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德國哲學》是由湖北大學哲學學院主辦、湖北大學德國哲學研究所協辦的專門研究德國哲學及相關問題的學術性刊物,為國內外熱愛德國哲學、熱衷于外國哲學研究的學界同人提供一個深入研究德國哲學和外國哲學的理論平臺,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一個思想交流、觀點碰撞的前沿陣地,在業內具有極好的學術聲譽和廣泛的學術影響力。
戴茂堂 舒紅躍 鄧曉芒 ·西方哲學 ·19.5萬字
18世紀中期,法國思想家狄德羅等人編寫了一套大型《百科全書》,即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啟蒙計劃,后來成為18世紀啟蒙運動的標志。盧梭也曾參與其中。但是不久,盧梭寫了一篇言辭激烈的檄文——《論科學和文藝》,對《百科全書》的啟蒙行動大加撻伐,宣稱自己的反啟蒙立場。這在公共知識界引發了持續爭議,與他后來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等著作中主張的啟蒙精神也背道而馳。《設計共和》一書則是中國學者劉小楓對《論盧梭的意圖》的繹讀,面對種種看來甚至事實上自相矛盾的學說,作者把施特勞斯的文本更加推進和展開,解釋和理解了盧梭的矛盾,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從而真正抵達盧梭的意圖。
劉小楓 ·西方哲學 ·19.7萬字
本書把尼采的“自然哲學”視作“道德哲學”的前提,并進而認為,尼采對理性樂觀主義或科學樂觀主義的反思與批判,皆根源于他的自然思想。尼采所謂的“反道德”,并非是“反德性”或“反倫理”,而是“反道德形而上學”。尼采試圖通過反“道德形而上學”來回歸“德性”與“自然”。因此,“德性主義”和“自然主義”是尼采“未來哲學”的兩大面相。尼采的“未來哲學”不僅是批判性哲學,更是建設性哲學。
韓王韋 ·西方哲學 ·13.5萬字
寬容是行為主體對其不喜歡或不贊成的行為、信仰或生活方式有意向干涉卻不干涉的一種有原則、有限度的克制。本書在概念分析的基礎上,追溯了西方哲學史上的寬容思想,按照時間順序對其進行了綜述,不僅系統介紹了遠至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近到伏爾泰、康德等哲學家的寬容理念,而且對每位哲學家寬容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學派演變均有述及。本書主旨雖關涉“寬容”又不止于就“寬容”而論。
劉曙輝 ·西方哲學 ·12萬字
本書力求在西方詮釋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邏輯脈絡中,在西方哲學對于人的“理解”問題的關照下,分析詮釋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并嘗試在古希臘語文學和宗教經典文本詮釋方法的考察中,勾勒出詮釋學理論內涵的原初樣態和初始訴求;在文藝復興“人之發現”的背景下,考查西方詮釋學演進邏輯中主體性意識的覺醒;在近代科學理性發展中,反思詮釋學方法論意識形成中所蘊含的理論訴求,并在詮釋學普遍性的訴求中,探索其對于“人”的關照;在當代哲學詮釋學的本體論轉向中,思考詮釋學視域內海德格爾揭示“有限性”的奠基意義,從而挖掘當代詮釋學重建的理論價值。在挖掘西方詮釋學奠基意義的同時,關注西方詮釋學與形而上學演進邏輯的內在關聯,從中總結出詮釋學理論構建的邏輯向度與西方精神文化傳統的內在關系,從而為中國詮釋學未來的發展與理論構建提供啟示。
姜峰 ·西方哲學 ·15.1萬字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是西方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集體無意識理論和情結理論是榮格文藝思想中的重要理論,前者揭示文本中的自然精神,后者則同創作者的生態思想相關。以往對于榮格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面,而對他在文藝思想和藝術層面的理論貢獻缺乏具體的研究。本書主要從生態的角度研究榮格的文藝心理學思想。指出在榮格的思想體系中,自然、人類和文學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是為核心的問題,而作家通過文學作品呈現自然對人類集體心理的影響。這一結論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和系統地看待榮格學說的理論意義,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
常如瑜 ·西方哲學 ·17.9萬字
本書記錄了作者對西方文化的一些感悟,道出了他進人西方文明之后受到的思想觸動,其中既有救贖神話帶來的震顫,也有被自由精神感染后的安慰,更有在觸摸一些靈魂時的親切與景仰;但所有這些,都浸泡在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惶惑和懷疑當中。作者很喜歡西方現代文明的悲壯感和自由精神,但也深深感到這種屬靈的文明帶來的單調、虛無、令人焦慮的生活方式。作者試圖在深入西方的同時反觀自我,并反思這種嘗試所帶來的更進一步的疑問。本書2009年曾在我社出版,已經斷貨多年,不時有讀者問起。本次擬做修訂之后重新排版、包裝。
吳飛 ·西方哲學 ·11.3萬字
