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青烏經
免費

《青烏經》風水奇書,主要講風水堪輿尋龍之術,歷史上影響巨大,以致“青烏術”也成了風水學的另一名稱。傳說“青烏”原本是中古代堪輿家的名字,叫“青烏子”,商周時期人。《列仙全傳》載:“有青烏公者,彭祖之弟子也。身受明師之教,精審仙妙之理,乃入華陰山中學道,積四百七十一歲,十二試之,有三不過。后服金液而升天。”青烏子后來創立了風水之術,認為祖先墳墓位置的選擇會影響子孫后代的命運。因此,青烏子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風水先生,風水堪輿行中的人也把青烏公奉為祖師,而堪輿術也由此稱作“青烏之術”。有說青烏子是秦國的樗里子,據【史記·索隱】甘茂居渭南陰鄉之樗里,號樗里子。但又說甘茂是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臺)人。曾就學于史舉,學百家之說,經張儀、樗里疾引薦于秦惠文王。僅一字之差,其中“樗里疾”是否就是“樗里子”之誤呢?此說存疑。也有說青烏子或為漢時人的。在《青烏序》中,就認為青烏子是漢時人。反正古代風水史話很多,很難考證哪個說法更準確。考究無結果,最后只能說是史失其名了。今傳《青烏經》是以四言歌訣的形式寫作,很可能就是《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青烏子歌訣》。它是古人對環境認識的經驗總結,反映了古人對宇宙自然規律的一種認識,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

樗里子 ·國學 ·1032字

最新章節 第2章 2015-12-25 10:18:50
樂論
免費

三國魏阮籍作。《樂論》繼承孔子以來儒家的音樂觀念。中國古代樂論正統思想的核心是“和”。《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學家程頤概括的更為明確:“禮只是個序,樂只是個和。”這個“和”并不單指狹義的和諧,它包括音樂的性質,音樂美的標準以及音樂的社會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論樂總是與禮相提并論的,只有禮樂同施,人與人的關系才能相親相敬。阮籍在《樂論》中完全繼承了這種觀點,他認為孔子只是開個頭,并未舉出大概,而他卻要細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樂最高的審美標準,也是圣人、先王制樂的準則。只有合于這個標準,才能實現“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在“昔者”與“其后”的比較中,他推出雅樂是“正樂”的范本,因為它“使人無欲,心平氣定”,甚至使孔子在齊聞《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歸結為“圣人之樂,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這樣推崇“平和”及雅樂,因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中庸思想;雅樂的內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為主,有利于維護統治者的權威。所謂“禮樂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禮不能逾其制,樂不能失其聲,這樣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認為,禮樂雖然與時俱變,但“和”的準則卻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變造歌詠”就行了,其結果必然把雅樂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與雅樂相對立的是淫聲,這是傳統音樂思想家所摒棄的“邪音”。值得重視的是,《樂論》正視淫聲是衰末之世的音樂,“樂廢則淫聲作”,而且這種音樂來自現實,題材廣泛,為“百姓”所“安服”。《樂論》說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間;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閭里之聲競高,永巷之音爭先;兒童相聚,以詠富貴,芻牧負戴,以歌貧賤;君臣之職未廢,而一人懷萬心也。”淫聲雖然違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卻遠遠為雅樂所不及。

阮藉 ·國學 ·1953字

最新章節 第1章 2015-12-21 10:20:49
紺珠集
免費

宋代文言軼事、志怪小說叢集。題南宋朱勝非輯。但書首有王宗哲紹興丁巳(1137)序,稱此書“不知起自何代”,而是年朱勝非適罷相家居,《四庫提要》因斷為“不著編輯者名氏”。《郡齋讀書志》云:“舊說張燕公(指唐人張說)有紺珠,見之則能記事不忘,故以為名。”共十三卷。有宋紹興丁巳刊本、明天順庚辰刊本、《四庫全書》本。本書抄撮自秦漢至唐宋時期的說部著作一百三十七種,各書所摘多少不一,所錄多經刪節,并摘出一語為題。所引文字多有與《類說》相同之處,但不同處亦較多,二書間是否有所承襲,是《紺珠集》抄《類說》,還是《類說》抄《紺珠集》,尚不太清楚。本書編纂的原意,是摘取諸書中的辭章典故,以便于作詩文時征引故實之用。但因摘錄的諸書,均為古本,且有不少書今已失傳,因而對輯佚、校勘說部諸書,極有價值。如所引唐五代人李玫《纂異記》(本書題作《異聞實錄》)、尉遲樞《南楚新聞》、李蘩《鄴侯家傳》、胡璩《譚賓錄》、溫庭筠《干子》、武平一《景龍文館記》、韓琬《御史臺記》、皇甫氏《原化記》、杜寶《大業雜記》、潘遠《紀聞譚》、令狐澄《大中遺事》、韓偓《金鑾密記》、李綽《秦中歲時記》、盧言《盧氏雜說》等書,宋人張君房《乘異記》、《脞說》、錢惟演《金坡遺事》、黃鑒、宋庠《楊文公談苑》、劉斧《摭遺》、錢易《洞微志》、張師正《倦游錄》、畢仲詢《幕府燕閑錄》等書,均存有相當的佚文。今存的各種著作,也可據本書校錄文字的異同,考訂內容的正訛。

朱勝非 ·國學 ·9.7萬字

最新章節 第15章 2015-12-01 11:31:24
詩義固說
免費

詩話著作。清龐塏撰。龐塏,字霽公,號雪崖,晚號牧翁,任丘(今屬河北)人。康熙己未(1679)召試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歷任中書舍人、建寧府知府。有《叢碧山房集》五十七卷。《詩義固說》二卷,附于集末。據他本人解釋,所謂“詩義”,系指詩的內容及形式:“內達其性情之欲言,而外循乎淺深條理之節”。所謂“固說”,系指“詩義”的不容置疑性:“如是則為詩,不如是即非詩”。全書以《毛詩·小序》“發乎性情,止乎禮義”和孔子“辭達而已矣”作為基本觀點,綜論歷代詩歌。尤推杜甫為“宗子”。書中所引之禪語,并非如他自己所說,是補嚴羽以禪說詩之“未盡處”。如禪語“生路漸熟,熟路漸生”,他詮釋成“剿拉字眼,涂抹煙云,詩家熟路也;由志敷言,即言見志,生路也。學者一意為言志之詩,不屑為修詞之詩,初時亦覺難入,追琢既久,自覺有階可升,剿拉涂抹之途荒,而抒情言志之途熟,便可到家矣”。這種見地,自與嚴羽有異。與嚴羽相契的王士禛“不甚稱塏”(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詩義固說》系“推衍嚴羽之說,以禪談詩,轉至于支離曼衍”。其實龐塏立論一以貫之,并無“支離曼衍”之病。有《清詩話續編》本。

龐塏 ·國學 ·8273字

最新章節 第3章 附錄 2015-12-26 22:28:36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怀集县| 肥西县| 永春县| 茂名市| 台东县| 吴江市| 胶南市| 全州县| 城步| 托克托县| 临泉县| 嘉兴市| 水富县| 弥渡县| 甘洛县| 京山县| 大冶市| 新干县| 扬中市| 西乌珠穆沁旗| 旬邑县| 洛隆县| 百色市| 横峰县| 辽阳市| 龙山县| 荣昌县| 长兴县| 太白县| 修武县| 黑龙江省| 西贡区| 景德镇市| 斗六市| 武乡县| 隆回县| 隆德县| 龙泉市| 长寿区|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