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美術史專著。里格爾考察了從古代到現代的藝術史,以獨特的視角闡明自己對藝術理論的理解,指出了造型藝術中的核心元素:圖像產生的目的、主題以及平面和形態之間的基本關系,這些元素根據地點和時間的不同而變化。里格爾的觀察從藝術史延伸至世界觀的發展史,因此,本書不僅為理解藝術提供了新穎的方式,還給斯賓格勒、德勒茲、帕諾夫斯基等哲學家帶來了啟示。
(奧地利)阿洛伊斯·里格爾 ·藝術理論 ·28.1萬字
全面系統地研究中西文化激蕩下的景德鎮陶瓷文化變遷,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全球化語境下景德鎮陶瓷器物、生產體系、組織形式、文化信仰(即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等的傳承與重構,對于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發展與弘揚,異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乃至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都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相比較以往的研究,本研究在以歷時性為視角基礎上,分析景德鎮陶瓷文化變遷的各種共時性內容,力圖轉變以往以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宏大敘事的研究方法和視角,立足器物制作、產品貿易、器物設計和裝飾背后的流行時尚,從物質文化的視角,去串連物的流動和人的流動,去探尋社會變遷和文化變遷的互動,去揭示社會變遷在物質文化中的反映和物質記錄和展現。
李興華 ·藝術理論 ·23.9萬字
《電視藝術學》試圖運用各種理論視角對電視藝術的內部與外部做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打量和審視,力求對電視藝術這一基礎學科進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完善與重構。建構我國的電視藝術基礎理論,是一項艱苦而繁重的任務,需要膽大心細創新的理論勇氣與嚴謹的治學精神。
歐陽宏生 ·戲劇藝術 ·31.1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古典藝術理論,著重探討了本事遷移與藝術再生產之間的運作機制、本事遷移理論的構成元素等諸多藝術理論問題,從而深入揭示了中國當下藝術再生產、再經典的類型、特征和規律。本事是中國古代本土化的概念,最早在漢代劉歆《六藝略》中提出。所謂本事就是原初發生的事件,它是人類詩性記憶與詩性生存的基礎。本事不僅推動藝術發生和變化,而且也構成藝術的品性和特質。藝術的時代性以及藝術的個性就是由于藝術內外都有獨特的本事形成所謂本事遷移就是指原初事件隨著文化觀念、時代風貌以及價值取向的變化而有所遷變的現象。由于藝術本事情境轉變,藝術品性和風格自然也會隨之轉變。后現代語境下的戲仿、拼貼、改編、重寫以及跨媒介藝術再生產等諸多藝術問題都與本事遷移密切相關。
殷學明 ·藝術理論 ·22.1萬字
如果我們還能從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認出藝術“原來”的模樣,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爾的金湯寶罐頭、達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鯊魚,還有翠西·艾敏亂糟糟的床,足以讓我們看到藝術的其他可能。回顧現代藝術一個半世紀的反叛之路,我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變得愈發反叛、大膽、混亂。這背后,是藝術家對“何為藝術”的無盡追問,是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回應與抵抗。現代藝術的故事仍在繼續,也許永遠不會完成。
(英)威爾·貢培茲 ·藝術理論 ·26萬字
本書是“諾頓音樂史導論”系列之一,對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探討,內容涉及文化、宗教、政治史等,并具有深層次的音樂作品分析。作品的闡述中不乏大量音樂文本討論與相關專著、文集的材料補充,它反應了在這一極具生命力的歷史時期中音樂風格的多樣性以及革新。它不失為一本研究這一特定時期音樂問題及相關內容的斷代研究專著。
約翰·沃爾特·希爾 ·音樂 ·41.8萬字
本書分別就戲曲種類與劇種、閩臺戲曲聲腔劇種研究、兩岸戲曲表演藝術論、兩岸戲曲音樂論、戲曲的交流與傳播、歌仔戲藝術論等方面進行論述,試圖從這六個方面總結兩岸戲曲發展的共同規律,增進兩岸的文化認同。
王耀華等 ·戲劇藝術 ·25.5萬字
