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 傷寒六書
- 陶華
- 4412字
- 2015-12-23 15:51:24
凡男子陽易,婦人陰易者,病新瘥而動淫欲也。其候身重氣乏,小腹絞痛,頭不能舉,足不能行,四肢拘急,百節解散,眼中生花,手足拳攣,其脈離經,皆不可治。或榮衛精髓竭,翕翕少氣,手足不能舉者而死。吁,外傷六氣,內傷七情,其為害若是耶。燒 散、 鼠屎湯、竹皮湯、干姜湯、青竹茹湯、當歸白術湯宜選用之。
陰陽交者,溫病不得發汗,汗之復生大熱,狂言不食,其脈燥疾是也,皆不治。若脈浮數,表證尤在,可再汗之。若脈沉實,則為胃實,又從汗下之。后復熱者,同此法。再汗用桂枝湯,再下用承氣湯。
怫郁
怫郁者,陽氣蒸越,形于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其證則有異焉:大便硬而氣短者,實也;汗下后而得噦者,虛也。當詳究之。
太陽初得病,發汗不徹,并于陽明,續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陽氣怫郁也,解肌湯;或汗久不徹,其脈浮緊,與麻黃湯。
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郁不得臥,此燥屎里實也,承氣湯主之。
汗下后虛熱,又復下之,其人怫郁,復與之水,因而成噦。此胃中寒也,桂枝人參湯加茯苓。
螈
螈 者, 則急而縮, 則緩而伸。熱則生風,風主動,故筋脈相引而伸縮。傷寒至于螈 ,可謂危矣,能以祛風蕩熱之劑減其大勢,間有可治者。治法與 同。
戰栗
戰栗者,陰陽爭戰,故身為之搖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栗。戰者正氣勝,故有得汗而解者。栗則不戰而但鼓頷,遂成寒逆。此陰氣內熱,正不勝邪,宜姜附四逆湯加灼艾以御之。經曰:陰中干邪,必內栗也。又云:邪中下焦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皆此類耳。方在惡寒條,四逆湯、甘草干姜湯。若復躁而不得臥者,不治。
時行兩感
時行者,春應暖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實時行之氣。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解肌湯。夏感寒邪在心,調中益氣湯、射香湯、半夏桂枝甘草湯。秋感濕邪在肺,白虎加蒼術;發黃,茵陳五苓散。冬感寒邪在腎,名曰冬溫,栝蔞湯。溫疫通用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宜用辛溫藥發散。
傷寒兩感,半屬于陰,半屬于陽,臟腑俱受病。一日太陽、少陰俱病,則頭疼口干,煩滿而渴。
二日陽明、太陰受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口,不知人者,六七日死,長沙無治法。但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發表攻里,本自不同。后人以意消息,謂如下利不止,身體疼痛,當先救里,與四逆湯;清便自調,與桂枝湯。然治有先后之說。
太陽先受病,在表,先解表。少陰先受病,在里,先救里。先表者,里不可緩也。先里者,表亦不可緩也。此通權變之論也。
不得眠
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臥安。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也。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汗出鼻干,不得臥,則邪在表也。若胃有燥屎與大熱錯語,及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臥,則為邪在里也。胃不和則臥不得安,故宜散熱和胃。若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又從梔子豉湯以涌之。至于少陰病,熱煩于內而不得眠,又宜扶陰散熱。若瘥后不得眠者,則熱氣與諸陽相并,陰氣未復也。有汗下太過,陽氣暴虛而不得眠者,若無熱證,又宜姜附湯以退陰復陽也。此又不可不知。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今反下之,若利止,必結胸;未止,三四日復下,必協熱而利。結胸,理中丸。協熱而利,白頭翁湯。
