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賈堃先生(1919-2005)系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腫瘤中醫大家,在學術界有重要影響,本書系統整理了賈堃教授對腫瘤發生發展的中醫病機的認識,總結了腫瘤治療的學術理念,介紹了常見腫瘤、常見癥狀的中醫治療方法,貢獻了臨床60年積累的經驗方。
賈堃 賈寧 ·中醫 ·22.7萬字
湯漢先生(1917-1981),湖北省名中醫,博采群書,融會貫通,頗多創見,醫德醫術,有口咸碑,誨人不倦,桃李滿園。本書精選湯漢先生《百家醫案選評》、《澆花集》(系專病治療經驗集)、《望杏集》(系臨床驗案集)、《輔康驗方集》《中醫寫案入門》《學術論文集》等遺稿6種,反映了湯漢先生深厚的學術思想和豐富的臨證經驗,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湯漢 ·中醫 ·24.7萬字
主要內容:本書是胡隨瑜教授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經驗匯編,其價值在于傳承古典藥學知識與中醫藥學術思想,為中醫藥傳承的教學與實踐提供重要參考。內容分為上、中、下三卷,匯集了胡隨瑜教授關于《神農本草經》閱讀的難點和疑點解答,中醫臨床治療驗案160例,以及跟師學習心得15篇。特色:古典中藥學經典傳習與現代中醫臨床實踐相結合,傳承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的古典藥學知識,為中醫藥傳承的教與學提供范例與新經驗。
羅杰坤 ·中醫 ·15.5萬字
《百藥品鑒——家庭常用中藥甄選指南》共收載常用中藥100種,以漢語拼音字母先后排序。每個品種按別名、來源、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識別特征、質量鑒別、應用簡介等進行介紹。所選品種主要以可以藥食兩用的品種為主,重點介紹每種藥物的識別特征與簡單應用。全書配以彩圖百余幅,用以對照參考。
馬春 蔣愛品 李京生 ·中醫 ·6.6萬字
《傷寒全生集》為明·陶華晚年的作品,系陶氏一生習醫之精華。對仲景《傷寒論》言而未盡者有發揮之妙;對傷寒癥狀及證候的辨證論治不拘成法和成方,具有很高的臨床指導意義。本書共四卷,173篇,約14萬言,內容包括序、凡例、目錄和正文四部分。目錄分屬各卷之前,正文四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及六經標本,表里陰陽,寒熱虛實,正傷寒,溫熱病,類傷寒,陰陽相似,合病,并病,風溫,痙癥,疫疬天行等;第二部分為各種癥狀及證候的辨證論治,并列方藥及加減變化,書中收部分針灸治法。
陶華 ·中醫 ·11.9萬字
《醫林類證集要》,明代王璽編撰,成書并刊行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即春德堂本。全書十卷,前八卷以各科病證為門,卷一為中風、厲風等16門,卷二為傷風、中寒等16門,卷三為氣、痰飲等8門,卷四為傷寒1門,卷五為積聚、脾胃等9門,卷六為脹滿、水腫等12門,卷七為癰疽發背、疔瘡等6門,卷八為遺泄、淋等17門,凡85門。卷九為婦人門,列月經不調、血氣作痛等。卷十為老人、小兒2門,老人門列治法、食戒及酒方、粥方等,小兒門列觀形、察色、聽聲、視手紋等診法及疾病證治。各門一般先為總論,后列治法、灸法及易簡諸方。此次整理,以明成化十八年春德堂刻本為底本,以明嘉靖八年書林劉氏自新堂刻本為主校本。
(明)王璽 ·中醫 ·22.4萬字
《張仲景傷寒原文點精》由清代醫家孟承意著。成書年代不晚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本書共二卷。卷一為傷寒總論、太陽脈正及陽明脈證上、陽明脈證下,卷二為少陽脈證、太陰脈證、少陰脈證、厥陰脈證。編次遵柯琴之例,注釋則薈萃數位名家精論,并在名家注文后參以己意,為之闡發校正。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為底本。
(清)孟承意 ·中醫 ·5.4萬字
本書在汗牛充棟的古今中外歷代時方醫案文獻中披沙揀金,嚴格篩選出“一劑治愈”,或是“一劑顯效”的驗案,不僅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真實寫照,而且還反映了醫家的臨床經驗及思維活動。因其中又包括了對經典時方的闡發、具體疾病的辨證分析、時方的加減應用、藥物性味功效的探討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濃縮、涵蓋了中醫理論和臨床各方面的知識,這對于時方醫案的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古今中外歷代醫家學術思想的掌握以及臨床各學科的深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尤虎 蘇克雷 熊興江編著 ·中醫 ·20.5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書中有49篇論,以論證、論脈、論臟腑虛實之法,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并介紹治療方劑。
