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對中醫原創思維及其原理、中醫經典的臨床思維方式、古代分科臨床思維特色、辨證論治的歷史架構評議、現代醫家思維經驗的梳理,厘清了拓展臨床思維的門徑,對中醫思維方式源流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引導與介紹,同時融入作者行醫近50年、從事中醫臨證思維理論與臨床探討30余年的心得,可指導中醫辨證、診治及臨床療效的提高。
王伯章 ·中醫 ·35.2萬字
本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介紹張炳厚教授的中醫學術思想,充分體現了中醫的理論性、實踐性及靈活性;中卷分別包涵對腎病、疼痛、頭痛、心病、肝膽病、脾胃病、肺病、痹證、失眠、皮膚病和婦科病的論述及張老的臨床治療經驗,病案取自張老師承徒弟的月志,內容有辨證論治、學生體會、師授三部分,醫話部分由學生整理而成;下卷是張老青年時代從師的筆錄,所載者均為五六十年代(已故)名醫泰斗的精專理論和臨床經驗,十分珍貴,錄于此書,以饗同仁。
張炳厚 ·中醫 ·31.1萬字
本書是魏雅君教授婦科臨床實踐與學術研究的總結。全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部分為魏教授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婦科綜合精準療法的簡要介紹。各論部分婦科臨床證治分為月經、帶下、胎病、產后、婦人雜病、婦人膏方,共六章。其中以病為節,首列經典病例。每例病名前示病機,并括西醫病名于后。意在突出中醫病機,從而統領治則方藥。病例之后均予解析,從而說明醫理方理。諸例之后尚有臨床分析,綜述其病之特色及鑒別等,從而使讀者對婦科諸病的診治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魏雅君 夏夢 ·中醫 ·21.3萬字
本書匯集近現代名老中醫的典型臨床方劑醫案,與《方劑學》教材內容密切相關,有臨證處方的思路、關鍵點、鑒別等,可作為學習《方劑學》教材的配套參考書使用。通過閱讀醫案可以使讀者獲得大量的、豐富的、生動的臨床知識,以提高讀者的臨床思維和診療能力。
高秀蘭 ·中醫 ·21.7萬字
全書主要內容包括關于陽明腑實證本質的研究、腸道屏障功能損傷的研究、急性胰腺炎發病機制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胰腺炎肺損傷的發病機制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膽道感染、膽管梗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是國內第一部關于急腹癥陽明腑實證中西醫結合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的專著;內容為6項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成果和25年臨床工作經驗總結;突出介紹國內外關于陽明腑實證及其相關疾病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最新進展。
陳海龍 ·中醫 ·37.8萬字
《本草求原》二十七卷,附《奇病癥治》一卷,清代趙其光編,為清代規模較大的本草學著作。全書載中草藥九百余種,良方、單方數萬,還特別增加了嶺南地區民間常用中草藥幾十種,將草藥與中藥統一編排,按部分類,條理清晰,內容豐富。此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遠安堂刻本為底本。
(清)趙其光 ·中醫 ·29.9萬字
龍祖宏教授從醫六十余年,精研中醫經典,厚古不薄今,長期潛心于脾胃病的研究,擅長診治消化系統疾病,療效顯著。龍老臨床辨證準確,用藥精練,診病識證、立法開方均有獨特之處。本書從醫家事略、學術思想、理論探幽、方藥辨析、臨證辨治擷英等方面,全面展示了龍祖宏教授學術思想的豐富內涵,可為中醫藥防治脾胃病提供臨證用藥思路,對提高臨床療效大有裨益。該書以新的視角,闡述龍老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實用性強,適合廣大中醫同仁參閱。
王華寧主編 ·中醫 ·21.1萬字
興化尚醫,其來久矣,宋元以降,名家輩出。興化醫人情懷博雅,學養豐厚,多兼詩人學者,旁通金石書畫,至清代,興化醫派(也稱“清靈學派”)蔚成,承前啟后,以“仁術、實濟、清靈、圓融”為特色,是我國重要的醫學流派。全書共四章,記述興化歷代名醫生平及其獨特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追尋興化醫派的傳承脈絡,回望興化中醫的千年時空,體悟流派清靈圓融的特色,傾聽醫家懸壺濟世的傳奇,注重資料性、實用性、地域性、人文性、傳承性、獨創性,兼顧中西醫藥融合,提煉醫德醫道精神,可供廣大醫務人員、醫學院校學生及文史研究者、中醫文化愛好者閱讀參考。
朱杰 ·中醫 ·23.7萬字
