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今年12月在清華舉辦了“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20周年暨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共有一百多位學者參加會議,五十多位提交論文,本書是五十多篇紀念論文合輯而成,文集內容主要主題有馮友蘭的歷史貢獻,馮友蘭與“清華學派”,馮友蘭哲學思想,馮友蘭的生命歷程,以及馮友蘭與“新儒學”等。
陳來 ·中國哲學 ·31.9萬字
我們現在通常看到的《大學》是二程及朱熹對原本《大學》改編、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認為《大學》原文本來就是儒家追求“內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邏輯嚴密,文氣通順,粲然可觀,不必加以篡改。為了向大眾揭示原本《大學》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義,先生特依據西漢小戴所傳曾子《大學》原經,對其本旨重新加以闡釋,內容包括《大學》的價值,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修養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內圣(明)之學,“修身”至“治國”的外王(用)之學,內外兼修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教訓,王朝更替與儒學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與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會古今,取精用宏,妙語連珠。
南懷瑾 ·中國哲學 ·31.8萬字
以哲學為視角,梳理兩千余年政治哲學的發展脈絡,探尋中國古代王朝的統治邏輯。歷史作家郭建龍“密碼三部曲”之一,另有《財政密碼》《軍事密碼》。俞敏洪、劉蘇里、余世存、楊斌、施展、羅振宇、李碩、張明揚鼎力推薦!本書從西漢講起,敘述大一統時代到來之后的思想流變。通過講解哲學發展的來龍去脈,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中國哲學如何演化、為什么這么演化,理解政治與哲學互動的奧秘。中央王朝的政治哲學可以被視作思想格式化與反格式化的歷史。作者在本書中將其分為兩個大的周
郭建龍 ·中國哲學 ·31.8萬字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舉辦的“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匯集眾多禮學研究大家及學術新銳的最新研究成果,從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等方面探討相關議題,以推進禮學研究的多維度發展。
劉玉才 張學謙主編 ·中國哲學 ·31.5萬字
本書分為“經學研究”“版本校勘”“專人專書”“儒學新論”“域外漢學”等六部分,收錄了《喪屨形制考》《荀子對孔子正名論的邏輯化發展》《佚詩<貍首>考》《關于<三經義>的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單疏抄本<春秋谷梁疏>流傳考》等文章。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 ·中國哲學 ·31.3萬字
《漢上易傳》為宋朱震所著。本書導讀部分,從五個方面展開:一是介紹朱震的生平、學術淵源與交往;二是介紹其主要著作、版本及前人研究成果;三是提煉朱震易學的主要特征;四是闡述朱震易學的主要內容;五是對朱震易學進行總的評價。《漢上易傳》最早的版本是宋刻本,藏于國家圖書館,僅存卷三至卷十一。民國二十三年(1934),張元濟輯入《四部叢刊續編》。存世本有多個版本,現根據存世版本點校。
(宋)朱震撰 唐琳導讀 ·中國哲學 ·31.3萬字
與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本書所作的,首先是一種歷史的詮釋。當然,詮釋不同于歷史的簡單再現,它總是以詮釋者的理論視域為背景,并同時展開為一個邏輯重建的過程。事實上,歷史的詮釋與邏輯的重建往往很難分離,二者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也正是以此為基本原則,本書對儒家價值體系的考察,并不僅僅限于文化史現象的描述,而是更多地側重于其歷史內涵與邏輯意蘊的雙重展示,后者同時又旨在為文化哲學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歷史的前提。
楊國榮 ·中國哲學 ·31.2萬字
《人是情感的存在》是學界關于蒙培元先生哲學思想的學術研究文集。蒙培元先生是當代儒學大家,著名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的正宗傳人,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文集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蒙培元哲學思想總論;蒙培元“情感儒學”研究;蒙培元“生態儒學”研究;蒙培元哲學思想比較研究;蒙培元哲學思想其他專題研究;蒙培元哲學思想之繼承與發展;訪談;附錄。此書的出版,必將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儒學與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黃玉順 楊永明 任文利 ·中國哲學 ·31.2萬字
本書探討了周敦頤思想中的周程授受、太極圖來源、孔顏之樂等重要議題,考察了周敦頤被建構為道學宗主的歷史進程,并進而探討了周敦頤對其后整個理學發展進程的實際影響。本書認為,周敦頤對于理學的貢獻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就理論而言,周敦頤哲學為宋明理學提供了思想資源,激活了理學“三系”的思想創造力:二是從歷史來看,周敦頤的思想影響覆蓋了整個宋明理學乃至清代學術,是宋代以后的學術樞紐:三是就整體而言,周敦頤對宋明理學發揮的實際影響在于“太極論”和“道統觀”,“太極論”和“道統觀”高度概括了理學的哲學和歷史觀念。
周建剛 ·中國哲學 ·31.2萬字
