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立足于《儀禮經傳通解》整書,結合各類文獻,遵從文本文獻和歷史文獻相互參照的原則,研究《儀禮經傳通解》各部分之間的異同點。全書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原因、編者隊伍、編撰目的、四禮、禮與諸經、禮與諸子學,以及經與傳記的關系,重點考察朱子、黃榦、楊復三代學者在編撰思想、禮例、禮圖的發展衍變過程,關注《儀禮經傳通解》對后代政治制度、禮學研究、諸經研究三方面的影響。
王志陽 ·民俗文化 ·25.1萬字
本書從分析老干部工作現狀和總結基本經驗入手,時時把握對離退休干部的科學管理和親情服務;處處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四就近”工作,探索校社共建養老服務工程;牢牢關注老年教育,辦好第三年齡大學,加強老年文化活動陣地建設等進行了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論述。
劉子焱 ·文化交流 ·25萬字
從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北宋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北宋文人和北宋文學,有其鮮明的特點。王水照先生所著《北宋三大文人集團》,通過分析錢幕僚佐集團、歐門進士集團、蘇門學士集團,這三個時間上前后相繼、人員上傳薪接脈的文人集團的構成、群體特點、文學活動,為人們展現了北宋的社會文化和士人精神生長、演變的主要線索,以及北宋詩歌、散文、歌詞創作的藝術成就和歷史價值。
王水照 ·文化史 ·25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曹衛東主編 ·文化研究 ·25萬字
本書主要收錄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兩次具有代表性的公開講學記錄,并把陳柱《諸子概論》的部分內容插入其中,較系統地展示了國學的概貌,是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國學的必讀之書。
章太炎 陳柱 ·中國文化 ·25萬字
《文化發展論叢(中國卷)》是由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編輯出版的學術集刊,匯集了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中國社科院等高校、研究院所文化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以及較活躍的中青年學者的最新力作。2015年卷圍繞中國文化的特性、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中國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儒家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等我國文化研究領域中的熱點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比較研究。
江暢主編 ·理論 ·25萬字
中華民族素來以有家教而著稱于世,我國不僅有數千年傳承不棄的重視家庭德育優良傳統,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積淀發展成為一種家訓文化。這種民間大眾教化方式,對中國人成長成才具有永續習染和人格型塑作用,經過反復實踐“學而時習之”的家庭教育,它與修齊治平的社會理想一起成為中國人治家教子的育人長效機制。家長們希望后輩子孫世代傳承家教思想、遵從家長教誨、自覺踐履家訓遺規,從而養成不墜家風。這成功地訓育出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德性品格。傳承和創新中華家訓文化,在探明其精神實質、作用機理及發展演變歷史的基礎上,應堅持與時俱進,直面現代家庭德育面臨的突出問題,才能提振現代家教精神,創新家庭德育路徑;完善現代家訓模式,防止和糾正家教偏頗;樹立良好家風門風,治家教子塑造人格;繼承家訓文化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書將古代家訓里有效培育德性人格的理念和方法,接續傳承到今天的家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推廣實施符合現代家庭教育實際與時代要求的家訓模式,為現代家庭教育及人格塑造提供理論支持和中國方案。
馬建欣 ·中國文化 ·25萬字
《與神共宴》是一部重述、解讀希臘神話的著作,以劫掠歐羅巴開篇,以卡德摩斯和哈爾摩尼亞的婚宴結尾,作者出入于種種傳說以及荷馬、奧維德、索福克勒斯的敘述,提萃出永恒的行為模式,揭示了歷史意識和現代觀念是如何產生的。
(意)羅伯托·卡拉索 ·文化評述 ·25萬字
文化如風。風之教化,禮樂日新;風之風俗,文明凝聚。對一個國家社會而言,文化如綿綿長風,對內整合歷史資源和社會協同力量;也如徐徐輕風,對外部其他共同體釋放出吸引力,從而產生“內凝外吸”的效果。中國在全面現代化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既需要內凝,也需要外吸,形成良性循環。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課題組的專家學者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歷史脈絡、現代社會文化結構和當下面臨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全面探討和深刻闡述。全書分理論與動態、現象與對策、實踐與調研三編,共計三十一章。文化衡量國家民族的柔性力量,化育無疆、生生不息。
董曉萍 王一川主編 ·中國文化 ·25萬字
《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0)》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為主發起人,聯合國內文化產業領域內的眾多知名學者和企業家共同編撰而成,集中盤點當年度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既是相關政府管理部門的參考工具,也是企業進行文化產業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2009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文化產業仍然呈現了蓬勃的發展態勢,“三網融合”為文化內容的傳播方式帶來革新與飛躍,文化體制改革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為文化企業提供了豐富的融資手段,等等。然而,在這些大趨勢的背后,對文化產業客觀發展規律的探索、對本土化發展特征與路徑的把握、數字化浪潮中的利益分割、現代監管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既是呈現在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嚴峻考驗,也是每個文化企業管理者不得不關心的話題。
葉朗 ·文化產業 ·24.9萬字
