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訪談與文獻研究,對冀中音樂會(廊坊地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較為系統地反映了廊坊地區冀中音樂會的生存樣態。冀中音樂會歷史悠久,是絲路文化交流的典型;是宮廷音樂、寺廟音樂與鄉間音樂融合的典范。本書對其歷史、現狀、發展困境有實事求是的記錄,對音樂會發展前景提出了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應走藝術化、殿堂化、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的設想,以期音樂會能進入課堂、走入千家萬戶。
陳新海等 ·文化研究 ·18.5萬字
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廣西地處亞熱帶,動植物物種繁多,經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有一百多種。加大國家地理地標產品的品牌宣傳,提高國家地理地標產品知名度,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有重大作用,因此單獨作為叢書的一本向讀者推介廣西獨一無二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本書編寫組 ·地域文化 ·9.5萬字
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在瓠子決口,洪水向東泛濫,南侵淮河流域,災情嚴重。漢武帝即令汲黯、鄭當時發兵卒十萬人堵口,堵口沒有成功。后汲仁、郭昌采用注重疏通的方法,最終堵口成功。漢武帝作《瓠子歌》悼之,并在堵口處修筑“宣防宮”紀念。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057字
該書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中國的文化與民眾,并加以善意的解讀。中國的藝術作品都有其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那些曾經的屬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歷經人事變遷和社會轉折的巨變后,使今天的普通中國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書的主題“風雅之心”,指的是超凡脫俗的風雅意趣,是中國人“悠然面對人生的生活態度”,關注的是其“無盡的意蘊”。
(日)后藤朝太郎 ·文化評述 ·22.4萬字
本論著將從浙江西南部菇民所唱之山歌及其與菇民區特殊的經濟民俗之間的關系作較為深入的探討。使人們了解浙西南香菇發源地的先民們,在深山老林中的勞作及他們種菇技術的發明和傳承方法。通過挖掘和收集整理菇民山歌,了解它的歷史背景以及古人奇特的制菇技術,發現它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獨特性,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菇民山歌中既承載著香菇栽培的技術起源、生產歷史,又是菇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種菇技術、生產條件、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內容的映射,是菇民區內民間藝術、民俗事象、種菇技術、宗教信仰等內容之間的聯系紐帶和運行載體。同時,菇民山歌又是香菇種植村落中的一種象征性文化,是一部香菇生產的史詩;是菇民離鄉前往深山密林種植香菇前閑暇時間的精神寄托和主要娛樂形式;是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歌,成為當地百姓祭祀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它的調查和研究,將為浙江菇民史和中國香菇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同時,也將為研究浙江人文歷史提供一些珍貴而稀有的資料。
田中娟 ·民俗文化 ·14.8萬字
中華門神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沈泓歷時20多年,鑄就皇皇10卷“非遺-中國年畫經典”系列叢書,該書是中國年畫領域的經典之作,以搶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意義,也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圖書。
沈泓編著 ·中國文化 ·5.4萬字
