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藝文一
- 明倫匯編人事典形神部
- (清)陳夢雷
- 3848字
- 2015-12-26 16:03:10
神滅論 梁范縝
或問予曰神滅何以知其滅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
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問曰形者無
知之稱神者有知之名知與無知即事有異神之與
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聞也答曰形者神之質
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
得相異也問曰神故非用不得為異其義安在答曰
名殊而體一也問曰名既已殊體何得一答曰神之
于質猶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猶刀之于利利之名非
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無刀舍刀無利未聞
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問曰刀之與利或如
來說形之與神其義不然何以言之木之質無知也
人之質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質而有異木之知豈
非木有一人有二邪答曰異哉言乎人若有如木之
質以為形又有異木之知以為神則可如來論也今
人之質質有知也木之質質無知也人之質非木質
也木之質非人質也安有如木之質而復有異木之
知哉問曰人之質所以異木質者以其有知耳人而
無知與木何異答曰人無無知之質猶木無有知之
形問曰死者之形骸豈非無知之質邪答曰是無人
質問曰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質而有異木之知矣
答曰死者如木而無異木之知生者有異木之知而
無如木之質也問曰死者之骨胳非生之形骸邪答
曰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區已革矣安有生
人之形骸而有死人之骨胳哉問曰若生者之形骸
非死者之骨胳非死者之骨胳則應不由生者之形
骸不由生者之形骸則此骨胳從何而至此邪答曰
是生者之形骸變為死者之骨胳也問曰生者之形
骸雖變為死者之骨胳豈不從生而有死則知死體
猶生體也答曰如因榮木變為枯木枯木之質寧是
榮木之體問曰榮體變為枯體枯體即是榮體絲體
變為縷體縷體即是絲體有何別焉答曰若枯即是
榮榮即是枯應榮時雕零枯始結實也又榮木不應
變為枯木以榮即枯無所復變也榮枯是一何不先
枯后榮要先榮后枯何也絲縷之義亦同此破問曰
生形之謝便應豁然都盡何故方愛死形綿歷未已
邪答曰生滅之體要有其次故也夫囗而生者必囗
而滅漸而生者必漸而滅囗而生者囗驟是也漸而
生者動植是也有囗有漸物之理也問曰形即是神
者手等亦是邪答曰皆是神之分也問曰若皆是神
之分神既能慮手等亦應能慮也答曰手等亦應能
有痛癢之知而無是非之慮問曰慮為一為異答曰
知即是慮淺則為知深則為慮問曰若爾應有二乎
答曰人體為一神何得二問曰若不得二安有痛癢
之知復有是非之慮答曰如手足雖異總為一人是
非痛養雖復有異亦總為一神矣問曰是非之慮不
關手足當關何處答曰是非之意心器所主問曰心
器是五臟之心非邪答曰是也問曰五臟有何殊別
而心獨有是非之慮乎答曰七竅亦復何殊而司用
不均問曰慮思無方何以知是心器所主答曰五臟
各有所司無有能慮者是以心為慮本問曰何不寄
在眼等分中答曰若慮可寄于眼分何故不寄于耳
分邪問曰慮體無本故可寄之于眼分眼目有本不
假寄于他分也答曰眼何故有本而慮無本茍無本
于我形而可遍寄于異地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
