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隸屬于“味道的傳承”系列。大董是中國意境菜的開創者。本書第一部分詳細地記錄了大董的從廚歷程、大董的美學心得,還介紹了大董烤鴨、董氏燒海參等招牌菜以及其他意境菜出現的背景、心得等。在第二部分大董圖說中則詳細介紹了大董烤鴨、櫻桃鵝肝等精美的菜品。
董克平主編 ·飲食文化 ·4.7萬字
這套書緊扣“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的理念,講述同一類食物在中國不同地區演變出的不同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向讀者講述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探索食物與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關系,喚起讀者對故鄉味道的記憶。本冊敘述了各地的肉食美味,內容涵蓋了雞肉、豬肉受到大家普遍歡迎的種類,也包括螺肉等小眾肉食美味。
魏水華 ·飲食文化 ·4.7萬字
食品技術初創公司正在創造全新的食品——無需牛的奶、無需雞的蛋、無需動物的肉。它們大多是植物性的,還聲稱有助于解決氣候變化和動物權利等難題,因而能受到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歡迎。但它們更健康嗎?本書各章詳細調查了海藻蛋白、真菌蛋白、人造奶和蛋、細胞培養肉等新型食品的生產和運營,研究了用技術制造的類似物取代真實食物的過程及其背后的利益關系。作者還與業界人士談論了他們對20年后人類食物的設想。
(美)拉麗莎·津貝洛夫 ·飲食文化 ·15.5萬字
食紫禁城人間煙火,品大故宮人間百味。《故宮宴》由故宮研究員、前宮廷部副主任苑洪琪和中國廚王顧玉亮共同完成。以清代宮廷薦新食材為線,以《膳底檔》記載美食為案,以清代宮廷飲食習慣為味,80余篇鮮為人知的御膳重構檔案,80道塵封已久的皇家復原美食,喚醒“紫禁城600年”的文化記憶。打開《故宮宴》看康乾盛世、嬪妃喜樂;看宴會慶典、清宮正禮;看飲食變遷、民俗習慣;看真實歷史、文脈傳承。故宮宴,另一部故宮史。
苑洪琪 顧玉亮 蘇徵樓繪 ·飲食文化 ·6.8萬字
中國是茶的故鄉,在與茶打交道的漫長歷史中,形成了一套豐富而獨特的茶文化。近幾年,關注茶文化的人越來越多,品茶藝、學茶道成了很多人休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從茶的發現發展入手,講到茶葉的鑒賞。茶葉鑒賞中分別對每類茶的制作、名品等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茶葉鑒賞后,就對水和器進行了全面介紹,其中專門講解了茶器精品紫砂壺。水和器之后,便是茶藝,即沖泡展示,均配有圖片說明。本書的最后對茶道做了簡單說明,以使讀者初探其意并由此領悟。
陳龍主編 ·飲食文化 ·7.3萬字
這是一本集名廚大董多年料理經驗大成的廚藝美學解構書籍。以融入中國文人山水書畫的“大董中國意境菜”為基礎,以色彩為導向,細析大董料理美學內涵。使得感性的盤中意境,成為可進一步理解吸收的美學學說。內容圖文并茂,并附有色卡介紹,使“大董中國意境菜”的理論由淺入深地被讀者領悟理解,同時又變得可實操性。書籍內容分為4個章節,分別以基礎、聯想、搭配與設計為主題切入,每道菜品皆由“大董中國意境菜”作為實例,并附帶著大董有關擺盤與色彩的思考,這些涵蓋中國山水、詩歌與書畫文化,并以料理表達的美學觀,將為世界餐飲史刻下濃重的一筆。
大董等 ·飲食文化 ·3.2萬字
《遠方之地》每期圍繞衣、食、住、行,用其中的一個主題展開,探尋各地方的獨特文化與生活方式。首期的主題是“發酵”。發酵歷史悠久,能夠賦予食物別樣的風味。貴州布依族的“酸食”是最具代表性的發酵食物之一。這一期,FARLAND編輯團隊試圖從酸味之中描摹出“發酵”的文化脈絡,他們走訪了黔南地區的布依族村寨,深入當地人的日常,探尋還在使用發酵這種制作方式的族群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態。此外,本期還采訪了人類學教授;熱門創意菜餐廳創始人;日本“發酵設計師”;在中國研究發酵的德國藝術家等與發酵建立深刻聯系的人,探討發酵這一古老傳統對于現今都市生活的意義。
FARLAND編輯部編著 ·飲食文化 ·5萬字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傳承從來沒有停止,傳統技藝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沒有老一代的薪火相傳,就沒有今天菜品多樣、口味獨特、味道經典的師門廚學。淮揚菜在飲食行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開國第一宴中有諸多菜品屬于淮揚菜。本書由國寶級烹飪大師、泰斗級淮揚菜大師李玉芬組織編寫,內容涉及淮揚菜的歷史及發展,重點講述了京朝淮揚菜的歷史淵源、師門文化、脈系傳承及代表菜肴,為師門的承前啟后做出了貢獻。
李玉芬主編 ·飲食文化 ·6.9萬字
《吃出一朵曇花之細嚼慢咽》收錄的多篇美食隨筆,均出自公輸于蘭在《新民晚報》“好吃”周刊的個人專欄“吃出一朵曇花”。她的美食隨筆,隨性又充滿溫情;她發現、品嘗過的食物、菜肴、飯館,乃至日常的一羹一飯都那么有滋有味,與朋友和親人的相逢也因美食的緣故而更加地溫馨體己。其間“以食性辨人”的感悟,透出對生活的領悟之智與摯愛之情,有著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令人不禁莞爾。
