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周振鶴教授在《新京報》等報刊專欄上發表的時評類短文六十余篇,內容涉及文化、教育、法制、旅游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有關于大學教育、博士培養、高校職稱、高考政策、學術道德的思考;有對于環境保護、文化遺產、自然災害、文化變遷、法制建設的論述,有對于貪污腐敗、醫療亂象、以權斂財的批判,還有關于慈善捐款、知識教養、電子游戲、網絡語言的見解等。雖然本書所敘之事已過去十多年,但所揭示的現象,所表達的觀點仍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現實意義。
周振鶴 ·隨筆 ·7.7萬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藝的人文形態及內涵,既是傳統經濟和農耕社會的產物,也賦予了記憶中江南集鎮特有的風情。小民的風流,手藝的黃昏,使得這些關于往年民生的文字具有了黑白影像的效果——一種內在靈魂的延續。作者選擇的舒展的敘述角度,讓人很容易從這些泥軟土香的地域文化中獲得了有益的東西。同時,又是那么善于捕撈過往的生活情趣,緩緩述及自小所生活的有各種手藝人的街道,透過嬉戲玩樂的少小天真,闖入一個個手藝傳承的行當,見證了底層小民們那一幕幕頗富社會學和民俗學意義的生存場景。追憶往事,記錄匠人,用散淡自在的文字和插圖留住逐漸陌生的民間行當,讓后人不僅知道這些鄉土風物的名詞,真切地感知生存的無奈和自由的不可企及……甚至還要從這一篇篇具體的人物故事中,去分擔日益遠逝的那個時代的憂傷和灼痛。
談正衡 ·隨筆 ·14.4萬字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智慧的集中體現,是展示我們祖先認識自然規律并用于指導農事活動和發展農業文明的窗口。江南和二十四節氣,這兩個主題碰撞在一起會是什么樣的呢?如何有機地把這兩個主題糅合在一起?作者從一個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過絢麗多彩的節氣畫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發出的自然與文化之魅力。詳細講述了地處江南之地的桐鄉在每一個節氣時的風貌,通過大量唯美、寫實的照片和樸實、準確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節氣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讀之如徜徉在江南水鄉之中。
沈衛林 ·隨筆 ·6.8萬字
如果說《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展現了歐洲的時代特色,那么此續作便是對1913年全貌的絕佳補充。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潛得越深,發現的美麗寶藏就越多。于是,本書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文化、藝術領域;視角也不僅限于歐洲,而是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延續了冷峻幽默的寫作方式,將本書的故事講述得更加新穎別致、感人至深。讓人眼花繚亂的愛情、打破常規的杰出發明、不可思議的命運成為本書的重要主題,再度證明了1913年的獨特性。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隨筆 ·10.6萬字
本書精選吳冠中分析評論中西、古今畫家及其作品的文章,配以高清畫作,讓讀者跟隨畫家的畫眼去了解中外名畫家及其作品。藝術大師眼中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追求、他們的價值觀都在其中有所體現。更有中西方的藝術交流與暗合,中西方藝術觀的碰撞,讀來激蕩心靈,不無裨益。
賈方舟主編 ·隨筆 ·11萬字
《晚清中國游記:“中央王國”的游歷與調研》一書,憑借作者威爾遜深厚的軍事、工程和地理知識背景及其親身經歷,為我們回顧晚清中國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穎而獨特的視角。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廣袤土地,從繁華的滬上到古樸的荊楚,從遼闊的臺海到荒涼的塞外,細膩地描繪了中國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同時深入剖析了東西方文明在交匯與碰撞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要言之,《晚清中國游記》不僅是一本記錄旅行見聞的游記,更是一部兼具史實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著作。對于歷史和東西方文化研究者而言,該作品的翻譯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而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它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閱讀珍品。
(美)詹姆斯·哈里森·威爾遜 ·隨筆 ·14.3萬字
《北京的故居》一書,深情地追溯了多位歷史名人在北京的居住遺跡,展現了他們生活與思想的獨特空間。書中不僅描繪了故居的建筑風貌與內部陳設,更深入挖掘了這些故居背后的故事與主人的傳奇人生。通過這些故居的探訪,讀者能夠跨越時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傳承,體會北京作為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
楊天杰 ·隨筆 ·1.4萬字
