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者對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方面論文的匯編。書中分析了中國文化如何從傳統走向現代以及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問題,從中國學術界出現的“文化熱”現象反思了文化多元發展的必然性,并通過對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批評擴展了這一反思,論述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必定會對雙方文化發展產生重要意義,也抒發了作者對現實文化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的感受。
湯一介 ·理論 ·27.3萬字
本書分為概念與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橫向問題、非遺語境下的學科思考、中國實踐與反思四個欄目,收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概念到實踐》《非遺時代民俗學的實踐回歸》《政府非遺與民間非遺新論》等文章。
康麗 ·非遺 ·41萬字
《國學大師談國學》由概覽篇、明德篇、資政篇、修身篇、齊家篇、史鑒篇、藝文篇、問學篇、宗教篇、交流篇10篇構成,主要包括:鄧實:古學復興論;陳獨秀:寸鐵·國學;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李大釗:今與古;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聞一多:論振興國學;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張岱年:說“國學”;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么用等。
梁啟超 ·理論 ·23.5萬字
唐代是中外交通大發展的時期,也是各民族由矛盾、沖突走向交流、融合的時期。前輩學者如向達、陳寅恪等,對這一時期的民族問題與文藝之間的關系已有卓有成效的先行考察。本書在前人基礎上,通過理論背景、學術范式、史料基礎的梳理和總結,探索民族文學研究在唐代落地生根的可能。書中對唐代鮮卑、突厥、粟特等民族的文學情況進行了綜合研究和個案剖析,對中古胡、漢關系的歷史文化語境進行了多維度的闡釋。
龍成松 ·文化研究 ·26.5萬字
本書以“當代中國文化模式的選擇與構建”為主題,主要探究兩個問題:一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的模式選擇歷程,二是構建適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理想模式。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模式的選擇歷程并提出構建“層級化和諧”這一理想的文化模式,其意在增進多元文化共生與和諧的自覺,讓中國文化不僅成為中國人的生存方式的“表征”,而且成為指引人的發展的“設計”,讓我們的美好生活充滿陽光與希望。
付秀榮 ·中國文化 ·20.4萬字
日本國寶級探險家關野吉晴徒步追溯“人類大遷徙之路”一場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更重要的探險之旅,還原足跡遍及4大洲的“偉大的旅行”!“偉大的旅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全球探險,而是現代人類回溯人類祖先誕生地的探索之旅。高更通過一幅畫向人類發問:“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而關野吉晴則以雙腳重走“偉大的旅行”之路的方式,來反思人類的現狀和未來。大約180萬至2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從非洲出發,穿越西伯利亞,走過北美大草原,最終來到南美最南端的火地島。布萊恩·費根把上述壯麗的遷徙之旅稱為“偉大的旅行”,它是人類迄今為止所有冒險活動中最極致的,“能稱得上人類下一次‘偉大的旅行’的,也就是人類進入其他星系的時候。”在南美洲的亞馬孫叢林和安第斯群山間探險20年后,日本人關野吉晴逐漸萌生了僅憑人力重走“偉大的旅行”的宏偉計劃。他要用自己的腳走,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三個關乎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關野吉晴挑戰的正是憑借關野吉晴的堅韌和勇氣,我們才能又多領悟一點“人之為人”的偉大意義。這樣的探索正暗合了中國人的古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日)關野吉晴 ·地域文化 ·20.2萬字