關于權力概念,仍然存在理論上的混亂。這一現象如此不言而喻,概念本身卻如此晦暗不明,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一些人來說,權力意味著壓制。對另一些人來說,權力是一種建構性的交往要素。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權力概念不可調和地相互對立。權力有時關乎自由,有時與脅迫相連。有人認為,權力建立在集體行動之上。其他人認為,它與斗爭相結合。有人把權力和暴力截然分開。對其他人來說,暴力僅僅是一種強化的權力形式。權力有時與法律相關,有時與專斷相結合。鑒于這種理論上的混亂,應當尋找一個靈活的權力概念,能夠把不同的權力觀念統一起來。需要制定一種權力的基本形式,通過轉變內部的結構要素,從而產生出不同的表現形式。本書正是基于這一理論預設。在對盧曼、卡內蒂、福柯、海德格爾、施米特、阿倫特、哈貝馬斯等人逐一進行檢閱和辨析后,作者提請我們注意尼采權力意志的另一面向:“它不為自己謀求任何東西,卻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6.7萬字
阿里·沙里亞蒂是伊朗伊斯蘭革命的三大著名思想家之一,在伊斯蘭革命前后的伊朗思想界有著巨大影響。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從政治思想、社會思想和經濟思想三個方面對沙里亞蒂的思想進行介紹和闡述。從不同程度介紹他在革命輿論準備和革命動員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王澤壯著 ·西方哲學 ·18.7萬字
盡管公眾幾乎看不到告密行為,但其已如黑洞一般侵蝕了美國的司法公正。本書首次對美國刑事司法中的線人告密行為進行了全面分析,告密交易制造了不可靠的證據,放縱了真正的罪犯,危及了無辜者的自由。告密行為還破壞了非裔社區的鄰里關系,加劇了警方與貧民之間的對立。亞歷山德拉·納塔波夫教授通過數十個真實的案例,揭露了告密交易對高犯罪率非裔社區造成的社會破壞。從緝毒戰爭到嘻哈音樂,從黑手黨線人到白領犯罪,本書全面展示了告密交易在法律、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的可怕影響。此外,她還解釋了現有司法制度如何真正發揮作用,并提出了新的改革建議。本書打開了美國司法制度真正運作方式的潘多拉魔盒,向讀者們展示了線人活動的秘密世界。
(美)亞歷山德拉·納塔波夫 ·西方哲學 ·16.5萬字
《德國學術》以德國現代思想史為脈絡,延展思路,格局包容,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開闊的思想史視野,深入到德國思想的內里和細部,為國內廣大的德國思想研究者提供詳實的思想資料和新鮮的學術觀點。本輯鎖定德國青年運動。德國青年運動于1900年代以候鳥運動的形式在德國興起,并迅速發展為一場全國性的青年運動。由于德意志民族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后發性質,德意志青年運動有其特殊性:在形式上,繼承德意志知識人的漫游傳統,德國青年運動以漫游山川的“候鳥運動”而興起,從柏林旁邊的小城施特格利茨肇始,短短三五年時間就發展成全德意志青年有組織的普遍運動;在精神上,當其他國家的青年熱切地奔向現代性的地平線地,德國青年卻返身走向前現代的自然和農業社會。運動中的青年們希望通過漫游,尋找尚未受到現代性侵染的民間文化中重構德意志民族的生活方式,以此建構出一種區別于“西方”社會模式的共同體。
曹衛東主編 ·西方哲學 ·17.1萬字
《論知性之改進》系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一篇未完成的殘稿。此稿雖然殘缺,篇幅也甚短簡,但是他通過此稿已大體把個人用心衡量的經驗和他追求真理的方法,以及他在哲學上的根本思想簡明扼要地說了出來。同時,因他在這篇稿內著重于他的哲學的思想之討論,而此種討論雖散見于他的其他著作中,卻始終不像這篇稿子似的,形成了一個專門討論思想方法的著作,所以這篇殘稿自有其獨特的面目,也自有把它選擇出來作為一本小書之必要,為國內研究者了解與研究斯賓諾莎的倫理學與形而上學提供了新的資料。
(荷)巴魯赫·德·斯賓諾莎 ·西方哲學 ·6.3萬字
本書是政治哲學名家邁爾的新著。作者積十余年精讀講授之功,以西方政治哲學史及其根本問題為背景,以對尼采著作整體的熟玩和對尼采研究的了解為基礎,重新解讀尼采謎一樣的詩篇《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者認為,扎拉圖斯特拉既有哲人的一面,又有先知的一面,或既有認識者的一面,又有立法者的一面。這兩方面有著難解而復雜的關系,《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全書就運動在這兩方面所構成的張力之中。尼采的扎拉圖斯特拉形象正是這一問題的化身。作者反對只重視前三部而低估第四部的慣常做法,認為第四部是全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作者疏通文脈,理清關節,集中關注這本書的核心問題,關注作者尼采的意圖,以及由這一意圖所決定的全書迷宮般的線索和構造。
(德)亨利希·邁爾 ·西方哲學 ·19.8萬字
集體意向性是當代心靈哲學和社會科學哲學興起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書就集體意向性的起源、主要理論、研究進路、爭論難點以及由集體意向性引發的其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書分為五章,第一章介紹當前主要的集體意向性理論,第二章介紹其他領域對集體意向性的研究,第三章分析集體意向性的本質,第四章討論集體意向性與社會,第五章論述集體意向性與社會實在、語言、世界的層次結構、知覺等問題的關系。本書圍繞集體意向性展開了系統的綜合性研究,對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柳海濤 ·西方哲學 ·19.7萬字