本書力圖為新媒體研究這一新興領域描繪出一幅未來的發展圖景。作者將新媒體置于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視覺與媒體文化史框架中,揭示了新媒體在技術與文化方面的來龍去脈。在本書中,作者運用藝術、人文、計算機等學科的相關理論,討論新媒體對舊媒體傳統的借鑒,展示新媒體作品如何創造現實的假象、與觀眾交互、呈現空間,涵蓋虛擬現實、計算機游戲、人機交互界面等多種新媒體類型。書中詳細地闡述了新媒體的普遍法則與邏輯。此外,作者還考察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何影響了電影語言的演進。在宏大的歷史視野下,本書引出了一個問題——“新媒體”從何而來,又如何為我們打開了前所未見的世界?本書被全球數百個學術項目用作教學參考書,曾被譯為俄、法、意、日、韓等多種語言。中文版是其第十五個語言版本。
(俄)列夫·馬諾維奇 ·媒體藝術 ·27.4萬字
該書為2015年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內容涉及面廣,從琴論、琴學、琴樂、琴譜到與古琴相關的戲曲、文物甚至涉及文獻學、翻譯學、傳播學、美學、史學等。匯集了古琴研究領域專家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作者們多年來在古琴領域學習研究與實踐,集眾家之長,并融會多種流派,收集、整理了大量傳統琴曲,對推進古琴的學術研究,傳播古琴文化,提高琴人的素質,引導古琴的發展,起到極為積極的作用。該書的出版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
耿慧玲等 ·音樂 ·25萬字
閩南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文獻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書以廈門、漳州和泉州三地的閩南摩崖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全面收集整理了三地各具特色的石刻資料,對其進行細致的分類和考證,并對其風格特色、形成價值、文化底蘊進行比較全面的討論。相對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原地區,記錄閩南地區文化發展歷程的文獻資料一直相對缺乏。摩崖石刻在該地區留存廣布、風格各異,能為研究閩南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提供很好的佐證,具有史料與藝術鑒賞的雙重價值。同時,書中眾多的精美石刻插圖,也為書法篆刻愛好者提供了學習欣賞的途徑。
陳光田 ·書法篆刻 ·23.6萬字
文化生態學作為生態學與文化學相結合的一門新學科,對設計的文化本質和系統關系研究具有啟示性,以此為理論基礎可以提煉出“文化生態觀”,作為文化實踐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揭示文化生態系統的運作規律和建設重點,樹立基于文化生態的設計研究觀點和立場,拓寬了設計文化研究的視野。本書把文化生態理論向設計學理論轉化,提出設計文化生態學概念,對其理論框架進行構建;通過對設計文化生態理論的構建與本土設計的研究,提出設計創新與設計生態系統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模式;通過長期的實踐案例研究與驗證,探討本土設計為地域性文化生態服務的方法與設計生態系統建設的可能性。本書既是把生態學的方法引入設計學的理論創新,也是把文化生態學的方法論運用于設計研究的學科知識體系創新,有助于對設計文化的系統性和生態性理解,對設計學較多集中于本體研究和實踐研究的技術論傾向具有補充的作用,并有利于設計學研究視野的擴大和理論的豐富。
森文 ·設計 ·22.9萬字
《殘酷劇場》是伊恩·布魯瑪多年來在《紐約書評》發表的藝文評論和歷史散文精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地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屠殺和種族滅絕。為了追根究底,布魯瑪帶領讀者探索納粹的宣傳影片、德國占領下的巴黎、猶太人的命運、被盟軍炸成廢墟的柏林、爭議不斷的《安妮日記》、珍珠港事變、神風特攻隊、墮落藝術、冷戰下的東德、巴以沖突、戰后的日本的前衛藝術等等,從電影、文學、繪畫、音樂、劇場、舞蹈的表現中,重回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場以及戰后重建的世界,試圖找出答案。
(荷)伊恩·布魯瑪 ·戲劇藝術 ·23.1萬字
本書是在大學戲劇課程講義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從理論、歷史、實踐三個“維度”上講授戲劇藝術的基本理論與相關知識,既注重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又不忽視學科前沿的重要問題。面向大、中學生,戲劇影視從業人員,以及愛好文學、戲劇的廣大讀者,幫助他們學習戲劇藝術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知識。此次進行了全書的修訂,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更有針對性,如加大了戲劇教育一講的比重等,注重實踐性,更適應藝術院校的教學需要。
