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部作品,以優美大氣的散文筆法鉤沉宣紙創生的歷程,探尋附麗于古宣紙上的歷史之謎,爬梳宣紙上的書法、繪畫,以及古往今來大家名流寄情宣紙的因緣,揭示宣紙的前世今生與營造技藝,進而透析宣紙所蘊藉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與文化氣象。本書還通過對宣紙誕生于皖南進行細致描摹和深入分析,抒發了對江南文化的一往情深和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深情禮贊。
趙焰 ·隨筆 ·14.2萬字
《談資》涵蓋了國學、妙語、名人、軍事、政治、經濟、藝術、萬事由來、時尚、運動、幽默故事、名句集錦、奇書一覽、未解之謎等內容,每個知識點都力求取其精華,言語簡潔精練,強調概括性和代表性,以便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輕松了解到最廣泛的知識。當然,書中選材也緊扣現代口才藝術的脈搏,旨在幫助所有渴望擁有好口才的人真正掌握和駕馭談資。《達·芬奇手記:珍藏版》達·芬奇一生勤于記錄,寫下了數以萬計的手記,大部分是用左手顛倒寫的意大利文反書,之所以寫反書,是因為可以避免字跡變得模糊。但是,達·芬奇的大部分手記寫的比較雜亂,因此難以辨認,必須鏡像過后才能正確閱讀。他的作品散落在歐洲各個國家,雖然后世努力保存,但仍未避免被拿破侖毀掉了一部分,而今留存的僅5000多頁。《達·芬奇手記:珍藏版》中的72頁手記來自達·芬奇最著名的一份手記,涉及眾多領域,包含大量對天文、地理、建筑、水利和化石等內容的闡述和草圖,甚至還有光學。其中無奇不有,各種超越時代認知的知識層出不窮。這份手記在1994年由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以3080萬美元競拍所得,成為了世界上極其昂貴的書,也使得這份手記真正為世人熟知。
(意)列昂納多·達·芬奇 ·隨筆 ·15.3萬字
作者討論了怎樣才能藝術地活著,希望給更多人以人生的啟迪。雖然本書論述的是人生哲理,但以一種大眾化的輕松閱讀方式來呈現,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二是本書采用了多媒體的現代出版形式,書中有大量的二維碼,經掃描可以出現圖片、視頻和音頻,這是一種創新,以適應網絡信息時代受眾、尤其是年輕讀者閱讀方式的改變。
李從軍 ·隨筆 ·17.8萬字
作者在美國工作生活,深感科學普及之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因此,作者多年來致力于科普文章的中文寫作,就是希望“不但讓沒有理、工科背景的讀者對所涉及的科學問題能有些感性的認識,而且盡可能地講一講每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多多少少了解一點其所以然,特別是其動向”。在書中,既有進化論、熵與黑洞、反物質、上帝粒子等耳熟能詳卻也一知半解的科學理論,也有希爾伯特、愛因斯坦、圖靈、伽莫夫等頗具個性和意趣的科學家形象。尤為難得的是,作者與父親湯一介、兒子Brady組成的“三湯對話”,在《讀書》多期連載,引入物理、生物學的視角討論哲學問題,不但讓讀者領略跨學科視角下的思想魅力,更是對湯一介先生的某種懷念。
湯雙 ·隨筆 ·12.7萬字
收錄中華書局員工2018年度創作或撰寫的文章,分為編輯手記、書里書外、學林散葉、百川學海、藝文類聚、出版與品牌、特稿七部分,共計39篇。如編輯手記,石玉《從經典譯注到文獻整理——劉尚慈公羊學研究與<公羊義疏>點校整理》。書里書外,張忱石《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補考:研究唐代文史的必備工具書》。百川學海,柴劍虹《學術著作對外推廣的新趨勢》。出版與品牌,張彩梅《五味雜陳話編輯》。特稿,顧青《近十年古籍出版工作述評》等。
中華書局 ·隨筆 ·14.3萬字
本書是一本文化隨筆。作者通過描寫隨州下轄的千年古鎮洛陽小鎮的人物、風俗、歷史、文化故事,為讀者細細道來洛陽鎮的前世今生及洛陽小鎮的人文風貌,表達了作者濃濃的鄉情。契合當下特色小鎮的建設,有助于推廣有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的小鎮。
李輝 ·隨筆 ·6.5萬字
《唐時明月》是朱紅近十年來文化隨筆的結集。朱紅專治唐代文學,但她擅長從詩文入手,以對細節的敏銳捕捉,來達到還原歷史現場、呈現古人日常生活的效果。在書中,從節氣禮俗到飲饌食物,從唐代詩壇到盛世朝廷,將作者閱讀的廣度與深度、表達的分寸與舒展、論說的精密與從容,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古人的精神面貌、審美情趣、生活樣態,隨之躍然紙上。
