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新唐書糾謬二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吳縝撰縝字廷珍成都人嘗以朝散郞知蜀州后厯典數郡皆有惠政其著此書專以駁正新唐書之訛誤凡二十門四百余事初名糾謬后改為辨證而紹興間長樂吳元美刊行于湖州仍題曰糾謬故至今尚沿其舊名王明淸揮麈錄稱歐陽修重修唐書時縝嘗因范鎭請預官屬之末修以其年少輕佻拒之縝鞅鞅而去及新書成乃指摘瑕疵為此書晁公武嘗引張九齡為相事謂其誤有詆詞今觀其書實不免有意掊擊如第二十門字書非是一條至厯指偏傍點畫之訛以譏切修等夫修史者但能編撰耳至繕錄刊刻責在校讎縝槩歸過于修等誠未免有意索瘢然歐宋之作新書意主文章而疎于考證抵牾蹖駁本自不少縝自序中所舉八失原亦深中其病不可謂無裨史學也今世所行刊本第二十卷柳宗元傳至蘇定方傳凡六條皆全脫而錯入第六卷鄭濳曜姓不同以下四條之文重復舛誤巳非完書獨兩淮所進本尚屬南宋舊槧其柳宗元傳六條原文具在謹據以訂正焉(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六 史部二 正史類二)
五代史記纂誤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吳縝撰案周密齊東野語曰劉羲仲道原之子也【案道原劉恕之字也】道原以史學自名羲仲世其家學摘歐公五代史之訛為糾謬一書以示坡公公曰往歲歐公著此書初成荊公謂余曰歐公修五代史而不修三國志非也子盍為之乎余固辭不敢當夫為史者網羅千百載之事其間豈無小得失邪余所以不敢當荊公之托者正畏如公之徒掇拾于其后耳云云據其所說似乎此書為劉羲仲作然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此書五卷宋史藝文志載此書三卷雖卷數小異然均題縝作不云羲仲又密引揮麈錄之言亦稱縝有此書而不辨其為一為二【案揮麈錄所云乃新唐書糾謬此引為五代史誤】則密亦自疑其說葢傳聞異詞不足據也是書南渡后嘗與新唐書糾謬合刻于吳興附唐書五代史末今糾謬尚有槧本流傳而是書久佚惟永樂大典頗載其文采掇裒集猶能得其次序晁公武稱所列二百余事今檢驗僅一百十二事約存原書十之五六然梗概巳畧具矣歐陽修五代史義存褒貶而考證則往往疎舛如司馬光通鑒考異所辨晉王三矢付莊宗等事洪邁容齋三筆所摘失載朱梁輕賦等事皆訛漏之甚者至徐無黨注不知參核事跡寥寥數語尤屬簡陋縝一一抉其缺誤無不疏通剖析切中癥結故宋代頗推重之章如愚山堂考索亦具列紀傳不同各條以明此書之不可以不作未可遽以輕議前修斥其浮薄至如所稱唐明宗紀趙鳯罷條徐無黨注中忘其日三字檢今本無之又晉出帝紀射雁于繁臺句今本并無雁字周大祖紀之甲辰當作甲申今本亦正作甲申不作甲辰縝旣糾修誤不應竟構虛詞或后來校刻五代史者因其說而追改之耶謹依宋史目次厘為三卷其間有與薛史同異者并畧加附識于下以備考證焉(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六 史部二 正史類二)
書名:新唐書糾謬
作者:吳縝(字廷珍;號不詳) (北宋) 撰
部:史 類:正史類 屬:
參考數據:(《四庫大辭典》)
二十卷。宋吳縝撰。吳縝,生卒年不詳,字廷珍,成都人。北宋英宗治平中進士,神宗時“從宦巴峽”,撰成該書。哲宗元佑中,知萬州、蜀州。紹圣元年(1094),經侍讀胡宗愈推薦,吳縝表進該書于朝。吳縝撰寫該書,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吳縝初登第,上書歐陽修,愿預官屬之末修《新唐書》,歐陽修以其“年少輕佻拒之”。新書成后,吳縝“乃從其間指摘瑕疵,為《糾謬》一書。”(王明淸《揮麈后錄》卷二)另一種說法是,吳縝以其父師孟名顯于時,卻“不得預修”《新唐書》,“故為此”書以糾之。(《直齋書錄解題》卷四)以吳縝中進士年份而言,前一種說法與事實不符。因《新唐書》成書在前,為嘉靖佑五年(1060),而吳縝初登第在后,是治平中(1064—1067)。