自由主義為西方構建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現代國家提供了一種政治哲學,但在當代也面臨嚴峻挑戰。列奧·施特勞斯認為,自由主義邏輯展開的最終結果是虛無主義,從而導致自由民主制度有自我毀滅的危險,這是西方文明在當代面臨的最根本的危機。施特勞斯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如果視為對自由民主制社會的批判是較為合適的,但視為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批判,則基本是難以成立的。以施特勞斯對自由主義的批判為線索的思考,有助于在“古今之爭”的張力中更好地理解現代政治的核心特質和訴求。
劉曉洲 ·西方哲學 ·18.2萬字
本書是按照哈貝馬斯闡述的“對話差異的建筑術”(ArchitektonikderDiskursdifferenzierung)這一內在邏輯來闡發其法哲學,把他重建法的規范性基礎的整體思路重構為三個方面:第一,哈貝馬斯對法的有效性問題的討論首先是從他對批判理論的反思和對法律社會學的批判開始的,他指認批判理低估了民主傳統,批判了法律社會學尤其是社會學系統論消解了法的規范性基礎。第二,在完成一系列基礎性的清理工作之后,哈貝馬斯就將目光轉向交往行動理論建構,以此來重構行動之規范性條件,這對于哈貝馬斯法哲學有基礎作用,我們將可其界定為“對話差異建筑術”之基礎。第三,通過構架一個可以容納道德、法律與政治之規范性差異與互補關系的對話原則,進一步嘗試在這一新的基礎上重新理解法的規范有效性問題。
楊麗 ·西方哲學 ·18.4萬字
本書從總體上研究了阿爾貝特·施韋澤的思想。施韋澤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實踐者,但是這一過于光輝的形象,使人們忽視了他的哲學和思想成就,本書就是為了揭示施韋澤的這一面相。因此,本書直接從文本出發,分析其思想。本書在施韋澤的《文化哲學》等重要著作的基礎上,分析了施韋澤的思想方法,以及他在倫理學、自然哲學等多個方面的貢獻,這對讀者了解施韋澤在哲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全面認識施韋澤的實踐背后的哲學思索,都十分有益。
(德)克勞斯·京茨勒 ·西方哲學 ·12.6萬字
《審美政治化:德國表現主義問題》是“德國學術”系列叢書的第三輯,全面呈現了前納粹時期德國藝術思潮對歷史的影響。德國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發生在德國和奧地利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化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一種對世界的全新感受方式及生活觸覺得以表達。藝術家汲取了強烈的時代危機意識,以尼采酒神式的審美精神,對抗自我標榜為資本主義的、機械論的、相對主義的時代,借此將現代人從內心的貧乏和苦難中解脫出來。作為一種激進的保守主義文化運動,表現主義是世俗化時代的哀歌,是對時代的否定,在這種否定中,產生出對一個祛魅的世界、一個分裂時代的洞察。表現主義者們期待,藝術將引領墮落的物質主義文化轉向偉大的精神性新紀元。本書在詳述這一運動的思想史圖景之外,甄選翻譯了該運動中的經典文獻,深度還原思想史現場,帶動讀者對政治、藝術等永恒問題的反思。
曹衛東主編 ·西方哲學 ·18.1萬字
本書從存在論視角對科耶夫哲學,特別是其欲望理論予以探析。這一探析一方面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另一方面著眼于哲學史的問題域線索。意識內在性問題構成了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域。“我思”是這一問題域的理論前提和出發點。科耶夫認為,“我思”本身需要一個前提,即“我”的存在。“我”不僅是“向內”的意識,而且是“向外”的欲望。以向外的欲望穿透由向內的“我思”所構筑的意識內在性的迷霧,構成了科耶夫欲望理論的核心環節。
崔唯航 ·西方哲學 ·19.7萬字
從過程哲學的視角出發,試圖為超個人心理學搭建某種哲學基礎;為心理學危機的解決探尋一條可行之路;甚至為21世紀全球的宇宙觀和新的文明奠基。為此,布坎南博士在書中不僅分別闡釋了過程哲學與超個人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而且嘗試把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與格羅夫(StanislavGrof)的超個人心理學結合起來,一方面用來自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來補充和廓清懷特海的宇宙論和哲學,為其理論提供證據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運用了過程哲學提供的一些方法對來自超個人領域的證據和理論進行了闡明、解釋和評價,為超個人心理學的洞見提供了一個邏輯一致的、資料豐富的基礎與可供參照的理論框架,并對所有傳統心理學的問題均有所啟發。作者希望這種視角有助于激勵我們的文明,幫助我們廓清并面對當我們鼓足勇氣進入21世紀時那些橫亙在前的問題。
約翰·布坎南 ·西方哲學 ·1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