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正論
中國佛教論書。亦作《辨正理論》。唐法琳著。法琳,俗姓陳。潁川(治所在今河南許昌)人。自幼出家,廣習儒釋經書,特精三論。隋末蓄發入長安,習道術,旋改著道服,住道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再入釋門,住長安濟法寺。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上表請廢佛法,法琳著《破邪論》與之辯駁,傅奕理屈無以對。后有道士李仲卿著《十異九迷論》,劉進喜著《顯正論》,攻擊佛教“棄義棄親,不仁不孝”等。法琳又著《辨正論》予以反駁。貞觀(627—649)初,奉敕住終南山龍田寺,并參任譯經之筆受。貞觀十三年(639),遭道士秦世英之讒而下獄,判其死罪。敕引《辨正論》中所謂“有念觀音者,臨刃不傷”之語,許緩刑七天令自念觀音,以觀其驗。期至,法琳回答:“七日以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于是改判流徙益州(治所在今成都),未至而卒。著有詩賦、贊頌、碑志、記傳及大乘教法等三十余卷。此書博引史書佛典,宣揚佛教比道教優越。全書分為“三教治道篇”等十二篇,論述歷代帝王、皇族、名臣之佛教信仰,佛道先后問題,以及道教經典和教理之偽妄等。其中第五篇之“十喻篇”和第六篇之“九箴篇”,是專門針對道士李仲卿之《十異九迷論》而論述的。收錄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10.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