少陰利下,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此停水也;若二三日心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大承氣湯。
下之后復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嘔不渴,無表里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
吐、下、汗后心中懊 ,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陽勝陰,則狂言亂夢,心煩乏氣者,酸棗湯。
陰勝陽,則驚悸昏沉,大熱干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中風,汗出,脈濡而弱,厥而且寒,躁不得眠,小建中湯;煩躁,竹葉石膏湯。
瘥后飲酒,煩惡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發斑
大熱則傷血,血熱不散,里實表虛,熱氣乘虛出于皮膚而為斑也,輕則為疹子,甚則為錦紋。
或病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致此。大抵有兩證:一者溫毒,即春時發,汗下不解,邪氣不散,故發斑也;一者熱病,即冬時溫暖,乖戾之氣,遇春暄熱而發斑也。不可誤汗,若發其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然而斑之方萌,如蚊跡類焉。發斑多見于胸腹,蚊跡只在于手足。陽脈洪大,病患昏憒,先紅后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患自靜,先紅后黃者,蚊跡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實靨者,雖盧扁復生,亦不能施其巧。凡汗下不解,煩悶,咳嗽嘔吐,足冷不溫,便是發斑之候。
溫毒發斑,黑膏主之;渴而心悶,下利嘔吐,下部有瘡,或口瘡,黃連橘皮湯、葛根湯、橘皮湯。
陽毒發斑,狂癲妄言,面赤咽痛,身斑如錦,下利赤黃,升麻湯、麥奴丸;有下證,調胃承氣湯。
時氣發斑,大青四物湯、豬膽雞子湯。
發斑通用升麻湯、犀角地黃湯;熱多者,玄參升麻湯、黃連一物湯、青木香一物湯。
凡赤斑五死一生,黑斑不救。
動氣
動氣者,臟氣不調,筑筑跳動,隨臟所主而形見于臍之左右上下也。《難經》各臟載之。又有真氣內虛,水結不散,氣與相搏,即發奔豚。以其從氣沖突如豚之奔,皆不宜汗下。然而獨不言脾,當臍之有動氣者,脾為中州,以行津液,妄施汗下,必先動脾,是以不言而喻也。左右上下,不宜汗下,何況中州之氣,其敢輕動之乎?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蓋不在脈之可見,必待問之可得。發汗、下,其可輕舉哉!動氣通用理中湯去白術,加桂。白術燥腎閉氣,故去之,桂泄奔豚,加之。一法,用柴胡桂枝湯亦良。二方當看有熱無熱。
動氣在左,發汗則頭眩,汗下不止,筋惕肉 ,為逆,先宜防風白術牡蠣湯;汗止,與建中湯。
動氣在右,發汗則衄而渴,心若煩,飲則吐,先宜五苓散,后與竹葉石膏湯。
動氣在上,發汗則氣上沖心,桃根湯。動氣在下,發汗則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暈,食入即吐,先宜大橘皮湯,后與小建中湯。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滿拘急,身雖熱,反欲拳,先宜甘草干姜湯,后與小建中湯。
動氣在右,下之,則津液竭,咽干鼻燥,頭眩心悸,宜竹葉石膏湯。
動氣在下,下之,則腹滿清谷,心痞頭眩,宜甘草瀉心湯。
蛔厥狐惑
蛔厥屬厥陰,病患素有寒,妄發其汗,或汗后身有熱,又復汗之,以致胃中虛冷,饑不欲食,食即吐蛔,而乍靜乍煩者,蛔或上而或下也。蟲聞食臭必出,所以食即吐蟲也。蛔厥,先用理中丸,次用烏梅丸。若誤下之,利不止,用四逆湯。
狐惑、濕 ,皆蟲證也。蓋腹中有熱,入食無多,腸胃空虛,故三蟲求食而食人之五臟也。其候四肢沉重,惡聞食氣,默默欲眠,目不能閉,嚙齒晦面,眉間赤、白、黑色變易無常。蟲食下部為狐,下唇有瘡,其咽干。蟲食其臟為惑,上唇有瘡,其聲啞。治 通用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無陽者,用金液丹。厥陰為病,消渴,氣上沖心,饑不欲食,食即吐蛔,曰胃寒,復有消渴之證。蓋熱在上焦,而中焦則但寒無熱矣。又有大便難一證,并用理中湯加大黃,入蜜少許微利之。
百合病