四季青鎮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南部,自遼金至元明清均隸屬宛平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劃歸北平市郊區,大部分屬郊五區,僅東南部正福寺、云會寺等少數村莊屬郊六區。1948年5月屬北平市十七區,7月劃歸十六區。1950年8月屬北京市十三區。1952年9月屬海淀區。1953年開始出現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北高莊李墨林溫室生產合作社和東冉村遠大社及金莊社等合并,取“蔬菜生產四季常青”之意成立了“四季青農業合作社”。1958年8月四季青、田村、香山、玉泉、萬壽寺、西山、羅道莊、沙窩八個高級社合并成立“四季青人民公社”。當年10月與保加利人民亞共和國東方紅社結為友好公社,得名“中保人民友好公社”。1959年11月羅道莊、沙窩劃歸玉淵潭人民公社。
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等 ·文化研究 ·20.3萬字
中國傳統節日包羅萬象,是一場集各種人文藝術于一體的盛宴。作者繞著中國過節,從節日的起源與發展說起,結合歷史、習俗、風物、舞樂、節慶美食、游歷見聞與百姓的動人故事等多維度,將節日里的中國躍然紙上。《歲月歡: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四時歡》內容豐富翔實,集文化科普、游記與攝影作品為一體,讓讀者感受到歲月的歡愉與人間的溫情,也帶領讀者通過此書一探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黃元琪 ·中國文化 ·8.8萬字
新科技革命與全球化語境使當代互聯網文化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裂變,消費社會為當代青年媒介實踐的勃興提供了最有力的推動,也深刻改寫了其自身形象的表征方式。圖像符號、青年亞文化、城市空間等要素改變了青年群體的文化身份取向,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些許困擾。本書關注在技術與新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以大學生為主的新一代青年與新媒介社會的互動與融入。深入透視在這個現實與虛擬共存的時代里,青年群體是如何實現身份表征的想象與構建,同時不斷創造與顛覆著具有獨特階層特征的全新文化。
嚴亞等 ·文化事業 ·15.5萬字
自從1936年衛聚賢創立“吳越史地研究會”以來,關于吳文化與越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但是由于關于吳國和越國的文獻數量很少、內容又極其零碎,僅僅依靠這些已知的文字史料來研究吳文化與越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本書旨在依靠考古資料把吳文化與越文化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社會上有許多好心人把吳文化與越文化的下限一直延伸到現代,這種看法是不科學的。本書明確地把吳文化與越文化的時限界定于先秦。本書要探索的問題有:吳文化與越文化的起源,土墩墓與石室土墩墓的性質與族屬,吳人與越人的原始瓷、印紋陶、玉器、青銅器與金文,吳國與越國的城址,戰國前期的越墓與越人的華夏化傾向,戰國后期吳越地區的文化轉型,吳文化與越文化融入漢文化后吳人和越人的去向。本書附有13張篇幅頗大的表格,匯集了大量相關研究資料的信息,可以提供給后學者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本課題的檢索資料。
葉文憲 ·文化研究 ·15.3萬字
《中國人文小史》可謂是一部中國文化的家譜。它以細致的筆觸勾勒出中國文化清晰的文脈,為每一個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提供完整精要的文化版圖。讀這樣的書,如風之入松、魚之進水,能讓你感受到天地之間的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精氣和神韻。具體分九個章節:文字;書籍;書道;宋以前的繪畫;宋以后的繪畫;文學的變遷;小說與戲曲;史學的變遷;經學的變遷。
葉鋆生 ·文化史 ·5.9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國時期苗疆多重表述研究”(項目編號:15CZW056)的研究成果。在1928—1948年這二十年里,作家沈從文,人類學家凌純聲、吳澤霖等,苗族教育家石啟貴,苗族政治活動家梁聚五,苗族學者楊漢先等以及大量的苗族歌謠都對苗族文化進行了多重表述。本書從主位、客位的視角,分別從苗族古歌等口頭詩歌表述、凌純聲等民族學者的田野調查報告表述、苗族知識分子表述研究、沈從文鄉土作品的苗族文學表述這四個維度對1928—1948年這個時間段的苗族表述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梳理與分析。
龍仙艷 ·文化研究 ·20.7萬字
鏡子是人類認識世界、識別自我的重要工具,也是用以理解翻譯的一個重要隱喻。理想的翻譯帶領讀者進入“鏡中世界”,由“鏡”及“境”,不偏不隱,客觀再現它所映照的對象;而理想的譯者則如鏡子一般,內斂虛靜,盡可能忠實于原作。全書經由概念的重思,字詞的尋繹,進入生活的譯境,探討何為翻譯,翻譯何為,多維視角下對文學翻譯的理論和實踐進行辨析與探索。文本旅行和變遷過程中的豐饒世界,將在這奇妙的鏡中之旅中緩緩打開,召喚我們追尋遙遠的光源乃至發現新的意義。
