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近年來龔先生關于近代中西文化的文章集合。書中介紹了近代思潮和近代思想人物,研究了西方理性主義、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比較了中西文字、文學、審美、倫理道德等之間的異與同;也分析了當下世界該如何理性實現中西融合與共生。書中指出了近代中國對西方理性主義、科學主義的誤解、引入的滯后性,導致了一系類影響至今的問題;強調了切勿以西方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中國的現象。本書視野開闊、議論酣暢、說理有力。
龔鵬程 ·隨筆 ·15.9萬字
本書為作者從事書畫鑒藏與美術史研究之余所寫的小品和藝評文章。朱萬章先生又是畫家,他的畫,在學界看來就是典型的文人畫,從他的畫中明顯可以看到“聊寫胸中逸氣”或“聊以自娛”的文人豪氣。本書圖文并茂,雖囿于作者自身經歷,全書所涉以嶺南畫派居多,但仍值得一讀。
朱萬章 ·隨筆 ·7.3萬字
《那些巨匠和他們的繆斯女神》包括“作家的繆斯”和“藝術家的繆斯”兩部分,共20篇文章。主要講述外國文學藝術史上那些文藝巨擘在其一生中所經歷的情感故事,以及與對他們的生活和文藝創作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女性的交往始末。從中,讀者能夠看到文藝大師們鮮為人知的更親切的一面。
余鳳高 ·隨筆 ·12.3萬字
這本音樂隨筆集,首先以“聲音與時代”開篇,算是這本小書的“綱目”。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樂,有識之士往往能在音符與歌詞之間窺見時代的脈動。第二輯里,我們只是給出了音樂與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這萬千世界之中,音樂與人的故事應該是隨時隨地在發生。但是,我們卻可以在這雪泥鴻爪之中見到音樂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種種安慰。第三輯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點綴了四篇文學家——汪曾祺、劉心武、賈平凹、王安憶的音樂心得。這一輯的選文,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這些名字,國人已經不再陌生,他們的音樂作品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第四輯,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也選了一篇關于女性音樂家的文章。音樂是無國界的,同樣也應該不分性別。希望喜歡音樂的人應該有更廣闊的胸襟去理解接受更多元的文化。音樂固然有其專業性,但是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它所承載的“文化”與“生活”才是更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在這本散文集中,出現了形色各樣的人,他們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有的只是聆聽者。但是,他們都在音樂中交付了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命,而正因那一部分生命的參與,那時的音樂才更加動聽。
陳平原 李靜選編 ·隨筆 ·13.6萬字
《秋山集:故紙談往錄》可說是李軍老師對既往的追憶,是對秋的紀念、春的期待。正如《春水集》之名源于《紙上春水桃花浪》一般,“秋山”出自本書所收的《顧麟士數仿〈秋山圖〉》一篇。元人黃公望的那幅《秋山圖》早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不過,“秋山”似乎早就脫離了紙墨,飛上筆端,成為一個意象、一種境界,引得無數畫家沉浸其中,心摹手追,于今未休。五百年后的顧麟士、吳湖帆,莫不如是。本書所收的二十八篇文章中,一大半篇幅不長的,均是李軍老師兩三年來所寫,已陸續發表在《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南方都市報》上。另外一小半篇幅略長者,則是從近十年間所寫舊稿中選出。按“藝林一瞥”“斯人俱往”“書海浮桴”三個主題編排。
李軍 ·隨筆 ·12.6萬字
“國學”與現代中國的文化認同,與現代中國人的身心安頓息息相關。從社會學與心態史的角度觀察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學”沉浮,除了學理上的孰是孰非,更值得關注的是“國學熱”折射出的時代氛圍、精神需求、民眾心理。本書盡可能兼顧各方立場,力圖呈現眾聲喧嘩的思想現場。全書共分四輯,第一輯正面聚焦“國學”之爭,兼及“國學熱”引發的反思;第二輯討論孔夫子及儒家傳統在當代中國的命運;第三輯的關鍵詞是“傳統”,著重從時間意識切入古今中西之爭;第四輯引入對“五四”的紀念與反思,與國學展開對話。