后一種說法,本身就難于斷定是否事實,故前用“世傳”二字帶出。今之可據者,一為元佑四年(1089)八月吳縝所寫自序,一為紹圣元年(1094)吳縝《進新唐書糾謬表》。據《自序》所言,該書為其“從宦巴峽”時所撰,元佑四年八月“解秩還朝”,歸舟中將書稿整理成冊,并于地當峽口的夷陵至喜亭寫成序文。序稱:前期舊史如唐及五代實錄等,已修為新書頒于天下。《新唐書》自頒行迄今幾三十載,學者傳習。“縝尋閱新書,間有未通,則必反復參究,或舛駁脫謬,則筆而記之。”歲時稍久,積目益眾。歸納而論,其失有八:一曰責任不專,二曰課程不立,三曰初無義例,四曰終無審覆,五曰多采小說而不精擇,六曰務因舊文而不推考,七曰刊修者不知刊修之要,八曰校勘不舉校勘之職,而惟務茍容。接著,吳縝又分析了造成“八失”的原因:新書紀、志、表則歐陽公主之,傳則宋公主之,所主既異而不務通知其事,故紀有失而傳不知,傳有誤而紀不見。嘗聞修唐書自建局至印行罷局,幾二十年。修書官初無定員,皆兼蒞他務,或領外官。其書既無期會,得以安衍,自肆茍度歲月,如是者將十五年而書猶未有緒。及朝廷訝其淹久,屢加督促,往往遣使就官取之。于是倉猝牽課,以書來之,是書之不能完整,又何足怪!吳縝的這一分析,是符合實際的,歷來正視不夠,當引起注意。吳縝撰寫該書,因“無他異書以考證,止以本史自相質正”。全書分二十門,各為一卷,其目類如下:一曰以無為有,二曰似虛而實,三曰書事失實,四曰自相違舛,五曰年月時世差互,六曰官爵姓名謬誤,七曰世系鄉里無法,八曰尊敬君親不嚴,九曰紀志表傳不符,十曰一事兩見而異同不完,十一曰載述脫誤,十二曰事狀叢復,十三曰官削而反存,十四曰當書而反闕,十五曰義例不明,十六曰先后失序,十七曰編次未當,十八曰與奪不常,十九曰事有可疑,二十曰字書非是。所涉記事,凡四百六十條。《進書表》稱,其書初名《新唐書正謬》,“尋以未嘗刊正,止是糾摘謬誤而已,遂改為《新唐書糾謬》。”吳縝另有《五代史纂誤》,以糾《新五代史》之誤。《新唐書糾謬》一書,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才由宇文時中刊行。元、明時期,罕有流傳。清代,四庫館所采兩淮所進本為南宋舊刊。錢大昕校、補遺、附錄本,刊入“知不足齋叢書”。孫星華撰校勘記本,刊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盧文弨校補一卷,單行,刊入“抱經堂叢書”。
書名:五代史纂誤
作者:吳縝(字廷珍;號不詳) (北宋) 撰
部:史 類:正史類 屬:
參考數據:(《四庫大辭典》)
三卷。宋吳縝(詳見《新唐書糾謬》撰。《五代史記纂誤》主要是采摘歐陽修的《五代史》中有誤或簡陋不當之處,一一為之考補糾正。如《周太祖紀》“甲辰”,應當是“甲申”,有的是修改舊文首尾失檢或脫落之處。《五代史記纂誤》原本未分卷,只分上、中、下卷。上卷:《梁本紀》三事,《唐本紀》十六條,《晉本紀》七條,《周本紀》五條,《唐宗人傳》四條,《晉宗人傳》一條,《漢宗人傳》二條,《周宗人傳》二條,《梁臣傳》八條。中卷:唐臣傳九條,漢臣傳二條,周臣傳一條,死事傳二條,唐六臣傳五條,義兒傳四條,雜傳十三條。下卷:雜傳十八條,司天考一條,后蜀世家五條,南唐世家二條,東漢世家二條。此書原本已佚,今本從《永樂大典》錄出。分為三卷。有聚珍板本,知不足齋本,閩覆聚珍本。
吳縝新唐書糾繆二十巻又五代史纂誤三巻(四庫全書 史部 正史類 宋史卷二百三)
唐書辨證二十卷
右皇朝吳縝撰數新書初修之時其失有八類其舛誤二十門凡四百余事(四庫全書 史部 目錄類 經籍之屬 郡齋讀書志卷二下)
五代史纂誤五卷
右皇朝吳縝撰凡二百余事皆五代史抵牾闕誤也(四庫全書 史部 目錄類 經籍之屬 郡齋讀書志卷二下)
唐書糾繆二十卷
