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后的意識形態。但后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呂不韋等 ·國學 ·12.3萬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張應俞 ·國學 ·8.2萬字
鳩摩羅什 ·國學 ·6.6萬字
《狄公案》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狄梁公全傳》,清末長篇推理性公案小說。本書共64回,以武則天時代為背景,描述狄仁杰在州縣及京都斷案平冤、為民除害的傳奇經歷。前三十回,寫狄仁杰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后三十四回,寫其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故事情節較為細致縝密。
(清)吳趼人 ·國學 ·20.1萬字
詩歌總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前340—前278)撰,漢劉向輯。十六卷。原名平,以字傳。楚王同姓貴族,楚懷王時官左徒。《史記·屈原列傳》稱屈原“博聞彊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因而深受懷王信任。“入則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積極施行改革,變法圖強,因受到保守勢力排斥打擊,一放漢北,再放江南。原被發落吟澤畔,最后以死殉國,自投汨羅。作《楚辭》二十五篇傳世。“楚辭”之名,西漢初已有之,原指屈原在楚國民歌基礎上所創一種新體詩。至漢末劉向整理古籍,將楚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及西漢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以及他自己的辭賦匯成一集,共十六篇,定名《楚辭》,“楚辭”遂為詩歌總集專名。其中屈原所作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離騷》篇尤為代表作,故“楚辭”一體又稱“騷體”。某些作家雖非楚人,但所作仍有“其情其辭則楚”之特點。
(西漢)劉向 ·國學 ·3.2萬字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該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現存《墨子》一書,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
墨翟 ·國學 ·10.2萬字
佚名 ·國學 ·2.1萬字
魯班全書是中國古代一本奇異之書,據傳為圣人魯班所作,上冊是整人的法術,下冊是解法和一些醫療法術。但除了醫療用法術外,其他法術都沒有寫明明確的練習方法,而只有咒語和符。
魯班 ·國學 ·1.5萬字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但是中國大陸實行簡化字、歸并異體字后,其簡體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個相異漢字。
(梁)周興嗣 ·國學 ·2000字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
孟軻等 ·國學 ·4.5萬字
李漁 ·國學 ·17.3萬字
綜合性中醫入門書。陳修園撰。先曾托名葉天士撰,于嘉慶九年(1804)改署本名。有清嘉慶刻本及多種清刻本、石印本、排印本、影印本。注釋本有方藥中編《醫學三字經淺說》、北京中醫學院編《醫學三字經白話解》。陳修園(1753—1823),名念祖,清代福建長樂(今長樂縣)人。以醫術聞名,著有《醫學從眾錄》、《醫學實在易》、《時方歌括》、《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等中醫普及性著作。全書以三言歌訣寫成,附以注釋。卷一~二醫學源流及內科、婦科、兒科常見病的癥狀、診斷和治療;卷三~四記述臨床常用諸方,分析其療效、方劑配伍;此外,并附錄臟腑圖說及四診運用。全書通俗易懂,便于記憶,為醫學門徑書中流傳較廣的一書。
陳修園 ·國學 ·4.7萬字
經絡類著作。前編明沈子祿撰,后編徐師魯撰,清尤乘重輯。二卷。子祿字承之。曾撰《經脈分野》(即此書前編)。師魯吳江(今屬江蘇)人。嘉靖進士,奉命冊封周藩,閱歲歷轉左給事中。儒而兼醫。得子祿書稿,為之訂正續編并作序。名續編為《樞要》,更名全書為《經絡全書》。前編撰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后編撰于萬歷四年(1576),乘重輯刊于康熙九年(1668)。前編記述全身體表部位名稱凡八十八條,逐一詳引博考《內經》等書文字,并論述經絡循行交會;后編列原病、陰陽、臟腑、營衛、經絡、常經(即十二經)、奇經、人迎氣口、三部、診脈、清濁、虛實、客感、傳變十四篇。均考《內經》及后世醫籍有關經絡論述,參合己見加以發揮,對經絡學說術語進行較系統整理。書末附有音釋。對研究經絡學說頗有參考價值。有《臟腑性鑒·經絡全書》合刻本,《博物知本》本及抄本。
沈子祿 ·國學 ·7.8萬字
鬼門十三針是中國古代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針灸治療方法,它起初是一種法術,是中國玄家、醫家的不傳之學,在針灸學領域享有至高的地位。它所蘊含的玄學思想博大精深,醫學理論深奧難懂,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該針法取長補短,吸取了古往今來各類針灸學的精華之法,根據人體穴位的特異性,遵循不同穴位的針灸機理對癥下針,療效迅速獨特。
佚名 ·國學 ·584字
《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本書所寫內容,假托明朝,實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清朝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后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并獲漢學界盛贊,有認為《儒林外史》足堪躋身于世界文學杰作之林,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吳敬梓 ·國學 ·32.7萬字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韓非子》是在韓非子逝世后,后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非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非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并無殘缺。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于一身,將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論及著作。其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
(戰國)韓非 ·國學 ·14.5萬字
《隋唐演義》是明末清初文學家褚人獲創作的一部具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長篇章回體小說,共二十卷,一百回。全書整體結構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以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講述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還都去世為止一百七十多年的傳奇歷史;小說文字描寫靈活多變,或鋪陳華麗,富有時代氣息,或用筆粗豪,人物形象鮮明,鋪敘了隋煬帝奢靡的宮闈生活,隋末群雄起兵,李世民統一天下,武則天荒淫亂唐,以及唐明皇、楊貴妃的風流艷事。書中對隋亡后十六院夫人流落江湖的同情,對秦瓊英雄失意的感嘆,與作者在明亡以后“鹱落”、“困頓”的遺民心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清)褚人獲 ·國學 ·62.2萬字
(唐)玄奘 ·國學 ·1233字
陸士諤 ·國學 ·79.3萬字
《喻世明言》,白話短篇小說集,初刻用名《古今小說》,又稱《全像古今小說》。明末馮夢龍纂輯。部分為宋元話本舊作,也有明人擬作。文字可能經過纂修者的加工。題材多來自民間,也有根據歷史小說和前人小說改編改寫的。《喻世明言》,同作者稍后刊行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一起,合稱《三言》,是最重要的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集之一。通常亦與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并稱,稱為“三言二拍”。
(明)馮夢龍 ·國學 ·3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