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陰謀
《隋書·經籍志》子部兵家類著錄:“《太公陰謀》一卷。”撰者自注云:“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陰謀》三卷,魏武帝解。”蓋《太公陰謀》梁時尚有六卷,而撰修《隋志》時只剩一卷。云“梁又有《太公陰謀》三卷,魏武帝解”乃魏武帝《解〈太公陰謀〉》三卷。該書乃戰國后期齊國稷下學者偽托姜太公(姜尚)所作的一部兵書。《漢志》的《諸子略》道家(劉歆《七略》入《兵書略》)著錄:“《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兵》即《太公六韜》,《言》即《太公金匱》,《謀》即《太公陰謀》。“兵事”之權謀當然秘密,自然其“謀”可稱為“陰謀”(“陰”的古義有隱晦、秘密之義),如《戰國策·秦策》二:“張儀反(返)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史記·呂不韋列傳》:“太后乃陰厚使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須眉為宦者,遂得侍太后。”上條論證《六韜》為戰國后期齊國稷下學者偽托姜太公之作,從原則上說那些證據也是考證《太公陰謀》的證據。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一于辨證《六韜》中云:“《漢志》著錄之例,只以著書之人題其書,而不別著書名,《老子》不名《道德經》,《淮南》不名《鴻烈》,《蒯子》不名《雋永》,故《太公》之書不名《六韜》《陰謀》《金匱兵法》等也,至《隋志》乃著之耳。”其言甚是。唐元和(公元806—820年)前后馬總摘編《意林》有《太公六韜》六卷、《太公金匱》二卷,而無《太公陰謀》,蓋經安史之亂而亡佚。清人汪宗沂輯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為《太公陰謀》之逸文者。
·93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