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愛護海洋,就是愛護人類自己。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未來。《大海告訴你》是本類似海洋科普的讀物,由我國“航海貢獻獎”得主、著名海洋問題專家、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陸儒德編著。《大海告訴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神奇的藍色水球”、下篇是“美麗的藍色家園”,共計44章、40余萬字。《大海告訴你(下我愛和諧海洋)》為下冊。
陸儒德編著 ·生態環境 ·9.4萬字
本書系科普類讀物,主要講述了世界上千奇百怪的現象,內容涉及宇宙、自然、動植物、人類社會等學科和領域,知識豐富、趣味性強。
春之霖 ·百科知識 ·53.2萬字
如果問大家每天離不開的東西是什么?99%的人一定會說:手機!無手機,毋寧死!移動互聯網時代全面來襲,而其載體——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終端。那么以手機為核心的通信技術是如何演變的?中美貿易摩擦中,為何與通信芯片相關的技術成為重要的“壁壘”?本書從手機的誕生開始,一窺通信產業的發展史和手機市場的江湖史,從科技和商業的視角探究其背后的脈絡。
黨鵬 羅輯 ·科學世界 ·11.5萬字
本書是“中國青少年科普分級閱讀書系”小學高年級5種中的一種,小學五、六年級適用。高年級5種圖書編選的既有科普佳作(主要是中外名家名作、經典科普作品),又有科學知識故事、科學益智故事、知識介紹等。
葉永烈主編 ·百科知識 ·7萬字
本書旨在通過主人公陳莉莉的故事讓讀者更清楚地意識到:基因可以幫助人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主人公陳莉莉是一位華裔職場女性,在初來北京打拼的這段日子里,經歷了嘗試繼而迷茫、迷茫后不斷嘗試的波瀾曲折,最后居然在基因組學專家斯坦利和伯特的幫助下找到了人生的終極答案。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往何處?此乃哲學和人生的三大終極難題。面對這些問題,有人無奈迷茫,有人努力找尋答案,有人坦蕩釋然。基因是人體的密碼,何不試試了解基因繼而了解自己?
(美)任博文 ·生物世界 ·19萬字
既有《眾病之王:癌癥傳》的精彩學術知識,又有《當呼吸化為空氣》的深刻個人體驗。在《第一個癌細胞》中,拉扎博士從醫學、科學、文化和個人等多個角度,檢視了癌癥研究發展的當下狀態,描述了她的患者朋友們面對和抗爭癌癥時的種種經歷,以及當她同為腫瘤科專家的丈夫死于白血病時,她如何承受這些毀滅性的影響。她認為:“人類治療晚期癌癥的方法,就像是在使用棍棒毆打動物,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殺死動物身上的寄生蟲。”而事實是對于晚期癌癥,治療的意義并不大。她認為:“要對付癌癥,就要從第一個癌細胞入手!預防癌細胞的惡化,把注意力放到癌癥的初期診斷和治療上。”拉扎博士希望通過這本書提醒我們所有人,面對癌癥,一定要做好早期篩查,通過早期檢測和預防來實現真正的治愈癌癥。《第一個癌細胞》絕不是一本普通的醫學書籍,它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改變人們對癌癥的討論。
(美)阿茲拉·拉扎 ·科學世界 ·17.3萬字
本書基于作者博物學家的素養及其親身經歷,自由出入科學、文學、歷史與神話,深入探討了狼的演化軌跡、生活習性,細致入微地描述了狼與人類文明之間復雜而微妙的互動關系,揭示了狼作為“真正的野生動物”和“被人類文化所想象的動物”雙重圖景之間的重大反差,并從生態學的角度闡述了人類保護狼的必要性。
(美)巴里·H.洛佩斯 ·人類故事 ·16.3萬字
作為編輯,我和我的同事們努力想要呈現給讀者一種特別的圖書,能幫助讀者將知識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我們精心策劃了這一套《指尖上的探索》系列小百科圖書。這套書,實現了傳統圖書前所未有的動手效果,實現了同類圖書難以效仿的閱讀體驗。在許多百科圖書將知識拆散、用更多的圖片呈現的今天,我們還是喜歡把一段一段完整的文字提供給讀者。文字帶給人們更多思考與想象的空間。閱讀對思維的促進作用是確定無疑的。閱讀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我們的世界。深度閱讀尤其有益于小讀者形成系統性的思維習慣。閱讀能力強的人,更容易洞察這個世界,相對而言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指尖上的探索》編委會 ·百科知識 ·6.7萬字
