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吳震是治宋明理學,尤其是陽明學的名家,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他把近年重讀朱子的心得體會匯集成書,在持論所見、立論取徑方面與此前朱子研究確有所不同,應該會引起朱熹研究等相關領域的廣泛關注。書稿涉及朱子思想中的仁學、心說、敬論、本體與工夫以及政治文化等問題領域,展現了專題性研究的風格,具有哲學、思想、歷史以及政治文化等多重詮釋視角,擺脫了以往就“理氣心性”等框架來切入朱子思想研究的傳統格套,對于重新解讀朱子思想之特質及其價值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吳震 ·子部 ·17.1萬字
《笑林廣記》內容多采自馮夢龍的《笑府》,是一部集大成的古代笑話集。全書分為12卷,每卷都有一個獨特的主題,如貪吝、世諱、謬誤、閨風等,現世事百態、刺人情冷暖、笑可笑之人。本書的整理者游戲主人,據傳并非一人,而是清代的一批文人,他們借由改編、賞玩、補寫各類笑話,“激乎其中,聊借玩世”。所以,盡管成書于清代文字獄最為嚴酷的乾隆年間,它依然保持了凌厲、尖銳的特色。此次出版的《笑林廣記》,以清乾隆四十六年金閶書業堂梓行的《新鐫笑林廣記》為底,輔以乾隆五十六年三德堂刊本校對而成。
(清)游戲主人纂輯 粲然居士參訂 ·子部 ·8.2萬字
本書以王弼通行本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據作者個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篇首“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和開展”對老子哲學作了全面的介紹,顯出作者的學術功力。“注釋、今譯與引述”構成本書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為順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釋,而后是今譯,最后是引述。注釋通俗易懂,今譯文字優美,注釋、引述學術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學者,又可作為有志于老莊學說深入研究的指南。
陳鼓應注譯 ·子部 ·20.4萬字
主要是根據廣大讀者學習吸收的特點,在忠實原著基礎上,除了配備原文外,還增設了簡單明白的注釋和白話新解,同時還配有相應啟迪故事,生動形象,非常易于閱讀和理解,是廣大讀者學習《論語》的最佳讀物,相信大家從中會獲得新的感受和新的意蘊。
孔子 ·子部 ·8.3萬字
《戰國策》是一部記載戰國時期,以策士言行為主的史書。雜記了東、西周,以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戰國策》思想傾向於法家、縱橫家、道家,由於其過於強調爭名逐利,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一直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戰國策》成書非一人或一時,大多數篇章的原作者已不可考。漢劉向輯錄為三十三篇幷定名。宋鮑彪、元吳師道先後進行校訂。
鄒寰宇 (漢)劉向編集 ·子部 ·49.6萬字
《救荒本草》是我國明代早期(公元十五世紀初葉)的一部植物圖譜,它描述植物形態,展示了我國當時經濟植物分類的概況。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為宗旨的農學、植物學專著書。本書對其作了精審的校定、整理和譯注。
(明)朱橚著 王錦秀 湯彥承譯注 ·子部 ·22.7萬字
道家以無為治天下,無為就是以天下之心為心,不執迷自己的主張。中庸就是包容天下各種不同的見解,以天下共同的方向為方向。無為與中庸,其實質就是崇尚自然,奉行天地之道,自然自在。作者以普通人的視角,以章句分析的形式,重新解讀了無為,解讀了中庸,解讀了自然,解讀了生命的真諦、道家豐富超然的精神世界。
劉強 ·子部 ·4.8萬字
書稿系作者有關先秦文學與文獻考論的結集出版,共二十九篇論文,分為三組。第一組探討上古時期的神話、宗教、禮制及相關文獻。第二組立足先秦文學文獻形態、文章文體的多樣性,探討中華多元一體文學傳統的形成,以及先秦時期多種文化形態向域外的傳播交流情況。第三組圍繞《春秋》《左傳》《詩經》《論語》《楚辭》等,考察具體文獻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某地域特定時期內的文化特征、社會風貌。
韓高年 ·子部 ·31.6萬字
本書一書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 ·子部 ·12.8萬字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數學專著,也是算經十書之重要一種,歷來被尊為算經之首。該書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郭書春先生是國內研究《九章算術》的權威學者,圍繞《九章算術》出版了多部著作。本書對《九章算術》作了詳細的注解,堪稱目前國內最佳的《九章算術》譯注本。
郭書春譯注 ·子部 ·34.5萬字
劉強 ·子部 ·6.6萬字
《大學》和《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經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是儒家文化核心經典。《大學》以人的修養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提出了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整修養路徑,包括了窮究萬物事理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鬼谷子》一書,一直為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現又成為當代商家的必備之書。它所揭示的智謀權術的各類表現形式,被廣泛運用于內政,外交、戰爭、經貿及公關等領域。
