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傅義春編著的《漢字與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系統介紹漢字的起源、形體演變以及孳乳衍生方法等的基礎上,緊緊依托漢字闡釋其所蘊含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寢文化、行旅文化、祭祀文化、喪葬文化以及婚姻文化等諸方面。該教材注重將文字學、文化學理論與漢字形音義的分析相結合,既充分揭示出漢字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功用,又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啟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傅義春 ·文化研究 ·15.9萬字
漢唐美術開創格局,成就風范,在諸多領域開后世之先河,啟未來之風氣,樹時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視覺方式建構了帝國形象,描繪了現實生活,營造了死后世界。近半個世紀以來,考古發掘迅速推進,視覺材料大量涌現,為漢唐美術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動力。本書收錄了作者歷年來發表的十篇有關漢唐視覺文化研究的論文,并對其做了補充修訂,依據主題和內容分為三編,即圖像表征與思想意涵、圖像考辨與知識檢討、圖像傳承與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過可視的圖像和固態的物質遺存,揭示其內在邏輯理路和創造動機,進而實現重構歷史體驗的目標。本書集中展現了作者多年來就漢唐視覺文化相關問題的思考和心得,所收錄論文深化了多項研究議題,拓展了美術史研究的視域和格局,也為思想史、社會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學術支持。
賀西林 ·文化研究 ·12.9萬字
作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思想與人物的精要選編,本書內容主要分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價值論理、王國維和陳寅恪等現代學術大師樹立的學術典范、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題點和對今日文化建構的啟示、《紅樓夢》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闡釋、當代學術人物與傳統文化的連接等8個部分。
劉夢溪 ·文化研究 ·24.6萬字
這是一本以金代儒學特征和儒學理論成果為研究對象的著作。書中首先論述了金代儒學發展的政治文化生態,從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討了金代儒學發展的大背景,分析了金代文人的優越感對儒學理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金代的儒學理論著作和文章分析了金代儒士的理論觀點,同時通過對文人作品的分析,發掘隱含在文學作品中的理論見解,從而總結金代儒學的主要特征。本書在對金代重要儒士的儒學思想研究中總結探尋金代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儒學在金代的發展成果,力求為中國儒學發展史補充一些不該遺失的內容。
賈秀云 ·文化研究 ·19.1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域外古逸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五個專題。文章有《陳元赟的“批點式”及其在日本的詩歌評點初探》《經典文本與漢詩傳統:論禁體詩在朝鮮的流衍》《孫衣言、裴文祀筆談與〈雉舟酬唱集〉的文獻學考論》《〈大唐平百濟國碑銘〉版本與流傳考》《從古文書看漢籍在琉球的流傳與再生》等等。
金程宇編 ·文化研究 ·39.5萬字
瓷器是生活中常見的器物,卻記錄了人類歷史和文明。本書通過講述瓷器發展歷史上多個重要節點,勾勒整個中國瓷器發展歷程。從青白瓷到青花瓷,從鈞窯到琺瑯彩,從宋瓷到清三代,是瓷器的故事,也是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和工藝。用文明的碎片,拼出中國瓷業的興衰起落、傳承斷裂。通過此書,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了解我們自己,了解悠久的中華文明。
涂睿明 ·文化研究 ·5萬字
清初畫壇“六大家”之一的惲格,清代中葉“陽湖派”創始人惲敬,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惲代英,均出自常州惲氏。《明清常州惲氏文學世家》第一次系統地揭示明清常州惲氏文學世家百年發展軌跡,探討惲氏家族文學興衰的原因;在對惲氏重要文人作全方位分析的基礎上,拓寬當今江南文學研究的視野;通過對惲氏文學交游的考察,還原明末至清末吳中地區、兩浙乃至京城文學圈的概貌,探尋其文學交游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總結惲氏文化成就,昭示惲氏在江南文學世家中的歷史地位。與大多數文學世家僅限于三、四代的情況不同,惲氏自明弘治年間至清朝滅亡,共歷十六世,綿延四百余年,期間文學家多達五十余人,文學專集有近六十部。本書通過對惲氏文集刊刻和保存的研究,從而使人領略到世家文學傳承的魅力。
許菁頻 ·文化研究 ·26.3萬字
本書以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體制改革等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關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文化建設亟待解決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如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政策體系構建、文化產業轉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立法和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等),以期系統構建國家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智庫。本書可作為學術界研究文化問題的參考資料,也可供廣大讀者了解當前我國文化方面的政策、現狀和問題以及解決對策,同時可為文化政策制定者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祁述裕 ·文化研究 ·25.9萬字
