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的湘西大地為背景,以地域飲食文化為線,解讀獨特的湘西飲食文化里的典故、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本書共七部分,分別為野蔌山蔬次第嘗、山野肉珍饈外香、小梅風韻最妖嬈、吊腳樓內味猶爽、千嬌百媚濃家常、樂如疏食曲肱眠、溫馨漫溢沁心間等,將地域文化與特色食材相結合,呈現湘西的魅力生活畫卷。
彭梁心 ·地域文化 ·10.2萬字
本書旨在弘揚中華文化,用英語介紹與中華文化有關的知識,從而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了解中華文化和國情,因而可以在與國際友人交往中介紹自己的祖國。
黃建濱 馬繼敏 ·中國文化 ·1.9萬字
地理環境在嶺南傳統音樂藝術形成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書以音樂地理學視角研究嶺南傳統音樂的主要種類,包括廣東音樂(粵樂)、廣東漢樂、潮州音樂、粵劇、潮劇、廣東漢劇、雷劇、陸豐正字戲、粵北采茶戲、嶺南古琴、潮州箏、中山咸水歌、汕尾漁歌、梅州客家山歌、白口蓮山歌等的形成緣由和生存空間,這些樂種、劇種、民歌、琴派都起源于特定地域,在發展形成中不斷擴散,最終形成其穩定的分布區。因此,本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辨別嶺南傳統音樂形態的地域性差異,更準確地把握嶺南傳統音樂文化形式本體的細微之處,使優秀的嶺南傳統音樂藝術得以挖掘、保護和傳承。
馬達等 ·文化研究 ·17.8萬字
《菊與刀》于1946年出版,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二戰后受命于美國政府完成的研究報告。當時美國政府急于制定關于戰后日本政治理論的政策。當時美國政府急于制定關于戰后日本治理的政策,需要了解兩大問題:第一,日本政府會不會投降?盟軍是不是要采用對付德國的辦法進攻日本?第二,如果日本投降,美國要不要保留日本政府機構及天皇?本尼迪克特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調查了戰時拘禁在美國的日本人,同時也收集了大量有關日本的文藝學術作品,完成了報告,并推斷: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以直接的方式統治日本;美國需要保存并運用日本原有的政府機構。在戰爭結束后,她的預見和建議得到了證實和采納。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文化評述 ·18.4萬字
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縣級以上政府都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主要從兩方面,一是遺產本身,二是傳承人。本書因此分為兩篇,分別對36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挖掘其內涵,闡述其價值;同時介紹對國家認定的26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本書編寫組 ·地域文化 ·9.5萬字
《中國文化六講》作者受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永堂教授之約為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講中國思想文化問題而寫了這本《中國文化六講》。在這短短的六講里,作者講了產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和環境,講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特點和發展,也嘹望了中國文化的未來。
何茲全 ·中國文化 ·7.8萬字
《墨子間詁》是集清代《墨子》校勘大成之作。被公認為清代樸學家研治《墨子》最重要的學術成果,是研究先秦墨家學派及其創始人墨翟思想學說的重要著作。對傳統經典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值得一讀。《墨子》一書在中國長期備受冷落,但書中保留有大量科學知識,如力學、幾何、光學,到了清朝中葉才開始有大量的學者考據。孫詒讓吸收王念孫、王引之、洪頤煊、戴望、俞樾、黃仲弢、楊葆彝等人的研究成果寫《墨子間詁》,把《墨子》校注推向高峰。在這之前,《墨子》長期以來“傳誦既少,注釋亦稀,樂臺舊本,久絕流傳,闕文錯簡,無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曉”。本書是公認清末墨學研究的重要作品。梁啟超曾說“自此書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過此書。”
孫詒讓 ·中國文化 ·4.5萬字
白如編著的'古都雅韻:北京名園楹聯匾額賞析'介紹了北京名園中的匾額楹聯將數量眾多的名聯佳句分為江山篇、寫景篇、修身篇、佛教篇以此四種類型為主線條以字詞解讀為切入點對北京名園中的匾額楹聯進行了分類賞析。它能幫助我們準確把握匾額楹聯中的字句意義深入理解字句背后的歷史典故和思想淵源從而進一步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古圣先賢的睿智哲思。
王立軍 白如 ·文化研究 ·7.8萬字
本書收錄了43位作家關于上海的48篇文字。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化地位上和北京并駕齊驅,它們的故事可謂是近現代中國的“雙城記”。上海是一座中外老少皆宜的城市:對于中國人,它很洋氣;對于外國人,它很中國;對于老年人,它很懷舊;對于年輕人,它很時尚。書中各篇文字大體涵蓋了20世紀上海城市面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代表了百年上海的種種變遷與風貌,編者尤其注重精神生活的面向,使得這本“感懷”之書兼具感動與懷舊的氣質,希望它能為熱愛上海、試圖了解上海的人們提供略有系統的、寫實的文學讀物,也為這座城市近百年的歷史理出一行文學的腳印。