本書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當今世界各種各樣的難解之謎和科學技術,集知識性、趣味性、新奇性、疑問性與科普性于一體,深入淺出,生動可讀,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廣大讀者在興味盎然地領略世界難解之謎和科學技術的同時,能夠加深思考,啟迪智慧,開闊視野,增加知識,能夠正確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激發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熱愛科學和追求科學的熱情,不斷掌握開啟人類世界的金鑰匙,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使我們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主人。
科普小組主編 ·科學世界 ·5萬字
本書為“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分冊之一。本書是一部對“水工程文化”這一人類文化現象作探索性研究的專著。本書論述了這一文化現象的發展過程和發展的必然規律。從水工程文化的基本概念出發,討論了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研究范圍;對不同類型水工程的水文化鑒賞,可為研究水工程文化現象提供參考案例;進而對我國水工程文化的發展做出科學性的分析,并為提升水工程文化內涵與品位的實踐提供一套較為完整的途徑和方法。
董文虎 劉冠美編著 ·生態環境 ·32.1萬字
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及現當代一些古怪但卻真實的人類治愈疾病方法的詼諧讀本。滴血驗親、長生不老煉丹術、柳枝接骨、雞血療法、割股療親、尿療等各路奇葩醫術……這些啼笑皆非的醫學“課題”,揭示了人類長期以來尋找健康所走過的“山路十八彎”。本書涵蓋豐富的歷史、文化、科學、醫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兼具了趣味性和知識性。另外,本書的每一節都搭配了豐富的圖片,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光子 ·人類故事 ·15.3萬字
《中國:世界園林之母》以游記的形式記錄了威爾遜來中國考察的所見所聞。他不僅為用大量筆墨描述了沿途所見植物、作物等,同時也記錄了當時中國的地理地貌、社會文化、民俗等風貌。威爾遜以博物學家的視野深入觀察和記錄他的數次中國之行,開宗明義提出了“中國乃世界園林之母”的觀點,強調中國植物對世界園林的貢獻,也回顧了前人在中國采集植物的工作。本書堪稱“名作名譯,名家導讀”。特別增加了由譯者胡啟明撰寫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威爾遜數次來華的目的和行程,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以及各章節的主要內容。本書附有七個附錄:《林德利寫給福瓊的指示》《薩金特寫給威爾遜的信》《威爾遜歷次來華采集的時間、行程和地點》《度量衡對照表》《人名對照表》《地名對照表》和《植物學名對照表》。這些史料和對照表為本書提供了更多附加值。
(英)E.H.威爾遜 ·生物世界 ·22萬字
為什么1+1=2?為什么奇數和偶數交替?代數的意義是什么?數學問題真的有且只有一種標準答案嗎?從實數、虛數到復雜的運算順序,將“消除世界對數學的恐懼”視為終身奮斗事業的劍橋博士、謝菲爾德大學終身教授鄭樂雋帶領我們進入了一段從未見過的數學旅程,揭示了如何從看似不可能的來源中發現深刻的真相。作者認為,數學不僅僅是關于如何得到正確答案的科學,數學也是關于自己創造的科學和真理,是一段令人興奮,令人畏懼,令人敬畏,最終獲得快樂的經歷。她希望通過這本書的闡釋,幫助讀者理解數學到底是什么,通過理解數學的本質,消除關于數學的神話和誤解,消除對數學狹隘的、缺乏想象力的認識,用有趣的數學思維理解我們的真實世界。
(英)鄭樂雋 ·科學世界 ·15萬字
歷經四個多月的1975年青藏高原冰川考察終于勝利完滿地結束了,不僅安全第一,工作也可以說獲得了第一。包括冰川專業在內這一次考察所獲取的寶貴的第一手科學資料為后來青藏高原的隆起與環境變遷的研究大課題提供了許多不可或缺的科學依據。從1975年第一次進藏考察之后,我先后18次進入青藏高原考察,不僅乘飛機,而且更多的是乘汽車,不僅從川藏公路,而且先后沿滇藏公路、青藏公路、黑昌公路、新藏公路往返于內地和拉薩,不僅去過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絨布冰川,還到達過長江之源的格拉丹雪山;南迦巴瓦峰留下了我的足印,西昆侖灑下了我的汗水,我甚至還到過截止目前我國最后一個未通公路的地方——墨脫縣。我可以自豪地告訴讀者,尤其是喜愛野外考察的青少年讀者朋友,高海拔地區的冰川考察,本身就是一篇說不完道不盡的散文,是一首引人入勝的長詩。這散文,這長詩很難用考察隊員的一支筆書寫得讓讀者心滿意足,最好的辦法就是讀者身臨其境去體會那散文、那長詩中的無窮奧妙,無窮韻味。
