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藝文二
- 明倫匯編人事典形神部
- (清)陳夢雷
- 11449字
- 2015-12-26 16:03:10
詩
形影神
并
序
晉陶潛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惑甚焉故極陳形
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
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物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善惡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彭祖壽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神部紀事
莊子在宥篇黃帝聞廣成子在空同之上往問至道
之精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
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
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
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淮南子道應訓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
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鄭人聞之曰頤之忘將何
不忘哉此言精神之越于外智慮之蕩于內則不能
漏理其形也是故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也
吳越春秋越王請大夫種而問曰吾昔日受夫子之
言自免于窮厄之地今欲奉不羈之計以雪吾之宿
讎何行而功乎大夫種曰夫欲報怨復讎破吳滅敵
者有九術凡此九術君王閉口勿傳守之以神取天
下不難而況于吳
莊子養生主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奏刀騞然莫不
中音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對曰始臣
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遇官知止而神欲行
魏志劉傳注傅子曰太祖征及蔣濟等五人皆
揚州名士每舍亭傳未嘗不講所以行軍進退之宜
虛實戰爭之術而獨不一言濟怪而問之答曰
對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學而得乎及見太祖四
人爭對不一言四人笑之后乃設遠言以動太祖
太祖適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為遠言宜征精
神獨見以盡其機不宜于猥坐說也
晉書衛玠傳玠字叔寶劉琰謝尚共論中朝人士或
問杜乂可方衛洗馬不琰云杜乂膚清叔寶神清
溫嶠傳嶠為王敦左司馬深結錢鳳為之聲譽每曰
錢世儀精神滿腹嶠素有知人之稱鳳聞而悅之
魏詠之傳詠之為州主簿嘗見桓元既出元鄙其精
神不雋謂客曰庸神而宅偉干不成令器
南史范縝傳范縝著神滅論蕭子良使王融謂曰神
滅既自非理而卿堅執之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書
郎而故乖刺為此縝大笑曰使范縝賣論取官已至
令仆矣何但中書郎耶
珍珠船獨異記北齊侍御史李廣博覽群書眾史夢
一人曰我心神也君使我太苦辭去俄而卒
開元天寶遺事明皇每朝政有闕則虛懷納諫大開
士路早朝百辟趨班帝見張九齡風威秀整異于眾
僚謂左右曰朕每見九齡使我精神頓生
廣異記鄭齊嬰開元中為吏部侍郎河南黜陟使將
歸途次華州忽見五人衣五方色衣詣廳再拜齊嬰
問其由答曰是大使五臟神齊嬰問曰神當居身中
何故相見答曰神以守氣氣竭當散嬰曰審如是吾
其死乎曰然嬰倉卒求延晷刻欲為表章及身后事
神言還至后衙則可嬰為設酒饌皆拜而受既修表
沐浴服新衣臥西壁下至時而卒
柳少游善卜筮著名于京師天寶中有客持一縑詣
少游引入問故答曰愿知年命少游為作卦成而悲
嘆曰君卦不吉合盡今日暮其人傷嘆久之因求漿
家人持水至見兩少游不知誰者是客少游指神為
客令持與客客乃辭去童送出門數步遂滅俄聞空
中有哭聲甚哀還問少游郎君識此人否具言前事
少游方知客是精神遂使看縑乃一紙縑爾嘆曰神
舍我去我其死矣日暮果卒
唐書李泌傳帝召泌使張說試其能泌賦方圓動靜
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云仙雜記賈島嘗以歲除取一年所得詩祭以酒脯
曰勞吾精神以是補之
墨莊漫錄范文正公長子監簿純佑自幼警悟明敏
過人文正公所料事必先知之善能出神公在西邊
凡鹵情幾事皆預遙知蓋出神之鹵庭得之故公每
制勝料敵如神者監簿之力也因出神為人所驚自
此神觀不足未幾而亡時甚少也
孫公談圃范峒善風鑒公為中書舍人時峒曰凡坐
狨毛要如半睡者公在馬上精神太衒恐不久居此
未幾果出知南京
瑯嬛記等師僧有奇術與人共坐靜室能攝其神共
游安養境界大都與阿彌經所說仿佛是人既神游
一二次則夢中所見往往類之其夢游既多則臨終
靈性自無他往必西方無疑也
龍興慈記劉伯溫少時讀書寺中僧房有一異人每
出神去鎖門或一月半月偶有北來使客無房可宿
見此空房擊開之曰此人死矣可速焚瘞我住之僧
不能禁遂焚之其神夜返身已焚無復可生每夜叫
呼曰我在何處基知之開應曰我在此神即附之
聰明增前數倍天文兵法一覽洞悟翊運為謀臣之
冠也
見聞錄中官馮保客徐爵久奉長齋其未得罪之前
一年忽見寸許童子行幾上驚問之曰吾乃汝之元
神也汝不破齋不得禍否則禍旋及之矣已而蒲州
相公召飲強之食始破葷血未幾遂以論奏逮下獄
形神部總論
素問
八正神明論篇
帝曰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愿卒聞之
注
形謂身形神謂神氣
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于經
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注
