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均
明清之際方以智的主要著作。1652年完成初稿,次年加以訂正。全書正文二十六篇(含一篇附文),加《東西均開章》和《東西均記》,凡二十八篇。原僅存抄本,由中華書局1962年校點、整理出版,并附有方以智《象環寤記》一篇。書中反映了方氏哲學上由氣本論向心本論的轉變,充分發揮了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的思想,接受了佛教虛無、相對主義理論。倫理學上堅持人性本善,指出人性之善是“無善無惡”的至善。認為“有先天之善、惡,有后天之善、惡;有未生前之善、惡,有已生后之善、惡”(《顛倒》)。強調善惡的標準和區別都是相對的,不可截然分析,“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公符》),惡是善的補充和作用。絕對的善則超越這種善惡對待,“有善、惡對待之善,有不落善、惡之善”(《反因》),只有使對待之善惡相因相泯,才能在對善惡的超越中求得絕對至善。“無善無惡乃至善也,有善可為,即兼惡德矣”(《顛倒》),表現出明顯的善惡相對主義傾向。主性善情惡,以善在惡中論證性在情中,理在欲中,“性善,情惡,無意為之則善,有意為之則惡”(《公符》)。把心性區分為公心、獨心,公性、獨性。公心是“先天之心寓于獨心者也”,“公性則無始之性”。倡導“各安生理”,提出“自食其力”的道德原則,認為維持生命之食是道德的基本點,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生活資料,才符合道德的起碼要求。(《食力》)在生死觀上,主張“不虛生,不浪死”(《無如何》),要求人們無心于生死,“生死自生死,可出可入”,“不浪死虛生以負天地”(《生死格》)。但并不否定封建綱常倫理,對傳統名教叛逆者李贄大加貶抑,指斥他是“官不稱意”,于是“顛倒其說以快意,一切不顧”,“遂為壞名教、亂天下之渠魁”(《名教》)。反映了方以智維護傳統綱常名教的道德立場。
·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