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 辨正論
- 法琳
- 2794字
- 2015-11-10 18:49:52
太子瑞應等經云。二月八日者。乃是四天王捧太子馬足踰城出家。因此有行城之法。為追太子馬跡表戀圣之情。比見諸州縣道家亦行斯法。行城之時。仍唱愿我坐道場。香花供養道。唯改佛字為別。但道家既無此法。明知虛妄不實。若言有者。出何經誥。即以此為準。諸事多附佛儀。
依法朝拜。
四分律及諸經皆云。白衣禮僧僧不恭俗。若依道家老子是師。稱臣拜帝。比見道士不拜君王。雖順道士之情交違老氏之誥。茍貪進己弗悟乖宗。但欲達身寧期失旨。若依本師之法。即合道士稱臣。女官云妾。元正冬至。并皆持笏曳履朝拜主上。斯則更易道士之澆風。還敦老氏之本教。
請立經目。
案古及今佛家立一切經目。具辯翻譯帝代并注疑偽別部。恐惑亂黎民故也。今道家先無翻譯。仍立記目。或依傍佛經。或別頭假造而不記年月。不詳世代裝潢帶軸與真經一種。詐言空中自出。或道谷里飛來盛行于世疑誤下愚。近如大業末年。五通觀道士輔慧詳三年不言。改涅槃經為長安經。當時禁約不許出城門。家內見著黃衣執送留守。改經事發為尚書衛文升所奏。于金光門外被戮。耳目同驗。事發者既爾。不發者有之。請令大德名僧儒生道士。對宰輔朝俊詳檢內外經史。刊定是非。立目為記。以息邪偽。令慕道之侶得依宗楷學。永絕迷妄。
太玄是都。東華是宮(四見論云。三界之外次四民天。所謂東華南離西靈北真。行仁者生東華宮。行禮者生南離宮。行義者生西靈宮。行信者生北真宮言三界之內大劫交時。有四行者。堪為種民。王母迎之登上四天。為下民種也)
釋名云。都者睹也。言華夏之地帝王所居。萬邦歸湊。處華物麗謂之陸海。有所睹觀故云都也。纂文云。京都皆大也。大謂之都。小謂之邑。天尊所治。故稱玄都。釋名云。天子所居曰都曰宮。諸侯所居曰第曰宅。止客曰館。集賢曰觀。如今鴻臚及弘文也。是以張衡兩京左思三都。不言觀也。今以都宮而為觀者。非其義也。釋名云。觀者。于上觀望也。漢宮殿名長安。有五十七觀。爾雅釋宮了無觀字。若改都為觀。便是降尊就卑。以觀代宮。復是退大作小。且四民天宮。非是天尊所坐之處。今為道觀。理不可也。名既不正。法亦是邪。何得以卑觀之名廢仙宮之號。
歸心有地篇第十二。
梁武皇帝舍道敕文。
天監三年四月八日。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菩薩僧。伏見經文玄義理必須詮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諸善不得為喻。能使眾生出三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標空察理淵玄微妙。就義立談因用致顯。故如來漏盡智凝成覺。至道通機德圓取圣。發慧炬以照迷。鏡法流以澄垢。啟瑞跡于天中。爍靈儀于像外。度眾生于苦海。引含識而趣涅槃。登常樂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言乖四句論絕百非。應跡娑婆示生凈飯。王宮誕相。步三界而為尊。道樹成光。普大千而流照。此土根情淺薄好生厭怠。自期二月當至雙林。亦是湛說圓常。且復潛輝鶴樹。阇王滅罪婆藪除殃。若不逢遇大圣法王。誰能救接。在跡雖隱其道無虧。弟子經遲迷荒耽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反。今舍舊醫歸憑正覺。愿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眾生共取成佛。入諸地獄普濟群萌。寧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涉大乘心離一乘念。正愿諸佛證明菩薩攝受。蕭衍和南。
敕旨。神筆自書于重云殿重閣上發菩提心。于時黑白二萬人亦同發心受持。
