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運用了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參與式觀察、內容分析、話語分析等研究方法,搭建起解讀跨文化虛擬共同體的分析框架,進行了開創性的經驗研究和理論探索。作者認為跨文化傳播與虛擬共同體能夠建立起一種共生的關系:虛擬共同體是跨文化傳播的主體,跨文化傳播是虛擬共同體形成及呈現的路徑,跨文化虛擬共同體最重要的意義是連接人,他們在互動中建構彼此并形成信任,逐步實現共同目標、身份認同和歸屬感,最終形成認同后的和諧相處。
肖珺 ·理論 ·13.6萬字
本書系統地闡述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內涵意義、發展歷程等基礎理論;針對澳門歷史城區保護管理現狀以及面臨的實際問題,對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實施策略、具體方式、技術手段等進行系統分類,并做出明確的、具有針對性的研究總結;針對澳門歷史城區典型地段展開了個案研究,經由實踐層面的物質性實證研究,提出具有技術針對性的保護管理合理化建議,初步建立了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框架。
朱蓉 ·理論 ·13.5萬字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讀傳統文化中正心修身的學問,以讓今人借鑒。全書以正心為主線且貫穿始終,提出八德是人格養成的八大支柱,以教正心是塑造人格的道場,四個步驟是人格養成的方法,三境界是人格養成的目標。在這五個主題之下匯集了歷代圣賢的教導,穿插著耐人尋味的小故事,更通俗易懂味、易于理解。
趙薇 王漢苗 ·理論 ·13.4萬字
本書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研究的專著,從精英批評研究延展至大眾批評研究是本書的科研脈絡。上篇精英批評研究,以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為主要研究對象,各個章節的研究內容均立足于中國語境,研究議題均經由中國視角提出。明確了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的任務,解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策略,論述了突破西方文化影響的焦慮的方法,從美學角度探討了唯物主義的倫理學理論,并對西方自由人文主義的悲劇觀、無利害性觀點和延續性觀點予以了批判。下篇大眾批評研究是結合時代發展做出的理論思考。如何保持日興月盛的大眾傳媒社會的多元和理性發聲,是研究的側重點。本書提出的構建批評言論信用體系的方案,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民主建設的嘗試,旨在讓大眾擁有張弛有度、止于至善的言說能力,達到自治進而自由的言論狀態,從而推動社會的總體性進步。
賈潔 ·理論 ·13.3萬字
本書寫于抗日戰爭時期,是國學大師錢穆繼其《國史大綱》后,第一部系統闡述他對中國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學術代表作。書中就通史中有關文化史一端作導論。故此書當與《國史大綱》合讀,方能獲得著者寫作之大意所在。本書雖主要在專論中國方面,實亦兼論及中西文化異同問題。錢先生對中西文化問題之商榷討論屢有著作,而大體論點并無越出本書所提主要綱宗之外。
錢穆 ·理論 ·13.3萬字
本書以“亞洲價值和人類未來”為主題,書中收錄的20篇論文從不同視角論證了亞洲價值以及它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影響。希望本書能夠引起相關學者和關心亞洲價值崛起的人士,以及那些關心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建設的人士的關注,并激發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興趣。
江暢 強以華 李家蓮 ·理論 ·13.1萬字
《華語電影敘事的文化身份》以獲獎華語影片為例,以文化研究的視角,從具體的文本話語環境、敘事本體和接受對象出發進行文化認同的解析。綜合跨文化語境下不同的敘事文本和批評文本,以比較的視野分析海峽兩岸和香港電影敘事的文化身份,由此來審視華語電影敘事中所涉及的文化身份問題,從而考察身份建構的復雜層次話語系統和權力關系。
陳明華 ·理論 ·12.9萬字
西南聯大多元自由的學術、教學環境,為師生提供了成長和發揮的巨大空間;西南聯大開創的中國通識教育系統,創造了教育神話,為中國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西南聯大詩詞通識課》分上、下兩編及一堂附加課,上編“中國詩學七講”由朱光潛先生以藝術、美學、心理學等現代視角全面分析講解中國傳統詩;下編“中國特色之律詩研究”由聞一多先生講解律詩的知識和藝術特征;附加課“一堂詞的賞析課”由浦江清先生講授詞曲美學特征,并重點講解具有傳奇色彩的《菩薩蠻》和《憶秦娥》。
朱光潛等 ·理論 ·12.9萬字
本書一直為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現又成為當代商家的必備之書。它所揭示的智謀權術的各類表現形式,被廣泛運用于內政、外交、戰爭、經貿及公關等領域,其思想深深影響今人,享譽海內外。
李奎編著 ·理論 ·12.5萬字
書稿薈萃2013年以來,著名作家熊召政“中國文化”演講文稿近20篇,通過解讀中國歷史人物和經典詩文,“珍珠”串線,闡釋中國文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品格和情懷,內容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文人的憂患與焦慮、興奮與沖動,文化競爭力與文化認同和張居正變法對當今的啟示等主題。文字詼諧典雅,談古論今,高屋建瓴,發人省思。