2012年全國28所高等院校正式被批準新設專業網絡與新媒體,而這一專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系列專業教材,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系統的有關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合適教材,全國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規劃教材系列正是順應這一形勢需要推出的。這套教材是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沈陽體育學院、貴州民族大學、四川民族學院等28所高校的50多位高校專家編寫,內容囊括了14門主干課程和11門選修課程。由此形成國內首個系統、權威的專業課程體系。聘請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兼教育部指導委員郭可,暨南大學支庭榮教授,張晉升教授為專業建設顧問,叢書主編石長順是華中科技大學終身教授,兼任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華中學者,華中科技大學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武昌分院院長。作者隊伍由各高校院系負責人、學科帶頭人及授課老師組成,代表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領域的權威。《數字媒體概論》是必修課系列中對應的教材。
尹章池等 ·非遺 ·24.9萬字
《文化與人生》是賀麟撰寫于抗戰時期的論文集,書中每一篇文字都是為中國當時迫切的文化問題、倫理問題和人生問題所引起,而作者“自道所思、所感和所體察到的新意思,與青年朋友們談心論學”。
賀麟 ·文化評述 ·24.9萬字
著名文化學者、藏書家薛冰四十年收藏、研究成果之結晶。以箋紙尺牘窺視中國典雅的傳統文化、文人情趣及其時代變遷;以版本學為經、圖書實證為緯,梳理中國近現代版本常識。
薛冰 ·中國文化 ·24.9萬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閾下的客家優良傳統》率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客家優良傳統有機聯結起來進行動態考察和研究,主要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閾下的客家優良傳統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重點剖析了客家優良傳統的基本表征、主要結構、重要功能;充分肯定了客家人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追求,深入挖掘了客家優良傳統蘊藏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豐富內涵;全面研究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客家優良傳統的互動機制;努力探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閾下弘揚客家優良傳統的路徑選擇;客觀評判了客家婦女在國家興亡面前表現出的愛國情懷。
劉加洪 ·民族文化 ·24.9萬字
斯圖亞特·霍爾是英國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創建者以及思想集大成者。他是英國杰出的文化理論學家、“文化馬克思主義”大家以及后殖民理論學家。本書是研究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理論的專題性著作,也是詮釋其文化理論的譜系學的專著。本書以英國成人教育和新左派為語境,以“文化霸權”和“文化表征”為主線,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深入透視“文化霸權”和“文化表征”在霍爾文化理論中的啟蒙、建構和發展到延伸等階段凸顯出來的文化內核,全面詮釋其文化理論變遷,彰顯出其文化理論建構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政治意義、現實意義和批判意義。本書為研究伯明翰學派的理論變遷和走向、研究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和認知空間,也為中國當下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
鄒威華 ·文化研究 ·24.9萬字
本書運用文本間性理論,參照哲學、語言學、社會學有關體用學說,從互為體用視角:韻散不同配置與如何動態配置,揭示中國古代詩歌、戲劇、說唱文體的內在結構,以及一種新文體生成的路徑與方式。本書亦從文學史視閾角度,梳理了詩歌、戲曲、說唱等重要文體的源流及其演變軌跡,力圖尋繹文學文體形態生成的某些規律性機制,以期對我國文體學研究提供一種可資參考的新思路。全書運用文本分析、比較研究的方法,文獻釋讀與理論闡釋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濟,是一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學術著作。
吳晟 ·文化研究 ·24.8萬字
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
楊世文 ·理論 ·24.8萬字
本書是作者周欣平關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學術隨筆集,共收文章20篇,約30萬字。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從19、20世紀開始東西方文明交流日益擴展,文明交匯這一議題變得尤其重要。本書立足于作者多年在北美大學圖書館的供職和研究經歷,從中文書籍在西方流傳、書籍的傳播促成北美地區漢學研究和其中的重量級學者幾方面來探討中國與西方學術文化交流的歷史及對今天的影響。在本書最后部分,本書著重分析了數字時代文明延續的諸多方面及學術界的應對和交流。
周欣平 ·文化交流 ·24.8萬字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文學是特殊的也是復雜的。這種文學上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元代是草原文化、農耕文化、西域商業文明的多元沖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體文化,這對元代社會環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審美趣味、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個多元一體的新的文化體系中,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書探討的是草原文化對元代文學的影響,以及元代文學對原有文學傳統的繼承,以此來探討元代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變遷和歷史作用。
王雙梅 查洪德 ·民族文化 ·24.8萬字
本書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學術史名著,將近三百年的學術流變,數以十計的學科概貌,上百種學術專著,幾百位儒士學者,縱橫論列,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實為梁氏學術論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梁啟超 ·文化研究 ·2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