朱紅 ·隨筆 ·9.5萬字
《世間滋味》共分四輯。“故鄉食物”對故鄉食物的追憶背后,既浸染著作家們兒時回憶的甘苦,也抒發對故鄉的思慕眷戀。由“飲食”而至“思鄉”,既是對作者自己的心靈慰藉,亦是對故鄉的深情傾訴。“四方食事”不求作者與食物之間有情感的勾連,而更偏重于由飲食映射地域的特質,中或夾雜作者對地域文化的見識評斷。同時于飲食之外,將民俗、風土、物產、人情、社會等因素都帶入文中,為讀者提供了新鮮的異域體驗。“古今食典”意圖體現飲食中的文化脈絡,當然也是佐證“文化遺產”的最好材料。“名家食譚”注重環境,更有訴說兒時艱難、舊事辛酸,也有的借名寫食,實欲寫人。此輯多關注飲食與人性之勾連,讀者可窺見生活之趣,而作者之個性亦借文字躍然紙上。本書并非四十年食物書寫之全貌,但從中亦能看出“寫食”在新世紀的變化,是觀察社會、體味人情的終南捷徑。
陳平原 楊早 ·隨筆 ·15.3萬字
以魯迅為線索,將100年前的十四位先生串聯起來,生動再現先生們青年時的思想和生活。從生活、工作、友情、愛情等角度切入,在近乎平常的有趣私交中展現先生們的宏大思想碰撞。
張守濤 ·隨筆 ·15.6萬字
本書收錄了周墻作為一個好吃佬創作的27篇生動風趣的美食散文,以食物為核心串聯起數十年人生歲月,組成一部懷舊風濃郁的個人回憶錄,既帶著時代共通的烙印,又富有獨特的個性色彩,交織了社會變遷的人情世故,穿插著與各界人士來往來的逸聞趣事,呈現出一幅活色生香的社會眾生百態畫卷。作者筆下縱橫天南海北,有山珍海味,有粗茶淡飯,有珍饈大餐,有溫情家宴,有家長里短,有江湖典故,還有文史暢想,與一眾饕客老友們共同完美地詮釋了“吃喝是本能,美食是冒險”,最終悟得美食遠在煙火庖廚之外。
周墻 ·隨筆 ·12.4萬字
30年從業經歷,探訪過全球370余家博物館、美術館,陳履生先生以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的實踐,從收藏、策展、運營等角度描繪了“理想中的博物館”;作為藝術家,Mr.陳拍了數以萬計的博物館攝影作品,以攝影講述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建筑與光影之美;作為普通觀眾,他感嘆于偉大的歷史遺存,流連于博物館藝術品商店、咖啡館,也被博物館志愿者的熱情打動……
陳履生 ·隨筆 ·13.8萬字
這是一部關于蘇州的文化散文。蘇州,古稱吳,標志是虎丘塔。虎丘有2500年的歷史,自古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從春秋時的吳王闔閭開始,干將莫邪、孫武、陸羽、白居易、唐伯虎、蘇東坡等歷代名人聚居虎丘,為吳文化和中華文化添磚加瓦。自唐代開始記載寺院廟宇、園林宅第、冢墓石刻、市廛物產、名賢高僧、藝文雜記等等人文勝跡,明清之后,更是大修山志,給我們留下了虎丘珍貴的文化脈絡。本書深入淺出,從看得見的虎丘景觀入手,探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精彩和絢爛,展示虎丘的文化魅力,創制虎丘新時期的文化名片。
張國擎 ·隨筆 ·21.7萬字
1996年,作者40歲時寫作了《四十自述》一書,20年后,作者又寫作了《述學》,借以回顧就學的內容與經歷,進而回顧生命的歷程。龔鵬程的述學,不僅是談學問,談的更是生命史。然而反過來,《述學》一書以述學的方式講作者的生命經歷,重點又在學問而不在作者。因此,本書是以作者生命為線索來敘述當代學術史(雖然僅是它的一小片剪影)。由此,本書以孔門六藝作為全書框架:第一卷詩;第二卷書;第三卷禮;第四卷樂;第五卷易;第六卷春秋內容上從古至今,中西兼顧,既講述自己的師承淵源,又敘述學問在與傳統和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中產生怎樣的發展,起到何種社會作用。
龔鵬程 ·隨筆 ·29.7萬字
我們是誰?我們為什么而工作?思考《工作頌歌》,成為在金融危機的今天,最適宜當前形勢的作品;41歲的夏天,阿蘭·德波頓獲邀擔任英國希斯羅國際機場的“首位駐站作家”。機場原本只是旅行中的過渡性空間,發生的不過是“出發”與“抵達”,但在阿蘭·德波頓的眼中,卻成為了一個綜合各種文化面貌的博物館,由此引發《機場里的小旅行》;最近,“哲學向左,宗教向右”,以他一貫的在哲學和宗教之間旁征博引,自由進退的優雅筆觸,帶來一本具有最撫慰人心的,號召大家從宗教中偷點什么東西為己所用的供廣大無神論者閱讀的作品——《寫給無神論者》。
(英)阿蘭·德波頓 ·隨筆 ·14.4萬字
本書既是一部個人回憶錄,也是對當代流行文化的生動再現。著名作家翟永明在這本新著中敘述了自己青春時代的流行文化,內容涉及服裝、電影、閱讀、愛情等等。時代變幻與日常生活糾纏于一體,在普通人身上刻下的烙印,細細檢視,每一篇都凝聚著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書中配有作者精選的數十幅青春時代的照片,以及多幅彩色老電影海報、舊書書影;文字筆調輕松活潑,筆隨意走,縱橫涂抹,讓人讀來興致盎然。