作為《現代儒學》系列叢書的第四本,本書重在同時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既有論點與其理論性進行檢視,并探索推進其理論性的可能發展向度。所收錄的文章并不局限于儒學之研究,并兼及于道家與佛教的理論探討。當吾人在進行哲學上的探討時,有一個應當注意但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向度,此即某個學說之論點與其理論性之區分。我們可以指出,儒家思想蘊含了豐富的政治思想與倫理學說,并整理出這些理論的內容,賦予各種現代詮釋。而這所涉及的是儒學的具體論點問題。然而,這些論點與詮釋是否能成立?其理論效力又如何?相對于西方哲學在相關領域的理論發展,這些觀點的長短優劣又如何?以上所追問的就是儒學之理論性問題。就哲學研究而言,論點的整理與理論性的檢視這兩個面向必需齊頭并進。
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 ·文化研究 ·28.6萬字
《智慧珍寶》是伊斯蘭教蘇非主義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精神導師”——伊本·阿拉比(1165~1240)的代表作,被奉為理論蘇非學或理論靈知學最核心的經典文獻。本書在參考多種權威注釋本、譯本及相關研究著作的基礎上,著力從語言、義理、術語等方面對《智慧珍寶》進行了翻譯、注釋和解讀,以期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伊斯蘭思想和文化。
王希 王俊榮譯注 ·文化研究 ·39.1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發展。全書分上、下編。上編涉及初唐時代重要人物尉遲敬德、武則天與狄仁杰、姚崇事跡,以及唐朝與武周政權交替時期朝野政治演變,永泰公主與懿德太子關聯問題,新出土的武氏家族后裔石刻墓志探討等。下編首先考察唐代飲食與官場政治,涉及唐代仕宦的飲食觀、唐代的獻食、政事堂食、廊下食、公廚、道教徒的養生飲食,相信對當今社會會有所啟示。其次論考唐代帝王巡幸文化、唐代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唐代文化與長安、唐代學術文化的發展、隋唐官吏的用笏等。附錄收錄了26件武則天家族及其后裔石刻墓志資料,堪稱學界的第一次集中搜羅,對探討唐與武周交替時期政治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本書對唐代朝野政治、唐代文化發展的一些具體事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的專門之作。
拜根興 ·文化研究 ·27.1萬字
《灞橋折柳:中國古代行旅生活》是一本介紹中國古代行旅生活的歷史與文化的書籍。作者通過對大量古代文獻、詩歌、史書的細致分析,全面展現了古代中國人在行旅中的各個方面,包括行前的心理準備、行裝與旅費的籌備、送別時的禮俗、行旅的方式、旅途中的食宿問題、行程與速度的安排、行李與行具的準備、行旅安全以及行旅者的精神世界等。書中不僅關注了行旅的物理層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飲食,還深入挖掘了行旅的文化和心理層面,揭示了行旅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者通過對古代行旅生活的詳細描述,讓讀者能夠體會到古人在旅途中的艱辛與快樂,以及他們對于行旅的不同感受和態度。
王子今 ·文化研究 ·8.5萬字
本書為研究宋元時期寧波科舉錄的專著,內容包括北宋、南宋、元代進士名錄三大部分。綱目上以朝代榜次排序,進士錄下記載生卒、小傳、著述、研究成果、圖像,來源文獻包括文集筆記、有關宋元的基本史籍、地方志、宋元登科錄和同年小錄及碑刻及出土文物等資料。本書資料考證詳盡、進士名錄齊全,尤其是收錄了較多圖像文獻,不僅在同類研究著作中有較為明顯的特色,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學術價值。
萬湘容 ·文化研究 ·52.3萬字
當代海外華人學者中,有一批專事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批評家和理論家,其代表人物如夏志清、夏濟安、李歐梵、張錯、劉紹銘、王德威、鄭樹森、周蕾、奚密、史書美、張英進、張旭東、劉禾、王斑、唐小兵、劉康、魯曉鵬、徐賁、趙毅衡、黃子平、許子東、孟悅、陳建華、劉劍梅等。他們大多在中國大陸或臺灣完成大學學業,后出國繼續攻讀學位并在境外(含港澳臺)學術機構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其思想既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又深受當代西方批評理論影響,是西方與中國批評理論之間的“交叉地帶”。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研究一度封閉單一的視角,將跨文化、跨學科、跨語際的研究觀念投射到國內,形成了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多重邊界”“多重彼岸”“多重比較”的特點,其直接參與及影響所及,在某種意義上已改變了文藝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總體格局。21世紀以來,對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的考察日漸成為跨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這一涉及20世紀中國文學、文藝理論、比較文學、海外漢學、華僑華人研究諸領域的論題,隨著海內外學術交流的頻密,其學理意義與實踐價值得到不同科際學者的關注和思考。