《莊子》以其綺麗詭譎的文辭、夸張怪誕的寓言、字里行間透露出的瀟灑飄逸的人生態度受到人們的喜愛,百讀不厭。本書作者力求用通俗易懂而又不乏文采的文字解讀《莊子》,為廣大讀者呈現一部譯注類之佳作。本書注釋簡明準確,譯文通達曉暢,解析深入淺出,將一個個《莊子》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在感受《莊子》優美文風的同時,享受精神上的愉悅。
曹礎基 ·中國哲學 ·31.2萬字
公孫龍是戰國后期著名的邏輯學家和辯士,其著作《公孫龍子》是先秦名辯學派至今尚存的唯一完整文獻。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立足于《公孫龍子》六篇文本,進行詳細校注、今譯、英譯和注疏,重新整理和編排順序,并運用文史互證等方法,探求公孫龍思想發展的軌跡,以重建公孫龍的思想體系。下編將公孫龍的思想分為邏輯學、語言學和一般哲學,分別結合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歐陸語言分析哲學和西方形而上學思想,進行了多學科的分析和對比研究。
王宏印 ·中國哲學 ·31.1萬字
《大道與優游》從悟道的角度演繹了莊子三十三篇著作。莊子是心靈的塑造大師,他的文學作品“窮而后工”。“窮”是人生的契機,“工”則通過作品中對生命的至深體認,用生命最終的真實來支撐和說服自己。重讀莊子,清點傳統文明,尋根民族文化,感悟人生價值。
見君 ·中國哲學 ·31.1萬字
本書是王陽明哲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全書把哲學史研究、比較哲學研究、文化問題研究和文獻史料研究合為一體,對王陽明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對其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對其哲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力圖呈現出王陽明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本書作為系統研究王陽明哲學的專著,思境恢弘,學理精審,史料詳盡,在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的各個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詮釋,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論造詣和文獻把握上的學術功力,代表了當代陽明學研究的高端水平。本書雖集中在王陽明哲學的研究,但其解決的問題和研究方法,對整個陽明學、宋明理學乃至中國古曲哲學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義。
陳來 ·中國哲學 ·31.1萬字
本書系其2005年出版的《生存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之后的一部新作。書稿包含八個方面相互高度關聯的內容,從總體上清理和辨析生存論研究的意義,探討深化生存論研究的若干具體課題。
鄒詩鵬 ·中國哲學 ·30.8萬字
本書稿是作者學習《道德經》一書的心得的總結,以講座的方式呈現出來。作者結合現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將《道德經》中相關的語錄做了深入淺出的闡釋,語言生動,說理明晰,既能幫助當代讀者讀懂《道德經》,也能幫助人們將其中的精華運用到生活當中。
鐘永圣 ·中國哲學 ·30.6萬字
本書以中國易學家兼詩論家為研究對象,依據可資分析的理論文本,探究易學思想與詩學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圍繞本體論、心性論、審美范式、語言論四個維度進行個案研究,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闡釋;在與現代文學觀念的潛對話中,探賾索隱,揭示觀物取象方式與意、象、言結構的多種可能,重新回望中國詩學傳統,建構“中國易學詩學”話語體系。
李瑞卿 ·中國哲學 ·30.6萬字
朱熹是中國經學史上最具典范意義的學者。元明至清代前期,禮學以朱熹為宗;近代以來,朱熹則以哲學思想為學者所重,禮學漸被淡忘。回顧兩千年經學史或禮學史,朱熹尤其重要,一則以其元明前后五百年主導學術之重要歷史意義,二則以近兩百多年來學術界對朱熹禮學的陌生。本書正是一部探討朱熹禮學的論文集,共收錄22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討論朱熹禮學的特點、朱熹禮學逐漸形成的過程以及特性、禮制與禮學的關系等問題,同時對研究朱熹禮學的核心文獻《儀禮經傳通解》進行版本詳考。本書內容豐富多彩,同時主題明確,對朱熹禮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及豐富的啟發。
葉純芳 喬秀巖 ·中國哲學 ·30.5萬字
《朱子學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開》一書共收錄日本著名學者吾妻重二先生的論文17篇,以時間為縱軸梳理朱子學的歷史傳承和演變,以朱熹的相關思想和理論為橫軸進行深入剖析。《朱子學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開》分為《太極圖》與周惇頤的研究、朱熹的思想以及朱熹以后——附論等三大部分,全面介紹了從周惇頤到朱熹以及朱熹之后的朱子學發展狀況,特別是朱熹對圣人、理、氣、鬼神思想和宇宙觀、學問觀、政治觀看法。在地域和時間上兼及中國、日本、朝鮮、美國等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對朱子學的研究。
(日)吾妻重二 ·中國哲學 ·30.4萬字
《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在哲學方面的代表著作,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領域影響都頗為深遠。全書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部分:上冊是子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公孫及儒家的哲學文化;下冊是經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董仲舒以降,一直到清代的哲學思想。本書是下冊。
馮友蘭 ·中國哲學 ·3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