本書分上下二部。上部為“導讀十論”。仲景是醫圣,也是醫人,作者堅持求真的原則和學術平等的理念,探討了張仲景學術個性、批判性繼承《內經》、診斷模式及臨癥思路的后世誤讀等被廣泛忽視的重要問題,分析了《金匱》的理解發揮千余年來未見循序漸進的深層原因。下部以張仲景診治思路為指向,從診與治(而非辨證、方證)二者的歸納入手,并結合個人臨床實踐,對《金匱》重點原文予以解析,力求盡量貼近仲景原意。本書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學術命題,諸如仲景學說與辨證論治的關系、仲景學說與方證學說的關系、異病同治有否體現仲景的治方匱乏等,足以引發中醫界的深入思考。本書獨辟蹊徑、說理清晰,邏輯嚴密、別開生面,是蔣明教授研究《金匱要略》近四十年的心血結晶,為仲景學術研究帶來新風,值得中醫學人一讀。
蔣明 ·中醫 ·32萬字
全書分為學術思想、專病論治、自創醫方、誤治救誤、醫案實錄、絕招偶拾、科研論文、診余隨筆、學術傳承等專題。書中內容既借鑒現代醫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同時遵循中醫辨證論治規律,具有詳盡的醫理論述、深厚的臨床功底、獨特的預防與調護方法、寬廣的學術視野,具有系統性、創新性和知識性。書中有作者從醫以來的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危重病、誤治救誤等精彩病例的詳實記錄,可供中西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者借鑒,具有實用性和啟迪性。書中專病論治等章節突出了“預防與調護”內容,有別于既往重治輕防的傾向,承襲了《黃帝內經》所提倡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預防醫學思想,緊扣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讓人不生病”的健康理念。作者簡介:全國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出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余年,在國家和省級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獲省市優秀論文獎10余篇。
張耀 張一琳 ·中醫 ·26萬字
主要內容:精選反佐藥對500對左右,每對藥分為:【反佐藥性】【獨特功效】【臨證應用】【加減活法】【體會與結語】主要特色:本書是對反佐藥對藥性理論與臨床應用全面系統之總結,是作者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具有獨創性和實用性,對于提高臨床用藥有借鑒意義。
陸拯 ·中醫 ·33.4萬字
喻文球教授是江西省中醫外科、中醫皮膚科的主要創始人,國家級名中醫,江西省名中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三、五批學術繼承人指導老師,行醫四十余載,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中醫外科理論進行創造性發揮,他重視脾腎在外科病治療中的作用,在治療外科疾病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喻文球老師是從最基層的鄉村醫生做起,臨床經歷豐富,通過自己孜孜不倦的刻苦努力,加之他自身的悟性很高,思維敏捷、活躍,又有幸跟隨國內中醫外科、皮膚科多位名醫學習,不斷的充實提高,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臨床風格。本書旨在傳承、發揚當代中醫外科名老專家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診療技術。
王萬春 喻治達主編 ·中醫 ·20.9萬字
本書基于國家“十一五”中醫行業專項手足口病診療方案研究課題成果編寫,全書立足于古今文獻書籍、中醫理論研究,密切結合手足口病的現代醫學研究(包括西醫方面),內容既能體現其臨床實用價值,又能反映其基礎研究的深度、廣度和最新前沿知識。主要內容包括概論、病因病機、證候研究、治則治法、病證結合研究、中西醫常用療法、中西醫藥物應用、預防與調護等。
李秀惠主編 ·中醫 ·35.4萬字
中醫名著臨證解讀叢書系醫學博士、慈方中醫館創始人賈海忠教授根據平時授課錄音整理而成。叢書共5本,包括《脾胃論》臨證解讀、《醫林改錯》臨證解讀、《醫貫》臨證解讀、《傷寒論》臨證解讀、《金匱要略》臨證解讀。本書為《醫貫》臨證解讀分冊。《醫貫》以保養“命門真火”貫串外理養生,治病及有關疾病的一切問題,對臨床的指導價值很大。作者趙獻可在當時條件下還活到91歲,可見他的學術思想在指導他的養生方面,有顯著效果。本次解讀也是讓中醫古籍更好地服務于中醫臨床醫生,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賈海忠編著 ·中醫 ·37.3萬字
本書系著名針灸專家張唐法教授從醫四十多年的學術經驗總結,正文分為兩部分,醫案選錄部分,筆墨著重于張教授最擅長治療的病種,對病因病機及其獨特經驗進行了細致詳盡地闡述,重點介紹了張教授的選穴用方、操作方法,突出了臨床真正有效的東西;學術思想擷菁部分著重介紹了張唐法教授對針灸基本功、對中醫現代化及中西醫結合等的觀點和態度。
張紅星 ·中醫 ·25.1萬字