所謂形者觀其冥冥而知病之所在也邪氣篇
曰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
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故曰按之不得不知其情
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
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
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
注
所謂神者謂氣至之若神也耳不聞者毋聞人
聲以收其精也目明者觀于冥冥也志者心之所
之也言心開而志先慧悟也口弗能言者得氣之
妙不可以言語形容也俱視獨見者眾人之所共
視而我獨知之也適至也言氣志若昏而我昭然
獨明也氣至而冇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
見蒼天矣
關尹子
四符篇
水可析可合精無人也火因膏因薪神無我也故耳
蔽前后皆可聞無人智崇無人一奇無人冬雕秋物
無人黑不可變無人北壽無人皆精舌即齒牙成言
無我禮卑無我二偶無我夏因春物無我赤可變無
我南夭無我皆神以精無我故米去殼則精存以神
無我故鬼憑物則神見全精者忘是非忘得失在此
者非彼抱神者時晦明時強弱在彼者非此
精神水火也五行互生滅之其來無首其往無尾則
吾之精一滴無存亡爾吾之神一囗無起滅爾惟無
我無人無首無尾所以與天地冥
精者水魄者金神者火魂者木精主水魄主金金生
水故精者魄藏之神主火魂主木木生火故神者魂
藏之惟火之為物能镕金而銷之能燔木而燒之所
以冥魂魄惟精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精神在
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神魄在天為燥在地為金
在人為魄魂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魂惟以我
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譬如萬水可合為一水以我
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譬如萬火可合為一火以我
之魄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金之為物可合異金而
镕之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魂譬如木之
為物可接異木而生之為一木則天地萬物皆吾精
吾神吾魄吾魂何者死何者生
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
因魄有精五行回環不已所以我之偽心流轉造化
幾億萬歲未有窮極
如桴扣鼓鼓之形者我之有也鼓之聲者我之感也
桴已往矣余聲尚存終亦不存而已矣鼓之形如我
之精鼓之聲如我之神其余聲者猶之魂魄知夫倏
往倏來則五行之氣我何有焉夫果之有核必待水
火土三者具矣然后相生不窮三者不具如大旱大
潦大塊皆不足以生物夫精水神火意土三者本不
交惟人以根合之故能于其中橫見有事猶如術祝
者能于至無中見多有事
魂者木也木根于冬水而華于夏火故人之魂藏于
夜精而見于晝神合乎精故所見我獨蓋精未嘗有
人合乎神故所見人同蓋神未嘗有我
知夫此身如夢中身隨情所見者可以飛神作我而
游太清知夫此物如夢中物隨情所見者可以凝精
作物而駕八荒是道也能見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
而超生吸氣以養精如金生水吸風以養神如木生
火所以假外以延精神漱水以養精精之所以不窮
摩火以養神神之所以不窮所以假內以延精神若
夫忘精神而超生者吾嘗言之矣
人勤于禮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于智者精不
外移可以攝精
管子
心術篇
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
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
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
韓子
解老篇
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靜之節省思慮之費也所謂
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智識之任茍極盡則費
神多費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是以嗇之嗇之者
愛其精神嗇其智慮也
眾人之用神也躁躁則多費多費之謂侈圣人之用
神也靜靜則少費少費之謂嗇知治人者其思慮靜
知事天者其孔竅虛思慮靜故德不去孔竅虛則和
氣自入故曰重積德積德而后神靜神靜而后和多
凡所謂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亂精神亂則無德鬼不
祟人則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亂精神不亂
之謂有德上盛畜積而鬼不亂其精神則德盡在于
民矣
漢書司馬遷傳
太史公論六家要指
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
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合
故圣人重之由此觀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不
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淮南子
原道訓
夫性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
好憎生矣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規矩不
