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戴偉華教授在《地域文化與唐詩之路》一書中采用文學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建構唐代詩歌創作的動態結構,嘗試從文化或文學發生學的角度去探討唐詩體式和題材的演變,進而呈現唐詩之路的部分面貌。作者對唐詩創作分布格局及其意義的分析突破了原有的研究框架,提出了中心平衡和轉移的觀點;論述了詩人和歷史傳統的認同、斷續和相斥的多種形態,揭示出詩人生存狀況和思想的聯系和沖突;引入弱勢文化的理論,對貶謫詩和邊塞詩進行更高理論層面上的闡釋。
戴偉華 ·文化研究 ·33.5萬字
本書的主題是金磚國家的人文交流,并為有效發揮人文交流的建設性作用,推動國家間關系的持續健康發展,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實質性和有針對性的建議,也提出了推動和落實人文交流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本書對把握新形勢下金磚國家合作發展及其與全球經濟的關系等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欒建章 ·各國文化 ·6462字
“餉時而起,則啜苦茗,信手寫漢書幾行,隨意觀古畫數幅。心目間,覺灑灑靈空”,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寄托了古代文人詩意優雅的生活情趣。《文房四譜》包括筆譜、紙譜、墨譜、硯譜,是記載歷代文房用品的源流、工藝和掌故的經典著作,不僅是文房器具的開山之作,也是古籍輯佚的必備參考。既是一部展現古代文房技藝發展的專書,也是一部文玩鑒賞、收藏入門必讀的趣書。時至今日,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依然通過器物和心境傳承下來,為今人生活格調的提升,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本。
(宋)蘇易簡著 王剛編著 ·理論 ·18.6萬字
本書的寫作目的在于分析藝術村現今展現的新形式——一種結合了都市民俗的新的社會文化聚落。它具有怎樣的特點?它更適合的發展模式是什么?它在整個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它是如何通過藝術家們的作品滲透到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和分析這些藝術村存在的理由與當前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同等重要,筆者選取了一個正在成長中的藝術村——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藝術村作為研究的對象,從宏觀與微觀兩條平行的主線上開展研究。經過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后,關注的重點落到了藝術村向都市民俗村如何轉型的問題的探討上,在藝術村中找尋傳統民俗蛻變為新的都市民俗的過程印跡,提煉藝術村中新的都市民俗存在的影像與其產生的深遠意義,為都市民俗在城市中如何產生、展現、變化、流傳的過程提供理論借鑒。
張曉瑾 ·民俗文化 ·19.6萬字
本書從分析老干部工作現狀和總結基本經驗入手,時時把握對離退休干部的科學管理和親情服務;處處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四就近”工作,探索校社共建養老服務工程;牢牢關注老年教育,辦好第三年齡大學,加強老年文化活動陣地建設等進行了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論述。
劉子焱 ·文化交流 ·25萬字
本書為《形象史學》總第二十二輯,《形象史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辦,是CSSCI來源集刊。“形象史學”,是指把形與象作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本輯有紡織考古、建筑考古、圖像研究、文本研究等四個欄目,兼具圖像與實物、文獻與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時段較長。入選的文章符合學術規范,都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較為圓滿的論證和說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獻、圖像材料等豐富、可信。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23.4萬字
啟功先生中國畫講記,講述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名畫:《游春圖》《韓熙載夜宴圖》《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匡廬圖》《瀟湘圖》《小寒林圖》《溪山行旅圖》《秋山問道圖》《萬壑松風圖》《龍袖驕民圖》《富春山居圖》《楝亭圖詠》卷……一本書讀懂名畫之美。
啟功著 李強編 ·中國文化 ·12.7萬字
