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服飾史,即文化史。《詩經》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飾的清純、質樸,楚漢女子服飾中寬衣大袖和繁復華美的繡紋體現了時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飾中的裲襠衫、五兵佩透出颯爽戎裝風采,隋唐女子“高腰掩乳”、身披帔帛、腳踩重臺履從畫中走下來,宋朝女子服飾在簡約淡泊中透出內斂的奢華富貴,遼金元代女子服飾佛妝和高麗風體現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際女子頭戴皮毛“臥兔兒”、領口處鈕扣透出的低調奢華……
陳芳等 ·民俗文化 ·12.7萬字
祭詞是佤族祭師“巴猜”們代代口傳的祭祀文本,是一種“活形態”押韻口頭傳統,是佤族口頭傳統的典型代表。內容涉及佤族生產勞作、賀生送葬、男婚女嫁、建造新居等,語言方面秉承了佤族古歌的特點,在韻律、語義與結構、語用與修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通過祭詞,可以了解佤族的民俗、歷史,也可以深入分析佤語的特點。
葉黑龍 ·民俗文化 ·8.2萬字
本書為第10輯,設有廣府歷史地理與城市文脈研究、廣府文學與藝術研究、廣府民俗文化研究、廣府商業文化研究四個欄目。拓寬廣府文化研究的領域,加強對現有僑批局舊址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有利于增加廣州市的歷史厚度,推動荔灣區的文創事業的發展。
紀德君 曾大興主編 ·民俗文化 ·19.7萬字
本書參考了北京地方史志、筆記雜纂、歷史檔案、工商稅務檔案、現代隆福寺文史資料,以及作者的田野調查資料,呈現了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皇家寺廟隆福寺的商業民俗形態,論述了它在北京城市歷史文化和商業史中的地位,并進一步研究了北京寺廟的商業活動和市民的消費民俗。
衛才華 ·民俗文化 ·19.5萬字
天氣諺語其實源自生活中大家七嘴八舌的聊“天”,其中精彩的部分被記載、被檢驗,然后得以傳世。曾經觀云相雨的俗諺,雖然未必能成為現代意義的卜天之術,但那些言語有性情,有妙趣,透露著先人看待世界的思想軌跡。令這些文字展現光彩的,或許并非預測的準確度,而是思維的自由度。可能諺語的很多內容與我們已經漸行漸遠,但諺語所承載的理念卻并不淺陋和古舊,簡潔、鮮活、親近生活情境的描述方式,易于記述和傳播,這在現今依然適用。《中國天氣諺語志》是中國氣象先生宋英杰潛心之作。憑借其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他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梳理和解讀了從古到今的氣象諺語,其中不僅蘊涵著千百年來積累的民間智慧,更含有豐富的科學知識。這本書將氣象科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讓我們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新穎而有趣。
宋英杰 ·民俗文化 ·14.4萬字
《二十四節氣在江南》是民俗學專家袁瑾和蕭放共同講解中國節氣文化的傳統人文讀物。該作品立足于江南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產,以二十四節氣在江南地域對經濟生產生活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響為基礎,講解二十四節氣時江南地區的地域文化和民間習俗。從農事活動到節日慶典、從飲食到服飾,全面展現并總結了伴隨著時節變化而孕育出的江南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特色。該書為我國在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后,首部解讀節氣文化和江南人文特色的傳統文化國民讀本。
袁瑾 蕭放 ·民俗文化 ·11.3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篇。上篇為理論篇,介紹關于特色小鎮和全城旅游的內涵、特征及發展模式,為案例研究提供理論提導;下篇是實證篇,選擇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作為案例,在對寧城縣旅游資源進行詳實調研的基礎上,以皇家溫泉和寧城老窖作為切入點,結合寧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提出寧城全城旅游發展戰略。
倪維秋 ·民俗文化 ·14.8萬字
本書以日本人野崎誠近關于中國風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圖案解題》為底本整理、編譯而成。內收傳統吉祥圖案400余幅。題材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各個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意義和內涵,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它通常應用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器物和字體等形象,以吉祥語、民間諺語、神話故事為題材,用借喻、比擬、雙關、象征等表現手法,創造出圖案和吉祥語的完美結合,凝結著人們美好的愿望。
(日)野崎誠近 ·民俗文化 ·5.2萬字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講述日本社會女性在信仰、家庭中的地位與作用!指出后世信仰中對女性的禁忌!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17.3萬字
本書主要使用文獻學及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對宋代歲時民俗文獻的形式和內容展開全面研究,一方面將其置于中國古代歲時民俗文獻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試圖總結中國古代歲時民俗文獻書寫的三種模式:月令模式(自上而下的視角),個人回憶模式(平等視角,老百姓節日活動)、節日闡釋模式。另一方面將宋代歲時民俗文獻置于宋代特有的政治經濟及思想文化環境中,探討宋代歲時民俗中滲透的儒家意識形態以及娛樂化因素,并梳理中國古代節日闡釋體系從注重天人關系轉向注重人人關系的發展脈絡。
李文寧 ·民俗文化 ·13.1萬字
該書作者從事民藝研究三十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漢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壇一罐都有詳細的追蹤和民俗學考察。全書按四季分類,將鄉土中國常見或不常見的農具、布料、瓶罐、窗戶等加以描摹和記錄,結合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繪制了一幅包含著民俗、民風、民情的民間文化畫卷,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民間社會的多姿多彩,以及鄉土中國的文化形態、藝術形態和生活形態,為弘揚傳統文化、記住中國人共同的鄉愁保存了一份充滿了美感的田野調查實錄。
