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學部委員專題文集,收入作者關于近代思想與文化研究的論文。本書所收論文,寫于1985—2011年,26年之中,作者一直關注著近代中國的社會、思想與文化轉型的問題。這是關涉中華民族整體命運的大問題。作者試圖揭示這個轉型過程的內外機制與種種條件,揭示我們已經走過的軌跡,這對于我們如何走向未來,真正擺脫種種中世紀式的羈絆,邁入現代社會健康持續的發展軌道,是很有意義的。
耿云志 ·文化研究 ·36.2萬字
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各自擁有不同的語言、價值、思維方式和社會關懷。科技知識分子與人文知識分子分屬兩個不同的陣營,嚴重阻礙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大多數知識分子囿于一隅,往往導致他們對現實的曲解,對過去的誤解以及對未來的無解。造成兩種文化嚴重分裂與沖突的原因很多。科技知識分子需要克服科學主義以及對科學技術的盲目崇拜,人文知識分子則需要克服孤芳自賞與固步自封。在后現代社會與后科學時期,尋求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匯通已成人類共識的主流。論著試從本體論、主體論、語言論三個維度反思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這兩種充滿張力的文化異同點,尋求它們融合的可能性。
魏家川 ·文化研究 ·27.2萬字
本書從比較詩學和接受美學研究視角,詳細論述了中英浪漫主義詩學在本體特征上的共性表現和差異表征,既注重把浪漫主義置于文藝思潮發展演進的歷史語境中,探討浪漫主義同古典主義、現代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的關系,使我們看到浪漫主義思想理念的傳承性和詩學意義的當下性;又著重闡釋中國五四浪漫主義在對英國浪漫主義詩學理念的影響和接受過程中所呈現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特點。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從女性主義視角探討中英浪漫主義時期女性在各自歷史中的地位和受教育狀況,女性閱讀和女性書寫及女性詩學的構建。總而言之,本書論述提升了中國五四浪漫主義詩學與西方話語,尤其是與英國浪漫主義思想的緊密聯系以及在中國文學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引申出我們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語境中,對文學乃至文化的民族性傳承和發展,對異域文化的影響和接受等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范麗娟 ·文化研究 ·20.6萬字
本書為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卡羅爾的胡話文學與德勒茲《意義的邏輯》”研究成果之一,它試圖較為全面深入地探究德勒茲的哲學著作《意義的邏輯》與兒童文學作家卡羅爾的“胡話”作品之間的密切關系,揭示前者獨到的理論視角和后者作品中深刻的哲學內涵。本書闡釋了德勒茲如何以斯多葛派哲學家的思想和概念為理論基礎,借用卡羅爾的諸多悖論和“無意義”來建構他的意義理論,也探索了德勒茲如何運用后來被他摒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方法來闡述意義的發生。《意義的邏輯》是研究者們關注較少的著作,而卡羅爾及其作品的價值在德勒茲研究中更是受到忽視,希望本書的相關研究能夠彌補這個空缺。
徐文麗 ·文化研究 ·20.6萬字
《悲劇的文化解析》是劉東教授著力解析西方悲劇的一部專著。劉東老師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傳統美學領域,深入探討了悲劇內核的課題。從古代希臘的悲劇作品,到文藝復興的悲劇作品,到現代西方的歌劇作品,到傳統中國的雜劇戲文,直到現代中國的話劇戲曲,作者展開了中外對比,把每一章的關切重點,都首先放到了對于具體劇作的細讀上,進行了精細的文化“分解”。作者認為悲劇應被理解為產生在特定“文化之根”上的、帶有很大機緣巧合的“文化之果”。在中國與希臘這兩大世界性文明之間共享著一連串的文化要素,并且作者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中國文化的現代形態”,絕不只存在于本土的文化潛能中,而會更加廣闊地存在于文明與文明之間,存在于“文化間性”中。
劉東 ·文化研究 ·20萬字
在這本書里,作者馬克·科爾蘭斯基帶領我們從世紀初的中國漢朝,沿著文明傳播的路徑,跨越天文、地理、宗教、法律、經濟、音樂、繪畫等領域,看造紙和印刷技術如何經由亞歐大陸蔓延至整個東西方世界,讓文明的傳播和傳承變得更加高效、迅捷。
