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文化符號學出發,將日常生活中一些無意味,卻一直重復進行的人類行為看成符號意義的一種類型,分析后物質時代日常生活符號意味的缺乏,所帶來的表現和后果等,并對其逐一研究。深刻剖析這些無意味行為的成因、以及帶來的影響,指出了生活中的數字化進程如何將主客體之間、主體之間的關系轉變為空洞的程序化模式,以及意味缺乏與“迷戀”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從多個層面上提出了抵制這些異化效應的策略。
(意)馬西莫·萊昂內 ·文化研究 ·16.6萬字
本書以大文化視野對屈原思想及其歷史動因進行了闡釋,對楚辭主要作品的形成、形態和形式做了考證,對楚文化中有趣的話題進行了解讀。綜合運用文學、語言學、哲學、文化學和文獻學等研究理路,對楚辭文化進行了綜合性研究,是理解屈原的基礎讀物,也是研究楚辭登堂入室的學術著作。
張崇琛 ·文化研究 ·20萬字
《中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教材,在中國文化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對中外文化進行比較。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交際進行設置,以直接影響中國人交際的幾個方面為主,例如:人情與關系、面子、禮貌與禮儀等。本教材同時設計了與交際不直接相關但在中國人的交際生活中有重要意義的內容,例如:家庭與夫妻關系、餐飲文化與飯局、民間傳統游戲等。希望幫助學習者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影響中國人交際的諸多文化特點。
王暉 ·文化研究 ·11.3萬字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同時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這里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一丸泥”等等,使這里彌漫著神奇的色彩。常米樂編著的《函谷關》生動介紹了函谷關的軍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間文化與人文文化、函谷關的歷史典故、函谷關的名勝古跡與出土文物等內容。
金開誠 ·文化研究 ·2.4萬字
甲骨文前身,并不是常規文字,而是軒轅黃帝用來記載“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特種圖示。我們把這種特種圖示稱為“源頭甲骨文”。“源頭甲骨文”被重新解讀出來,就好像按下了照亮“人類文明整體進程”燈塔的開關,讓我們一下子看清了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目前世界所處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背后的大背景就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僅有的一次,從“前(幼稚)文明”向“后(成熟)文明”的跨越,這個跨越已經到了交替臨界點。而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突破這一臨界點,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中的歷史使命。因此,唯有中國才能完成這一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歷史使命。本作品將站在“人類文明進程”的高度,對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將來進行全方位論述。
徐筠 邱戀戀 ·文化研究 ·10.7萬字
在東亞地區,日本長期穩定的親美意識格外引人注目。這不僅源于日美安保體制、自民黨的長期執政以及經濟的快速增長,更與日本民眾對美國的多重認知有關。美國對于日本戰后社會大眾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對象也是恐懼的源頭。盡管經歷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爭、安保斗爭以及日美經濟摩擦,大多數日本人依然認為戰后經濟的繁榮歸功于美國的庇護,美國的社會富足是日本發展的理想模式。這種背景下,日本逐漸忘卻與亞洲的聯系,通過“擁抱”美國來尋找新的自我認同。本書從社會文化研究和媒體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討了自19世紀“黑船來航”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在日本社會中的形象變遷。從幕末到明治大正時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國主義階段將其視為敵國,再到占領期及之后的復雜情感,這些變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會、經濟和國際關系的演變。作者指出了二戰時日本帝國主義與戰后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歷史連續性,強調戰后日本與美國的“擁抱”關系既是美國霸權體系的產物,也與日本大眾對自我認同的構建緊密相連,并認為日本應超越“親美”與“反美”的對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體性,深刻反思與亞洲、歷史以及多元復合自我的關系。
(日)吉見俊哉 ·文化研究 ·10.9萬字