能方圓鉤繩不能曲直天地之永登丘不可為修居
卑不可為短是故得道者窮而不懾達而不榮處高
而不機持盈而不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
入水不濡是故不待勢而尊不待財而富不待力而
強平虛下流與化翱翔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
不利貨財不貪勢名是故不以康為樂不以慊為悲
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
天地之所為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
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圣人使人各處
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而
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
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夫舉天下萬物
蚑蟯貞蟲蝡動蚑作皆知其所喜憎利害者何也以
其性之在焉而不離也忽去之則骨肉無倫矣今人
之所以眭然能視膋然能聽形體能抗而百節可屈
伸察能分白黑視丑美而知能別同異明是非者何
也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之
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跡趎坎頭抵
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見也呼之而不能聞
也耳目去之也然而不能應者何也神失其守也故
在于小則忘于大在于中則忘于外在于上則忘于
下在于左則忘于右無所不充則無所不在是故貴
虛者以毫末為宅今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難而
越溝瀆之險者豈無形神氣志哉然而用之異也失
其所守之位而離其外內之舍是故舉錯不能當動
靜不能中終身運枯形于連嶁列埒之門而跡蹈于
污壑囗陷之中雖生俱與人鈞然而不免為人戮笑
者何也形神相失也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
為制者神從而害貪饕多欲之人漠睧于勢利誘慕
于名位冀以過人之智植于高世則精神日以耗而
彌遠久淫而不還形閉中距則神無由入矣是以天
下時有盲忘自失之患此膏燭之類也火逾然而消
逾亟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
以老是故圣人利養其神和柔其氣平夷其形而與
道沈浮俯仰恬然則縱之迫則用之其縱之也若委
衣其用之也若發機如是則萬物之化無不偶而百
事之變無不應
俶真訓
昔公牛哀轉病也七日化為虎其兄掩戶而入覘之
則虎搏而殺之是故文章成獸爪牙移易志與心變
神與形化方其為虎也不知其嘗為人也方其為人
不知其且為虎也二者代謝舛馳各樂其成形狡猾
鈍囗是非無端孰知其所萌夫水向冬則凝而為冰
冰迎春則泮而為水冰水移易于前后若周員而趨
孰暇知其所苦樂乎是故形傷于寒暑燥濕之虐者
形死而神壯神傷于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
余故罷馬之死也剝之若槁狡狗之死也割之猶濡
是故傷死者其鬼嬈時既者其神漠是皆不得形神
俱沒也夫圣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終始是故
其寐不寢其覺不憂古之人有處混冥之中神氣不
蕩于外萬物恬漠以愉靜攙搶衡杓之氣莫不彌靡
而不能為害當此之時萬民猖狂不知東西含哺而
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
尤茫茫沉沉是謂大治于是在上位者左右而使之
毋淫其性鎮撫而有之毋遷其德是故仁義不布而
萬物繁殖賞罰不施而天下賓服其道可以大美興
而難以筭計舉也
精神訓
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
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
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
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
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
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順情不拘
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
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夫靜漠者神明之宅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
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內有守之于內者失之于外譬
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不隨也夫精神
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稟于地也故曰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
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
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
生形體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腎主鼻膽主口
肝主耳脾主舌外為表而內為里開閉張歙各有經