百合者,百脈一宗,舉身皆受病,無復所謂經絡傳次也。大病虛勞之后,臟腑不平,變而成此。其狀似寒無寒,似熱無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欲行不行,口苦便赤,藥入即吐利也。其脈微數,每尿則頭痛,六十日愈;頭痛者,但淅淅然惡寒者,四十日愈;若尿則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滑石代赭湯、雞子湯、百合洗方,可選用之。
不仁
不仁,謂不柔和也。經曰:諸虛承寒,則為郁冒不仁。蓋其血氣虛少,不能周流于身,是為邪氣所伏,故肌體頑麻不知痛癢,寒過厥如尸,而郁且冒也。設或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又此為命絕也。
經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精血少,寒氣上奔,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人之身不仁,此為尸厥。以郁冒不仁為可刺之而得痊者,實神醫之診也。甘草干姜湯、桂枝芍藥湯加干姜、桂枝麻黃各半湯,宜消息選用之。
霍亂
霍亂者,上吐下利,揮霍而撩亂者是也。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既吐且利。然胃氣為邪氣所傷,陰陽乖隔,遂上吐而利也,乃謂霍亂。其余但稱吐利者,有以異也。故以干霍亂死者多,濕霍亂死者少。吐利則所傷之物得以泄出,胃中水谷盡也。
瘥后昏沉
傷寒瘥后半月以來,十余日終不惺惺,錯語少神,或寒熱似瘧,或潮熱頰赤,醫以風溫治之,非也,是由發汗不透,寒熱在心包絡間也。
瘥后昏沉不醒,知母麻黃湯取微汗;胃脘有熱,虛煩而嘔,竹葉石膏湯加生姜;嘔吐不已,膈上有寒,理中丸。
瘥后從腰以下有水,牡蠣澤瀉散。瘥后日暮微煩,以其病方瘥,強與谷食不消也,損谷則愈矣。
傷寒四證類玄(出《指掌圖》)
痰證
外證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滿,氣上沖咽不得息,但身不疼,項不強。若涎多者,亦隱隱頭疼。脈有寸浮者,亦有寸伏者,以意參之,柴胡半夏湯、金沸草散、大半夏湯。氣上沖者,瓜蒂散吐之。
傷食
亦頭疼惡寒,身熱,但左手脈平和,右手脈緊盛,知為食也,大橘皮湯、二陳湯。心腹滿痛,大柴胡湯下之;胸滿嘔吐,瓜蒂散吐之。
虛煩
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頭不疼,身不痛為異耳。表既虛,不可汗;里不實,不可下。叔和云:虛煩有熱,不可攻。
香港腳
傷寒傳足不傳手,所以寒濕之氣發于足,則類傷寒。其證頭疼身熱,肢節痛,大便秘,或嘔,但初病時起于腳膝屈弱,不能移動為異耳。感于寒,所患必冷,越婢、小續命湯入生姜汁最妙。感于暑,所患是熱,小續命去附子,減桂一半。腳腫,木瓜散、檳榔散。大便秘,脾約丸。
小便自利
太陽身黃,小盒飯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血證也,抵當湯。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自利,為有血也,抵當丸下之。尿血,延胡索湯:延胡索、樸硝二兩,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溫服。
陽明自汗,應小便不利而反自利,津液內竭也。屎雖硬,不可攻,宜蜜導煎、豬膽汁法。
少陰四逆,小便自利,虛寒也,四逆湯及真武湯去茯苓;小便秘或赤,知內有熱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小腹滿,知不為熱,乃蓄血也。若陽明津竭自利,與夫少陰自利,乃胞寒不禁,可不溫乎?
熱入血室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必自愈。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如瘧狀,小柴胡湯。
陽明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而愈。
婦人熱入血室,有二經水適來。二條不言藥者,蓋以經血方來,熱氣乘虛而入,經血止,則熱亦出矣,故不可用汗下藥犯其胃氣及上中焦。如其胸滿譫語,此內實也,刺期門以瀉之。若經水適斷,續得寒熱,其血必結,故用小柴胡湯。若陽明熱入血室,此男子失血之證,但當刺以瀉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