敕門下。大經中說。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種皆是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來。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而為化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隔凡成圣。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偽就真舍邪入正。經教成實論說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若心一等是無記。不當善惡。事佛心強老子心少者。乃是清信言清信者。清是表里俱凈。垢穢惑累皆盡。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余諸善皆是邪見。不得稱清信也。門下速施行。
天監三年四月十一日功德局主陳奭。
尚書都功德主顧。
尚書令何敬容。
中書舍人任孝恭。
御史中丞劉洽。
詔告舍人周善邵陵王啟敕舍老子受菩薩戒文。
臣綸啟。臣聞如來端嚴相好巍巍架于有頂。微妙色身的的顯乎無際。假金輪而啟物。托銀粟以應凡。砥波若之利鐮。收涅槃之實果。泛生死之苦海。濟常樂于彼岸。故能降慈悲云垂甘露雨。七處八會。教化之義不窮。五時四諦。利益之方無盡。并冰清日盛霧豁云除。爝火翳光塵熱自靜。可謂入俗化于曚底出世成此真如。使稠林邪徑之人。景法門而無倦。渴愛聾瞽之士。慕探賾而知回。道樹始乎迦維。德音盛于京恪。恒星不現周鑒娠征。滿月圓姿漢感霄夢。五法用傳萬德方兆。華洛潛故競扇高風。資此三明照迷途之失。憑茲七覺拔長夜之苦。屬值皇帝菩薩應天御物負扆臨民。含光宇宙照清海表。垂無礙辯以接黎庶。以本愿力攝受群生。故能隨方逗藥示權因顯崇一乘之旨。廣十地之基。是以萬邦回向俱稟正識。幽顯靈只皆蒙誘濟。人興等覺之愿。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翹勤歸宗之境。悅懌還源之趣。共保慈悲俱修忍辱。所謂覆護饒益橋梁津濟者矣。道既光被民亦化之。于是應真飛錫騰虛接影。破邪外道堅持政國。伽藍精舍寶剎相望。講道傳經德音盈耳。臣昔未達理源稟承外道。如欲須甘果而種苦栽。欲除渴乏反趣堿水。今啟迷方粗知歸向。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舍老子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伏愿天慈曲垂矜許。謹啟。
天監四年三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將軍丹陽尹邵陵王臣蕭綸啟。
敕能改迷入正可謂是宿殖勝因宜加勇猛也。
天監四年三月十八日中書舍人臣任孝恭宣。
與尚書右仆射蔡國公書。
濟法寺釋法琳。致書尚書右仆射蔡國公足下。法琳草衣野客木食山人。尤類曲針誠同腐芥。不被知于當世。分緘口以終身。既德愧內充譽慚外滿匪。唯孤負慧遠。實亦帶累道安。是以畢志青溪歸心紫蓋。覆船巖下永味經書。鬼谷池前長觀魚鳥。豈謂忽辭林藪更入囂塵。久客秦川俄離楚塞。萍流八水葉墜三陽。口腹之弊已淹。仲叔之情何寄。臥靈臺而起恨。游白社而興嗟。南巢之戀倍增。北風之悲愈切。居生坎壈稟命迍邅。空詠七哀徒吟九嘆。撫躬吊影運也如何。加以病在膏肓風纏腠理。累年將息未覺有瘳。至于照雪聚螢筋力已謝。九流七略難甚緣山。萬卷百家杳猶行海。前因傅子聊貢斐然。仍以未竭邪源。今重修辯正。頗為經書罕備史籍靡充。雖罄短懷未知克就。仰惟仆射公。運籌策之才。居阿衡之任。知人之器遠邁山濤。接士之心還方趙武。風姿爽朗識度舍弘。既握靈蛇之珠。爰佩荊山之玉。所以弼諧庶績變理文昌。德鏡搢紳譽形朝野。加以門稱筆海世號儒宗。不忘宿昔之懷。曲賜憂憐之訪。寒灰更暖朽木翻榮。昔王粲閱書取資蔡氏。相如達賦必賴楊侯。意者但是諸子雜書。及晉宋已來內外文集。與釋典有相關涉處。悉愿披覽。謹以別錄仰呈。特希恩許。輕陳所請悚息何言。
邪見信心古來共有。善人惡黨今日寧無。前以傅子讇言略呈小論。既蒙上達復荷褒揚。戢在中心。但知慚德。昔三都賦未值張華。無人見賞破邪不逢君子。誰肯為珍。比者海內諸州四方道俗。流通抄寫贊詠成音。回邪見之心。發愚人之善者。豈非明公之力也。必能利物薄有冥功。仰用莊嚴并將回向耳。請公為弘護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