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然乎哉不然也問曰圣人
形猶凡人之形而有凡圣之殊故知形神異矣答曰
不然金之精者能昭穢者不能昭有能昭之精金寧
有不昭之穢質又豈有圣人之神而寄凡人之器亦
無凡人之神而托圣人之體是以八采重瞳勛華之
容龍顏馬口軒囗之狀形表之異也比干之心七竅
列角伯約之膽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
定分每絕常區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萬有凡圣
均體所未敢安問曰子云圣人之形必異于凡者敢
問陽貨類仲尼項籍似大舜舜項孔陽智革形同其
故何邪答曰似玉而非玉雞類鳳而非鳳物誠有
之人故宜爾項陽貌似而非實似心器不均雖貌無
益問曰凡圣之殊形器不一可也真極理無有二而
丘旦殊姿湯文異狀神不侔色于此益明矣答曰圣
同于心器形不必同也猶馬殊毛而齊逸玉異色而
均美是以晉棘荊和等價連城驊囗騄驪俱致千里
問曰形神不二既聞之矣形謝神滅理固宜然敢問
經云為之宗廟以鬼饗之何謂也答曰圣人之教然
也所以弭孝子之心而厲偷薄之意神而明之此之
謂矣問曰伯有被甲彭生豕見墳素著其事寧是設
教而已邪答曰妖怪茫茫或存或亡強死者眾不皆
為鬼彭生伯有何獨能然乍為人豕未必齊鄭之公
子也問曰易稱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而不
違又曰載鬼一車其義云何答曰有禽焉有獸焉飛
走之別也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別也人滅而為鬼
鬼滅而為人則未之知也問曰知此神滅有何利用
邪答曰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吾
哀其弊思拯其溺夫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
恤親戚不憐窮匱者何良由厚我之情深濟物之意
淺是以圭撮涉于貧友情動于顏色千鍾委于富
僧歡意暢于容發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
之報務施闕于周急歸德必于在己又惑以茫昧之
言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欣以兜率之樂故
舍逢掖襲橫衣廢俎豆列瓶缽家家棄其親愛人人
絕其嗣續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
游貨殫于泥木所以奸宄弗勝頌聲尚擁惟此之故
其流莫已其病無限若陶甄稟于自然森羅均于獨
化忽焉自有恍爾而無來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
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耕而食
食不可窮也蠶而衣衣不可盡也下有余以奉其上
上無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國可以霸君用
此道也
難范縝神滅論 沈約
來論云形即是神神即是形又云人體是一故神不
得二若如雅論此二物不得相離則七竅百體無處
非神矣七竅之用既異百體所營不一神亦隨事而
應則其名亦應隨事而改神者對形之名而形中之
形各有其用則應神中之神亦應各有其名矣今舉
形則有四肢百體之異屈伸聽受之別各有其名各
有其用言神惟有一名而用分百體此深所未了也
若形與神對不可差何則形之名多神之名寡也
若如來論七尺之神神則無處非形形則無處非神
矣刀則唯刃猶利非刃則不受利名故刀是舉體之
稱利是一處之目刀之與利既不同矣形之與神豈
可妄合邪又昔日之刀今鑄為劍劍利即是刀利而
刀形非劍形于利之用弗改而質之形已移與夫前
生為甲后生為丙夫人之道或異往識之神猶傳與
夫劍之為刀刀之為劍有何異哉又一刀之質分為
二刀形已分矣而各有其為今取一半之身而剖之
為兩則飲龁之生即謝任重之為不分又何得以刀