王岫廬 ·理論 ·10.1萬字
本書從固原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文化旅游、社會發展、生態、民生等方面圖文并茂的展現了固原的無限魅力。她享有中國文學之鄉、書畫之鄉、高原綠色明珠、生態宜居家園的美譽,政治、經濟、文化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走進固原》會讓更多世界游客更好地了解、欣賞這片西北熱土。
喬幪編著 ·地域文化 ·2.5萬字
本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傳承人——郎志麗和她的父親郎紹安——兩代北京手藝人100余年的故事(從清末到現在)。本書在體例上與一般意義上的口述實錄有所區別,內容來源由三部分組成:郎志麗、陳永昌夫婦的口述(筆者的采訪)+郎紹安去世前的口述實錄文字(郎家提供,子女和其他人的采訪記錄)+相關報刊書籍資料(筆者查找)。正文后附錄5篇,包括《面人郎大事記》、《面人兒小春秋》(面人從古至今的緣起與發展,編年體)、《面人兒歲時記》(春夏秋冬一年當中與面人相關的種種民間風俗,體例依據《燕京歲時記》等書)、《“面人郎”重要作品名錄》、《北京面人郎技法》(郎志麗面人技藝系統整理)。
郎志麗等口述 吳欣還撰寫 ·非遺 ·20.1萬字
本書參考了北京地方史志、筆記雜纂、歷史檔案、工商稅務檔案、現代隆福寺文史資料,以及作者的田野調查資料,呈現了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皇家寺廟隆福寺的商業民俗形態,論述了它在北京城市歷史文化和商業史中的地位,并進一步研究了北京寺廟的商業活動和市民的消費民俗。
衛才華 ·民俗文化 ·19.5萬字
《海淀史地考論》一書內容圍繞青龍橋、西山碉樓、香山、門頭溝、藍靛廠、圓明園等北京市海淀地區歷史悠久的地名為出發點,收錄了多篇史地研究的學術文章,詳細且有深度地研究了海淀多地的古代名人、歷史掌故等內容,是一本研究海淀地理歷史文化的學術研究資料。
樊志斌 ·地域文化 ·13.3萬字
本書在全球文化環境變遷背景下,根據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后急需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的重大需求,吸收西方文化軟實力學說有益成分而去其文化滲透和文化霸權的弊端,以首席專家所在文藝學、藝術學和民俗學為主要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合作,取得綜合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闡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內涵和結構,探討國家文化軟實力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將政府管理文化與民俗文化統一部署建設;建立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指標體系、國家代表性文化符號,提出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的重點建設領域與行動方案。
王一川 ·文化事業 ·30萬字
本書介紹了信息化理論的基本內容,回溯了信息化理論的發展脈絡,歸納了當代信息革命的影響;系統梳理了國內外信息化發展的總體情況、前沿技術及部分國家的戰略規劃;從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增強信息化發展能力和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這3個層面,系統闡述了駕馭信息化發展的具體方法與途徑。全書還介紹了在推進信息化工作中可資借鑒的做法與值得注意的問題。本書適合廣大黨員干部和互聯網從業人員閱讀,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信息化的了解,在面對改革發展的新需求、新情況時,能夠抓住機遇、急流勇進,結合實際工作,積極探索和推進信息化發展。
張傳新 何揚 ·非遺 ·10.9萬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就江西綠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等重要命題。綠色江西、美麗江西已經成為江西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靚麗名片。本書從綠色文化理論淵源、江西綠色文化發展歷程、江西依法治綠護綠、綠色文化江西模式、綠色文化經驗借鑒、綠色文化時代價值、發展江西綠色文化體系等方面,對江西綠色文化進行系統研究,提出打造江西綠色文化高地的對策建議,既有助于澄清相關理論問題,也可以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資料和思路。
張艷國主編 ·理論 ·2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