陳平原 袁一丹 ·隨筆 ·16.3萬字
作者以冷峻幽默的筆觸詳細記錄了特殊的1913年,巧妙地展開了一幅歷史全景圖。在文學、藝術和音樂領域,一切都被推向極致,仿佛沒有明天。在巴黎、莫斯科、倫敦、柏林和威尼斯,社會精英層出不窮,他們的作品對我們的世界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人們喝酒、沉淪、寫作、繪畫,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愛慕又相互詛咒。在這一年里,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然而,璀璨的開端卻隱藏著衰敗的預兆。文學、藝術和音樂在1913年證實人類已經失去純真。作者用碎片化的描寫拼湊出這一年,一個既輝煌又充滿厄運的年份。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隨筆 ·14.9萬字
南京人偏愛“把個小禽當大肉吃”?南京人餐桌上的“七頭一腦”,還有燉生敲、皮肚、美人肝,都是什么?誰知道旺雞蛋,其實是“忘雞蛋”?走過小籠湯包“每客八只,貳元伍角”的年代,誰還記得馬頭牌、大三元、三星糕團、老廣東等字號?一位南京“饞人”的飲食札記。四十余篇妙趣文章,描摹金陵名饌、市井風味,暢談南京吃的個性、吃的記憶,從鹽水鴨、烤鴨,到吃鴨的副產物鴨油燒餅、鴨血粉絲湯,再到“馬鞍橋”、美齡粥、十樣菜、梅花糕……將老南京舌尖和心頭的味道匯于一編。
余斌 ·隨筆 ·15.5萬字
挖掘古代智慧的寶藏,這里有先人的哲學思想、治國方略、科技發明等。這些寶藏不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我們今天可以借鑒的寶貴財富,帶你開啟一場智慧的探索之旅。
楊錦程 ·隨筆 ·10.7萬字
《世間滋味》共分四輯。“故鄉食物”對故鄉食物的追憶背后,既浸染著作家們兒時回憶的甘苦,也抒發對故鄉的思慕眷戀。由“飲食”而至“思鄉”,既是對作者自己的心靈慰藉,亦是對故鄉的深情傾訴。“四方食事”不求作者與食物之間有情感的勾連,而更偏重于由飲食映射地域的特質,中或夾雜作者對地域文化的見識評斷。同時于飲食之外,將民俗、風土、物產、人情、社會等因素都帶入文中,為讀者提供了新鮮的異域體驗。“古今食典”意圖體現飲食中的文化脈絡,當然也是佐證“文化遺產”的最好材料。“名家食譚”注重環境,更有訴說兒時艱難、舊事辛酸,也有的借名寫食,實欲寫人。此輯多關注飲食與人性之勾連,讀者可窺見生活之趣,而作者之個性亦借文字躍然紙上。本書并非四十年食物書寫之全貌,但從中亦能看出“寫食”在新世紀的變化,是觀察社會、體味人情的終南捷徑。
陳平原 楊早 ·隨筆 ·15.3萬字
如果說《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展現了歐洲的時代特色,那么此續作便是對1913年全貌的絕佳補充。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潛得越深,發現的美麗寶藏就越多。于是,本書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文化、藝術領域;視角也不僅限于歐洲,而是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延續了冷峻幽默的寫作方式,將本書的故事講述得更加新穎別致、感人至深。讓人眼花繚亂的愛情、打破常規的杰出發明、不可思議的命運成為本書的重要主題,再度證明了1913年的獨特性。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隨筆 ·10.6萬字
《二十四鎮》系一本有關江西高安市的散文紀實文學作品集,該書由高安市作家協會組織實施的文學創作創作計劃。內容以高安的二十四鎮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飲食物產,旅游資源以及時代變遷等為主題。文體偏向于散文紀實類,收入該書的作品具有較強的文學文本價值,語言優美,情感豐沛,形式多樣,思想雋永,文學性與思想性兼而有之。在主題上能夠以點帶面,從多個面反應高安的人文歷史,文化內涵。對于地方的旅游產業振興具有助力之作用。該書圖文并茂,形式多樣活潑,是一部具有一定潛在價值的地方人文讀本。
蘭洪彰主編 ·隨筆 ·14.5萬字
臺北,曾經是一個湖,而今已由水城變為一座陸城。2010年作家舒國治出版《水城臺北》,謝海盟讀后深受啟發,于是風雨無阻地在臺北城整整走了七年,每日步行至少五個小時,踏查臺北城殘存的水路痕跡,打撈出那些被掩埋、已消失的河流,告訴它們,你的名字叫什么?憑借實地踏查與嚴謹考據所展開的“找河之旅”,不僅記錄下掩埋在現代都市底下的“水城臺北”,也復活了河神曾經見證、如今已被人們遺忘的城市歷史和島嶼記憶:萬盛街的如火歲月、三毛的舒蘭街、王文興的紀州庵、牯嶺街95巷、上埤的浮水蓮花、東西神大排、舒暢公公的如意新村、郭松棻筆下的溫州街、大安支線的黃金歲月、帶著無數臺北人記憶的瑠公圳……《尋找河神》是一個年輕人對所在城市的深情凝視,克制中有孤意,冷峻下見深情。它既是一部豐富詳實、極具啟示的城市河流志,思考人與土地、人與建筑的關系,探尋何為理想城市及實現路徑,也是一本探索城市人文記憶的思想隨筆,這是《尋找河神》在自然與人文方面的雙重書寫意義。