張文敬 ·生態環境 ·14.3萬字
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量子物理創始人之一、“虐貓狂人”埃爾溫·薛定諤,不再滿足于鼓搗純粹的物理學,在叔本華和東方玄學的影響下,思考興趣轉向了生命和心靈領域,至此開啟了分子生物學的新時代。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薛定諤在都柏林三一學院做了一個系列演講,將其對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公之于眾,次年這個系列演講被整理成書出版,即是這本極具影響力的小書--《生命是什么》。
(奧)埃爾溫·薛定諤 ·生物世界 ·11萬字
1、只有男科醫生知道(未來困擾你的關于性的一切,一個課程一網打盡)2、學會應急護理,像我這樣做媽媽(一看就能懂,拿來就能用!)3、腸子的小心思(滿紙屎尿屁,大俗!你敢拿起來,就放不下!)4、一口一口“吃掉”你:我們一起來嚴肅談談性(摧毀關于性的偽科學、真偏見,還原不可描述的性與愛!)5、急救,比醫生快一步(你掌握了一種急救知識,關鍵時刻也能救上一命)6、本草綱目:白話手繪彩圖典藏本(一物一圖,暢銷10年修訂版)7、二次吸引(情感修復與挽回指南)8、野獸紳士(單身男士必備撩妹寶典)9、慢養自有高顏值(武國忠輕養生系列)10、生命的河流(生命角色幾經轉換,何以做到每一次都優雅成功)。
@成都下水道 小鹿情感等 ·百科知識 ·192萬字
《指尖上的探索》編委會 ·科學世界 ·5.6萬字
本書選編了70篇科普文章,列為10個話題,從自然現象、動物行為、生理疾病、地球環境、智能生活等多方面展現了科學與普通人的關聯。希望這種“相關設計”成為你翻開這本書的小小誘惑,帶你尋回淳樸的好奇心,重新領略科學的魅力和旨趣。本書是中國科普研究所根據科學媒介中心公眾號的內容編輯出版的系列科普文集,希冀以一篇篇科學小故事來涵養生活的大意義,帶讀者玩味科學世界多彩的旨趣。
王挺 鐘琦 ·百科知識 ·10.2萬字
19世紀末,瑞典年輕的探險家斯文·赫定懷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迷戀來到了中國西部的新疆,在經歷了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死亡之旅”后,戲劇性地發現了被風沙湮沒1600余年的古城樓蘭,斯文·赫定帶走了大批九百年前珍貴的中國佛教文物。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掀起了世界范圍內的中國西域考古熱潮,一場國際尋寶競賽從此展開。高昌古城揭開神秘的面紗,消失多年的摩尼教意外現身。1839年,美國探險家斯蒂芬斯遵循神話傳說的暗示,發現了著名的瑪雅古城科潘。高度發達的瑪雅文明從地球上消失得無影無蹤,美國考古學家羅伯特感嘆萬千:“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徹底全面的一次文化失落。”
(英)大衛·沃克 ·百科知識 ·13.7萬字
人類對于“美”的理解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演變,對于身材豐腴或纖細的審美偏好也經歷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本書梳理了人類對于身材胖瘦的審美變化,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并詳解了兩千年來人類對脂肪的不同理解,細數人類與脂肪“作斗爭”的各種舉措和隨之產生的“減肥”產品乃至產業。“兩千年”是一個概述,本文涉及的內容從公元前460年至今。本書主要的時間線為:古代至1799年,開始認識和評價脂肪;1800年至1899年,開始借助科學分析脂肪,并追尋減肥方法和工具;1900年至今,各種各樣的減肥企業、產品的出現和隨之產生的后果的分析。在兩千多年的糾葛與纏斗中,人類與脂肪間究竟經歷了什么?人們獲取了哪些勝利,又是如何一次次功敗垂成?我們一勞永逸戰勝肥胖的曙光在哪里?所有的問題,都埋藏在不同時代的各色土壤中,埋藏在一個個鮮活動人的故事里。本書將會對追求“美”和健康的都市人群產生一定的吸引力。
珊娜 ·人類故事 ·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