朝請大夫知蜀州成都呉縝廷珍撰其父師孟顯于熙豐序言修書之時其失有八而糾摘其繆誤為二十門侍讀胡宗愈言于朝紹圣元年上之世傳縝父以不得預修書故為此【案揮麈錄嘉佑中宋景文歐陽文忠諸公重修唐書時呉縝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請于文忠愿預官屬之末文忠以年少輕佻拒之縝恚甚而去迨新書成乃指摘瑕疵為糾繆一書此云世傳其父不能預修故為此未知何據】(四庫全書 史部 目錄類 經籍之屬 直齋書錄解題卷四)
五代史纂誤五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三卷】雜録一卷
呉縝撰宇文峕中守吳興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書刻之后皆取入國子監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蔵經有余板以刋二史寘郡庠中興監書多闕遂取其板以往今監本是也(四庫全書 史部 目錄類 經籍之屬 直齋書錄解題卷四)
唐書辯證二十卷【一名糾謬】
鼌氏曰皇朝吳縝撰縝字廷珍成都人仕至郡守數新書初修之時其失有八類其舛誤二十門凡四百余事縝不能屬文多誤有詆訶如新書張九齡傳云武惠妃陷太子瑛遣官奴告之曰廢必有興公為援宰相可常處九齡奏之故卒九齡相而太子無患縝以為時九齡已相而太子竟以廢死以為新書似實而虛按史之文謂終九齡在相位日太子得不廢也豈謂卒以九齡為相太子終無患乎初名糾謬其后改云辯證實一書也
王氏揮麈録曰嘉佑中詔宋景文歐陽文忠諸公重修唐書時有蜀人呉縝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請于文忠愿預官屬之末上書文忠言甚懇切文忠以其年少輕佻拒之縝鞅鞅而去逮夫新書之成乃從其間指摘瑕疵為紏謬一書至元佑中縝游宦蹉跎老為郡守與五代史纂誤俱刋行之紹興中福唐呉仲實元羙為湖州教授復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謂針膏肓起廢疾杜預實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縝著書之本意也
陳氏曰其父師孟顯于熈豐此書紹圣初上之(四庫全書 史部 政書類 通制之屬 文獻通考卷二百)
五代史纂誤五卷 雜録一卷
鼌氏曰皇朝吳縝撰凡二百余事皆歐陽永叔新五代史抵牾舛訛也按通鑒考異證歐陽史差誤如莊宗還三矢事之類甚眾今此書皆不及之特證其字之脫錯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
陳氏曰宇文時中守吳興郡庠有二史板遂二書刻之后皆入國子監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經有余板以刋二史寘郡庠中興監書多闕遂取其板以徃今監本是也(四庫全書 史部 政書類 通制之屬 文獻通考卷二百)
唐書辯證二十卷
晁氏曰成都呉縝撰縝字廷珍仕至郡守數新唐書初修之時其失有八類其舛誤二十門凡四百余事縝不能屬文誤有詆訶如新書張九齡傳云武恵妃陷太子瑛遣官奴告之曰廢必有興公為援宰相可常處九齡奏之故卒九齡相而太子無患縝以為時九齡已相而太子竟以廢死以為新書似實而虛按史之文謂終九齡在相位日太子得不廢也豈謂卒以九齡為相太子終無患乎初名紏謬其后改為辯證實一書
王氏揮麈録曰嘉佑中詔宋景文歐陽文忠諸公重修唐書時有蜀人呉縝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請于文忠愿預官屬之末上書文忠言甚懇切文忠以其年少輕佻拒之縝鞅鞅而去逮夫新書之成乃従其間指摘瑕疵為糺謬一書至元佑中縝游宦蹉跎老為郡守與五代史纂誤俱刋行之紹興中福唐呉仲實元美為湖州教授復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謂針膏肓起廢疾杜預實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縝著書之本意也(四庫全書 史部 地理類 雜記之屬 蜀中廣記卷九十二)
五代史纂誤五卷 雜録一卷