本書是根據毓老師1993-1999年在奉元書院講授內容整理而成。《春秋繁露》是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哲學著作,是解釋《春秋》最重要的一部書。毓老師認為董子治事之道,超過先秦諸子,并強調要懂《春秋》必讀《繁露》,由此可知公羊學思想,可啟發人的智慧,使人過上理智的生活。《大易》與《春秋》,是中國最難懂的兩部書;這兩部書沒有讀,就難以懂中國文化。古人思想,不能片面讀,必要融會貫通。想重建文化,必下深的功夫,立說才不失其本。成就大事業必有德望,言行不一致的,沒辦法立說。要以古人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接新枝,發新芽。每個人都有時代的使命,運氣好,就有發展的機會。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陳絅整理 ·中國文化 ·42.7萬字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聚焦于“視覺的社會建構”和“社會的視覺建構”之互動關系,將視覺文化置于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偉大實踐之背景中予以考量。從大眾文化、先鋒藝術、草根傳媒文化、城市景觀、視覺體制和視覺技術六個“扇面”出發,深入探究了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視覺性建構的復雜關系,以期厘清當代中國視覺文化與社會轉型的內在邏輯,并探索視覺文化實踐如何為建構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周憲 ·文化研究 ·31.1萬字
《中國文化博覽4》主要章節分為“文學”、“藝術”、“思想家”。
陳曉丹編著 ·文化史 ·24萬字
“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特指在當今世界產生廣泛影響的以大眾文化和媒介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思潮、智識活動與跨學科研究。本書對“文化研究”的歷史語境、思想譜系、發展歷程、理論構型、批評實。其中,對文化研究的早期淵源、對伯明翰學派三大領軍人物、對文化研究的全球播撒和后現代轉向、對文化研究的理論范式、對文化研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以及文化研究的學術前瞻等問題的研究,為本書用力最勤之處。
陶水平 ·文化研究 ·49.8萬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其制度具有鮮明的蒙漢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禮俗與傳承千年的中原禮制劇烈碰撞,在元代國家祭祀中得以呈現。本書以蒙漢二元文化互動為主線,兼顧多元文化,注重多語言文獻的發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禮制體系,全書十九章,厘為祭天、祭祖、國俗舊禮、岳鎮海瀆、天下通祀五篇,立體展現元代國家祭祀的形成與發展,重估元朝的禮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統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傳承與變通。
馬曉林 ·文化研究 ·39.2萬字
本書通過五個方面梳理中國神話體系:《山海經》探秘、上古時代的神界領袖、日常生活中的諸神、動植物與器物神話、佛道神話與民間傳奇。并指出“神的名字背后暗藏中外神話關聯”,將中國神話置于世界范圍內考察,同時本書還解讀了神話背后的史實,如倉頡造字或許反映了龐大的漢字構建體系,嫦娥奔月可能是一次應對生存危機的移民。
朱大可 ·文化史 ·24.5萬字
清初畫壇“六大家”之一的惲格,清代中葉“陽湖派”創始人惲敬,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惲代英,均出自常州惲氏。《明清常州惲氏文學世家》第一次系統地揭示明清常州惲氏文學世家百年發展軌跡,探討惲氏家族文學興衰的原因;在對惲氏重要文人作全方位分析的基礎上,拓寬當今江南文學研究的視野;通過對惲氏文學交游的考察,還原明末至清末吳中地區、兩浙乃至京城文學圈的概貌,探尋其文學交游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總結惲氏文化成就,昭示惲氏在江南文學世家中的歷史地位。與大多數文學世家僅限于三、四代的情況不同,惲氏自明弘治年間至清朝滅亡,共歷十六世,綿延四百余年,期間文學家多達五十余人,文學專集有近六十部。本書通過對惲氏文集刊刻和保存的研究,從而使人領略到世家文學傳承的魅力。
許菁頻 ·文化研究 ·26.3萬字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便在延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找尋著未來的方向。作為大自然中的一個個體,為了求得生存,人類更是與自然界進行著永無休止的斗爭。而工具的產生為人類開啟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門。棲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黃子孫是人類最早的遠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屬現在云南省境內的元謀人,他們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70萬年。在那個時候,他們已學會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國發現最早的工具就是他們使用的刮削石器。這一時期也就是史學界所稱之的“舊石器時代”。
陳曉丹編著 ·文化史 ·22.9萬字
本書是湖南省湘學研究院八項重點委托課題的成果匯編,集中圍繞湘學研究述評、湘學源流史、湘學與中國精神、湘學背景下的國學進路、湖南文學與湘學關系、湘學人才與近代中國社會演變、當代湘學體系構建、湘學與當代湖南發展問題展開論述,旨在解決湘學研究的對象、范圍、意義等基本問題,進而從宏觀上定位湘學的研究范圍,明確湘學的研究思路,規范湘學的研究方向。
劉建武主編 ·地域文化 ·21.4萬字