公輸于蘭 ·飲食文化 ·9.7萬字
香草都拿來干嘛;吃雞蛋也能吃出個花來;一個人再懶再沒時間也能做出來的美味;兩個人想吃的高大上;偶爾小作一下的烘焙小點;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下飯菜;朋友聚會可以撐門面的拿手大菜;不用出門就能品嘗到的地方特色;千好萬好不如媽媽做的好味道。
南半球的小貓 ·飲食文化 ·4.3萬字
食物自何處生長?味覺從何處而來?三十六篇“色、香、味”俱全的飲食筆記,從產地、市集、家宴、小吃、餐館等不同視角,呈現中國六個富含特色的味覺目的地:南京、蘇州、臺州、四川、潮汕、云南。作者深入街頭巷尾,挖掘城市角落,將食材、味道、市集等最日常的生活表層與潛藏的歷史、地理、文化心理有機關聯,從餐桌上的酸甜苦辣咸到市集上的牛羊海鮮瓜果,一飯一食都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通過作者的走訪和實錄,食物之味與人生之味真正交融在一起,日漸遠離的煙火味道又有了嶄新的面貌。
三三 ·飲食文化 ·10.6萬字
日本是全世界食客心中的一大圣地。米其林餐廳數量居世界之首,但求匠心獨運的無名小店更是數不勝數。飲食作家馬特·古爾丁走訪東京、大阪、京都、福岡、廣島、北海道、能登七座日本飲食重鎮,品嘗每個城市的代表性食物,走訪熱愛并傳承當地飲食文化的各色人物,將城市的歷史文化也融入自己的飲食觀察中。從專業冷靜的料理職人、熱情如火的街頭小販,到努力在此扎根的外來移民,再到依賴美味的新老食客,正是這些千姿百態的普通民眾,展現并維系著日本獨特的美食風情!
(美)馬特·古爾丁 ·飲食文化 ·13.4萬字
本書以作者對自己數十年間在不同季節、時段、空間品飲各類中國茶的切身體驗為前提,在一篇篇短小精煉的茶道日記中,將古今茶事、詩事、畫事、佛事融于一杯杯香味氤氳的清茶中,讓讀者在種種日常感悟中見證真正的茶道精神。筆者在書中梳理了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和代表人物,講解了茶道的基本知識和素養,其間穿插了自己數十年間在不同的季節、時段、空間品飲不同茶葉的感受和心得,細膩之中足見性情。有理論知識,有歷史眼光,更有個人心得,由此,本書深具中國文化之心印真諦,同時又可以當作茶文化的普及讀物來閱讀,知識性和品位融為一體。
馬守仁 ·飲食文化 ·9.6萬字
本書所介紹的菜品,大部分屬于川菜中的鄉土美食,突出了鄉土風味、鄉村風情、百姓味道,市井生活。它可能來自于城市的小街小巷、路邊攤、蒼蠅館子、雞毛店,別看他們店面裝修不豪華,但是因為接地氣,每天的食客都是摩肩接踵,生意好得爆棚。如果不提前去,你就只能站在鋪子外面看著別人大快朵頤,那種饞蟲就在喉嚨爬的滋味不知有多難受。
彭忠富 ·飲食文化 ·14.6萬字
《隨園食單》,古代漢族烹飪著作。共一卷。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作為一位美食家,《隨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漢民族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漢族飲食名著。
(清)袁枚著 鄧立峰注 ·飲食文化 ·7.4萬字
福建偏居東南一隅,山嶺崎嶇,江河縱橫。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讓八閩大地成為食材的天堂,山海之味,不可勝數。因之孕育的閩菜,匯中原漢族文化和本土閩越族文化為底色,兼取粵菜與浙菜之長,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稱,位居中國八大菜系之列。本書從山海食材切入,配以各色烹調技巧,娓娓道來一道道閩菜與閩地、閩人的前世今生。
沉洲 ·飲食文化 ·12.7萬字
主要講述日本沖繩與北海道的美食及其源流,以及由此延伸出的風土人情。作者陳杰延續《日本味兒》的書寫方式,在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將視角從日本美食的基本分類、概況聚焦到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讀者呈現了日本美食之都沖繩與北海道的美食文化。
陳杰 ·飲食文化 ·9.2萬字
本書隸屬于“味道的傳承”系列。本書記錄的是川菜的傳承與發展。從這套書中,讀者可以品十年磨一劍的名廚勵志人生和手藝傳承,感受精益求精、庖丁解牛的匠人精神,讀妙趣橫生的食材和美饌故事。
董克平主編 ·飲食文化 ·5.4萬字
一代名廚的個人奮斗歷史,見證新時代的中餐發展歷程。十五道魯菜代表菜品制作,精彩演繹中國味道的傳承與創新。
董克平主編 ·飲食文化 ·17.3萬字
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人們都把吃飯看做是繁衍生息的第一需要。美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覺感受,而且已然成為一副體現民族素養、人文地理、歷史沿革、世事滄桑的畫卷。現代人對于美食方面的要求,不僅要能滿足自己的實用需要,亦對審美方面提出了相當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品嘗美味,還要感受文化和情趣方面的熏陶。
安然 ·飲食文化 ·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