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曲譜自元代誕生以來,形態上陸續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形態變化歸根結底反映的是曲文化的發展變遷。本書從曲譜研究的角度——以曲譜形態為切入口,探討曲譜的形態軌跡乃是受到其背后文化的推動而形成,展示的是曲文化在元明清三代的發展變遷。本書始關注曲譜間的“聯系”。認為,曲譜非一部部單獨的個體,而是相互間充滿關聯。它們之間的調整、變化,其實都是在適應時代文化的需求。
許莉莉 ·理論 ·13.6萬字
中國古代造園第一專著《園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營造、園林營建為體,涉及列架、裝折、欄桿、門窗、墻垣、鋪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諸多方面的具體內容。全書以作者的營造經驗為依托,詳細論述了宅園和與之相應的園林營建的基本原理及具體手法,更以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以及“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造園理念,為好園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簡約守拙、含蓄幽深、遠逸超脫的至高的造園境界。
計成 ·民俗文化 ·13.6萬字
《2024中國陜西》一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用豐富的數據和流暢簡潔的文字,展現了陜西省2023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物產資源、科技創新以及教育、人才培養等方方面面。書中還概述了陜西省2023年度的宏觀發展概況、民生工程、城市面貌以及對外交往與經貿合作等情況。總而言之,《2024中國陜西》一書是一本認識陜西、了解陜西的精品圖書,進一步加強了陜西文化的影響力,也彰顯了新時代下的陜西新風貌。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地域文化 ·3.4萬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作為文化人類學家的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國政府的委托,從文化的角度對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進行研究,本書即是這個研究的成果。“菊”本是日本皇室的徽章,“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則用這二者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本書共分13章,從對戰爭的看法講起,講到明治維新,再分別闡述了日本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甚至還包括日本人如何進行“自我訓練”和怎樣教育孩子等方方面面。本書甫一出版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它也直接影響了美國戰后的對日政策。事實證明,美國戰后的對日政策是成功的。整整70年過去了,《菊與刀》因其巨大的影響和經典的學術價值,已然成為人們了解日本的必讀書目。
(美)本尼迪克特 ·民族文化 ·17.9萬字
儀軌是朝鮮時代以文字和圖片形式記錄國家和王室重要禮儀活動的報告文書,其影響力僅次于《朝鮮王朝實錄》。儀軌作為朝鮮時代記錄文化的寶物,本書成書之前,無論是書籍還是媒體對其介紹都不夠充分,不夠全面。本書對龐大的儀軌資料在數量和內容方面進行梳理,在學術角度上對其分門別類進行論述、說明,是一本通俗易懂、不可多得的歷史知識普及版的學術專著。此書詳細介紹了“朝鮮時代的國情報告書—儀軌”,將獨特、多彩的宮中文化生動、立體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韓)申炳周 金文植 ·民族文化 ·11.9萬字
這是城市文化學者嬰父先生的最新非虛構類作品,《水龍吟——一座城市的飲水思源》講述鄭州人民的“生命源泉”的前世今生。逐水而居是人類的天性,“水源”也是古今中外城市發展的第一要務。本書從鄭州的河、湖、井、渠、溝的歷史梳理著手,從逐水而居,到鑿井而飲;從就近取水,到千里引流,為讀者提供了認識鄭州這座城市水之命脈的方法和依據,啟示我們飲水思源,珍愛生命。口述史的方法,資料來源的嚴謹、扎實,延續了作者《二七塔——一座城市的精神造像》一書的優勢,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以及難得一見的歷史當事人圖片,共同構成鄭州歷史文化的獨特讀本。
嬰父 ·文化史 ·10.6萬字
《中日圖解山海經》是目前各種“圖解山海經”的全新升級之作。眾所周知,《山海經》作為中國的一部創世紀史詩,內容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話、生物、醫學、水利、礦產等,是中國神話的開山之作。本書以“中日”為名,即以中國和日本兩國關于《山海經》的圖卷為依托解讀這部影響兩國乃至東亞的經典作品,書中匯集中國明清時期800幅山海異獸神怪線描古圖和日本江戶時期“山海經神獸彩卷”《怪奇鳥獸圖卷》76種山精海怪彩圖,借助精通文言文和日文的青年學者的細致解讀,展現中土和東瀛對“山海異怪”的古典幻想和實現認知,讓我們重新認識《山海經》中的奇異怪物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何中夏注解 ·神秘文化 ·12.6萬字