紀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
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
十六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膽為云
肺為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
心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日中
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風雨
非其時毀折生災五星失其行州國受殃夫天地之
道至纮以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曷
能久熏勞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馳騁而不既乎是
故血氣者人之華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氣能
專于五藏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
而嗜欲省則耳目清聽視達矣耳目清聽視達謂之
明五藏能屬于心而無乖則志勝而行不僻矣
志勝而行不僻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精神盛而氣
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
以聽無不聞也以為無不成也是故憂患不能入也
而邪氣不能襲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
或守之于形骸之內而不見也故所求多者所得少
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而氣志
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聲色之樂則五藏搖動
而不定矣五藏搖動而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
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于外而不守矣精神
馳騁于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
矣使耳目清明元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
嗜欲五藏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
越則望于往世之前而視于來事之后猶未足為也
豈直禍福之間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
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是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
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趨舍滑心
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然皆人累也故曰
嗜欲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
則志氣日耗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
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
則所以修得生也夫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
也譬吾處于天下也亦為一物矣不識天下之以我
備其物與且惟無我而物無不備者乎然則我亦物
也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也又何以相物也雖然其生
我也將以何益其殺我也將以何損夫造化者既以
我為壞矣將無所違之矣吾安知夫刺炙而欲生者
之非惑也又安知夫絞經而求死者之非福也或者
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之哉其
生我也不強求已其殺我也不強求止欲生而不事
憎死而不辭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喜隨其天資而
安之不極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
吾生之比于有形之類猶吾死之淪于無形之中也
然則吾生也物不以益眾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
安知所喜憎利害于其間乎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
譬猶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為盆盎也與其
未離于地也無以異其已成器而破碎漫瀾而復歸
其故也與其為盆盎亦無以異矣夫臨江之鄉居人
汲水以浸其園江水弗憎也苦洿之家決洿而注之
江洿水弗樂也是故其在江也無以異其浸園也其
在洿也亦無以異其在江也是故圣人因時以安其
位當世而樂其業夫悲樂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
過也好憎者心之暴也故曰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
化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精神淡然無極不
與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