兩千余年來,《楚辭》研究學者皆為闡釋屈辭而不斷探索。然而基于研究者所處時代、視野、理論的局限,注疏家的闡釋往往致使屈辭語義岐說紛繁,此種情形尤見于屈辭之先秦古地理語詞。準確疏證此類語詞對于正確理解屈辭文本要義,探尋屈原其人其作,皆至關緊要。本書致力于探尋屈辭域外地名的原初面目,以期還原屈辭文本釋讀,并由此探討屈原所生活時代的地理文化觀念。本書尤其對昆侖、流沙、赤水、不周、西海、崦嵫、西極、冬暖之所、夏寒之所、黑水、三危等關涉屈辭要義的重要古地名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梳理和考證,其疏證的視域并不囿于楚境或九州輿圖,而是置屈辭于先秦時代歐亞宏觀語景之下,故其結論多有創獲。
湯洪 ·文化研究 ·18萬字
本文集以“文學世界與族群書寫”為主題,探討中國與英語世界中的族群書寫、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議題。文集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族群書寫”研究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族群文學。重點以廣西壯族的“劉三姐敘事”和貴州苗族的“蚩尤敘事”為對象,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在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壯族和苗族的口承文化具有何種表述價值和結構。第二部分“世界文學”以中西方的作家作品和文學史為研究對象,分析美國的多族群文學史建構以及英國、中國的作家作品中的身份認同、地域認同。第三部分“學科交叉”梳理、評述和反思了文學人類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第四部分“述評對話”評論了文學與人類學研究的學人專著。
梁昭 ·文化研究 ·17.5萬字
本書從文化的角度來論述費正清新漢學的要義和貢獻,特別是他對中國儒學和大一統思想的文化思考;梳理了西方漢學研究模式從東方主義到中國中心觀的演變,揭示費正清新漢學開創性的區域研究特征,論述了費正清的沖擊——回應模式與柯文提出的中國中心觀中國研究模式的區別與聯系;另外,本書從語言翻譯角度厘清了一些常見的對費正清漢學的誤讀。
張凌 ·文化研究 ·8.7萬字
岡倉天心以“茶道”為切入口,娓娓道來,條分縷析地剖陳日本古典美學的精髓,通過茶道的產生、流傳、儀式及其背后的哲學思想,來解釋東方日本的生活藝術和審美觀,為西方人理解東方文化及藝術之美打開了一道迷人的回廊,由此也被歐美人士譽為是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輸出文化觀念的代表作。
(日)岡倉天心 ·文化研究 ·4.9萬字
《明清時期的“官當”》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金開成 ·文化研究 ·2.4萬字
本書回溯了20世紀苗族古歌的搜集整理史,探討了民俗學文本制作中傳承人缺位的現象。通過實地調查黔東南苗族古歌傳承人,使用民族志深描方法,具體闡釋了使傳承人在個人生活史、習藝過程、傳承譜系、演述實踐以及傳習活動等維度上實現口頭傳統“我者”表述和呈現的民俗學文本制作模式,指出關注傳承人是我們深入演述場域,在本土知識和民間話語體系中探究口頭傳統要義的關鍵路徑。
羅丹陽 ·文化研究 ·16.8萬字
《穆旦詩編年匯校》到目前為止穆旦詩歌完備可靠的一部全集。它是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詩人穆旦的全部詩歌作品進行編年和匯校,編年是體例,匯校則是從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角度對穆旦作品所進行的文獻整理。現存穆旦詩歌共約154首,但至少有120首以上存在著版本歧異現象,修改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可見一斑。結合所能找到的穆旦詩歌的全部版本展開匯校整理,即是本研究主要的工作內容。本書認為,穆旦對于詩歌的修改是一種典型的詩人修改,匯校其詩歌版本,將為穆旦研究提供一種更為切實可靠的研究基點。同時,對穆旦這樣一位重要作家的全部詩歌作品展開匯校,能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于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做出有效的探索。
易彬 ·文化研究 ·14.4萬字
西方人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刻板印象從何而來?本書是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艾倫·麥克法蘭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較》續篇,是一部長達二十多年的田野調查,探尋漢語文化圈的特質,研究西方偏見和焦慮的根源。作者從人類學角度,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了中國社會,探討了西方國家早期對于中國的焦慮和偏見的根源:無知和恐懼,再加上半遮半掩的政治和經濟競爭。麥克法蘭從字母A出發,行至字母最,從儒家、道家思想,到科舉制度與現代科技,再到中國人的謙遜與人際關系,用自己的實地研究刺破這種偏見和焦慮的“泡沫”。同時也為長期生活在漢語文化圈的人們,提供了另一種觀察自己的角度。
(英)艾倫·麥克法蘭 ·文化研究 ·14.8萬字
