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大多數哲學作品都將自己的內容定格在其理論介紹上,試圖研究學派的邏輯性和實體性,而本書《像哲學家一樣生活: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則更多地將關注點鎖定在斯多葛主義哲學的實踐應用上。斯多葛哲學是古羅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藝術能讓我們減少焦慮,釋懷過去,能讓我們更好地對付羞辱、悲傷、衰老,坦然地面對聲名與財富的誘惑,還能徹底治愈折磨現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癥——對生活無休無止的不滿足感,讓我們的內心歸于從容和安寧。
(美)威廉·B.歐文 ·知識讀物 ·15.1萬字
《周易玩辭》十六卷,南宋項安世撰。該書《自序》中說:“以《易傳》之理觀吾書,則本末條貫無一不本于《易傳》者;以《易傳》之文觀吾書,則未免有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之怒。”這點出了該書兩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就思想內容而言,該書所論大體遵循程頤《易傳》,未有明顯超越。第二,就解經方法而言,該書擺脫了程頤“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的觀點,提出“因辭測象”的解《易》思路,并對易學史上的象數資源廣泛取用,通過比勘互證的方法力求發現象辭之間的邏輯關系。
(宋)項安世 ·中國哲學 ·18.2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生物哲學重要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沿用內格爾目的論形式,擴展至邁爾內涵,得到泛化目的性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使用層級新穎性判定條件。提出思想的“粒度”概念,在目的論所依賴的逆因果解釋項中,尋找基于“多重實現”與“層級往復”的解釋要素。另外,本書還回應了金在權的“層級劃界疑難”等問題。由此,作者認為,“粒度”就是思想的邊界條件,是“泛化目的論的突現解釋何以可能”的論證基礎。
孫圣 ·邏輯學 ·9.7萬字
或許在我們這一代,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像《少有人走的路》這樣,給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帶來如此巨大的沖擊。僅在北美,其銷售量就超過了700萬冊,被翻譯成23種以上的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它停駐了近20年的時間。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毫無疑問,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紀錄,而且,至今長盛不衰。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正如本書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它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它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美)M.斯科特·派克 ·倫理學 ·16.4萬字
此書為錢氏專解《尚書》之作,體例一仍《尚書》其舊,在每篇的前面,都要闡釋融貫其大旨,凡遇逸書之序,則參考《史記》,核其肘事以論篇題。錢氏主張,說解《尚書》,首先要“表章”書序,只有將書序闡釋清楚,才可涉及其他問題,故此書特點,就在于其說解書序較詳。之后,再引征《經典釋文》、《史記集解》、《史記正義》、《史記索隱》中所引馬融、鄭玄等漢儒舊說,用以引申其義。錢時,字子是,嚴州淳安(今浙江省淳安縣)人。生于宋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卒于宋理宗淳佑四年(一二四四)。著作今存《融堂書解》、《融堂四書管見》、《兩漢筆記》、《蜀阜存稿》四種。
錢時 ·中國哲學 ·36.8萬字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臘哲學史論》是一本從中國學者自己的思想視野出發對古希臘哲學的正本清源之作。它不重在知識的梳理與介紹,而重在思想的分析與檢討,上溯公元前6世紀的米利都學派,下迄公元6世紀的新柏拉圖主義,上下1200余年的古希臘哲學,深入其思想內部,探尋其內在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思想根底與究竟,力求勾勒出西方思想最初的源流與脈絡,指陳其思想深處的得失與轉捩,闡明其對二千余年西方思想的奠基意義與形塑作用。
聶敏里 ·西方哲學 ·20.7萬字
本書主題為“湛甘泉與明代儒學”,收錄了《論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湛若水哲學的心學定位》《楊簡思想與陽明學》《王陽明無法撇清“近禪”批評的因果探析》《“實體”范疇與奧克肖特詩性的“社會”與“國家”觀》等論文。