寶也形勞而不休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故圣人
貴而尊之不敢越也夫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匱而藏
之寶之至也夫精神之可寶也非直夏后氏之璜也
是故圣人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
恬愉虛靜以終其命是故無所甚疏無所甚親抱德
煬和以順于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
禍先魂魄處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無變于己故
曰至神所謂真人者性合于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
若虛處其一而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識其外明白
太素無為復樸體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仿
徉于塵垢之外而消搖于無事之業浩浩蕩蕩乎機
械之巧弗載于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為變雖天
地覆育亦不與之抮抱矣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見
事之亂而能守其宗若然者正肝膽遺耳目心志專
于內通達耦于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渾然而
往逯然而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損其形
骸不學而知不視而見不為而成不治而辯感而應
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景之效以道為紃
有待而然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
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大澤焚而不能熱也河漢
涸而不能寒也大雷毀山而不能驚也大風晦日而
不能傷也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石礫也視至尊窮寵
猶行客也視毛嬙西施猶顛丑也以死生為一化以
萬物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而游于忽區之旁有
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契大渾之樸而立至清之中
是故其寢不夢其智不萌其魄不抑其魂不騰反復
終始不知其端緒甘瞑于太宵之宅而覺視于昭昭
之宇休息于無委曲之隅而游敖于無形垺之野居
而無容處而無所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
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淪于不測入于無間以
不同形相嬗也終始若環莫得其倫此精神之所以
能假于道也是故真人之所以游若吹呴呼吸吐故
內新熊經鳥伸鳧浴猿躩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
不以滑心使神滔蕩而不失其充日夜無傷而與物
為春則是合而生時于心也且人有成形而無損于
心有綴宅而無耗精夫癩者趨不變狂者形不虧神
將有所遠徙孰暇知其所為故形有摩而神未嘗化
者以不化應化千變萬紾而未始有極化者復歸于
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夫木之死也青青去
之也夫使木生者豈木也猶充形者之非形也故生
生者未嘗死也其所生則死矣化物者未嘗化也其
所化則化矣輕天下則神無累矣細萬物則心不惑
矣齊死生則志不懾矣同變化則明不眩矣眾人以
為虛言吾將舉類而實之人之所以樂為人主者以
其窮耳目之欲而適躬體之便也今高臺層榭人之
所麗也而堯樸桷不斫素題不枅珍怪奇味人之所
美也而堯糲粢之飯藜藿之羹文繡狐白人之所好
也而堯布衣揜形鹿裘御寒養性之具不加厚而增
之以任重之憂故舉天下而傳之于舜若解重負然
非直辭讓誠無以為也此輕天下之具也禹南省方
濟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乃熙笑而
稱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何
足以滑和視龍猶蝘蜓顏色不變龍乃弭耳掉尾而
逃禹之視物亦細矣鄭之神巫相壺子林見其征告
列子列子行泣報壺子壺子持以天壤名實不入機
發于踵壺子之視死生亦齊矣子求行年五十有四
而病傴僂脊管高于頂下迫頤兩脾在上燭管指
天匍匐自窺于井曰偉哉造化者其以吾為此拘拘
耶此其視變化亦同矣故睹堯之道乃知天下之輕
也觀禹之志乃知天下之細也原壺子之論乃知死
生之齊也見子求之行乃知變化之同也夫至人倚
不拔之柱行不關之涂稟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無
往而不遂無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掛心死不足以幽
神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轉禍福利害千變萬紾孰足
以患心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蟬蛻蛇解游于太清輕
舉獨住忽然入冥鳳凰不能與之儷而況斥鷃乎勢
位爵祿何足以概志也晏子與崔杼盟臨死地而不
易其義殖華將戰而死莒君厚賂而止之不改其行
故晏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殖華可止以義而
不可縣以利君子義死而不可以富貴留也義為而
不可以死亡恐也彼則直為義耳而尚猶不拘于物
又況無為者矣堯不以有天下為貴故授舜公子札
不以有國為尊故讓位子罕不以玉為富故不受寶