絲綢之路是一條交通貿易之路,與中國關系密切,也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關,絲路貿易的興盛是各國共同經營的結果。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地理和政治環境并不甚佳,但從來也沒有完全斷絕。《絲綢之路研究》是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研究主題的首部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經濟學院、國學院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辦。本刊以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為支點,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探索“一帶一路”的內在動力,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多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文化研究 ·17.3萬字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梯姆·奧布萊恩因其越戰老兵身份在美國文壇發出了獨特的聲音。他在記錄越戰經歷的同時,也展現了一種歷史的關懷和文化的深度,被批評界譽為“美國的康拉德”。本著作以大量的原文文獻為依據,基于國外新近的相關研究,將修辭敘事批評與創傷理論相結合,在兼顧其前期作品的情況下,著重對奧布萊恩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小說創作進行重新闡釋與解讀,揭示出這些作品在性別、種族、暴力和愛情婚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作家本人創傷化的內在矛盾,以及由此體現的作家深切的道德和現實關懷。對我國讀者了解美國越戰后文化和社會精神狀態很有幫助,具有較強的認識作用和社會意義。
柳曉 ·文化研究 ·17.3萬字
書稿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傳統祭祀儀式的道德整合機制研究(15BZX092)結項成果。作者梳理了中國傳統祭祀儀式的基本形態,重點研究了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的社會基礎,主要包括農耕生活、天人關系、宗族社會、禮樂文明和政治權力等五個方面;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的外部機制,主要包括祭司體系、儀式規范、情境熏染、榜樣示范、重復固化等方面;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的內部機制,主要包括文化心理、思維統合、情感共鳴、價值整合、人格導向等方面。此外,對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機制做了調查,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個重大祭祀儀式,即黃帝陵祭典儀式、中國抗戰勝利紀念儀式、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作為調查對象進行重點研究、分析。
張鯤 ·文化研究 ·19.2萬字
中國生命的學問,從來就緊扣著體會與實踐,務求當下之對應。《論語》之所以迷人,也正因那里頭的生命對應,處處鮮活。薛仁明談孔子,對應書名,講的是個“喜”字,如實對應,又隨緣歡喜。《孔子隨喜》,談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孔門話語,對應的則是這個時代。《論語》是既往,更是當下。《孔子隨喜》是薛仁明代表作,此次由中華書局進行增訂出版,本書力圖將古往今來對孔子抽象而遙遠的宏大敘述,融入個人情感,轉變為具體而真實的細微解讀,為當代讀者還原一位可親可敬、生機活潑,極尋常而又極不尋常的歷史人物。
薛仁明 ·文化研究 ·11.7萬字
傅義春編著的《漢字與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系統介紹漢字的起源、形體演變以及孳乳衍生方法等的基礎上,緊緊依托漢字闡釋其所蘊含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寢文化、行旅文化、祭祀文化、喪葬文化以及婚姻文化等諸方面。該教材注重將文字學、文化學理論與漢字形音義的分析相結合,既充分揭示出漢字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功用,又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啟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傅義春 ·文化研究 ·15.9萬字
漢唐美術開創格局,成就風范,在諸多領域開后世之先河,啟未來之風氣,樹時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視覺方式建構了帝國形象,描繪了現實生活,營造了死后世界。近半個世紀以來,考古發掘迅速推進,視覺材料大量涌現,為漢唐美術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動力。本書收錄了作者歷年來發表的十篇有關漢唐視覺文化研究的論文,并對其做了補充修訂,依據主題和內容分為三編,即圖像表征與思想意涵、圖像考辨與知識檢討、圖像傳承與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過可視的圖像和固態的物質遺存,揭示其內在邏輯理路和創造動機,進而實現重構歷史體驗的目標。本書集中展現了作者多年來就漢唐視覺文化相關問題的思考和心得,所收錄論文深化了多項研究議題,拓展了美術史研究的視域和格局,也為思想史、社會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學術支持。
賀西林 ·文化研究 ·1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