近年來,紙品收藏日趨興盛,花箋、書札是其中的重點,其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都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影印名家書札、花箋圖案的出版物不勝枚舉,但系統準確的追源析流之作,仍不多見。本書簡述箋紙、書札以至信封的前世今生,上溯淵源,下追變異,并以實物為例,對于近代以來的書信載體,分門別類予以介紹,希望對于晚清江南花箋與文人制箋,能有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其中對現當代書信及其載體的衍生變化的分析,也能對收藏者有所啟發。花箋、信札這一收藏專題,遂成為窺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新窗口。得閑時手持一紙,品評揣摩,個中滋味,如魚飲水。
薛冰 ·文化史 ·6.7萬字
本書運用文本間性理論,參照哲學、語言學、社會學有關體用學說,從互為體用視角:韻散不同配置與如何動態配置,揭示中國古代詩歌、戲劇、說唱文體的內在結構,以及一種新文體生成的路徑與方式。本書亦從文學史視閾角度,梳理了詩歌、戲曲、說唱等重要文體的源流及其演變軌跡,力圖尋繹文學文體形態生成的某些規律性機制,以期對我國文體學研究提供一種可資參考的新思路。全書運用文本分析、比較研究的方法,文獻釋讀與理論闡釋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濟,是一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學術著作。
吳晟 ·文化研究 ·24.8萬字
本書以河南瀕危曲種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其音調特點、句式結構、藝術風格、審美趣味、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等;探討不同瀕危曲種的源流派別、體裁形式、地域分布、題材內容、傳承方式等;揭示河南瀕危曲種的審美價值、風格特質、社會功能;探索河南瀕危曲種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價值重構,促進瀕危曲藝在當代社會的轉型發展,為今后的傳統曲藝的劇目創作提供豐富的原生態資源,為河南瀕危曲種的當代生存狀態提供更為可靠的理論支持,并為當前的曲藝學術研究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建言獻策,為促進瀕危曲種的傳承保護提供新的視角。
楊冬梅 ·非遺 ·11.3萬字
本書通過對我國兩周時期大量文明遺產(包括各類工藝品、美術作品、音樂舞蹈作品、文學作品、建筑、器具、各類文獻等)嚴謹詳細地審視,透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多重因素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審美對象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的考察和研究,為我們清晰地展現和勾勒出中國秦漢審美文化史的演進軌跡。全書文字通暢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圖,從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難度。
廖群 ·中國文化 ·13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國風物展示集,作者多年來注重觀察寄寓在風物中的自然節令之美,并研習當中延續千年的審美經驗的傳承。書稿按照時序分為青(春)、朱(夏)、白(秋)、玄(冬)四章,不著眼于華貴事物,只細致呈現每季中人們最常見到的桃花、檐廊、簾席、山水、艾草、琴棋書酒、迷霧、秋蟹柿子、消寒圖等平凡而典型的風物意象,同時關照他們的淵源承繼、審美氛圍和今昔對照。書稿配有作者多年來采集的意象照片,共同展示中國風物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審美細節,吸引當代讀者從生活的最尋常處發現美和情韻。
晏藜 ·隨筆 ·11.1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交通文化作為研究主題,內容涉及傳說時代的交通活動遺存、秦漢交通建設的社會文化作用、歷史時期環境與交通的關系、北朝佛教信仰遺跡的交通地理意義、唐人的古道行旅吟唱、竹枝詞中的交通史信息等。也討論了古代的流民運動、路權形式、驛壁文學、竹馬游戲等與交通有關的歷史文化現象。對于“木鐙”和“鐵鞋”的考論,可以看作古代交通文化的微觀研究。
王子今 ·理論 ·27萬字
對美食家和想了解諾貝爾盛會的人們來說,這簡直是一本寶藏之書。諾貝爾晚宴恐怕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宴會了,每年的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數不勝數的文章和書籍介紹了晚宴賓客們的飲食、餐桌裝飾以及上菜儀式、座位名單,當然也包括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情況。本書并不是講述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個人的用餐喜好,而是奉上他“獻給全人類的禮物”——介紹了五項諾貝爾的由來以及每年為了慶祝這些獎項而舉行的慶典盛宴。——這本包羅萬象的書不僅呈現了關于諾貝爾晚宴菜單的所有眾所周知的事實,還介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既有關于諾貝爾晚宴本身的,也有關于瑞典國王和王后每年12月11日在王宮為獲獎者舉行的傳統宴會。書中以美食達人為核心,重點講述一個世紀里歷屆盛宴供應的食物和飲品,詳細羅列并分析了每場晚宴的組成和內容,如后廚的諸多工作、葡萄酒的傾倒方式、男女服務員面臨的特殊挑戰等,為讀者提供了多個有趣的視角。
