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古代學風是伴隨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中國古代書院學風和古代自學風氣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講德行重教化,講究穩定的治學精神、原則和態度。它的形成與學生的學習風氣和老師的教學息息相關。本書旨在揚長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學風。
胡浙平 ·中國文化 ·12.3萬字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歷年來為自己及他人的著作、整理出版的古籍所撰的序跋等,總計七十二篇,分為儒家、易經、道家、經義、禪宗、密宗、健身、歷史、其他等九大類,對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了精深的闡述。
南懷瑾 ·中國文化 ·19.9萬字
澳門的前地是城市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這些前地和其周邊的建筑濃縮了這個城市不同時期的歷史信息,不僅包括城市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人們日常的生活故事。澳門前地至今保持著極高的原真性和美學質量,并成為中西方之間進行最早和最持久的文化碰撞的獨特見證。
朱蓉 吳堯 ·中國文化 ·2.3萬字
《中國文化常識:二十四節氣與節日》全面介紹了中國節氣與節日的相關知識。對每一個節氣和重要的傳統節日,結合史料記載與民間傳說,詳細梳理了它們的歷史背景、民俗習慣、文化淵源等。全書內容全面詳實,文風通俗易懂,配以雅致插圖與古詩詞,是一本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化讀物。
李一鳴 ·中國文化 ·13.2萬字
長白山不僅擁有天池、瀑布、溫泉、大峽谷、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也是一座資源豐富的自然寶庫和底蘊豐厚的文化寶庫。其中蘊含著長白山區各族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農耕、漁獵、游牧相結合的物質文化,質樸耐勞、民族交融的民俗文化,拼搏奮斗、開拓創業、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等。
周麗霞 胡元斌編著 ·中國文化 ·4.1萬字
《警世通言全鑒》解譯的《警世通言》是明代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三言”中的第二部,以婚姻愛情為主題的話本小說為多,如《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王嬌鸞百年長恨》。有的表現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有的表現下層女子不幸的生活遭遇和痛苦;有喜劇,也有悲劇。這些作品表現出來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超的藝術技巧,都讓人耳目一新,美不勝收。尤其可貴的是,馮夢龍在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使人可驚、可喜、可悲、可嘆,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明)馮夢龍 ·中國文化 ·17萬字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原始記錄雜出于眾手,最后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論語》一書是集章成篇的體例,各章間的關系性較小。《論語》的核心思想為“仁”,提倡“仁”“義”“禮”“智”“信”,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其內容廣泛深邃,其風格雋永含蓄,對后世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陳曉芬譯注 ·中國文化 ·8.9萬字
本書是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揚州大學淮揚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集刊,從歷史學、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角度開展淮揚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研究。書中分為大運河與淮揚文化研究、一帶一路與淮揚文化、揚州學派、太谷學派研究、口述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國社科網訪談錄等五個欄目,收錄了17篇論文和2篇人物訪談。
周新國主編 ·中國文化 ·14.3萬字
《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是一部匯聚全球文學經典的巨作,精選了歷史上眾多深刻影響世界的著名文學作品。書中涵蓋了《紅樓夢》《聊齋志異》《史記》《儒林外史》等中國古代名著,以及其他享譽世界的文學珍品。這些作品不僅是各個時代文化的代表,更在思想、藝術、語言等多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秦齊 ·中國文化 ·8.4萬字
《文化決策參考》作為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的主要機關刊物,以專題研究論文或調研報告的形式,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研究國家和北京文化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議題,為市委、市政府的文化決策提供學術支持。本輯的選題與研究方法頗具前沿性、實證性和前瞻性,密切關注中央和北京市的文化政策導向與當下文化發展態勢,通過第一手資料和扎實的個案分析,積極回應國家與北京文化發展的最新動態。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 ·中國文化 ·19.6萬字
在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諸多領域造詣精深,被贊為:“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峽兩岸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吳海兵編著 ·中國文化 ·10.6萬字
本書旨在弘揚中華文化,用英語介紹與中華文化有關的知識,從而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了解中華文化和國情,因而可以在與國際友人交往中介紹自己的祖國。
黃建濱 馬繼敏 ·中國文化 ·1.9萬字
本書是梁曉聲先生解讀中國文化的重磅作品,是一部梳理傳統文化的讀書筆記與思考心得。包括對中國歷史、文學、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的解讀,既有以時間為線索的宏觀歷史考察,也有對文藝作品的微觀解剖,力圖從中整理出一條關于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氣質總結性的內容線索。作者站在當下社會現實的立場,對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角度新穎、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本書曾獲第十四屆文津獎推薦圖書,本次增訂版,增加了近些年來梁曉聲對于中國人文化心理圖景新的觀察、思考,以及對世道人心的理解和追問。
梁曉聲 ·中國文化 ·14.5萬字
所謂蒙學,即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其具體的讀物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聲律啟蒙》《幼學瓊林》《增廣賢文》《聲律啟蒙》等,均被譽為蒙學中的經典,書中許多名言警句膾炙人口、代代相傳。這些經典已成為喚醒人性的著作,它們能夠開啟人生的智慧,也能夠觸發人的心靈,更能夠培養一個人優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必將終生受益!