晁氏曰呉縝撰凡二百余事皆歐陽永叔新五代史抵牾舛訛也按通鑒考異證歐陽史差誤如莊宗還三矢事之類甚眾今此書皆不及之特證其字之脫錯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四庫全書 史部 地理類 雜記之屬 蜀中廣記卷九十二)
新唐書糾謬【一函六冊】
宋吳縝撰二十卷前自序后載縝進書表宋吳元羙后序
宋鼌公武郡齋讀書志曰吳縝字廷珍成都人仕至郡守數新書初修之時其失有八類其舛誤二十門凡四百余事又宋王明清揮麈后録載嘉佑中詔宋景文歐陽文忠諸公重修唐書時有蜀人吳縝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請于文忠愿預官屬之末上書文忠言甚懇切文忠以其年少輕佻拒之縝鞅鞅而去逮夫新書之成乃從其間指摘瑕疵為糾謬一書至元佑中縝游宦蹉跎老為郡守與五代史纂誤俱刋行之紹興中福唐吳仲實元羙為湖州教授復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為針膏肓起廢疾杜預實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縝著書之本意也吳元羙宋史無傳考明凌迪知萬姓統譜載元羙福州人紹興中為福建安撫司機宜鄉人鄭瑋告其家亭號潛光有心于黨李堂名商隱無意于事秦秦檜惡之謫容州是書元羙作后序時為紹興戊午乃宋髙宗紹興八年序稱直寳文閣宇文時中自蜀來守吳興以郡庠有新唐書五代史版本而吳君此書不可不附見遂令并刻之云云此本密行小字楮墨甚精實宋刋本之佳者宇文時中仕左中奉大夫直秘閣亦見迪知萬姓統譜
御題新唐書糾謬宋吳縝所作也觀其離為二十門逐條考證摘舉舛訛洵稱犂然有當夫以宋代文學之臣如歐陽修宋祁者主持館局尚不免紕繆抵牾信史之難亶其然乎是書為元刻舊本幾暇覽觀用志數語于卷首乾隆甲子十月廿有八日鈐寳二曰莊敬日強曰內府書畫之寳
書后有明文征明行書一行曰弘治丙辰春三月廿四日觀于唐子畏書樓文璧記按弘治丙辰為明孝宗九年書畫譜載征明名璧以字行長洲人子畏系唐寅字吳縣人二人皆工書畫擅才名寳貴是書則在前明己難得矣子畏有印記
本朝季振宜徐干學均有收蔵圗章(四庫全書 史部 目錄類 經籍之屬 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卷二)
新唐書糾謬【一函四冊】
篇目同前缺吳元羙后序
是書宻行小字體式與前部同而筆畫較肥亦間有訛字蓋宋代翻刻之本后缺吳縝進表一葉及吳元羙后序系本書所有而后經散逸者表末六行墨筆補書而中仍缺一百三十四字注明缺文補書者不知誰氏書中頗有校正訛字之處亦留心考古之士惜所見非全本耳
明鴻臚顧汝修蔵本詳見后明版秦漢印統考證
本朝大學士蔣廷錫編修查慎行俱經收蔵廷錫字揚孫江南常熟人康熙癸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謚文肅慎行字悔余號初白浙江海寧人康熙癸酉舉順天鄉試以大學士李光地薦入直南書房癸未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得樹樓即慎行家樓名其武陵世家顧蒙困學齋諸印無考(四庫全書 史部 目錄類 經籍之屬 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卷二)
宋吳元美作吳縝新唐書糾謬序曰唐人稱杜征南顏秘書為左丘明班孟堅忠臣【顏師古本傳】今觀其推廣發明二子信有功矣至班左語意乖戾處徃徃曲為說以會附之安在其為忠也今吳君于歐宋大手筆乃能糾謬纂誤力禆前闕殆晏子所謂獻可替否和而不同者此其忠何如哉然則唐人之論忠也陋矣可謂卓識之言(四庫全書 子部 雜家類 雜考之屬 日知錄卷二十七)
癸辛雜識言劉羲仲摘歐陽五代史之訛誤為糾謬一書以示坡公云云又言揮麈録云蜀人吳縝初第請于文忠愿預官屬不許因作糾謬疑其別是一書不知吳縝所著糾繆乃新唐書也予家有舊刻本當是公謹未睹此故疑為一書耳(四庫全書 子部 雜家類 雜說之屬 香祖筆記卷九)
吳縝辨證二十卷數新書初修之時其失有八類其舛誤二十門凡四百余事【縝不能屬文多誤有詆訶】縝又撰五代史纂誤五卷凡二百余事(四庫全書 子部 類書類 玉海卷四十九 唐書備問)