馬杜羅、科那羅、沃斯古羅、好友蒙特雷、羅布圖——雪茄的詞匯與其香氣一樣誘人。詩人們把抽一支上等雪茄的樂趣比作激情之吻,而鑒賞家們則說雪茄的味道就像美酒的芬芳。喬治·桑明智地指出,一支雪茄可以“讓孤獨的時光充滿無數優雅的事物”。對于雪茄愛好者來說,這是感官的終極盛宴——一場具有奢侈儀式的慶典,這種儀式已在世界各地流行了幾個世紀。從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將煙草引入歐洲各國都會開始,正如小說家伊塔洛·卡爾維諾所觀察到的那樣,雪茄就具有聲望、成功和“社交能力”的永恒屬性。巴那比·康拉德三世富有趣味地講述了雪茄迷人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歷史。19和20世紀,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都抽雪茄,包括溫斯頓·丘吉爾、約翰·肯尼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格勞喬·馬克斯。抽雪茄一度被認為主要是男性消遣活動,但如今它已經跨越了社會障礙,受到世界各地時尚女性的歡迎。本書匯集了關于雪茄的彩色和黑白照片、電影劇照、漫畫和文學作品節選,讓人一口吸進關于雪茄的各方面知識,正如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評論古巴雪茄時所說,“可以關上通向庸俗世界的大門”。
(美)巴那比·康拉德三世 ·文化史 ·4.7萬字
《南京城事繪》主要內容包括南京市文化名片——先鋒書店,白話南京,南京風俗,南京景致,南京物產,南京情趣,風云人物。
馬達 ·地域文化 ·5.4萬字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指導農事的傳統歷法,更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結晶,含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本書圍繞不同季節、不同節氣的自然變化,介紹了氣候變化、農事活動、傳統習俗、飲食養生、詩詞諺語等內容,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關二十四節氣知識的家庭實用寶典。
邱丙軍 ·中國文化 ·9.2萬字
繼《陸羽茶經:經典本》之后,中國茶葉博物館原館長王建榮再獻力作,傾情解讀宋代著名茶學專著——《大觀茶論》,讓愛茶之人更懂中國茶的精髓。全文經典釋義,看得透徹、學得明白。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不再是研習茶書的攔路虎。生僻字的注音,詞語短句的注釋,簡潔易懂的譯文,讓讀者不知不覺就讀完《大觀茶論》20個精彩的部分。
(宋)趙信原著 王建榮編譯 ·中國文化 ·6.8萬字
甲骨文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它與金文一起,構成了漢字書寫的基石。現代社會大大削弱了這些古代文字作為交流工具和信息符號的功能,但并不妨礙我們從中窺見遠古先人的生活痕跡,體會漢字的發展變遷。本書精選甲骨文、金文中出現的常用漢字877個,對文字的釋義解說是基于白川靜的《字統》《字通》,簡要地介紹了古代文字的構成。古文字體則由著名書法家重新書寫,并編寫筆畫筆順,方便讀者描紅臨摹。甲骨文、金文是文字,是圖景,通過親手書寫,希望每個人都能打開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門,感受三千年前我們的世界、宇宙、自然、生命。
日本文字文化機構編著 ·文化研究 ·2531字
《豫南民俗非遺詩圖集》是對豫南民俗非遺文化的一種記錄。
汪心恩 ·非遺 ·6.7萬字
20世紀初,煙畫作為營銷手段曾風靡全國,其內容題材涉及甚廣,有學者稱之為“小煙卡大世界”實不為過。其從民間俗語到歷史名人典故,從經典語錄到民間諺語,從戲曲人物到日常行為規范,如同一部人生指南,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生活經驗之總結和凝練,具有極強的中華美學價值。同時,煙畫作為傳統文化是前人所積累和沉淀的精神存在,作為文化傳統是后人對這一精神存在的繼承和創新。后人對歷史文化的采集是極為苛刻的,往往只采集最為經典的精神品質。鑒此,煙畫作為百年前文化產品,其本身具有文化價值。對“民國”時期煙畫的解讀和研究,有助于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審美活動的延續與創新。特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更具時代意義。本書試圖去深入地解讀煙畫,發現煙畫的美學價值,通過在浩瀚的煙畫作品中,選取一小部分給讀者鑒賞。讓讀者認識到煙畫之美,并從中體會和挖掘煙畫的精神價值。《如煙如畫——煙畫中的精神品質及其當代價值》為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重點研究課題資助項目,課題編號為“2017Z28”。
許曉偉 ·中國文化 ·11.1萬字
本書以“早期中國”的視角,嘗試描述和解釋從文明起源至公元220年東漢滅亡的歷史,并將此段歷史放在一個比較的脈絡中,思考國家形成、書寫的起源、官僚組織、法律和政體、諸子百家、戰爭性質的演變、帝國的締造等中國社會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問題。作者熟稔出土的古文字與物質材料,也掌握傳世文獻,同時深入了解西方的考古學理論;在寬廣的視角中重新檢討中國文明,強調其連續性與同質性,是一本結合歷史學與考古學的重要著作。
