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源于祭祀——臘八節、雜米粥意在警示后人勤儉、臘八節多種多樣的傳說故事、臘八粥起源于古時臘祭農神、臘八節中多樣的風俗習慣、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臘八粥、飲宴踏青——上巳節、節日起源及隋煬帝水飾流觴、上巳節在唐代的多樣風俗、傳統佳節中的飲食習俗、少數民族中的三月三節俗、曝曬紅綠——天貺節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劉干才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歲月印記——節流衍化、先民們崇拜火神以祈福求壽、升仙信仰轉而化成登高習俗、九月慶典固定在九月初九、食俗和佩俗在民間的傳播、東漢重陽公主的美麗傳說、重陽定名和登高的盛行、重陽糕和飲菊花酒形成定制、定為節日及墨客的詩情畫意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1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百變源流——端午起源、源于百越族的圖騰祭祀、愛國詩人屈原悲憤投江、紀念千古孝女曹娥娘娘、迎濤而上迎接濤神伍子胥、避諱惡日與勾踐練水軍、一脈相承——習俗流布、粽子相關食材的歷代變遷、粽子不同風味和多種樣式、風格迥異的節日飲食習俗、經驗衍化而成的基本風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別具一格的蹴鞠與馬球》中講述的馬球,古稱擊鞠,即騎馬打球,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在我國唐朝時期,馬球運動非常流行,從宮廷到民間都有廣泛的開展。唐以后,馬球運動不斷發展演變,走向衰落,卻同時向周邊地區不斷傳播,甚至傳向海外,成為今天的馬球運動。
張志編著 ·民俗文化 ·2.8萬字
張靈芝編著 ·民俗文化 ·6.2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火的崇拜——遠古遺風、大禹得河圖后始見清明、源于五千年前的墓祭、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饑、春秋戰國時期的清明習俗、不斷發揚——相沿成俗、自古以來的清明各項活動、婁護創立吃五侯鯖的食俗、踏青時節巧借東風放紙鳶、隆重的清明節宮廷饋宴等內容。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從不同側面論述日本社會婚姻與家庭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論文《入贅考》,論述了日本的婚姻形態由入贅到迎娶的歷史變化過程及關聯要素,是日本婚姻史研究的開創性成果!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16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群眾聚集——歲時廟會、社祭是廟會產生的源流、時代特征明顯的發展歷程、廟會上的求神和娛神習俗、源于遼代的百態京畿廟會、六朝古都南京的廟會變遷、河南獨特而豐富的廟會習俗、規模宏大的陜西各地廟會、豐富而盛大的山西各地廟會等內容。
古代、如今,國內、國外,《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將節日,建筑、風景、名勝、傳說、婚俗、服飾、姓氏、飲食、禮儀等多種多樣的內容充分融入書中,帶你徜徉民俗的海洋,找尋那些五彩斑斕、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讓你用最短的時間,體味到傳承的力量。
宋衛云 ·民俗文化 ·19.1萬字
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滲透在日本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學者將妖怪研究視為理解日本歷史和民族性格的方法之一。在日本,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鄉村,甚至每一條街道,大到廟宇樓閣、小到鍋碗瓢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神明與魔物。這背后藏著的是日本人對于自然、人文和社會的深層思索。世界上,僅有日本將“妖怪”作為一門大學問來研究,也只有日本,在其美術史上,為妖怪畫留出了專門的位置。鳥山石燕、歌川國芳、葛飾北齋、歌川豊國、落合芳幾、月岡芳年、佐脅嵩之等等,在這些著名妖怪畫大師的筆下,一個個傳說中的妖怪躍然紙上。書中每一個“妖怪小傳”讓我們或頓足、或動容,或深思,與其說其是怪談,不如說是在描摹人間世相。悠長的人生道理隱藏在故事背后,借著怪誕的名義,紛紛上演。
(日)歌川國芳等繪 王新禧編著 ·民俗文化 ·7.2萬字
服飾史,即文化史。《詩經》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飾的清純、質樸,楚漢女子服飾中寬衣大袖和繁復華美的繡紋體現了時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飾中的裲襠衫、五兵佩透出颯爽戎裝風采,隋唐女子“高腰掩乳”、身披帔帛、腳踩重臺履從畫中走下來,宋朝女子服飾在簡約淡泊中透出內斂的奢華富貴,遼金元代女子服飾佛妝和高麗風體現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際女子頭戴皮毛“臥兔兒”、領口處鈕扣透出的低調奢華……
陳芳等 ·民俗文化 ·12.7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傣歷新年——潑水節、潑水節的起源和傳說故事、象征新年的傣族潑水節、德昂族規模宏大的節日、阿昌族青年戀愛的節日、歌圩之日——三月三、壯族歌圩節傳說和節日習俗、侗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瑤族干巴節的傳說和民俗、畬族烏飯節的傳說和民俗、各地布依族的不同節俗、黎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4萬字
本書以嶺南疍民為研究對象,按照文化產生、文化景觀、文化擴散、文化分區等板塊梳理疍民文化景觀,闡述了地理環境對疍民文化景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梳理了疍民文化形成的歷史過程,介紹了漁業生產、沙田耕作、珍珠采集等疍民生產活動,展示了疍民婚俗、飲食、服飾、居住等生活方式和相關精神信仰,闡述了與疍民相關的征兵、編戶等管理制度,并介紹了疍民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相互影響和地域差異。現代社會,疍民逐步上岸居住,疍民文化逐步消失。
吳水田 陳平平 ·民俗文化 ·17.5萬字
作者以不同層面反映中國民間幻想故事面貌的四部故事集,以及個人第一手資料為藍本,進行了確定邊界內的量化分析。作者在全面吸收瑞士民間童話研究者麥克斯·呂蒂(MaxLüthi)的民間童話樣式理論和其它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究了中國民間幻想故事的文體特征,以把握民間幻想故事和其它民間敘事體裁之間的界限,讀出其特定文體所蘊含的意味。
(日)西村真志葉 ·民俗文化 ·16.4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悠久歷史——起源發展、起源于遠古人類以火把驅邪、由誤射神鳥引起的張燈習俗、豐富意蘊——彩燈文化、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趣味盎然的元宵節詠燈詩、源于唐詩名句的最早燈聯、絢麗多彩——各地燈會、定型于隋朝的元宵燈節、元宵燈會在宋代盛況空前等內容。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必須,也是人類禮儀文化的主要載體。本書以簡明的文字、形象的圖片,從服飾的分類體系、服飾禮儀的流變、服飾的禁忌以及服飾的改革等幾方面,系統介紹了體現中華文明的服飾發展歷史和與之相伴相生的服飾禮儀。
黃強 ·民俗文化 ·11.8萬字
本書通過古文字研究、歌謠等古代文學材料分析、中日民俗比較的方法,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祭神祝告等諸多方面,并發掘背后的民族特質與文化思想,從而探討了中國古代民俗的基本內涵、起源與早期發展脈絡。其中相應地介紹、吸取日本民俗學的成果,在民俗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上均有探索。
(日)白川靜 ·民俗文化 ·11.8萬字
《中國民俗學集刊》由青海省民俗學會主持編撰,著眼于民俗文化在國家民族以及地方文化建設戰略中的價值,凸顯西部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在國際國內民俗學的大語境中觀照地方民俗學的建設,為中國民俗學學術事業的發展繁榮盡綿薄之力。本輯以昆侖文化為主題,對昆侖文化、青海民俗進行了多方位的解讀。
趙宗福主編 ·民俗文化 ·1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