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齋讀書志
目錄著作。晁公武撰。宋孝宗淳熙年間,門人杜鵬舉在蜀刻4卷本。此后門人姚應(yīng)績重新編定20卷,亦在蜀刊刻。淳祐九年,游鈞在衢州重刻20卷本,是為衢本。次年,黎安朝延趙希弁在袁州重刻4卷本,趙希弁據(jù)自己藏書寫成《讀書附志》1卷,錄衢州本姚應(yīng)績增加的一些書編為《讀書后志》2卷,又另撰《考異》,一并刊行,是為袁本。衢本、袁本自宋代刊刻后,久已絕跡,僅賴抄本流傳。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海寧陳師曾得袁本不全抄本,刻為袖珍本。嘉慶二十四年(1819),汪士鐘得瞿中溶的舊鈔衢本,請李富孫詳校刊行。清末王先謙又據(jù)陳師曾所刻袁本,與衢本對勘,整理成新的衢本。1925年清室善后委員會清點(diǎn)故宮圖書時,發(fā)現(xiàn)宋淳熙刻袁州真本,1931至1936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先后收入《續(xù)古逸叢書》,《四部叢刊》3編。晁公武(約1105—1180),字子止,中國宋代澶州清豐(今屬山東巨野縣)人。世居京師昭德坊,故世稱昭德先生。本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45類。每部有總論,即大序,每類有小序。小序末標(biāo)明,均編入每類第1部書的提要之內(nèi)。提要的形式和內(nèi)容,大體仿《崇文總目》,而偏重于考證。在每書之下,或述作者略歷,或論書之要旨,或辨明學(xué)派淵源,或臚舉不同學(xué)說,并加考訂,為后世了解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古籍,提供了依據(jù)。本書不僅是宋代有名的提要目錄,也是中國第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目錄。
·1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