,診治大法,立方遣藥等,均指明要點,要言不繁。在病因病機方面,認為多種病證與氣、血、痰、郁有關。選方用藥則先確立主方,而后視病因不同,分別予以加減。在治法上,提出很多帶有規律性的方法及獨特見解。病證后多附有驗案以證之。書中所論體現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術觀點,對臨床頗有實用價值。高氏云:“《心法》言心而不言要,《醫要》言要而不言心。此則曰心又曰要焉,雖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書之視二書,則尤精備焉”。故宜與《丹溪心法》、《脈因證治》等書互參。有宣統元年(1909)武林肖氏依明版鉛印本,一九八五年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鉛印本。

朱震亨 ·國學 ·17.3萬字

最新章節 第154章 2015-12-19 11:25:57
道德真經注
免費

四卷。初唐李榮(生卒年不詳)撰。李榮,初唐元天觀道士,號任真子,為高宗、武后間人。撰有《道德真經注》四卷。僅存一至三十六章。舊題稱:“元天觀道士李榮注”。書分《道經》、《德經》二經。《道經》末章與《德經》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發現此書下卷。因書前奏表稱道士臣榮,所以都誤認為李榮是息齋道人,進而認為此書為息齋道人所著。白云齋《道藏目錄詳注》在《道德真經義解》下誤抄為息齋李榮注,實乃錯誤。然《道德真經注》與《道德真經義解》之間存在異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經義解》分《道經》、《德經》共八十一章;而此書僅分《道經》、《德經》并無章次。其二,《道德真經義解》之旨在于:“常無,欲以觀其徼,常有,欲以觀其微”。認為《道德經》上、下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極限,掌握它可以得道、治國、修身;而此書之旨闡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提倡圣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治。其三,《道德真經義解》認為“非常道,非常名,常者不變謂也”,又認為“谷神不死,神藏于體,猶山之藏谷,故曰谷神”。此書認為:“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非常名者,非常俗榮華之虛名也”,又認為“谷空也”。其四,《道德真經義解》多散句,而此書似駢文,如此等等。說明此二書實非一人之作。《新唐書·藝文志》、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及唐末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對《道德真經注》都有記載和引用,因此學者認定此書為李榮著而于息齋道人《道德真經義解》無涉。后世學者認為此書闡述詳實,對《道德經》的理解、解釋均有獨到之處。為唐以后研究《道德經》者引以為參考。現存明《道藏》本、明《道藏舉要》本。

河上公 ·國學 ·2.6萬字

最新章節 第5章 2015-11-27 15:20:03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县| 拉孜县| 吉隆县| 大城县| 和林格尔县| 汝城县| 辽中县| 红桥区| 那曲县| 明水县| 桃园县| 台安县| 介休市| 迁安市| 开封县| 桃园市| 隆安县| 临高县| 星座| 太原市| 伊金霍洛旗| 克拉玛依市| 博白县| 北安市| 宁津县| 吴忠市| 大姚县| 淳安县| 安岳县| 津市市| 宽甸| 乃东县| 务川| 手游| 泰和县| 彭水| 保康县| 象州县| 兰坪| 五寨县| 英吉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