(瑞典)烏利卡·索德琳德 ·文化史 ·15.9萬字
一提到昆蟲或蟲子,總不免讓人感到厭惡。但實際上,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昆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昆蟲如魅影般無所不在,并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響人類的文明與發展。在美洲,使用胭脂蟲紅有著悠久的歷史——阿茲特克人繼承了前輩的傳統,胭脂蟲雌蟲被碾碎,制成深紅色染料,在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內都能保持鮮艷的色彩。殖民時期歐洲人對此興致盎然:紅色對他們來說象征著活力。“想象一下,滿載著胭脂蟲紅的船只接連橫渡大西洋,每磅胭脂蟲紅染料都要用7萬只被碾碎的雌蟲尸體制作而成。”蠶絲在世界歷史和當代社會中都迸發著強大的影響力。羅馬人在公元前53年第一次見到了光彩奪目的絲綢,當安息帝國的旗手展開用金線繡成的猩紅色絲綢旗幟時,羅馬軍隊呆住了,以至在戰爭中分了心。絲綢的現代制造工藝與古代的非常相似,這一古老工藝與21世紀的營銷手段相結合,確保了絲綢在時裝業的中心地位。蟲膠來自紫膠蟲的琥珀色樹脂分泌物,用于制造包括蟲漆、留聲機唱盤、種植牙體在內的多種產品。從19世紀90年代蟲膠唱片問世,到1962年百代唱片公司將其最后一批78轉蟲膠唱片撤下,這些脆弱的凹槽唱片曾經占據了世界各地樂迷的書架。
(美)愛德華·梅利洛 ·文化史 ·14.4萬字
本書收錄了社會各界有關浙江工商大學休閑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丹溪草老師個人著作《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的相關評論文章,同時配有60位小學生手繪的精美圖片,反映了小朋友眼中的人類社會變化和變遷,以及對人類文化的思考。本書收錄的評論性文章多出自知名專家,如:中國休閑學開拓者馬惠娣的《人類命運挑戰中的“省”與“思”——讀有感》,王景新的《:跨學界新視野的反思》,等等。本評論集對《人類命運》一書內容、特色進行分析和研究,還對世界文明歷史、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等議題進行思考和評論。
浙江工商大學休閑研究中心 ·文化研究 ·8.8萬字
本書結合最新考古發現、輯佚資料、傳世文獻及學界成果,主要從思想史、學術史、文學史的角度入手,著力于理清孟子與漢代四家詩之間的深層淵源,并對《孟子》在漢代《詩》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重新探討。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對孟子與戰國秦漢《詩》學發展關系的縱向考察,主要從學術淵源、地緣關系、時代變換與孟子地位變遷三個層面,探討孟子與周秦兩漢的《詩》學淵源。第二、三、四、五章分別以魯、齊、韓、毛四家詩為主體,從各自的學術淵源、經學特征、詩學主旨、詩義承襲和學者接受等角度,分析了孟子與四家詩的深層關聯。
李華 ·文化研究 ·33.3萬字
本書敘述了檳榔這種小小的青色果子在世界范圍內如何傾倒眾生,著重梳理了它在中國兩千年來幾起幾落的流行史,并揭示出其背后社會與文化的種種變遷。青年學者曹雨結合歷史文獻研究、人類學視角和社會學調研,再現了檳榔與人類社會關系的演變歷程——它作為一種熱帶作物,如何從太平洋的南島文化圈走出來,如何傳播到南亞,與佛教文化交融,更重要的是,如何從秦末漢初開始在中國的歷史和社會文化中留下印記。鮮為人知的是,檳榔在“癮品”之外,還有豐富多面的文化內涵:從兩漢時期驅除瘴癘的靈藥,到魏晉名士高潔情懷的寄托;既是南北朝時常見的佛教供品,也是嶺南男女的定情之物;曾在清朝滿洲貴族中風行一時,又在當代的勞動人民中復興。此外,作者亦深入調查了檳榔在當代社會再次流行的緣由與現狀,并探討了今日飽受爭議的檳榔產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曹雨 ·文化史 ·13.9萬字
《日本學研究》由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與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設有特別約稿、熱點問題、國別和區域、海外日本學、日本語言與教育、日本文學與文化、日本社會與經濟、書評等欄目,內容涉及日本的語言、文學、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等多個研究領域,是我國日本學研究的綜合學術平臺。
郭連友主編 ·各國文化 ·19.3萬字
本書將火車作為觀察民國史的一個窗口,不僅講如何坐火車,也講火車上發生的故事,深入研究鐵路與歷史變遷的影響。利用散見于民國時期各種文集、書信、日記、游記及官方文件等相關資料,研究的問題幾乎全部是開創性的,題材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李子明 ·文化研究 ·1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