(美)馬克·科爾蘭斯基 ·文化研究 ·22.3萬字
本書以河北涉縣媧皇宮、河南淮陽太昊陵、甘肅天水伏羲廟、山西洪洞趙城鎮侯村女媧廟、山東濟寧鄒城羲皇廟等地的田野研究為個案,較全面地展現了當代伏羲女媧神話的傳承狀貌。研究發現:當代伏羲女媧神話敘事與地方民眾的信仰生活依然息息相關;既具有鮮明的地方化特征,又體現了民族國家話語的深刻影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背景下,相關神話普遍被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得到保護和開發,這使神話的敘事形態更趨復雜多元。
楊利慧 王均霞等 ·文化研究 ·20.6萬字
中世紀英國曾經有過非常繁榮的戲劇活動,而流傳下來的比較完整的戲劇文本卻只有4套神秘連環劇(共約147部單劇)和極少幾部道德劇及圣徒劇。對這4套神秘連環劇的深入研究也就成為認識英國早期戲劇傳統——也是莎士比亞所植根的本民族戲劇傳統——最為重要的途徑。本書深入戲劇文本,追溯了神秘連環劇豐富的材料來源,剖析了戲劇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及這些人物形象塑造中表現出來的人性化、性格化、喜劇化、功能化、同時代化等特征,并分析了戲劇文本的結構藝術、對比手法、獨白藝術和現實主義手法,介紹了戲劇演出的組織、舞臺及演員和觀眾的狀況,進而揭示出這類戲劇亦莊亦諧的審美特征及其努力為觀眾營造的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透過這些研究,本書肯定了英國中世紀神秘連環劇的創造性和藝術價值,也回應了國際學術界對神秘連環劇進行價值重估的趨勢。
程小娟 ·文化研究 ·20.5萬字
《桂學元研究》以“桂學”作為研究對象,從理論研究視角評述桂學研究發展狀況及其研究現狀,闡發“桂學”概念內涵、外延及其歷史淵源、文化傳統與文脈精神,辨析桂學作為廣西地方學學科性質、特征與定位及其與百越文化、駱越文化、嶺南文化、粵西文化、八桂文化、廣西民族文化等關系,確立桂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其學理依據,夯實桂學學科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的方法論基礎,為桂學學科發展及其桂學研究提供學科基礎、文獻資源與理論支撐。
張利群 ·文化研究 ·41.2萬字
本書是一部論述新詩審美原理的學術專著。作者從“詩是一個意象符號系統”的本體論觀念出發,論述了詩歌的存在狀態與內在結構;從藝術即“有意味的形式”理念出發,提出“詩的最高境界即宇宙形式與生命形式”的詩學命題,并以此展開對詩美的產生、詩美的呈現、詩美的形態的系統而深入的闡述與論證。提出了詩美的構成為“過程美”與“整體美”的審美統一觀,及建構詩的“情感空間”的設想與路徑。全書理論視野開闊,放眼古今,吸納中外,銳意獨創,注重出新,重在顛覆傳統詩歌解讀方式,努力構建自身全新詩學體系,將理論思辨的概括提升與詩歌文本的結構分析有機融合,是一部具有較大理論開拓性與實踐指導性應用性的詩學專著。
吳曉 ·文化研究 ·30.3萬字
《孫子兵法譯注》的內容,包括黃樸民老師對《孫子兵法》的題解、注釋、翻譯、札記和附錄等。其中題解概括了各篇的中心思想,并分析了其內在的理論邏輯和基本特色;札記是黃樸民老師對《孫子兵法》的一些獨到心得;附錄則有鄭友賢的《十家注孫子遺說并序》,《史記》孫子本傳,以及歷代名家評孫子。其《孫子兵法》原文的底本選用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出版的影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孫子兵法十八講》的主要內容是黃樸民老師對古今兵家脈絡的梳理,以及從《孫子兵法》的淵源、思想性、版本學研究等方面進行闡述,是黃樸民老師幾十年以來研究《孫子兵法》的心血結晶。
孫子著 黃樸民譯注 ·文化研究 ·33萬字
說到美國人的特質,許多國家的人都會提到一個詞:無知。特朗普的出現更是令這一印象深入人心。但是,美國人并非從來如此。北美殖民早期,新英格蘭等地有著優秀的智識傳統,建立了哈佛、耶魯等最早的一批大學,在美國國父中也不乏學識淵博之人。然而,美國獨立后不久,杰克遜的民粹主義政治種下了第一粒反智的種子。此后,福音運動在教會推行去精英化,高中教育的普及改革重實用、輕學業,使反智在美國大眾心中徹底生根;而商業的蓬勃興旺掀起實用之風,進步時期與新政對知識分子的仰賴更激發反智觀念的反彈。在起起伏伏的歷史波瀾間,抵制智識的潮流不斷壯大,直至今日之勢。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文化研究 ·31.3萬字