謝海盟 ·隨筆 ·15.8萬字
《西鄰照影》是一部散文隨筆,作者選取19至20世紀世界范圍內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文化名人近百位,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搜集并講述他們的生平經歷、創作故事與趣聞軼事,涵蓋了百余年來各國文化尤其是文學領域不同發展時期與流派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物既包括卡夫卡、海明威等文學大家,又包括卓別林、瑪麗蓮·夢露等文藝名人,以及一些在自身領域、地域有著杰出成就,但尚未被大眾讀者所熟悉的文學家、藝術家等,既能讓大眾讀者在輕松閱讀中收獲新知,也是一本為文學發燒友準備的“進階”讀物。本書作者沈東子為知名作家、翻譯家,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多年,著作頗豐。作者選用自身在閱讀、翻譯經歷中搜集到的材料,將相關人物的性格、作品與軼事結合,從多角度展現他們的個人生活與作品創作之間的關聯,文字詼諧,集講述和評論于一體,帶領讀者更深入地認識、理解書中涉及的文藝家及其作品。
沈東子 ·隨筆 ·9.9萬字
本書為龔先生近年來關于中國文學的隨筆集,書中探討了不同歷史時代中國文學的特點,不同時代文人的特點和精神風貌;重談了中國文學史寫作中的問題與新的思路;討論了《詩經》《文心雕龍》等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也分析了李白、李商隱、蘇東坡等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的作品、個性和精神。書中提出,宋的代表文體并不是詞而是詩,清是文學繁榮的時代,道教思想對李白的詩歌影響至深,《菜根譚》是最早的雞湯文,等等。這是一本新見迭出、奇銳精敏、大破俗說的文學隨筆集。
龔鵬程 ·隨筆 ·18.8萬字
《味綠居閑話》一書以文化的視角鉤沉各類藝術的精妙意蘊,同時融入作者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從而凸顯出其廣博的文化視野與深摯的文化情懷。全書文字清雅,感情豐沛,予讀者美的熏染和滋養。
嚴克勤 ·隨筆 ·12.9萬字
古代哲學思想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回顧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為你介紹不同哲學家的思想主張和影響。你將了解到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發展脈絡和影響,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同時,你還將認識到古代哲學思想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它為我們提供了思考人生、社會和世界的方法和視角。
郜義 ·隨筆 ·12.2萬字
《最壯麗的世界線:盧昌海科學史隨筆集》是關于科學史,主要介紹了燦爛的古希臘科學,從泰勒斯、畢達哥拉斯一直到阿基米德,展示了科學是如何起源的,科學本質以及科學到底是什么,作者帶領我們回到科學原點,追尋大師的蹤跡,從經典著作和大師生平去探尋科學的真諦,詮釋科學之美。
盧昌海 ·隨筆 ·9.9萬字
《潛行者:關于電影的終極之旅》是英國作家杰夫·戴爾的一本電影隨筆。在這部作品中,他成功地用文字還原了電影藝術大師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潛行者》的每個畫面,并對其中所蘊含的隱喻與象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讀。同時,作為塔可夫斯基的鐵桿影迷,杰夫·戴爾為讀者講述了該電影拍攝時的一些趣聞軼事,以及自己年輕時觀看此片的感受。這些由《潛行者》而誘發的回憶與聯想豐富了原本嚴肅的電影文本。杰夫·戴爾妙趣橫生,又發人深省的文字引導著眾多對塔氏和《潛行者》感興趣的讀者進行了一次十分愉悅的電影探索之旅。
(英)杰夫·戴爾 ·隨筆 ·7.9萬字
《北京的古寺廟》一書,引領讀者穿越千年時光,探訪京城中一座座莊嚴古雅的寺廟。書中詳盡介紹了古寺廟的歷史淵源、建筑風格、佛像藝術及宗教文化,每一座寺廟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生動的敘述,本書讓讀者在品味古寺廟的寧靜與莊嚴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宗教文化的獨特魅力。
楊天杰 ·隨筆 ·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