晁恩祥教授是享譽海內外的我國著名國醫大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會長,在中醫、中西醫結合領域辛勤耕耘近六十載,治療疑難危重癥經驗豐富,尤其是在呼吸系統急危重癥方面更是獨樹一幟。在方邦江教授、張洪春教授的組織下,特總結歸類門人對晁師救治急危疑難病癥學術經驗歸類整理,以饗后學。全書共分七章,從大師傳略、學術思想、學術特色、臨床驗案錄、臨證經驗藥對、常用經驗方及薪火相傳等七方面,進行了歸納整理,重點介紹了晁恩祥教授治療危急重癥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
方邦江 張洪春主編 ·中醫 ·21.2萬字
《本草綱目》一書共載醫案500余個,記載了李時珍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我們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臨床實踐資料。本書對《本草綱目》中的醫案進行了詳細的收集整理,針對這些醫案,在文字上進行了翻譯,將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轉變成了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便于廣大讀者閱讀;在醫理上進行了闡釋,讓讀者在閱讀醫案時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讀者能把握其理,應用于臨床,做到古為今用。本書有較強的專業性、趣味性、故事性,可供中醫藥院校師生、臨床醫生研讀,也適合中醫藥愛好者閱讀。
徐榮鵬編著 ·中醫 ·24.4萬字
張西儉先生系第四、五、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7年被評為首屆全國名中醫。張西儉先生認為,正確的基礎理論和臨床理論、思維方法,能夠幫助醫者研判疾病,正確運用前人和自身經驗,是十分嚴肅的醫學課題,本書醫論篇匯集張西儉先生關于《內經》虛實理論、《傷寒》氣變規律、病機結構、氣機及方劑相反相成配伍等重要問題的學術見解,有其豐實的臨床實踐基礎。臨床篇系統整理了張西儉先生關于感證熱病、咳嗽、失眠、高血壓病、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及濕滯互結證的理性思維、辨治方略和成熟經驗,并附自擬經驗方18首。本書系《張西儉脈論與脈案》的姊妹作,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張西儉 ·中醫 ·28萬字
《壽世秘典》十八卷,清·丁其譽編,成書于1673年,現存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維揚丁其譽頤吉堂刻本,現藏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存九卷)和甘肅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存十四卷)。兩館合璧出版有影印本面世。第1卷為月覽,包括歲時通典、物華紀麗、農家占候等內容;第2卷為調攝,其中分養生要論,保生月錄,頤真秘韞,食治選要,飲食禁忌等篇;第3、4卷為類物,包括水、谷、菜、果、鱗、介、禽、獸等部,介紹五谷,菜蔬、禽肉等日常飲食物的醫用;第5卷至第9卷為集方,包括內、外科諸證及刀刃、蟲獸諸傷等部分,介紹內外科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方藥及外傷處理等。現存順治十八年(1661)頤古堂刊本。
(清)丁其譽編 宋志靖等校注 ·中醫 ·34.4萬字
本書運用三陰三陽理論,對六經理論進行了探討和分析;運用《內經》等經典理論考證了衛氣營血(三焦)理論和寒溫紛爭的歷史,并分析了寒溫之爭的原因以及對外感熱病目前存在的幾種主要辨證方法進行對比分析,論證了各種辨證方法可統一于六經辨證;系統論述了六經所屬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外感熱病的發病;提出了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理論:外邪入侵,首先侵犯六經所屬臟腑之虛處,故臟腑在表之營衛必應之,天人合一則病有寒化熱化之別(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正勝邪則病退,邪勝正則病進,邪氣因而入里,臟腑在里之氣血必應之,邪正相爭則病有寒化熱化之分(陰虛則熱,陽虛則寒),故外感熱病的寒溫走向不僅僅與外邪的寒溫屬性,更取決于人體的三陰三陽體質;本書確立了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一綱一目,一辯一用的辨證方法,即以六經三陰三陽所屬臟腑為綱,統一辨證方法;以四時為目,節氣為別,參以運氣,審證求因;以衛氣營血為辯,確定病理變化;以八綱為用,辨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在綜合歷代名醫經驗的基礎上吸取了當今諸多名家六經辨證論治經驗,補充和完善了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證治綱要。
周曉虹主編 ·中醫 ·4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