新唐書以淺水原懐中冡為渾瑊平涼會明所殺戰士斂死者平涼離淺水原三百里無容以數千人遷至三百里謬甚矣懐中冡乃太宗征薛舉戰士也亦有馬處是時天下剙建十昭仁寺宜祿縣乃其一處為其中當戰地也蜀人吳縝有新書紏繆至十二卷(四庫全書 子部 小說家類 雜事之屬 畫墁錄)
嘉佑中詔宋景文歐陽文忠諸公重修唐書時有蜀人吳縝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請于文忠愿預官屬之末上書文忠言甚懇切文忠以其年少輕佻距之縝鞅鞅而去逮夫新書之成乃從其間指摘瑕疵為糺繆一書至元佑中縝游宦蹉跎老為郡守與五代史纂誤俱刋行之紹興中福唐吳仲實元美為湖州教授復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謂針膏肓起廢疾杜預實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縝著書之本意也【張仲宗云】(四庫全書 子部 小說家類 雜事之屬 揮麈錄后録卷二)
吳縝著唐書糾謬五代史纂誤之因 (宋)張元干 撰
(四庫全書 集部 別集類 南宋建炎至德佑 蘆川歸來集卷九)
嘉佑中詔宋景文歐陽文忠諸公重修唐書時有蜀人吳縝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請扵文忠愿預官屬之末上書文忠言甚懇切文忠以其年少輕佻拒之縝怏怏而去逮夫新書之成乃從其間指摘瑕疵為糾繆一書至元佑中縝逰宦蹉跎老為郡守與五代史纂誤俱刋行之紹興中福唐吳仲實元美為湖州教授復刻扵郡庠且作后序以謂針膏肓起廢疾杜預實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縝著書之本意也【按此篇見揮麈后録云得之張仲宗今附載】
誤用字
姚宋傳贊【蹈誤悼】 嚴挺之傳【偏誤徧】
藩鎮傳序【猶誤由】 崔郾傳【瑰誤瓌】
張廷珪傳【凋誤雕】 杜佑傳【袆誤漪】
蕭俛傳【厎誤底】 蕭遘桓彥范等傳【瞑誤暝】
康承訓傳【掫誤陬】 蕭至忠贊【悟誤悞】
隠太子巢刺王突厥等傳【受誤授】
袁朗傳【授誤受】 張建封傳【確誤埆】
屈突通唐儉崔寧傳【趣誤趨】
崔光逺傳【悟誤悞】 辛替否髙郢等傳【禳誤攘】
薛嵩傳【鞠誤踘】 孫逖傳【闕誤缺】
韋待價等傳【嗤誤蚩】 狄仁杰【尚誤上】
奸臣傳贊【晨誤辰】 上官儀贊【晨誤辰】
李嶠傳【囗〈艸受,去冖〉誤囗〈受,去冖〉】 何皇后傳【悍誤捍】
竇建徳傳【觀誤灌】 王義方傳【龐誤逢】
員半千傳安祿山史思眀贊【確誤搉】
鄭善果傳【聊誤遼】 吐火羅傳【麥誤凌】
不經字
張建封傳【囗當作蹙】 蘇源眀傳【俘當作殍】
安金藏傳【囗〈者土〉當作囗〈者皮〉】 田緒傳并目錄【躭當從耳】
呉元濟并李日知傳【揔當作摠】
孫思邈傳【囗〈釒乏〉當作砭】 盧弘宣傳【囗〈脅,貝代月〉當作脅】
李棲筠傳【棲當從木】 鄭余慶傳【矩當作榘】
李翰徐申等傳【爨當作爨】 李光弼楊炎等傳【么當作幺】
岑文本等傳【愍當作愍】 韋處厚傳【褓當作緥】
吉溫傳【襁當作襁】 五行志【燃當作然】
裴冕傳【爯當作再】 呂諲傳【餝當作飭】
訛錯字
南蠻傳【崍訛峽】 史憲誠傳【沼訛紹】
王勃傳【璝訛憒】 韓滉傳【玄訛元】
太宗紀【卭訛卬澮訛滄】 仆固懷恩傳【橫訛黃】
李懷仙傳【先訛仙】 代宗紀【盩厔訛盩屋】
侯君集傳【磧訛積】 陳京傳【冘訛尤】
昭宗紀傳【雋訛雋】 王播傳【揚訛剔】
韋挺傳【牟訛牟】 魏征陸贄等傳【逢訛逄耗訛耗】
姜撫傳【牡蒙訛杜蒙】 劉氏宰相世系表【琢訛堟】
元稹傳【暇訛睱】 王緯傳【浙訛浙】
李紳傳【拫訛根】 百官志【待訛侍】
李徳裕傳【秒訛抄】 李磎傳【反擿訛反摘】
李锜傳【搉訛攉】 劉崇望等傳【鐫訛鐫】
王凝傳【搉訛摧】 侯希逸傳【苦訛囗〈艸舌〉】
栁宗元傳【鄭訛郭】 盧懷慎及吐蕃等傳
李晟贊 韓愈傳
劉武周傳 蘇定方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