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國學,即中國學術。從時間而言,縱貫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從空間而言,涵蓋神州三江五岳的人文和生活經驗。都記錄在歷代的典籍中,表現了華夏民族高度的智慧,以及東方文化豐厚的內蘊。中國人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讀書人不可不讀的國學經典,民風禮俗·官政典制·文學藝術·衣食起居·哲學思想·中醫藥學,國學典故·科技發明·體育休閑·建筑工藝·宗教文化·音樂戲曲,快樂掌握國學常識,領略國學文化精髓,提升個人國學修養,傳承發揚中華文化。
羅元編著 ·中國文化 ·20.2萬字
本書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論》(陜西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的修訂版上冊。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規則和運行機制,全面論證了古代皇帝制度的形成和演變的歷程,介紹了與皇帝制度相關的太子制度和太后制度等內容,分析了皇帝制度的運作方式及其與官僚制度的關系;論證了古代中央政府從世襲制到官僚制的演變,展示了帝國時代中央政府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后期六部制的變化內涵。全書資料翔實可靠,邏輯嚴謹,言必有據,有助于讀者從政治制度角度了解中國國情的歷史淵源,初版得到學界較高贊譽,適用于對本主題感興趣的各類讀者。
劉文瑞 ·中國文化 ·27.2萬字
《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由“經”、“傳”兩部分組成。“經”稱《易經》,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辭、爻辭,是《周易》的主體;“傳”由《彖》、《象》、《系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共七種十篇構成,稱“十翼”,又自成體系而為“易傳”。本書對“經”部逐卦講解,評析,揭示每卦內涵。
楊天才譯注 ·中國文化 ·20.5萬字
本書為《中華傳統價值觀叢書》中的一種,著眼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重要的價值取向,編選歷代關于重家國情懷,尚天地正氣,崇民族節概,好經世之用的文章,分“國家危難匹夫有責”“天下平治舍我其誰”“經邦濟世深謀遠慮”“忠心許國九死不悔”“爝火不滅道存國存”五個板塊,并作翔實的注釋和解讀。本叢書是了解中華傳統價值觀的優秀讀物。
李圣華 ·中國文化 ·21.9萬字
《周易程傳注評》從元仁宗下詔科舉考試,其中《易經》采用程頤《易傳》(《周易程傳》)與朱熹《本義》(《周易本義》),五百余年來,學子靡有不讀《程傳》者。由于其書平實明白,說理精到,復能因時立教,切于世用,故無分智愚靡有不好者。因此,清初大儒顧炎武說:“昔之說《易》者,無慮數千百家,然未見有過于《程傳》者。”《周易程傳注評》以簡明的文字,對《周易》的原典與《程傳》,做了必要的注釋與評析,除博采眾說,擇善而從外,于《程傳》若干疑點,亦做了比較與分析的工作,相信有助于讀者對義理派易學的經典名作—《周易程傳》,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黃忠天 ·中國文化 ·31.3萬字
本書以明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刊本為底本,校以龔斌先生《世說新語校釋》(增訂本)、余嘉錫先生《世說新語箋疏》、徐震堮先生《世說新語校箋》諸本。底本分卷上、卷中、卷下,每卷復分上下,本版依36門次序排列、不另分卷,各門條目按底本次序排列并加序號。書中人物眾多,常以名號爵里相稱,各種稱謂總合逾千,為方便閱讀,本書于人物名號稱謂之上直接標注人物姓名。同濟大學教授、《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劉強老師全本解注+白話全文翻譯+特制《世說新語·閱讀指南》+精美插圖四色彩印+全書膠版紙印刷!