李峰 ·文化史 ·18.3萬字
《中國匾額保護與文化傳承論文集》,是北京民俗博物館組織編寫的匾額主題的論文集。論文集研究范圍廣泛,涉及匾額字義本源研究,匾額文化的美學價值,匾額的地域性及藝術風格分析等,論文中還有匾額個案分析,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孔廟、先農壇、東岳廟等建筑的匾額研究。匾額,是中華文脈的重要標識之一,是傳統文化可以依托的重要載體。目前,中國文史學界諸多學科幾乎無人研究匾額,這是文史學界在學術上的一個重大疏漏。民俗博物館倡導《匾額學》的研究,對弘揚、繼承和復興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
曹彥生 ·民俗文化 ·19.7萬字
本書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課題的提出及其意義進行闡述,定義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內涵,明確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調查研究的目的,敘述了銀飾藝術與苗族群體的依存關系;對苗族銀飾的市場分布與制作工藝的調研,敘述了作者在黔東南、黔東、黔南及湘西實地調研的情況;通過與工作人員、苗學專家、銀匠通信訪談以及文獻收集、鑒別等多種研究方法對苗族銀飾的文化與產業價值進行調查;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進行研究。
鄭泓灝 ·文化研究 ·12.6萬字
刺繡作為一種物質載體,在人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產生并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實用性外,人們的心理感受、審美情趣和禮制觀念等,也都通過刺繡這一載體有所表現。刺繡兼容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屬性,可稱之為刺繡文化。中國的刺繡文化歷史,是人類創造獨特精致物質生活的歷史,也是人類積淀深厚人文意蘊和藝術精神的歷史。本書分為“民間刺繡概述”、“民間刺繡的歷史沿革”、“民間刺繡主要種類和分布”、“民間刺繡工藝與運用”、“民間刺繡作品賞析”、“民間刺繡的保護和傳承”等部分,通過論述刺繡的產生歷史、刺繡的主要地域以及刺繡的針法,為讀者展現了較為完整的我國刺繡文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以及實用價值。全書運用大量的精美圖片,展示了我國刺繡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圖并茂,十分適合作為文化普及讀物。
廖春妹 ·中國文化 ·2.4萬字
該書是年度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全方位展示了上年度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規模、特點、主要成果、主要觀點、主要活動,以及關于未來深化拓展研究的建議和未來研究趨勢的探討,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決策提供具有準確性、全面性、系統性的研究報告。有著名教授、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國祚先生主編,全書有六篇文章組成,《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發展報告》《創新面向農民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體系傳播發展報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實踐發展報告——以電視理論節目社會主義“有點潮”為例》《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結構狀況報告》《網絡意識形態治理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共計245萬字。
張國祚主編 ·文化評述 ·19.5萬字
中國文字,字字有德性,字字有靈性。小到一個“天”字、一個“人”字,也許就包含著古人的哲學觀、生命觀,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正藴藏在這些精美的文字之中。《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為清末學校識字教材,由劉樹屏編撰,清代畫匠吳子城繪圖,收常用字3300余個,圖760余幅,由淺入深、妙趣橫生,從圖像開始探索漢字的奧秘,涵蓋天文地理、鳥獸蟲魚、詩書禮儀、數理化學。本書共四卷,以詞性為類,每字皆有注音、釋義,分簡說和詳說兩欄,以適應不同年齡層次的學子。為方便讀者檢索查閱,本次出版為每字新增現代注音,并附對應簡體漢字拼音索引。許多人將之喻為“插圖版的《說文解字》”,作為民國一代文化大師胡適、豐子愷、茅盾、梁漱溟等大家的啟蒙課本,影響了一代代語文課本編寫的“近現代中華文化百科全書”,是國學入門繞不開的一本啟蒙經典。
(清)劉樹屏編撰 (清)吳子城繪圖 蔡夢麒審訂 ·中國文化 ·101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