人類的歷史,永遠步履不停。行走,作為人類獨有的生理和文化活動,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歷史。《行走的歷史》便是一本講述人類行走歷史的文化隨筆,同時,也以行走這一活動為視角,記錄了人類發展的歷史。這本書從行走的定義、生理機制、形式,行走的人,行走的傳統等多個層面入手,講述了它的歷史:從朝圣之路到傳統商路和貨郎擔,從軍事要道到移牧通道,從巴黎街頭的閑逛到林間漫步,再到街頭游行,行走無處不在。它早已融入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層面,并作為一種獨特的行為,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法)安托萬·德·巴埃克 ·隨筆 ·16.7萬字
臺北,曾經是一個湖,而今已由水城變為一座陸城。2010年作家舒國治出版《水城臺北》,謝海盟讀后深受啟發,于是風雨無阻地在臺北城整整走了七年,每日步行至少五個小時,踏查臺北城殘存的水路痕跡,打撈出那些被掩埋、已消失的河流,告訴它們,你的名字叫什么?憑借實地踏查與嚴謹考據所展開的“找河之旅”,不僅記錄下掩埋在現代都市底下的“水城臺北”,也復活了河神曾經見證、如今已被人們遺忘的城市歷史和島嶼記憶:萬盛街的如火歲月、三毛的舒蘭街、王文興的紀州庵、牯嶺街95巷、上埤的浮水蓮花、東西神大排、舒暢公公的如意新村、郭松棻筆下的溫州街、大安支線的黃金歲月、帶著無數臺北人記憶的瑠公圳……《尋找河神》是一個年輕人對所在城市的深情凝視,克制中有孤意,冷峻下見深情。它既是一部豐富詳實、極具啟示的城市河流志,思考人與土地、人與建筑的關系,探尋何為理想城市及實現路徑,也是一本探索城市人文記憶的思想隨筆,這是《尋找河神》在自然與人文方面的雙重書寫意義。
謝海盟 ·隨筆 ·15.8萬字
本書是作家、學者朱鴻“長安”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作者將長安視作中國文化的一個標本,通過長安透視中國文化,探求其本質和特點。隨著“絲綢之路”文化重回大眾視野,長安作為唐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絲路上最重要的經濟、文化的聚集點,兩者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吸引人們的眼光。本書是一部極具特點的精彩的文化散文,通過描述絲綢之路及其起點長安的歷史發展概況,展現了絲綢之路的興衰史,漢唐時期長安城的發展以及與絲綢之路發源、輝煌的內在聯系,絲綢之路在文化傳播、融合中的重要歷史意義,以及絲綢之路對促進民族融合的積極作用。
朱鴻 ·隨筆 ·14.6萬字
本書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深度剖析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與國民性的重磅力作。作者站在當今社會現實的立場,從文化到社會,從日常生活到世道人心,對當代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狀況、普通中國人的人生境遇,以及中國的文化與文化人,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客觀卻不失溫暖的評述。書中不僅蘊含作者對時代病灶的犀利叩診、對市井巷陌的溫情凝視,更充滿對人性本質的真知灼見、對文化的深邃思考。可以說,這是一部當今社會人文現狀的“田野調查”,也是一部中國式人情世故的觀察筆記。
梁曉聲 ·隨筆 ·15.1萬字
學堂之所以成為現代文化人經常談論的話題,很大程度上緣于它作為學習知識、養成興趣、孕育人格與傳承精神的機構和場所。本書所編選的是近四十年來談論學堂的散文篇什,第一輯“遙憶學堂路”中所選的十多篇文章中,當事人在憶及早年學堂生活時的幽懷別抱、各有所偏,也足見此類文章的個人性和豐富性。第二輯“幸運的年月”作家們回憶自己的成長與教育經歷,在那段已然遙遠的歲月中,無論是與母校的結緣,與師長的交流,與時代的會晤,抑或是與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的邂逅等,往往都會成為回憶者珍藏的幸運。第三輯“心中的母校”中,師長的嘉言懿行、同學的深情厚誼,都成為作家們日后不斷追憶與回味的內容。最后一輯“永遠的校園”所選取的文章,既指向百年學堂的內在魅力——其校訓、“校格”和傳統等,也指向今日校園讓人堪憂的外部干擾,比如制度性因素等。各篇文章進入的角度雖然有別,可主要著眼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突出教師、知識分子與學堂的精神聯系。
陳平原 林分份選編 ·隨筆 ·13.2萬字
晚近通俗文學泰斗包天笑,以九十八歲高齡,寫下《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共分《食之部》《衣之部》《住之部》《行之部》四章,回憶了衣食住行人生四大要素在百年間的變化轉移,行文生動,莊諧雜陳,娓娓道來,趣味橫生。由于都是親身經歷,內容十分翔實,具有史料價值。此次整理,依據香港大華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原版,盡可能保持其原汁原味。另附作者一九四五年在《雜志》上連載的《六十年來妝服志》《六十年來飲食志》兩文,饗勞讀者。
包天笑著 王稼句整理 ·隨筆 ·10.5萬字
本書既是優美的自然書寫,又是立足于田野調研的民族志,身為作家、人類學家、地理學家的拉瑟瓦尋找野生食物——揭示了在一個“野生”本身被誤解、商品化和被消費者熱捧追求的世界里,我們失去了什么。兩個世紀前,北美人的飲食構成中,近乎有一半是需要在野外覓食、狩獵或捕獲的。今天,所謂的“野生食物”正成為昂貴的奢侈品,在頂級餐廳中成為富人獨享的盤中餐。與此同時,依靠野生食物生存和維持生計的人們發現,隨著新的市場和道路侵入世界上最后的未開墾的土地,他們的生活永遠改變了。一路上,拉瑟瓦親自品嘗野生食物,在婆羅洲品嘗難以捉摸的燕窩湯,用手提箱把瑞典駝鹿肉偷運回家。這本書以一種兼具深思熟慮與勃勃雄心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豐富多彩的“野生”食物,及本書中追溯了我們與野生食物的關系,并展示了我們在馴化它們時犧牲了什么——包括生物多樣性、本土知識和與自然的重要聯系。