熊召政 ·理論 ·12.4萬字
各種玄學假象,讓好咖啡有理有據!照著做,泡出一杯好咖啡,就是這么簡單!玩咖啡不只是一門手藝,更是一門嚴謹的科學。
韓懷宗 ·理論 ·12.2萬字
本書為傳統經典《論語》《大學》《中庸》的現代和解本,內容結構包含原文、語譯、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選經典底本、再現古文風范,譯文參考通行譯本、白話流暢通達,和解遴選中外典籍、匯注思想源流,有助現代讀者重讀“我們的經典”,更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余世存 李克 ·理論 ·12萬字
美國道爾頓學校是海倫·帕克赫斯特于1919年創辦的一所12年一貫制私立學校。長期以來,道爾頓學校是美國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典范。道爾頓學校聲名卓著的奧秘在于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訓練方法,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和合作。《道爾頓教育計劃》介紹了美國著名的道爾頓學校的獨特教育理念,也是對美國20世紀2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種卓有成效的教學組織形式的總結和概括。作者思想機敏而深刻,筆調流暢而生動,其所遵循的理念也與我國的素質教育的重點不謀而合。本書為漢譯修訂版,納入“北大開放教育文叢”,裝幀和叢書統一。
(美)海倫·帕克赫斯特 ·理論 ·11.9萬字
《劉師培經典文集》作為清代傳統學術之繼往開來者,劉師培不僅承襲了《左氏》家學的深厚淵源,而且吸收了大量西文近代社會科學的先進成果,并在中西結合中成功開辟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境界。因此,劉師培的學術生涯雖很短暫,然在國學領域中,他卻獲得了頗多具有開創意義的顯赫成果。本書為下冊。
劉師培 ·理論 ·11.8萬字
西南聯大多元自由的學術、教學環境,為師生提供了成長和發揮的巨大空間;西南聯大開創的中國通識教育系統,創造了教育神話,為中國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西南聯大神話通識課》選取聯大蕞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聞一多神話課”的講義,選錄聞一多愛徒陳夢家教授對古代信仰活動“巫”的講解,并將吳晗教授的山海經神話系統研究作為補充,成為一部完備的神話通識讀本,將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基因以及奔放瑰奇的想象之美呈現于眼前。
聞一多等 ·理論 ·11.8萬字
本書為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路徑及策略研究”成果。本書從回顧、總結中國傳統媒體不斷擴展、深化的移動傳播入手,探尋傳統媒體在開展移動傳播過程中如何逐步實施轉型;通過案例分析類推相似媒體,歸納出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的四種路徑。研究發現傳播力與經營力“雙因子”對傳統媒體的移動化轉型有著決定性影響,“雙因子”的三種組合模型分別對傳統媒體的移動化轉型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書最后提出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的五“變”策略。
官建文等 ·理論 ·11.6萬字
本書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如何提高孔子學院中文教學質量。圍繞教師培養、教學方法、教材編寫和多媒體教學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巴西東北部孔子學院如何依據當地條件,著力提高中文教學質量,增強孔子學院的吸引力。第二,如何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從傳播理念、傳播策略、傳播內容、傳播路徑等方面深入探討孔子學院在巴西東北部推廣中華文化的方式方法,增強孔子學院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實現中巴兩國的民心相通。
彭現堂 ·理論 ·11.1萬字
本書是金惠敏教授學術和理論研究成果剪輯。內容上,從中到西、從古到今、從文學到哲學、從理論到現實、從民族具體到人類一般,博大而又精深,宏觀兼之細繹,但主線則清晰可辨:文化現象學。這一理論將文化作為人的生命意志的展露和升華,并且對自身存在的超越和揚棄,文化以此方式而誕生并成長。文化不止于一種主體間性,它更是一種他者間性。悖論言之,文化既是也不是其自身。言其“自身”是就其功能性而論的,而稱其為“非自身”則是說其在起源上、構成上均可以雜合視之。文化自我因著文化他者而成就自身。無他者,則無文化。文化本身即現象學,是生命的顯現,顯現于與他者共在的文化星叢。
金惠敏 ·理論 ·11.1萬字
這是一個泛寫作的年代,網絡平臺所提供的自由發表作品的空間,讓印刷體的文字不再那么神秘和神圣,寫作愛好者眾多。但好的文字,好的寫作,好的作品,仍然是吸引人的創意的寫作。創意寫作聽起來很難,其實是有章可循的,它就是一門手藝活。本書分九題講述,引領讀者進入以“工匠精神”雕琢文字的世界。
錢莊 ·理論 ·10.9萬字
《劉師培經典文集》作為清代傳統學術之繼往開來者,劉師培不僅承襲了《左氏》家學的深厚淵源,而且吸收了大量西文近代社會科學的先進成果,并在中西結合中成功開辟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境界。因此,劉師培的學術生涯雖很短暫,然在國學領域中,他卻獲得了頗多具有開創意義的顯赫成果。本書為上冊。
劉師培 ·理論 ·1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