(戰國)曾子 子思 鬼谷子 ·子部 ·8.7萬字
《莊子》應該于先秦時期就已成書,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莊子》,是經西晉郭象刪訂并流傳下來的。漢代《莊子》有五十二篇十馀萬字,這種五十二篇本到魏晉時期仍然可以見到。魏晉時玄風盛行,莊學漸起,為《莊子》作注者多達數十家,但這些注《莊子》者往往根據自身對莊子的理解和個人喜好,對《莊子》一書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刪改,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莊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莊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馬彪本。其中崔謨、向秀本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馬彪本五十二篇。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礎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莊子學成果之后刪訂的,是郭象對司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刪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結果。經過郭象刪訂的《莊子》,無論從篇章還是字句方面,都更為精純。由于他吸收和借鑒了向秀及當時各家之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頗富改造性的獨特詮釋,故為歷代所推崇,逐漸成為定本,流傳至今。
莊子 ·子部 ·13.1萬字
孫子兵法是一部兵學名著,孫武闡述了戰爭的用兵之道,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它不僅是春秋晚期以前兵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更以其極具價值的思想創造,為后人的兵學思考開辟了無數法門。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智謀書,以三十六為綱目,總領古今經典謀略,史論結合,充分發揮案例對計謀含義的形象詮釋作用,是計謀學圖書的一大創新。
(春秋)孫武 馮麗華注釋 ·子部 ·11.1萬字
《人物志》全書共三卷十八篇,三國魏劉劭所作,南北朝時西涼劉炳曾為之作注。是一部系統地闡述人才理論的典籍,也是一部研究魏晉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湯用彤認為,從《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學術雜取儒名法道諸家的特點,“故甚具歷史上之價值”。
梁滿倉譯注 ·子部 ·9.1萬字
本書是一部上至治國安邦的經國大略,治軍作戰的用兵良策,決訟斷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財的精明算計,立身處世的生活錦囊,逢兇化吉的機敏權變;甚至于寵宦奸臣的陰謀詭計,損人利己的狡黠小慧,無所不包的奇書。
(明)馮夢龍 ·子部 ·48.6萬字
"本書無論是“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罔不折衷古今,會理道焉,是可范矣”,還是“讀之而不知興起者”,它都把家庭教育放在“修齊治平”這個至高的位置,這與當代家長以“消費意識”要求學校包辦學生順利升學、建立良好操行的觀念是迥然不同的。本書在今日的意義,不僅僅是規范世人,振奮人心,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家庭對道德與教育的主動承擔。"
李小杰導讀 檀作文 ·子部 ·16.9萬字
本書是引導一般讀者學習國學的入門讀物。作者認為國學義理聚集于儒道兩家的學說之中,學習國學最好的辦法是學習儒道經典,研讀儒道概念。學好五本經典(《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讀懂十個概念(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本書通過解讀、品評這五本書和這十個概念,引領讀者達到善修身、明義理、懂國學的目的。
夏海 ·子部 ·30.2萬字
《莊子》不僅僅是一部哲學范疇的著作,它將哲學思想以一種藝術的表達呈現在世人面前。那些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蘊含的不僅僅是人生大道理,更有著極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入則孔孟,出則老莊”,現代人的自處和處世準則,很大一部分有賴于老祖宗的智慧教導,而儒家道家的思想則在其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中堅地位。當我們遇到莊子,便深深折服于他的奇思妙想,他的聰敏,他的激情,他的快樂,他的獨行于世。他尖銳而激烈地面對這個世界,他淡然卻又悲憫地跨過俗世紅塵。他眼中的一切都那么的與眾不同偏又發人深省。
(戰國)莊周著 思履主編 ·子部 ·3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