(美)吉娜·雷·拉瑟瓦 ·隨筆 ·16.8萬字
這本音樂隨筆集,首先以“聲音與時代”開篇,算是這本小書的“綱目”。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樂,有識之士往往能在音符與歌詞之間窺見時代的脈動。第二輯里,我們只是給出了音樂與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這萬千世界之中,音樂與人的故事應該是隨時隨地在發生。但是,我們卻可以在這雪泥鴻爪之中見到音樂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種種安慰。第三輯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點綴了四篇文學家——汪曾祺、劉心武、賈平凹、王安憶的音樂心得。這一輯的選文,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這些名字,國人已經不再陌生,他們的音樂作品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第四輯,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也選了一篇關于女性音樂家的文章。音樂是無國界的,同樣也應該不分性別。希望喜歡音樂的人應該有更廣闊的胸襟去理解接受更多元的文化。音樂固然有其專業性,但是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它所承載的“文化”與“生活”才是更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在這本散文集中,出現了形色各樣的人,他們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有的只是聆聽者。但是,他們都在音樂中交付了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命,而正因那一部分生命的參與,那時的音樂才更加動聽。
陳平原 李靜選編 ·隨筆 ·13.6萬字
本書是近年來龔先生關于近代中西文化的文章集合。書中介紹了近代思潮和近代思想人物,研究了西方理性主義、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比較了中西文字、文學、審美、倫理道德等之間的異與同;也分析了當下世界該如何理性實現中西融合與共生。書中指出了近代中國對西方理性主義、科學主義的誤解、引入的滯后性,導致了一系類影響至今的問題;強調了切勿以西方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中國的現象。本書視野開闊、議論酣暢、說理有力。
龔鵬程 ·隨筆 ·15.9萬字
本書為作者從事書畫鑒藏與美術史研究之余所寫的小品和藝評文章。朱萬章先生又是畫家,他的畫,在學界看來就是典型的文人畫,從他的畫中明顯可以看到“聊寫胸中逸氣”或“聊以自娛”的文人豪氣。本書圖文并茂,雖囿于作者自身經歷,全書所涉以嶺南畫派居多,但仍值得一讀。
朱萬章 ·隨筆 ·7.3萬字
本書是海淀區文明市民學校為海淀區市民乃至全國人民編著的系列教材之一,該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闡述文明流行的前世今生,以大量實例的方式講述了文明市民應該具備和學習的崇高品質,全書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是適合居民常備的知識小手冊。“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本書用中國老百姓平凡的案例,詮釋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精神品質的真正內涵。這些優秀的品質,既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思想道德領域的方向和航標。
王雪松編著 ·隨筆 ·10.3萬字
《秋山集:故紙談往錄》可說是李軍老師對既往的追憶,是對秋的紀念、春的期待。正如《春水集》之名源于《紙上春水桃花浪》一般,“秋山”出自本書所收的《顧麟士數仿〈秋山圖〉》一篇。元人黃公望的那幅《秋山圖》早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不過,“秋山”似乎早就脫離了紙墨,飛上筆端,成為一個意象、一種境界,引得無數畫家沉浸其中,心摹手追,于今未休。五百年后的顧麟士、吳湖帆,莫不如是。本書所收的二十八篇文章中,一大半篇幅不長的,均是李軍老師兩三年來所寫,已陸續發表在《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南方都市報》上。另外一小半篇幅略長者,則是從近十年間所寫舊稿中選出。按“藝林一瞥”“斯人俱往”“書海浮桴”三個主題編排。
李軍 ·隨筆 ·12.6萬字
《北京的城門》一書,深情地描繪了古都北京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城門。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穿梭于歷史與現實之間,不僅詳盡介紹了正陽門、德勝門、安定門、西直門等著名城門的建筑特色、歷史變遷與背后的故事,還巧妙地將城門作為切入點,展現了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以及城門在歷代王朝更迭中的戰略意義。書中既有對城門壯麗景象的贊美,也有對歲月流逝、城門逐漸淡出人們生活的感慨,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北京城的滄桑巨變與不朽魅力。
楊天杰 ·隨筆 ·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