(南朝宋)劉義慶著 劉強解注 ·中國文化 ·33.7萬字
本書作者在武漢紡織大學工作了5年時間,其間游歷了中國23個省60多個城市。本書即是作者對在中國工作生活的觀感和思考的記錄,涉及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但基本上是片段式概述,并不具體深入地談論一個方面或問題,并且多是對于中國的贊美之詞。武漢紡織大學的譯者在翻譯本書時,已對原著進行了刪節。
(美)羅伯特·斯坦利 ·中國文化 ·26.7萬字
“國學”是中國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承載的“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滌蕩我們的心靈,還能鼓舞我們生活的勇氣,增強我們工作的信心,健全我們特有的人格,養成有益于我們自身、有益于我們家庭、有益于我們國家、有益于我們民族興旺發達的良好品性。
汪建民 ·中國文化 ·28.6萬字
《山海無界:東方遇到西方》以《山海經》原文內容為母題,由奈目·鵬飛山海經工作室牽頭策劃,委托知名撰稿人執筆創作,對《山海經》內容進行深入解讀,由書中的珍禽異獸、上古神人、奇花異草演繹出情致動人的故事,再配以畫家賀鵬飛先生的精美油畫作品,令西方繪畫與東方故事交織碰撞,構思奇幻新穎,情節引人入勝,深入挖掘山海經文化,向讀者展示不一樣的“山海經”世界,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觀賞性。本書是奈目?鵬飛山海經工作室策劃推出的第一部關于《山海經》文化的大型圖書。
奈目·鵬飛山海經工作室 ·中國文化 ·23萬字
《說孟子》是許仁圖先生論述孟子學的深入發揮之作。《說孟子》全書探究孟子學說,重視孟子的好辯。許仁圖先生認為,要貼近孟子思維,就不需要把孟子捧得高高在上,應該學孟子,好好跟孟子辯說,才能體悟孟子哲學的要義。
許仁圖 ·中國文化 ·31.4萬字
《春秋穀梁傳》,《春秋》三傳之一,儒家“十三經”之一。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穀梁赤,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晉人范寧撰《春秋穀梁傳集解》,唐朝楊士勛作《春秋穀梁傳疏》。《春秋穀梁傳》在西漢宣帝時曾經盛極一時,是研究先秦到西漢時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徐正英 鄒皓譯注 ·中國文化 ·29.8萬字
“香之為用從上古”,香料被人類使用的記載始于三千年前。歷代文人騷客與“香”素有不解之緣,他們通過詩詞歌賦、繪畫創作將香料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經過幾千年風風雨雨,“香”在社會生活中演變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成為中華精粹中的翹楚。《香譜》共四卷,內容包括香之品、香之異、香之事、香之法等,是記載香料源流、工藝,香文化發展的浩博之作,完美呈現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狀態。
陳敬 ·中國文化 ·20.1萬字
《國學知識全知道》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分為國家政治、思想學術等九個篇章,涵蓋了職官制度、倫理道德、文體流派、語言文字、建筑書畫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為讀者輕松掌握國學知識提供了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別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入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登堂入室,領略國學的無窮魅力。
董洪杰 ·中國文化 ·47.5萬字
《孟子》一書體大義全,周應之先生傳述《孟子》而成《孟子述要》一書,其體會《孟子》既深,遂而得《孟子》之總綱,足以為學者入《孟子》之門徑也。至于章句解前人之未解,詞義發前人之未發,《述要》往往有得。
周應之 ·中國文化 ·20.7萬字
東漢王符所著《潛夫論》,是先秦子書匡正時蔽、解除民瘼、扶傾救亂、力挽衰世的“救世”精神在東漢的特別傳承。全書通過十六卷三十六篇,揭示漢末弊政亂俗,討論治國安民方法。其思想體系可以概括為“四大主張、三種批判、兩重感嘆、一種視角”。“四大主張”即:一重學、務本;二重德、尚賢;三重法、明刑;四重民、救邊。“三種批判”即:批判弊亂之政、澆薄之俗、貪枉之吏。“兩重感嘆”即“賢難”之嘆、“衰世”之嘆。“一種視角”即為衰亂之世分析病情、診斷病因、且開出良方的“醫者視角”。《潛夫論》在理想主張與精神品格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其思想之醇正、渾厚,目光之冷靜、犀利,批判之峻切、深刻,文筆之老成、持重,在兩漢子書中都是出類拔萃的,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
馬世年譯注 ·中國文化 ·35.4萬字
《輕松學國學》內容精簡,包羅萬象,涵蓋了禮儀民俗、稱謂由來、飲食起居、官政典制、學制科舉、國學經典、曲藝國粹、器皿用具、神話傳說、哲學宗教、字詞含義、文學藝術等十幾個門類。編者竭力以最輕松的語言、最簡單的話語、最通俗易懂的道理,為你講述國學的文化內涵。
金鴻儒 ·中國文化 ·23萬字
《論語日記(全2冊)》以日記的形式把《論語》二十篇作別開生面的解讀,如道家長里短般向讀者娓娓道來。作者注重對《論語》每一個重點字詞和句子的詳細解讀,且匯集歷代儒學名家的不同解構形式,讓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梳理《論語》所反映的內涵。同時,作者還深挖《論語》中每一個字的來源及引申義,讓讀者可以了解漢字的由來和該字的微言大義。《論語日記(全2冊)》在闡述《論語》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時,還結合經典佐證,以及史料、文獻、文學資料進行側面的闡述和對比,讀者從中得到的不僅是視野的擴增,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累積和智慧的提升。總之,《論語日記(全2冊)》堪稱一本閱讀《論語》的工具書。
孫中興 ·中國文化 ·47.4萬字
孫中興 ·中國文化 ·47萬字
《論草原文化》以文化人類學與生態人類學的方法來解讀五千年中華文明,認為中華文化主要有農業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三大類型。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這部著作既吸收和借鑒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的新發現與新創建,因此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出版價值。
葉桂桐 葉茜 ·中國文化 ·33.2萬字
本書更主要從《論語》取材,參酌《史記》《孔子家語》《四書》《春秋》等典籍,加上推論引證,排出孔子一生言行的時序,夾敘夾議至圣在華夏文明集大成復創新局的不朽地位。針對一些舊說也提出質疑,而孔子從年輕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蛻變歷程也依經解經,清晰呈現,合乎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許仁圖 ·中國文化 ·2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