務光不以生害義故自投于淵由此觀之至貴不待
爵至富不待財天下至大矣而以與他人身至親矣
而棄之淵外此其余無足利矣此之謂無累之人不
以天下為貴矣上觀至人之論深原道德之意以下
考世俗之行乃足羞也故通許由之意金縢豹韜廢
矣延陵季子不受吳國而訟閑田者慚矣子罕不利
寶玉而爭券契者愧矣務光不污于世而貪利偷生
者悶矣故不觀大義者不知生之不足貪也不聞大
言者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
拊瓴相和而歌自以為樂矣嘗試為之擊建鼓撞巨
鐘乃始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藏詩書修文學
而不知至論之旨則拊盆叩瓴之徒也夫以天下為
者學之建鼓矣尊勢厚利人之所貪也使之左據天
下圖而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由此觀之生尊于天
下也圣人食足以接氣衣足以蓋形適情不求余無
天下不虧其性有天下不羨其和有天下無天下一
實也今贛人敖倉予人河水饑而餐之渴而飲之其
入腹者不過簞食瓢漿則身飽而敖倉不為之減也
腹滿而河水不為之竭也有之不加飽無之不為饑
與守其有其井一實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
大憂內崩大怖生狂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乃
為大通清目而不以視靜耳而不以聽鉗口而不以
言委心而不以慮棄聰明而反太素休精神而棄知
故覺而若昧以生而若死終則反本未生之時而與
化為一體死之與生一體也今夫繇者揭镢臿負籠
土鹽汗交流喘息薄喉當此之時得茠越下則脫然
而喜矣巖穴之間非直越下之休也病疵瘕者捧心
抑腹膝上叩頭蜷局而諦通夕不寐當此之時噲然
得臥則親戚兄弟歡然而喜夫修夜之寧非直一噲
之樂也故知宇宙之大則不可劫以死生知養生之
和則不可縣以天下知未生之樂則不可畏以死知
許由之貴于舜則不貪物墻之立不若其偃也又況
不為墻乎冰之凝不若其釋也又況不為冰乎自無
跖有自有跖無終始無端莫知其所萌非通于外內
孰能無好憎無外之外至大也無內之內至貴也能
知大貴何往而不遂衰世湊學不知原心反本直雕
琢其性矯拂其情以與世交故目雖欲之禁之以度
心雖樂之節之以禮趨翔周旋詘節卑拜肉凝而不
食酒澄而不飲外束其形內總其德鉗陰陽之和而
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悲人達至道者則不然理性
情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
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弗為無益
于情者不以累德不便于性者不以滑和故縱體肆
意而度制可以為天下儀今夫儒者不本其所以欲
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樂而閉其所樂是猶決江
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夫牧民者猶畜禽獸也不塞
其囿垣使有野心系絆其足以禁其動而欲修生壽
終豈可得乎夫顏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學
也然顏回夭死季路葅于衛子夏失明冉伯牛為厲
此皆迫性拂情而不得其和也故子夏見曾子一臞
一肥曾子問其故曰出見富貴之樂而欲之入見先
王之道又說之兩者心戰故臞先王之道勝故肥推
此志非能貪富貴之位不便侈靡之樂直宜迫性閉
欲以義自防也雖情心郁殪形性屈竭猶不得已自
強也故莫能終其天年若夫至人量腹而食度形而
衣容身而游適情而行余天下而不貪委萬物而不
利處大廓之宇游無極之野登太皇馮太一玩天地
于掌握之中夫豈為貧富肥臞哉故儒者非能使人
弗欲而能止之非能使人弗樂而能禁之夫使天下
畏刑而不敢盜豈若能使無有盜心哉越人得囗蛇
以為上肴中國得而棄之無用故知其無所用貪者
能辭之不知其無所用廉者不能讓也夫人主之所
以殘亡其國家捐棄其社稷身死于人手為天下笑
未嘗非為非欲也夫仇由貪大鐘之賂而亡其國虞
君利垂棘之璧而擒其身獻公艷驪姬之美而亂四
世桓公甘易牙之和而不以時葬胡王淫女樂之娛
而亡上地使此五君者適情辭余以己為度不隨物
而動豈有此大患哉故射者非矢不中也學射者不
治矢也御者非轡不行學御者不為轡也知冬日之
箑夏日之裘無用于己則萬物之變為塵埃矣故以
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
白虎通
情性
精神者何謂也精者靜也太陰施化之氣也象火之
化任生也神者恍惚太陰之氣也
新論
清神篇
形者心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
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
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于內清虛棲
心則不誘于外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虛室生白吉
祥至矣人不照于爍金而照于瑩鏡者以瑩能明也
不鑒于流波而鑒于靜水者以靜能清也鏡水以明
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由此觀之神照則垢滅形靜
則神清垢滅則內欲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今清歌
奏而心樂悲聲發而心哀神居體而遇感推移以此
而言之則情之變動自外至也夫一哀一樂猶搴正
性況萬物之眾而能拔擢以生心神哉故萬人彎弧
以向一鵠鵠能無中乎萬物眩以惑一生生能無
傷乎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
耳目之與聲色鼻口之與芳味肌體之于安適其情
一也七竅徇于好惡則精神馳騖而不守志氣縻于
趣舍則五臟滔蕩而不安嗜欲連綿于外心腑壅塞
于內蔓衍于荒淫之波留連于是非之境而不敗德
傷生者蓋亦寡矣是以圣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
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貴身而忘賤故尊勢不