譚春雨整理 ·中醫 ·5.2萬字
《濟眾新編》為朝鮮李朝正祖時期的內局首醫康命吉編纂。該書歷時約三十年,于正祖二十三年(1799)成書。作者以許俊《東醫寶鑒》為藍本,輯錄多種醫著中有關病證的脈因證治和處方,同時又采掇朝鮮內醫院常用藥方,共編為五冊,厘為八卷。
(朝)康命吉 ·中醫 ·21.1萬字
意象思維發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中醫學重要的思維方式之一。本書包括醫理篇、治法篇、方劑篇、中藥篇、四季篇、醫家篇,全書從臨床實際病例出發,運用中醫意象思維,將常見病癥如鼻炎、感冒、咳嗽、牙痛、花粉熱、失眠、便秘等頑固性病癥分門別類,以形象的聯系,一一解說和剖析,使讀者迅速了解病癥,并體會用意象思維診治疾病的過程;同時選取了部分古今醫家的典型臨床驗案,均為運用意象思維的臨床醫案。本書內容豐富、翔實,密切結合臨床實際,是學習和運用中醫意象思維診治疾病,提高臨床療效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同時,本書通俗易懂,趣味性強,實用性強,理法方藥兼備,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及較高的學術價值。本書適合中醫院校學生、年輕中醫師、基層中醫師、自學中醫者以及廣大中醫愛好者參考使用。
范圣華 王云濤 諶海燕 ·中醫 ·19.9萬字
本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金石本草篇,包括了230種藥物,按照金、玉、石、鹵的順序排列,其中收錄于藥典者19種、收錄于地方標準者54種,收錄于其他著作者157種。每種藥物從來源、始載、異名、產地、采收加工、性狀特征、成分、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附注等12個方面進行描述。第二部分是金石醫案篇,包括了77種藥物,也是按照金、玉、石、鹵的順序排列,共涉及217位古代醫家,296種病證,1917例醫案。本書是對中華本草的重要補充,具有深厚的學術內涵和積極的學術意義;內容簡明、科學性強、檢索便利,是一部融本草和醫案為一體的中醫藥學集大成著作。
唐啟盛 孫文軍主編 ·中醫 ·52.4萬字
本書精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部分經典原文以及對臨床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原文,以供讀者誦讀。原文中下標波浪線者,為古醫籍的經典語錄,提示初學者需要在背誦記憶的基礎上,重點理解,待以后臨床實踐時深入理解。針對每一篇原文摘錄筆者均配有白話講解,方便讀者理解古文整體含義以幫助迅速記憶。
王洪武 ·中醫 ·11.9萬字
本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中醫針灸申遺,介紹了中醫針灸申遺之路和意義,以及傳承保護工作;第二部分主要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針灸”代表性傳承人的學術和思想和臨癥經驗集粹,分別由代表性傳承人的學術繼承人負責收集整理和編寫,其中程莘農部分由楊金生、王瑩瑩、程凱、王宏才等編寫;王雪苔部分由黃龍祥、崗衛娟、潘迪等,賀普仁部分由王磷鵬、王桂玲、郭靜等編寫;郭誠杰部分由閆平慧、張衛華、陸健、劉娟、田磊等編寫;張縉部分由王順、喬斌、劉高峰、白妍等編寫,全方位的歸納總結提煉了代表性傳承人的學術思想、學術成果、臨床經驗、教書育人和醫德醫風等,真實可信的再現各位傳承人的醫源、醫理、醫術、醫德和醫脈,對于“中醫針灸”項目的傳承保護具有重大意義。學術流派研究是中醫藥傳承和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問題,解決好流派傳承問題對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中醫學術發展和傳承具重要意義。本書附篇簡要介紹了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首批全國針灸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以便大家了解更多的針灸流派。