本書是一部塵封半個世紀的巨著,中國兵器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作者周緯先生窮三十年心力,收集文獻史料,觀摩兵器實物,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源流、形制演變與制作工藝,匯集兵器實物圖片數百幅,實為古代物質文化研究領域不可替代之經典。本書作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古代兵器史的拓荒之作,內容宏富,資料詳瞻,其中許多見解與論述至今仍廣受重視,其價值自不待言。
周緯 ·文化研究 ·20.7萬字
本書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梳理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明清小說研究情況。評述美國明清小說研究歷史脈絡、明清小說譯本、白話小說研究、文言小說研究、主題研究、小說評點與小說理論研究、美國明清小說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等。
鄒穎 ·文化研究 ·25.4萬字
本書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以吳敬梓詩詞賦作品為經,以對《儒林外史》的觀照為緯,經緯縱橫,以“詩傳”展現吳敬梓的一生。作者以中華文化的話語闡論“吳敬梓”這一復雜的傳統文化現象。不僅只從儒家一端,而且首次從傳統文化包括儒、道、佛的寬闊視域,作文化性的研究闡述,立一家之新言。
李漢秋 ·文化研究 ·32.7萬字
作者選取在中國存在了千百年但卻一直沒能進入學術研究視野的斗蟋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七年多的參與式觀察和持續田野調查,掌握了大量扎實的第一手資料,并以文化社會學的方法不斷加深問題意識和延伸分析觸角,揭示了相關群體的基本生存樣態和內在行為的文化邏輯。這不僅體現了作者走近研究對象的努力和開拓研究領域的能力,更表達了作者對于學問的敬畏和追求。
牟利成 ·文化研究 ·22.3萬字
本書持旗幟鮮明的“信古”立場,是對“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作者采用“歷史語境下的考古學”研究方法,既從傳世文獻的角度詳細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積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從而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歷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較法”重點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諸遺存和二里頭文化進行了詳細梳理和科學細致的分析。在此基礎上,作者對夏文化的開端和終結(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夏文化應該包括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的一至四期,并通過對夏代社會結構的研究,對相關考古學文化的屬性做出新的判斷,從而更為準確細致地理解夏文化的內涵。
孫慶偉 ·文化研究 ·28.2萬字
《亞理斯多德<詩學><修辭學>》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亞理斯多德的文藝理論著作《詩學》和《修辭學》以及一篇古希臘佚名者的《喜劇論綱》。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 ·文化研究 ·23.2萬字
全書以古鑒今,用通俗的行文,條理清晰地介紹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十八個方面的內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國文化史經典讀物。
呂思勉 ·文化研究 ·24.1萬字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聚焦于“視覺的社會建構”和“社會的視覺建構”之互動關系,將視覺文化置于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偉大實踐之背景中予以考量。從大眾文化、先鋒藝術、草根傳媒文化、城市景觀、視覺體制和視覺技術六個“扇面”出發,深入探究了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視覺性建構的復雜關系,以期厘清當代中國視覺文化與社會轉型的內在邏輯,并探索視覺文化實踐如何為建構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周憲 ·文化研究 ·3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