鄒仲之 ·隨筆 ·18.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原州民間文化旅游資源概論、原州民間旅游產業開發、原州民間旅游文化景點、多彩的民間旅游自然景觀等。
吳萬俊主編 ·非遺 ·7.6萬字
本書圍繞“錦衣衛”的特殊形象——“錦衣”為核心,具體談一談何謂“錦衣”,究竟有哪些人會獲得“錦衣”之賜,而真正穿著“錦衣”的又是哪些人。本書成書過程征引多種史料文獻《后漢書輿服》《尚書》《儀禮》等。作者深入淺出的行文風格如流云飄風,豐富詳實、細致入微的插圖,將肖像圖畫與服飾失誤相互驗證,為本書特色。
孫宇翔 陳雪飛 ·中國文化 ·6.2萬字
《東方文化八題》是來自中國北大校園的8堂教授授稿。內容主要圍繞東方文化這一主題而展開。具體內容涉及印度美學、摩訶婆羅多、漢譯佛教文獻、楞伽經、梨俱吠陀、甘地、泰戈爾二書和阿·泰戈爾。課堂講授深入,主題專一,內涵深刻。
金克木 ·各國文化 ·12.4萬字
中國傳統節日包羅萬象,是一場集各種人文藝術于一體的盛宴。作者繞著中國過節,從節日的起源與發展說起,結合歷史、習俗、風物、舞樂、節慶美食、游歷見聞與百姓的動人故事等多維度,將節日里的中國躍然紙上。《歲月歡: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四時歡》內容豐富翔實,集文化科普、游記與攝影作品為一體,讓讀者感受到歲月的歡愉與人間的溫情,也帶領讀者通過此書一探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黃元琪 ·中國文化 ·8.8萬字
孔子的話,絕大多數是針對人性而發。雖然時隔千年之久,滄海已成桑田,但自古以來鮮有變化的就是人性,所以說,即便是千年之后的現代人品味起孔子的那些智慧,依然可以獲得很大的啟益與幫助。東籬子編著的這本《孔子學堂》一書,深入體悟了中國人無可替代的精神根底和心魂所在,是在用孔子的智慧擺渡現代人生。現代人追求物質而輕忽精神生活,《孔子學堂》重新解讀孔子的思想,感悟那延續千年的智慧,足以讓我們歸根復命,走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東籬子編著 ·中國文化 ·13.5萬字
《中華經典誦讀本》一書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首先,本書確立專題主題的立足點較高,能面向全體學生,堅持育人為本,多樣化的主題緊扣當今核心價值觀導向,突顯詩文誦讀材料中蘊含的愛國精神、民族正氣、憂患意識、愛崗敬業、熱愛自然、博愛胸襟、正義公平等正能量,有助于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有助于打造學生人格底色。
高海燕編著 ·中國文化 ·7.7萬字
《畫聊齋》是一部以《聊齋志異》為主題創作的繪本畫冊,由青年作家顧湘譯寫十大聊齋名篇,人氣畫師九千坊手繪五十幅國風畫作,用靈動的文字與奇美的畫風還原了中國人心中的奇幻鬼狐世界。全書共收錄了《翩翩》《黃英》《小翠》《晚霞》《王六郎》《促織》《竹青》《嬰寧》《聶小倩》《嶗山道士》十個代表名篇,深刻演繹了情愛與恩義的往來、人性與禮教的對抗、善惡與真假的變幻、俗世與異界的輪回等命題,構建出一個充滿了中國古典審美的奇幻人間。讀者既能在這些有情有義的狐妖花仙、敢愛敢恨的鬼魂精怪身上,重新尋回我們生而為人的真誠、善良、與美好,也能在一幅幅手繪國風插畫中,感受《聊齋志異》的奇崛想象和夢幻氣韻。
(清)蒲松齡原著 顧湘編譯 九千坊繪 ·中國文化 ·3.7萬字
本書是關于南京城歷史、文化的作品集。作者通過自己收藏的有關南京的老廣告,來還原過往南京的風俗風情,講述與南京相關的人物故事;以一張張舊年的招貼畫、廣告紙為引子,揭開南京城過往的面影。本書從相對微觀的角度切入,觸發聯想,涉及南京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比如文化名人、特色美食、流行妝容、衣著時尚、體育運動、商號洋行等等,呈現了南京都市生活的細節。除本身的史料價值外,還可以使讀者直觀地觸摸到歷史的細節,對南京城建立起一個整體性的印象。
由國慶 ·隨筆 ·4.6萬字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勘測、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第一條鐵路,是中國鐵路史上的里程碑,京張高鐵是在這條路上的奇跡接力。本書以博物館的文物為著眼點,以全新的視角、拓展的思維、創新的結構、詳實的資料,以及優美的文筆,敘述百年京張故事,傳承京張鐵路精神,發掘中國鐵路的歷史文化。全書透過一張鐵路藍圖、一紙清政府的任命書、一個車站,眾多的儀器設備、鋼軌橋隧,以及鏗鏘的銅像、珍貴的影集,讓人看到不一樣的京張鐵路,帶人梳理近代中國鐵路、中國工業乃至中國的發展脈絡,共同領略更多的奮斗、更堅韌的自強不息。
周雅麟 ·文化史 ·12.5萬字
《廣西讀本》是大型復合出版工程“我們的廣西”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屬于廣西基本情況的選題,在內容選擇上緊緊圍繞“講好廣西故事、塑造廣西品牌、樹立廣西形象”的宗旨,立體式地呈現“美麗廣西、厚重廣西、幸福廣西”的新形象。
劉碩良 鄭維寬 ·地域文化 ·18萬字
雷州歌是雷州半島的地方民歌。她豐富多彩,妙趣天成,既是獨特的藝術瑰寶,又是認識雷州的重要窗口。但因語言隔閡,外地人難賞其趣;又因浩瀚如煙,本地人也難究其奧。本書特選雷州歌中的古今精品約60首,就其產生背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社會影響加以評析,并與唐詩宋詞、名文妙聯和格言典故比較鑒賞,融會成篇。每首歌一篇,評說透徹,文采飛揚,雅俗共賞。一冊在手,讀者可一窺雷州歌倩影芳資,盡覽雷州風土人情。
何安成 ·民俗文化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