之為利譬形之與神邪來論謂刀之與利即形之有
神刀則舉體是一利形則舉體是一神神用于體則
有耳目手足之別手之用不為足用耳之用不為眼
用而利之為用無所不可亦可斷蛟蛇亦可截鴻雁
非一處偏可割東陵之瓜一處偏可割南山之竹若
謂利之為用亦可得分則足可以執物眼可以聽聲
矣若謂刀背亦有利兩邊亦有利但未鍛而铦之耳
利若遍施四方則利體無處復立形方形直并不得
施利利之為用正存一邊毫發處耳神之與形舉體
若合又安得同乎刀若舉體是利神用隨體則分若
使刀之與利其理若一則胛下亦可安眼背上亦可
施鼻可乎不可也若以此譬為盡邪則不盡若謂本
不盡邪則不可以為譬也若形即是神神即是形二
者相資理無偏謝則神亡之日形亦應消而今有知
之神亡無知之形在此則神本非形形本非神又不
可得強令如一也若謂總百體之質謂之形總百體
之用謂之神今百體各有其分則眼是眼形耳是耳
形眼形非耳形耳形非眼形則神亦隨百體而分則
眼有眼神耳有耳神耳神非眼神眼神非耳神也而
偏枯之體其半已謝已謝之半事同木石譬彼僵尸
永年不朽此半同滅半神既滅半體猶存形神俱謝
彌所駭惕若夫二負之尸經億載而不毀單開之體
尚余質于羅浮神形若合則此二士不應神滅而形
存也來論又云囗而生者囗而滅者漸而生者漸而
滅者請借子之沖以攻子之城漸而滅謂死者之形
骸始乎無知而至于朽爛也若然則形之與神本為
一物形既病矣神亦告病形既謝矣神亦云謝漸之
為用應與形俱形以始亡末朽為漸神獨不得以始
末為漸邪來論又云生者之形骸變為死者之骨胳
按如來論生之神明生之形骸既化為骨胳矣則生
之神明獨不隨形而化乎若附形而化則應與形同
體若形骸即是骨胳則死之神明不得異生之神明
矣向所謂死定自未死也若形骸非骨胳則生神化
為死神生神化為死神即是三世安謂其不滅哉神
若隨形形既無知矣形既無知神本無質無知便是
神亡神亡而形在又不經通若形雖無知神尚有知
形神既不得異則向之死形翻復非枯木矣
字典
無此字
形神論 前人
凡人一念之時七尺不復關所念之地凡人一念圣
人則無念不盡圣人無已七尺本自若空以若空之
七尺總無不盡之萬念故能與凡夫異也凡人一念
忘彼七尺之時則目廢于視足廢于踐當其忘目忘
足與夫無目無足亦何異哉凡人之暫無本實有無
未轉瞬有已隨之念與形乖則暫忘念與心謝則復
合念在七尺之一處則他處與異人同則與非我不
異但凡人之暫無其無其無甚促圣人長無其無其
無甚遠凡之與圣其路本同一念而暫忘則是凡品
萬念而都忘則是大圣以此為言則形神幾乎惑人
疑因果相主毫分不爽美惡之來皆有定業而六度
所修咸資力致若修此力致復有前因因熟果成自
相感召則力致之功不復得立六度所修幾于廢矣
釋迦邁九劫勇猛所成勇猛之因定于無始本不資
九安得稱劫余以為因果情照本是二物先有情照
卻有因果情照既動而因果隨之未有情照因果何
托因識二涂用合本異其本既異厥體不同情照別
起于理非囗六度九劫差不足疑也
神不滅論 前人
含生之類識鑒相懸等級參差千累萬沓昆蟲則不
逮飛禽飛禽則不逮犬馬昺明昭著不得謂之不然
人品以上賢愚殊性不相窺涉不相曉解燕北越南
未足云匹其愚者則不辨菽麥悖者則不知愛敬自
斯已上性識漸弘班固九品曾未概其萬一何者賢
之與愚蓋由知與不知也愚者所知則少賢者所知
則多而萬物交加群方緬曠情性曉昧理趣深元由
其涂求其理既有曉昧之異遂成高下之差自此相
傾品級彌峻窮其原本盡其宗極互相推仰應有所
窮其路既窮無微不盡又不得謂不然也且五情各
有分域耳目各有司存心運則形忘目用則耳廢何
則情靈淺弱心慮雜擾一念而兼無由可至既不能
兼紛糾囗襲一念未成他端互起互起眾端復同前
矣不相兼之由由于淺惑惑淺為病病于滯有不淺
不惑出于兼忘以此兼忘得此兼照始自凡夫至于
正覺始惑于不惑不兼至能兼又謂不然也又昆蟲
夭促含靈靡二或朝生夕殞或不識春秋自斯而進
修短不一既有其短豈得無長虛用損年善攝增壽
善而又善焉得無之又不得謂之不然也生既可夭
則壽可無夭既無矣則生不可極形神之別斯既然
矣形既可養神寧獨異神妙形粗較然有辨養形可
至不朽養神安得有窮養神不窮不生不滅始末相
較豈無其人自凡及圣含靈義等但事有精粗故人
有凡圣圣既長存在凡獨滅本同末異義不經通大
圣貽訓豈欺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