楊金生 王瑩瑩 ·中醫 ·42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理論篇和實踐篇兩部分。理論篇包括三章,分別是“第一章復方苦參注射液治療腫瘤研究機制研究進展”“第二章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研究進展”“第三章中醫藥多學組研究進展”;實踐篇包括六章,分別是“第四章復方苦參注射液干預胃癌的網絡藥理學與實驗研究”“第五章復方苦參注射液干預乳腺癌的網絡藥理學與實驗研究”“第六章復方苦參注射液干預的鼻咽癌網絡藥理學與實驗研究”“第七章復方苦參注射液干預食管癌的網絡藥理學與實驗研究”“第八章復方苦參注射液干預胰腺癌的網絡藥理學與實驗研究”“第九章復方苦參注射液干預肝癌的網絡藥理學與實驗研究”。
吳嘉瑞主編 ·中醫 ·12.4萬字
下卷為現代部分,共分為10章,1—5章以時間為經,從新中國成立后中醫教育初創階段、“文革”時期中醫教育的曲折發展、改革開放后中醫教育的恢復發展、新世紀后中醫教育的跨越發展、新時代以來中醫教育的內涵式發展等方面,以區間內發生的與中醫教育相關的重大政策、突出事件為緯,全面梳理現代中醫教育艱難曲折、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展示其歷史全貌,挖掘其內在規律。6—9章以專題的方式,系統、深入地展現中醫教育具有特殊性或獨特性的內容。
程海波主編 ·中醫 ·35.4萬字
紅外熱成像技術可辨識中醫體質、輔助中醫辨證論治、指導中醫療效評估及中醫健康管理,并形成一套特有的、成熟的中醫治未病建設模式。本書稿便是基于此,將紅外熱成像技術應用中醫臨床、中醫治未病的建設經驗分類整理,梳理其應用特點與適用條件、病種等,分析其與臨床病證的對應性,這將有助于促進中醫藥的客觀化、規范化發展,有利于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書提供快速、便捷、客觀的辨識中醫體質的經驗,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就診速率及醫生的看診人次,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看病難、排隊久”的社會醫療難題。
周曉玲主編 ·中醫 ·9.9萬字
中醫藥文化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中醫藥文化教育的研究十分重要且極為迫切。目前,國內尚未相關專題研究,特別是中醫藥文化教育模式及實踐研究。本書從中醫藥文化及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內涵、價值及現狀研究出發,著重于對中醫藥文化教育模式分析、典型模式及實踐案例研究,重點闡釋大中小學一體化中醫藥文化教育模式,為中醫藥文化教育提供借鑒和參考。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析介紹了覆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9個實踐案例,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是從事中醫藥文化教育和傳播的工作人員非常實用的學習研究書目。
張安然編著 ·中醫 ·14.3萬字
少兒推拿功法學是研究少兒推拿功法的歷史源流、基本理論、基礎知識、鍛煉原則、操作方法、技術要求、作用原理和臨床應用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是中醫推拿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教材分為基礎篇和功法篇。結合少兒體質、生理、病理及推拿手法特點,選用易筋經、少林內功、器械練功法、太極拳、太極推手及其他醫療氣功,使外部肌肉骨骼的鍛煉與內部的意識和呼吸相配合,從身心兩方面對少兒推拿調理師進行有益的訓練,為手法的練習與提高臨證推拿調理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教材注重基礎性、全面性、科學性、指導性和實用性,深入淺出,易學、易懂、易掌握。本教材的編寫,將為少兒推拿功法的訓練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建紅 王秋生主編 ·中醫 ·19.6萬字
本書由上、下篇構成,共6章。上篇總論,分兩章,第一章嶺南中藥業簡史,第二章嶺南中藥特色炮制探析。下篇各論分四章,第三章蒸法,包括中藥蒸法的歷史沿革研究、清蒸、鹽蒸、酒蒸、醋蒸、姜汁蒸、發酵蒸法、四制蒸法;第四章泡法;第五章其他特色制法,第六章香港的特色切制藥物等。全書共收載60多個特色炮制品種,包括來源、飲片歷史沿革、規范與標準、炮制作用、現代研究五部分,其中現代研究部分包括工藝、藥效、成分、作用機制、質量分析等內容。
曹暉 孟江 張英主編 ·中醫 ·1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