在“批評理論”研究不斷受到重視的語境下,海外華人學者的跨國(境)批評實踐,為國(境)內學者提供了一個考察當代西方批評理論、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嶄新而特別的視角,其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建設的借鑒意義格外突出。本書從六個方面考察了當代海外華人學者的批評理論,分別涉及海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整體觀”、“晚清文學”觀念的崛起與研究格局的擴張、比較視野中的“海外張學”、“革命敘事”的“再解讀”、現代性視野中的“上海研究”、海外“華語電影”研究的跨文化批評模式等。作者力圖以專題的方式,揭示當代海外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一些主要領域及焦點問題,從“彼岸的現代性”視角,推動海內外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多重比較,從而推進現有的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反思。
李鳳亮等 ·文化研究 ·43.7萬字
《現代世界的誕生》: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院士,四十年潛心文明間比較研究。顛覆馬克思、韋伯等關于舊制度與現代世界“大分流”的經典理論,全新定義現代世界的本質和特征。《后革命時代的中國》:國際知名學者德里克開啟“梁啟超紀念講座”。警覺后革命中國思想氛圍中過剩的歷史與匱乏的未來,對中國知識界百年變革作批判之思。《東亞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啟超》:享譽國際的中國近現代史學者,當代日本梁啟超研究、京都學派的領路人。以精細的文本比較,描畫梁啟超深受明治日本影響的歷史情境。《西中有東》:漢學家、藝術史家,列文森獎得主包華石,以視覺藝術追蹤政治抽象概念的發展,探究中國悠久的正義傳統。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 ·文化研究 ·87.9萬字
《中國越學》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領域是江南及兩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輯是第七輯。大致由中國戲曲史視野中的江南暨越地戲曲研究、越地先賢研究、越地文化史研究三個板塊構成,對越文化進行了深入探究。
潘承玉主編 ·文化研究 ·37.4萬字
本集包括綜合研究、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專輯等專題。內容主要爲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文章有《日本<世説新語>注釋本敘錄》、《許筠、李廷龜與丘坦的交游》等。
張伯偉編 ·文化研究 ·33.1萬字
陶淵明歸隱之前曾斷斷續續地當了多年小官,歸隱之后也只是一位地方名流、社會賢達,文壇上并沒有太高的地位,他的詩風不符合當時的主流、時尚。但是后來地位越來越高,從“隱逸詩人之宗”一變而為東晉之忠臣和遺民,一位傳統政治道德的標兵。本書在兩卷十二章的篇幅里,以詩文補史,講述陶淵明反復出仕、反復歸隱的人生軌跡,分析其思想的龐雜性、委運任化的人生哲學,以期還原出“一個和舊說不同的人物”,一個生活在人間的切近歷史真實的陶淵明。只有把陶淵明請下神壇,而我們自己則站起來平視這位大詩人,才能看清他的優異之處,才能真正讀得懂他——熱愛生活,視死如歸。
顧農 ·文化研究 ·25.5萬字
本書以夏禹神話傳說為研究對象,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立足文獻考辨,一方面追溯夏禹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史影”,一方面探討夏禹神話傳說的演變發展,同時客觀評價古史辨派神話研究的功過得失。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夏禹神話中的‘史影’”,重在探求和考證夏禹神話傳說中的“史實素地”,通過考古發掘、出土材料和文獻記載,梳理與夏民族、夏禹有關的歷史傳說:古史譜系、民族起源、平治水土、征伐戰爭、夏族“圖騰”等。下編為“夏禹神話的演變發展”,從西周、春秋、戰國、兩漢四個時期來審視不同歷史階段之間夏禹神話的演進情況,論述不同時代夏禹神話演變的根本動因,闡明社會變遷、學術思潮、哲學理念、文獻載體等對夏禹神話情節、內容的影響。
楊棟 ·文化研究 ·23.3萬字
青原行思是初期禪宗文化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禪宗剛興起時經歷了雙重革命:其一,是六祖慧能的《金剛經》革命,發展高峰是洪州宗“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標志著佛教在組織上和制度上完成中國化。其二,是七祖行思的《易經》革命。青原禪系以《周易》為基礎,試圖從佛教立場消解不同宗派、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優點,建立將文化和修行融為一體的“士民禪”,其發展頂峰是《參同契》和《五位訣》的創立,標志著佛教在文化上和理論上徹底中國化。這就是禪宗為什么只有六祖和七祖的原因。本書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數字化社會與地方文化發展研究中心2016年招標課題“江西禪宗歷史文化研究及數據庫建設”(編號JD16073)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度人文社科類項目“青原行思公案考釋”的研究成果。本書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數字化社會與地方文化發展研究中心2016年招標課題“江西禪宗歷史文化研究及數據庫建設”(JD16073)的研究成果。
習罡華 ·文化研究 ·1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