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華年俗文化》叢書從歷史、民俗、傳說等角度,通過對中華吉祥年俗文化(福、祿、壽、喜、財)演進變遷、淵源流向的客觀陳述,力圖為廣大讀者充分展現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喜樂觀和人生觀,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納福、進祿、增壽、添喜、生財。壽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不僅能讓您全面了解壽文化的起源與壽神的傳說,更為您詳細講解長壽吉祥物的常識以及民間祈壽的禮儀與禁忌,同時還特別推薦了一些比較實用的養生知識,希望讀者從書中得到收益。
《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 ·民俗文化 ·6.2萬字
《中華年俗文化》叢書從歷史、民俗、傳說等角度,通過對中華吉祥年俗文化(福、祿、壽、喜、財)演進變遷、淵源流向的客觀陳述,力圖為廣大讀者充分展現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喜樂觀和人生觀,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納福、進祿、增壽、添喜、生財。追求喜樂高興是每個人的人生愿望。本書從喜神的傳說故事講起,詳細講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喜神崇拜風俗、敬神納吉求喜的禮儀和禁忌等等,力求為您完整展示一個中國獨具特色的喜文化。閱讀此書,愿您天天吉星高照,喜運連連。
《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 ·民俗文化 ·5.6萬字
《中華年俗文化》叢書從歷史、民俗、傳說等角度,通過對中華吉祥年俗文化(福、祿、壽、喜、財)演進變遷、淵源流向的客觀陳述,力圖為廣大讀者充分展現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喜樂觀和人生觀,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納福、進祿、增壽、添喜、生財。本書從民間敬財神的起源和種類說起,細致講述了招財求富的民間習俗,能帶來祥瑞的招財寶貝,敬神奉寶求財的禮儀和禁忌以及開財轉運的講究和方法等等,使讀者通過閱讀能夠全方位地了解財神文化,享受一份獨特的民俗文化盛宴。
《爾雅》是我國首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首部據義類編纂的詞典,亦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古文字學方向兼有重要意義。全書本20篇,現存19篇,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按類別分為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等。后世還出了許多仿《爾雅》之作,號為“群雅”,由研究《爾雅》亦產生了雅學。本次約請專業研究者精選底本,詳加注釋,進行翻譯、題解,以使讀者更方便閱讀、使用。
管錫華譯注 ·中國文化 ·28.8萬字
SocialPaper是一本由新天地發起、重新發掘社群價值的雜志書。創刊號以SocialRenaissance為題,采訪來自藝術、文化、設計、教育、商業、美食等多個領域的意見領袖,從他們分享的故事中尋回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本真,關注社群交集的力量。
XINTIANDI ·地域文化 ·2.5萬字
《中國經典原境界》是20世紀國學大師顧隨以課堂講授的方式傳習人文、培育人才、啟迪人生的巔峰之作,六十多年后首度問世。它以中國初始的經典為核心,精湛的學識與睿智的思想融會貫通,徜徉在經典內外,求索于歷史上下,升華至理想境界。古今中西,文史哲禪,博大精深卻又通俗而有生氣;情思文采,妙趣橫生,學問的真與講述的美珠聯璧合又逼近心靈。經典流淌在中華文脈中、賡續在日常生活里,一脈相承的智慧生生不息,恒久的魅力令人心安。做人與讀經相映成輝,修身與悟道相得益彰,怡情與治學水乳交融。在中國經典的人文關懷中,追尋古典文化原初的清純精神,開啟現實人生本真的至高境界。
顧隨講 劉在昭筆記 顧之京 高獻紅整理 ·中國文化 ·19.8萬字
本草學是以古代中國藥草學為開端發展而來的學問,后來其對藥草之外的自然產物也有了廣泛的擴散,逐漸成了研究物種形態和性質等方面的博物學。本書精選日本首部大型植物圖譜《本草圖譜》里的百余幅精美本草圖繪,輔以歷代《本草》著作中對應物種的產地、性狀、屬性及功用等文字,再現《圖譜》藝術魅力的同時,也向讀者傳播相關的博物學知識。意圖讓讀者在閱讀欣賞中,感受先民對天地萬物的理解與表達,喚醒更多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與熱愛。
李時珍等著 (日)巖崎常正繪 ·文化研究 ·4.7萬字
沖虛古觀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境內的羅浮山下。公元327年,晉朝道教理論家葛洪在此修筑道觀,宋時定名為沖虛觀,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1985年,在黨和政府關懷下,沖虛古觀重修后恢復原貌,重振昔日輝煌,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弘揚道教精神,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本書由沖虛觀現任住持賴保榮組織編寫,以沖虛古觀的歷史為主線,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協助政府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賴保榮主編 ·地域文化 ·6.4萬字
賀蘭山青,北起石嘴,五百里勢如奔馬,巍巍峨峨;黃河水長,蜿蜒塞上,一萬里形若騰龍,浩浩湯湯。山水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石嘴山由此而得名。在崛起于山水之間的歷史進程中,石嘴山歷經滄桑。從明清之前的烽火邊城,到建市之后的塞上煤城;從打響山水園林城市品牌,到推動石嘴山轉型高質量發展,建設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千百年的積淀,孕育了這座歷史悠久、文化悠遠的文明之城,形成了五湖四海、開放包容的移民之城,鑄就了自強不息、浴火重生的工業之城,書寫和演繹著奮進開拓、激蕩山河的“石嘴山史話”。
張宇強 ·地域文化 ·9.7萬字
這本書從經典國學著作《論語》《孟子》《周易》《大學》《中庸》等中選擇了一百句左右的名句,并且做了簡要注釋,力求使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都可以看得懂。這些名句及簡要注釋采用書法的表現形式,形式新穎獨特,力圖吸引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及愛好書法的讀者,使其在學習國學精粹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書法水平文化道德修養。
郭振有 ·文化研究 ·2萬字
莫札特,舉世知名的音樂神童,三歲就能在鋼琴上彈奏聽過的音樂;五六歲就能準確無誤地在各樣樂器上彈奏聽到的單音。可是,他的音樂路卻非一帆風順。為了找工作,他不得不討好別人;疼愛他的母親又在他艱難時去世;他又開罪了聘他為樂師的大主教……他最后能克服重重難關,再次攀上高嗎?