翟永明 ·隨筆 ·8.5萬字
《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是王耀慶的首部文字作品。2016年開始,出于對職業精神的困惑,王耀慶和團隊伙伴一起,自主策劃、自資制作了文化紀錄短片《職人訪談錄》。通過分享身邊“職人”的熱情與堅持,探討職業與人生的多樣可能。《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收錄其中九位藝術家的人生故事,以及自詡表演“職人”的王耀慶的“自問自答”,更加豐富完整地呈現了鏡頭背前的故事,以及王耀慶對表演和演員的理解、對職業和職人精神的堅守。林奕華、林懷民、李士龍、陳建騏、鐘澤明、焦元溥、田島征三、北川富朗、楨文彥……“在每一期的采訪中,我都會問:如果不從事現在的職業,您還會選擇其他職業嗎?您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對您而言意味著什么?大家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堅持了這么久,一直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面,這就是積累;不厭其煩地一直重復,在重復中嘗試把事情做到更好,這就是生命。”
王耀慶等 ·隨筆 ·11.1萬字
1985年安徽省文科“高考狀元”、魯迅文學獎得主盛瓊,幾年前提出的“快樂教育”法則,曾被媒體譽為“狀元育女心經”,給很多中國家庭帶來啟迪和影響。如今,她的女兒盛羅蘭已經長大成人。本書是她和女兒關于成長主題,首次合作完成的最新文章合集。在這本書里,青春靚麗、好學敏思的女兒,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成長腳步。而人到中年、勤于反思的母親,回望自己的人生,也寫下了諸多感人肺腑的身心體驗。兩代人,因為平等、坦誠、開放的交流,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己和朋友。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讓我們跟隨這對母女,分享她們一路相伴、一路對話、一路成長的真誠感悟……
盛瓊 盛羅蘭 ·隨筆 ·15.1萬字
《梅生攝影筆記》是世界遺產影像學專家,攝影評論家,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梅生先生30余年攝影經歷的體驗以及攝影過程中的思考。用文化筆記的形式輯錄成書,以人類文明和自然風景為時空坐標,分為《千年燈火》和《一紙云煙》兩大部分,共計60篇。文采清雅,立論嚴謹,對于中國攝影在文化層面上進行了深度思考。此書同時收入梅生先生140余幅攝影作品,以學術性和藝術性的考量,體現出文字內容的結果,將讀者帶入真實的場景,去體驗攝影筆記的思考過程,在圖文并茂的閱讀中,體驗中國文化對于攝影的深刻影響。
梅生 ·隨筆 ·18.7萬字
這是有書癖的人,講述自己或別人買書的故事:有的是收藏“癖”,在版本、版次上頗有所得;有的是興趣所至,在某幾類上收獲頗豐;有的是隨心所欲,只要喜歡就是好的,更有囊中羞澀者,立讀于書鋪、書攤。終日不愿離去……書癡與書賈,誰也離不開誰,又常常斗智斗勇;但買的又沒有賣的“精”,給書癡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自己的微少的“優勝紀略”,就是許多精明而又富人情味的書店老板和伙計,被他們稱之為書友,甚至當作老師。許多文人學者,是在書攤攤主或書店老板的關照下,與書結下不解之緣的。書癡幾乎都是“窮人”,但其富有又是令人咋舌的:他們往往學富五車,收藏甚豐,然而,卻往往因此舉債度日,生活窘迫。因此,舊書店、舊書攤就成了他們的樂園。幾經周折,在舊書攤里淘到心儀已久而價錢又公道的書,那喜悅便躍然紙上……
范用 ·隨筆 ·23.6萬字
這是一部講述18—19世紀西方文學家、藝術家在歐洲進行“壯游”活動,以及期間的所見所聞的歷史、文化隨筆。在1780—1880這100年的時間里,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波蘭、瑞士諸國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們在游覽歐洲的旅行中不斷創作、廣泛交游,足跡踏遍歐洲各大名勝,這些不為我們所熟知的歷史細節,經作家克洛德·布埃萊的妙筆,配以126幅精美圖片,描繪出歐洲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壯美的人文景觀,展現了一幅現代歐洲的絢爛、流動的文化圖景。
(法)克洛德·布埃萊 ·隨筆 ·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