能動樂道而忘貧故厚利不能傾容身而處適情而
游一氣浩然純白于衷故形不養而心自全心不勞
而道自至也
祛疑說
陽神陰靈之說
有客舉倩女離魂話因及張紫陽與雪竇禪師入定
事謂雪竇以禪定成至陰之爽故不能持物而還紫
陽以金丹凝至陽之神故能持果而返此事之有無
不必深辨大概先輩以此別性宗與神形俱妙之功
用不同耳因語客曰陽神能運物陰神不能運固也
今山魈物精邪鬼而已飛瓦走石運致寶貨瞬息千
里謂之陽神可乎客不能對后每以此問人莫得其
說嗚呼知此說者其知性命之所以不同歟
文公政訓
論精神
問精神收斂便昏是如何曰也不妨又曰昏畢竟是
慢如臨君父淵崖必不如此又曰若倦且磕睡些時
無害問非是讀書過當倦后如此是纔收斂來稍久
便困曰便是精神短后如此
藝圃折中
論神
足履平地徑咫而廣半互而進之亦如是而已今置
榱桷于平地乘而履之已杌隉而不安移而為澗溪
之梁越者必股栗毛寒汗溢氣奪又移而駕之不測
之淵臨而擬之身足皆廢夫步武之地不過容足足
之外廣狹何與焉而安危相懸者履生于視視生于
氣氣生于神貫虱承蜩操舟運斤非人絕之巧一其
神也則醉人不懼其神全也達人不礙其神固也賢
人不惑其神藏也高人不妄其神守也圣人不憂其
神安也神人不測其神運也奇常無實狀好惡無實
情舉世皆嗜瘢逐臭則熊掌芝蘭必以為可惡大地
皆金瑰珠玉而瓦礫者不多得且不常有勢必以為
奇情與見移見與境奪幻妄顛倒可勝既邪
病榻寤言
元神
神依形則生神離形則死故形骸者神之宅舍形骸
屬陰而元神屬陽陰以實為質陽以虛為用心者虛
靈之府神明之舍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守玉皇印
經解云皆在心內運黃庭晝夜存之得長生黃言中
庭言虛故養生家有曰心死則神活曰心死者則虛
之謂也又曰未死而學死當生而無生曰無生者學
死而忘生之謂也如曰忘氣以養形忘形以養神矣
而又曰忘神以養虛蓋虛之所藏者深矣
圖書編
精神問答
問今時有志之士多知收斂精神則有謂身之知覺
運用是也何如曰心之精神之謂圣此禮經夫子之
訓而一言以盡天下之道者也是故心以為之根圣
以為之果而精之與神則條達乎心根敷榮乎圣果
而為全株寶樹者也蓋吾人此心統天及地貫古迄
今渾融于此身之中而涵育于此身之外其精瑩靈
明而映照莫掩者謂之精其妙應圓通而變化莫測
者謂之神神以達精而乃知覺是知覺雖精所為而
實未足以盡乎精也精以顯神而身運用是運用雖
神所為而實未足以盡乎神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其心既統天地貫古今以為心則其精神亦統
貫天地古今以為精為神故其耳目手足四肢百體
知覺固與人同而聰明之精通而無外者自與人異
運用固與人同而舉措之神應而無方者自與人殊
夫是以為父子兄弟足法而人自法之燦然經綸天
下之大經而齊治均平之無不備舉者端自卓立天
下之大本格致誠正之無不純全者出之無窮也此
之謂人之圣善之至學之集大成者而萬世無復加
也彼沾沾完養自家精神以為長生久視之術者安
足語此
精神總論
夫精神之道至矣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謂圣易曰精
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所以立人道
之先統幽明之故皆是物也豈可以不思乎人皆曰
我之精神彼之精神不知盈天地間惟一精神而彼
我之非知道矣故吾無精也以天地之精為精吾無
神也以天地之神為神茍不至德至道不凝貴吾有
以凝之耳茍無以凝之則精不吾存而神不吾用精
不吾存神不吾用是以昧始終生死之故不能上下
與天地同流而自與草木均其朽腐圣所以益圣愚
所以益愚其可以不思乎雖然精者常存之實體神
者應物之妙用故精神之主也君子之學貴乎精凝
精而神在其中矣是道也吾質之以學庸而本之于
大易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
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君子慎其獨也所謂獨者精
之謂也何也精者天下之至一而獨一之謂也凡天
下之有聲者有色者萬物不齊者皆不能自生必有
隱微不可睹聞者主乎其中然后聲色得以生生于
不窮是睹聞生于不睹聞也睹聞生于不睹聞是不
睹不聞者天下之至睹至聞也睹聞有盡不可睹聞
者無盡常若顯見于睹聞之外而獨見獨聞者此精
之所以常一而可貴也而當慎矣大學曰欲誠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謂知者精之謂也何也
精者天下之至靈而知靈明之謂也身與家國天下
為物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格物物不能自格
必有至靈不物于物者主乎其中而后格物之用不
窮蓋知者物之體物得知而后能成緣知而后能相
感故有知則有物無知則無物矣物虛而知實物變
而知不變知即是物此精之所以常明而可貴也而
當致矣君子貴精之學質之學庸如此不惟是也易
之文言曰大哉干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又曰干知
大始夫貴精之學莫詳于易而易莫備于干干之初
畫三百八十四爻之第一爻蓋三才之根本也其辭
曰潛龍勿用潛潛于下也言初之不可用也然二方
用而見而三則惕其終之履于危干之四與初應蓋
重干之革于外者也其辭曰或躍在淵淵潛之所也
言四之躍不可以離乎潛也然四五方躍而飛而上
則懼其終之悔于亢夫干之所以中正純粹而知大
始者如此夫曰潛曰淵曰中正曰知非所謂獨與知
者乎曰勿用曰惕曰悔非所謂慎與致者乎蓋天地
之理必如是而后干之精健君子之學必如是而后
干干之精而不息故三百八十四爻之變至不一而
干常一吉兇悔吝之賾至不可測而干常知鬼神非
是無以效其良能萬物非是無以成其終始非天下
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夫既曰潛曰勿用而又曰健曰
自強何也曰惟至精而后能健惟干干之至精而后
能自強故干之精似無而實至剛君子凝精之學似
柔而實至強此干之所以為仁而人之所以體仁在
思而得之也彼以為我之精神云者自私而已豈足
識天地之全而語貴精之旨哉
五臟七神
五臟有七神養神之術去牽引而已矣牽如牽纜之
牽引如引弓之引舟欲疾必牽行之急矢欲中必引
滿之審纜斷則舟往矣矢釋則弓舒矣欲寡則神凝
矣大雅曰無然畔援無然欣羨誕先登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