瞿秋白短暫的一生為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做出了突出貢獻,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思想遺產。本書追尋闡釋了瞿秋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形成的歷史邏輯進路,即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所依循的傳播、選擇、融合、創新路徑;恢復呈現了瞿秋白心目中無產階級新文化的系統結構內涵,即從瞿秋白文化觀衍生出的文化體系所涉及的表達符號、活動實踐、價值意義各個層面的新文化建設方案;探討評析了瞿秋白文化思想的特點、貢獻、不足和啟示。本書力圖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角度全面解讀瞿秋白文化思想,可為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廣大讀者提供思想交流和研究參考,為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歷史資料和理論借鑒。
張麗 ·文化研究 ·21.4萬字
北京西山,是自然之山,更是歷史之山、人文之山。自遼始,歷代帝王不斷地在京郊西山造園建寺,而金代章宗,更是一位非常喜愛山水的皇帝,他不僅僅滿足于帝王傳統的春水秋山的游獵活動,更是在中都近郊大興土木,興建了許多行宮、寺院與園林,如著名的“八大水院”,享受山水之樂、游獵之趣。北京建城史3000多年,建都史逾860載,這800多年都城史的積淀,造就了北京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濃厚的皇家文化。作為北京封建王朝建都的肇始朝代,金代在北京史研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金代行宮苑囿、寺廟園林等建筑遺存進行深入挖掘,對拓展北京歷史文化的研究視野,印證北京皇家文化及建筑傳承關系是有益的。西山八大水院,是北京園林的出發地,奠定了北京輝煌園林的基礎,應該被書寫進北京記憶里。
王雪蓮編著 ·地域文化 ·21.2萬字
人類的醉酒歷史源遠流長,然而關于如何應付宿醉,我們能找到的文字記載卻如此之少。本書作者畢曉普-斯托爾只好自己踏上了尋求之旅:他與酒吧老板、釀酒師、醫生、資深酒徒頻頻舉杯,足跡遍布拉斯維加斯、溫哥華、倫敦、阿姆斯特丹等不同城市。除了關于解除宿醉的探索,畢曉普-斯托爾還深入歷史、文化、哲學乃至醫學等諸多領域,為我們呈現了與宿醉有關的迷人畫卷。這是一個愛酒之人的尋覓之旅,也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宿醉大歷史。最后,畢曉普-斯托爾找到解除宿醉的良方了嗎?建議你把這本書帶回家,自己找找看。
(加)肖內西·畢曉普-斯托爾 ·隨筆 ·20.6萬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斗、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等)。作者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并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日本人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菊與刀》開始是作者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做調查分析報告,旨在指導美國如何管制戰敗后的日本。本書于1946年正式出版,1948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國、日本都引起強烈反響。事實上,美國政府戰后對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應的反應與本書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謂是美國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導書。這本書也被認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書,是社會科學研究直接運用于政治實際操作的杰出例證。
(美)本尼迪克特 ·民族文化 ·26.5萬字
本書是“牧野文化研究叢書”中的一本,主要介紹牧野地區的地理概況。全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牧野的地理區位與歷史沿革,主要介紹了牧野所處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地理位置和所轄政區的歷史演變;第二部分為牧野自然地理,生動地描述了牧野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資源等自然環境與自然條件;第三部分為牧野經濟地理,系統闡述了牧野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等產業的歷史、發展、結構與地域分布;第四部分為牧野人文地理,在介紹境內幾處重點文化遺址的基礎上,全面展示了牧野的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語言、宗教、城鄉聚落、建筑民居、市樹、市花、城市精神、特有人文地理現象——“新鄉先進群體現象”等內容豐富的人文風情畫卷。
赫興無 ·文化研究 ·2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