潘魯生 ·民俗文化 ·14.8萬字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從不同側面論述日本社會婚姻與家庭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論文《入贅考》,論述了日本的婚姻形態由入贅到迎娶的歷史變化過程及關聯要素,是日本婚姻史研究的開創性成果!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16萬字
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探究中國基層社會運行與延續的重要內容,是民眾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反映,對民間信仰的研究,從深層意義上說是對民眾心理、意識的探究。靈漱信仰、昭澤王信仰、李衛公信仰是濁漳河流域具有特色的民間信仰,代表了三種類型——神話人物、傳說人物、歷史人物——的民間信仰。長期以來,在民間信仰的不斷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民眾對其不斷刻劃、型塑,使民間信仰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具有地域特性。透過對此過程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民眾以民間信仰為依托,展現自我意識的主動反映。
段建宏 ·民俗文化 ·13.6萬字
本書共收錄十二篇散文,主要以圖文方式展現古僰人的活動地及最終消亡地-四川省興文縣有關僰人的歷史和文化,實地采訪、探索400多年前僰人消亡的前因后果,以及僰人消亡后,有關興文縣的苗族文化、紅色文化、民俗、古建、美食等。
李國勤 陳志清 衛鴉 ·民俗文化 ·8.7萬字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集中展現了柳田對日本社會城市與農村關系的認識!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11.4萬字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從祖先祭祀的儀式、對死后世界的觀念等入手,徹底分析了日本人的祖先觀念,總結了其特點,及對日本人生死觀的影響!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10.7萬字
為什么說人人都可以是民俗學家?為什么說民俗學是一門很酷的學問?日本民俗學領軍人物島村恭則力作,講述為什么民俗學是一門重新定義生活的學問。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會按照一些習俗或默認的規則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做的事,這正是民俗學大顯身手的地方。與我們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民俗學并不是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學問,而是一種反主流、反霸權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態。本書是一本面向大眾的民俗學入門書籍,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如大學校園里流傳著的七大怪談;各個家庭內部實行的規則;消防員、鐵路員工、法官、辦公室白領的日常生活;作為社交場所的平民區咖啡店;動漫圣地創造出的新民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魚身鳥喙人面的妖怪護身符的大流行;互聯網時代稻荷神信仰的全球化;“座敷童子”的現代轉型等等。本書簡明易懂地介紹了現代民俗學的知識,向讀者展現出現代民俗學的魅力。讓民俗學成為每個人都能學會并加以運用的技能,從而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滿趣味。
(日)島村恭則 ·民俗文化 ·11.6萬字
東海道五十三次,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從江戶到京都的驛道──東海道──途中所經過的53個宿場。東海道是當時日本最繁華的驛路,沿途風景名勝、名店特產眾多,歷來是浮世繪的經典畫題,著名的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葛飾北齋都曾進行過系列創作。本書以廣重經典版《東海道五十三次》為主,附以北齋、國貞等大師創作的東海道浮世繪,并一一對比,講解其中的風景故事、地方風俗及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廣重以安閑的筆調再現了東海道隨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呈現的種種景致,將各種人物活動融入自然風景,體現了日本和歌中特有的含蓄典雅的意境,洋溢著淡定悠遠的抒情氣氛。
(日)歌川廣重等繪 王紫著 ·民俗文化 ·6.6萬字
本書通過節慶民俗、二十四節氣、生活禮儀、食在有福、技藝傳承、人生禮儀五個章節分別詮釋中國人世代積累的生活智慧,并以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鐘馗為原型創造了詼諧幽默的形象“鐘小馗”,以一種輕松好玩的方式講述中國民俗之趣。書中插圖均由手繪水墨畫完成,以創新的手法編排整理了我國的文化遺產,表達了作者宣揚傳統文化價值并愿加以傳承的誠摯之心。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輕松有趣,又不失文化內涵的民俗小詞典;也可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宗帥 趙伯衡編著 ·民俗文化 ·2.8萬字
《消寒圖:珍重待春風》是國內首部全面講解古代消寒圖及其歷史文化知識,并為描畫消寒圖提供指南的傳統文化普及讀物。消寒圖,也稱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古代文人根據數九方法繪制的冬季游戲圖案。從冬至開始每日涂畫一筆,直至八十一日后畫完,便迎來春回大地,因此畫消寒圖的游戲不僅可以排遣貓冬中的無聊,同時還具有記錄冬日生活。本書詳細講解消寒圖背后的傳統冬令風俗文化以及消寒圖誕生的歷史淵源,介紹了多種消寒圖樣式,并通過示意圖對如何填涂進行講解,發掘和記錄冬季各種自然變化,在獲得傳統民俗、歷史、文字、自然常識等相關知識的同時,讓你在DIY的填圖實踐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貓冬游戲中娛樂身心、安然過冬。
袁瑾編著 ·民俗文化 ·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