黃修紀 ·文化史 ·3.2萬字
這是一本不刻板復制歷史文獻,不守舊考據封建禮教,令你了解中國特色傳統婚禮、教會你籌備一場屬于當代中國人自己的精彩婚禮的書。民族的也可以是流行的,歷史的也能成為時尚。正所謂十年磨一劍,本書包含了筆者數百場中國傳統婚禮的實踐經驗和真實案例分享,供讀者學習借鑒和實踐參考。筆者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中國人自己的婚禮文化進行傳播和發揚,讓漢式婚禮成為更多國人婚禮儀式的自發選擇。無論您是歷史文化的愛好者,禮儀服務類工作的從業者,正在籌備自己婚禮的新人,相信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您感興趣的內容。
王輝 ·中國文化 ·6.5萬字
產業融合是全球經濟增長和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世界新技術革命和國際產業結構升級的深刻反映。當前我國產業融合的現象不斷涌現、趨勢不斷增強,以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為代表的全新經濟形態的浪潮席卷而來。科技驅動產業變革、文化引領繁榮發展,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時代悄然而至。
范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在概述我國標準化工作和我國IT領域標準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國內外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工作的國內外最新進展情況,匯集了信息技術領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最新國內國際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及國際專利政策和標準中吸納專利的統計資料。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編著 ·非遺 ·27.1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居所尋舊·大連老建筑》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介紹了旅順、金州、大連、莊河等地的數十座老建筑,著意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如八七療養院建筑群、長隆德莊園、關東都督府、肅親王府、大連藝術館、大連火車站、中山廣場等。建筑是歷史的見證、凝固的音樂,本書在文字與建筑的交融中,展現出建筑背后的歷史變遷、人物命運。
晚述 ·地域文化 ·15.6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故園尋跡·大連古城》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以人對于本源的追索情懷,尋找大連地區的眾多古城蹤跡,如牧羊城、營城子、卑沙石城、巍霸山城、龍潭山城、城山山城、金州古城、復州古城等,對其歷史、文化、人物、故事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是一本全面解讀大連人故園母土來龍去脈的精致文本。
王國棟 ·地域文化 ·17.5萬字
本書是基于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的社會文化批評。八個悖論式文化議題:學術研究與民俗生活之間的矛盾、學科的自然成長與運動式發展之間的矛盾、學術求真與大眾傳媒眼球效應之間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評與地方經濟訴求之間的矛盾、文化多元性理念與獨占性訴求之間的矛盾、民間文化遺產的共享性理念與私有化訴求之間的矛盾、城鎮化變革及民俗生活的空間轉換所造成的經濟發展與文化迷失之間的矛盾、求仙問道與世俗利益之間的矛盾。六個傳統文化現代性話題:傳統宗族社區在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與信息流通、災難敘事中的靈異謠言、謠言傳播中的情緒煽動及語言暴力、傳統話語資源的商業化運用、江湖藝人的適應性生存、網絡文化中的偶像崇拜與英雄生產等。
施愛東 ·民俗文化 ·47.3萬字
本書通過對地方區域交通的變遷、科技的發展與交流、宗教信仰、民俗風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幾個主題的分析,展開對京津冀區域文化史的研究,它抓住京津冀地區歷史上是草原文明、農業文明、海洋文明交匯的區域,是草原絲綢之路與海洋絲綢之路連接的重要紐帶。尤其是將京津冀區域文化的研究放在“一帶一路”的大視野下進行探討,分析“一帶一路”外來文化對京津冀區域形成的文化影響以及京津冀區域文化通過“一帶一路”對外的傳播作用,彰顯本地區文化協同發展及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研究立足河北,輻射京津,通過大量史實分析突出主題,梳理線索,鑒往知來,在繼承優秀傳統史學文化基礎上,結合現在“一帶一路”的倡議,本身既具有傳承和發展意義,同時又具有現實與實踐意義。
王越旺等 ·文化研究 ·42.4萬字
本書邀請了當代中國文藝界二十個領域一百位富有個性和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回望生命中最重要的記憶與物件,講述此物與“我之為我”的獨特故事。一百位名家囊括了當代文藝界的精英,譚盾、林懷民、徐冰、阮義忠、呂楠、阮儀三、陳燮君、賈樟柯、王澍、李宗盛、金宇澄、錢理群、黃永松、楊麗萍,等等,每一段故事關切一場人生或獨特的創作歷程,充分呈現來自生活的饋贈與生命的印記。
《生活月刊》編著 ·隨筆 ·16.6萬字
《菊與刀》是二戰后期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查分析報告,旨在為美國管制戰敗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據。“菊”本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菊”與“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并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為“恥感文化”,認為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強制力在于外部社會而不在于人的內心。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各國文化 ·1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