董健 馬俊山 ·戲劇藝術 ·30.3萬字
地處西南邊疆的七彩云南,一直被建國60多年的電影所關注、所想象并不斷的重新建構,進而成為中國電影史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本書對百余部云南題材的電影、微電影、紀錄片、電視劇進行研究,既有微觀的電影賞析,也有歷史發展線索的梳理,還有云南電影的體制改革等,并從“云南形象建構”的角度分析主流文化對云南的藝術想象,探究主流文化、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市場經濟文化之間的微妙互動,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郭鵬群 ·媒體藝術 ·20萬字
這部規模宏大的斷代史著作(中譯本約60萬字)不僅對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期包含音樂創作、音樂思想、音樂建制、音樂風尚、音樂出版等在內的“音樂文明生態”做了深入、全面、扎實、充分的記述,同時還在宏觀架構和微觀敘述兩個層面上,對延續自過去和延伸至未來的、涉及歷史事件、音樂形式、音樂技法、音樂風格或其他音樂現象的眾多歷史脈絡進行了梳理。
菲利普·唐斯 ·音樂 ·49.9萬字
“湖山藝叢”是一套現當代藝術大家談思想和理論的叢書。這些藝術家不但在實踐領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學理層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藝術門類的根本問題,所談所論極富洞見。各冊篇幅不長,但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堪稱藝術領域的“大家小書”。套裝共包含《中國畫的特點》《黃賓虹畫語錄》《非翁畫語錄》《論書隨筆》《文化與書法》《學習書法的十三個問題》《中國畫法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8冊。
潘天壽等 ·繪畫 ·23.5萬字
中國現當代美術的發展,始終是與“走出去”的姿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的美術家們仍然要堅持頻頻地走出國門,親身領略國際上的美術創作與研究的鮮活生態以及一切可供借鑒的心得、經驗和方法,才能有“出乎其外”的認知、覺悟與借鑒,讓中國的美術創作與研究成果在當今世界真正具有一種“普適性”的影響。
孫夢柔 ·藝術理論 ·23.8萬字
《江湖叢談》可謂一本不可多得的奇書。它是我國現存僅有的一部全面介紹江湖行當、行話和內幕的書。作者是已故評書大家連闊如。20世紀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筆名,在北平《時言報》發表長篇連載《江湖叢談》。1938年由時言報社結集出版,共三集。這本書除了介紹北平天橋、天津三不管等地的變遷以及藝人小傳、藝人生活狀況外,還以大量的篇幅著重記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江湖行當的內幕以及危害社會的種種騙術,勸誡人們不要貪便宜上當受騙。
連闊如著 賈建國著 連麗如整理 ·民間藝術 ·37萬字
《設計師的平面廣告色彩搭配手冊》是一本全面介紹平面廣告設計的圖書,其突出特點是知識易懂、案例趣味、實踐性強、發散思維。《設計師的平面廣告色彩搭配手冊》從學習平面廣告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入手,循序漸進地為讀者呈現一個個精彩實用的知識、技巧、色彩搭配方案、CMYK數值。本書共分為7章,內容分別為平面廣告設計的基礎知識、認識色彩、平面廣告設計的基礎色、主題化色彩搭配、平面廣告設計的行業分類、平面廣告設計的色彩情感、平面廣告設計經典技巧。在多個章節中安排了常用主題色、常用色彩搭配、配色速查、色彩點評、推薦色彩搭配等經典模塊,豐富本書結構的同時,也增強了其實用性。
盧琳琳 ·設計 ·24.2萬字
藝術起源本質上屬于人類遠古史研究,但不是時段史研究,而是問題研究。本書對藝術起源問題從學術選題到學術方法,從思維方式、材料運用到具體的觀念進行了全面的懷疑,對“起源終極論”觀點,什么是“藝術”?什么是“起源”?藝術起源研究的思維方式提出懷疑。對藝術起源研究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史前考古材料、民族學材料、語言文字學材料、文獻材料、動物和兒童的行為與心理材料等提出質疑,對幾種主要的藝術起源說包括“勞動說”、“游戲說”、“宗教說”、“摹仿說”、“符號說”等進行了全面的檢討。本書的“懷疑論”不同于實在論和獨斷論。懷疑論并不是反理性,它是比理性更高一層次的準認識論。懷疑論是一種重要的思想和學術模式,它只是提出問題并不解決問題。懷疑論外表是否定性的,內在卻是肯定性的,具有建設性,可以說是積極悲觀主義。
高玉 ·藝術理論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