東籬子編譯 ·中國文化 ·15.2萬字
本書收錄先生有關古代服飾文化的研究成果,通過對各個時代冕冠、服飾的梳理,透徹分析了古代服飾史上的若干重大變革,盡展華夏服飾之盛況。考究的措辭,雅致的文筆,再配以精美的手繪線圖,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幅精巧華美的歷史畫卷。
孫機 ·中國文化 ·14.6萬字
擔心《道德經》看不懂?有了這本書,輕松讀懂《道德經》!《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是中華文明智慧及哲理的源泉。兩千多年來,備受歷代先賢,王朝統治者,中外大學者、大哲學家推崇,更讓無數人走出人生困局。馮戈吸收老子智慧精華,以趣味十足的漫畫形式講解這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其風格詼諧幽默,文字深刻直白,讓我們笑著笑著就讀懂了《道德經》,學會了《道德經》里的做人處世哲學。
馮戈編繪 ·中國文化 ·0字
漢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織染工藝,還是紋樣、配色,都體現了獨特的東方美學。本書是“東方美學口袋書”系列的漢服主題圖書,按照朝代梳理、選擇了30多種漢服,如曲裾深衣、直裾深衣、交領襦裙等,帶領讀者走進漢服文化,感受中華傳統之美。本書不僅展示了服裝形制、設計細節、上身裝扮、漢服配色和紋樣等內容,還介紹了相關的漢服配飾、鞋履、面妝知識。本書開本小巧、內容豐富,適合設計師、畫師、傳統文化愛好者、漢服文化愛好者閱讀。
紅糖美學 ·中國文化 ·1萬字
幾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便開始探討人性問題。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荀子則針鋒相對,指出:“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荀子·性惡》)。人性之善惡,是哲學家和思想家們探討爭論的話題,而世間存在邪惡之人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有邪惡之人,就會有邪惡的追求,而邪惡的追求,又誘發邪惡之人的產生。于是,邪惡之人便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邪惡追求就連綿不斷地繼續下去,為實現邪惡目的而使用的陰謀詭計便代復一代地產生出來。
石地 ·中國文化 ·11.8萬字
本套叢書共五冊,是一套由中國歷代名人撰寫的經典家訓集成。上至周朝,下至清代,前后橫跨兩千余年,共收錄了近兩百篇經典家訓作品。本書收錄的主要是清代的部分家訓名篇,其中既有帝王庭訓,也有名士家規;既有嚴父訓子,也有慈母教兒。可以說,本書是對清代家訓作品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每篇家訓開篇的導讀,都能使讀者迅速地契入作品之中,注釋更是解析清楚,不讓一個難譯的詞句輕易劃過,便于讀者輕松閱讀,并深入了解每篇的思想精粹。
石孝義編著 ·中國文化 ·11.8萬字
一場有梗有料又新潮的國畫藝術脫口秀,一本圖文并茂、妙趣橫生的中國畫通史,讓你忍不住愛上中國畫。這本書是顧爺首部以通俗講通史的國畫藝術普及讀物,從中國現存最早的漢墓帛畫,到被稱為“傳說級”的藝術品《輞川圖》,從現存唯一的隋代手卷到唐朝貴婦日常生活圖景……顧爺在書中選取了《清明上河圖》《馬王堆T形帛畫》《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簪花仕女圖》《游春圖》《輞川圖》等十幾幅頗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畫進行講解。他以一貫的幽默表達和脫口秀般的解說,結合當下流行文化,形象刻畫出藝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運及傳奇性,多維度地呈現傳統藝術的魅力和點睛之處。
顧爺 ·中國文化 ·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