程樂松主編 ·知識讀物 ·31.4萬字
文化是當今哲學關注的熱點,文化問題是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出發點,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文化及其基本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以及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熔文史哲于一爐,富有哲學的崇高、史學的深邃和文學的優美,對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陳先達 ·馬哲 ·13.6萬字
柏拉圖遺存著作的真偽一直有爭論。現在學界的傾向是謹慎避免“懷疑”態度。不過,有些歸于“柏拉圖”名下的文本被公認為隸屬于柏拉圖哲學,是希臘化的羅馬時期著作,卻未必是柏拉圖本人的著作。這些文本被稱為“柏拉圖雜篇”,作為古代文獻,它們對我們理解柏拉圖和那個時代的思想,都彌足珍貴。本文集的編譯者認真收集了盡量齊全的有關古希臘語原文文稿,將其分為“定義集”“托名作品集”“箴言集”和“悲劇殘句集”四個部分,并翻譯注疏,以饗讀者。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9.7萬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30輯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紀念特稿”,收有湯一介、李學勤、杜維明、安樂哲、施舟人、艾帝、王中江、丁四新等學者的文章,以紀念本刊創立二十五周年;二是“道教心性學專題”,收錄鄭開、張廣保、楊維中等學者文章七篇,展現了學界對道教心性學研究的最新認識;三是“黃老學專題”,收錄馮達文、陳麗桂、曹峰等學者論文九篇,期望藉助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比對研究,多向度地呈現黃老學思想的復雜性和豐富性。
陳鼓應主編 ·中國哲學 ·32.2萬字
本書是德國哲學家、新康德主義者(馬堡學派)保羅·納托爾普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基于德國觀念論立場,尤其基于馬堡學派的新康德主義立場,對柏拉圖的理念學說進行了重新理解和解讀,并批判了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的理解。本書是柏拉圖思想研究和詮釋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海德格爾在1925年就指出:“該書已經決定性地規定了很近二十年的柏拉圖研究”。全書除了兩版前言之外,正文一共12章,外加一個“反批評附錄”和對12章內容的補充說明。
(德)保羅·納托爾普 ·西方哲學 ·74.6萬字
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從臣民到公民的艱難求索歷經百年,盡管憲法一再確立公民的法律地位,以明晰的條文賦予公民應有的權利與義務,然而現實中個人不可剝奪的生命財產權與現代法權主體卻始終難以生成。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無疑提供了現實而有利的機遇。國家通過對所有制進行結構性分解,從經濟領域主動退出,為市場交換體系創造了獨立生長的空間與條件,個人利益獲得釋放,從而有利于利益主體與法權主體的形成,為數眾多的社會民間組織也因此得到了發育。然而對政府極大的依賴性顯示出社會并未獲得其自治的力量與程度,因而只有將縱向“集權型”社會結構轉變為市場、社會、國家三種力量橫向溝通、相互制衡的“分權型”社會結構,才能使社會取得自主性特質與自由空間,政府所讓渡之社會自主領域也成為人們學習與實踐民主的社會學堂,最終生成具有自由權利意識、民主法制觀念的現代中國公民。
劉宇 ·理論流派 ·22.7萬字
本書是德國哲學家阿克塞爾·霍耐特對20世紀觀念史進行研究與詮釋的著作,他所選取的知識分子是一群“無所歸依的世界公民”,推動他們進行理論思考的是那些關于痛苦、災難以及驅逐的切身體驗。對他們而言,理論就是剖析社會肌體的解剖刀,是揭示社會深層結構與內在生命的利器。無論是弗朗茨·羅森茨威格、奧雷爾·科爾奈、羅賓·科林伍德、朱迪絲·施克萊還是昆廷·斯金納,他們都把自己的學術研究與富有歷史意義的政治事件密切聯系在一起,試圖為時代面臨的難題提供診斷和答案。霍耐特認為,有必要把20世紀的觀念史看作“一個從歷盡艱辛的領悟中,萃取出充滿意義的洞見與無法替代的教誨之過程”。雖然本書并不是對主流觀念史書寫的顛覆,但是它或許能夠為受遮蔽的深層經驗提供獨到的歷史、社會或政治的概念性詮釋。
(德)阿克塞爾·霍耐特 ·知識讀物 ·15萬字
列奧·施特勞斯被認為是20世紀極其深刻的思想家。他的第一部自編文集是《什么是政治哲學》,回答了“什么是政治哲學”的問題。這部《柏拉圖式政治哲學研究》則是施特勞斯的最后一部作品,進一步回答“為什么是柏拉圖式的政治哲學”。這部作品由跨越多年并且為一系列廣泛變化的主題而寫作的論文、筆記和評論組成,共15篇。它們中的任何部分,其原意都不是作為此書的某一章節而寫就,但這些文章以現在的順序編排后,正好可組成一個連貫整體并各安其位。這部書只有很小一部分致力于柏拉圖作品的研究或者涉及柏拉圖的作品。但是,只要仔細閱讀這些片段,并重溫其中援引的施特勞斯的早前著作,就會發現,施特勞斯的每篇論文都是針對柏拉圖式政治哲學的研究,都在實現這樣一種哲學探索,都是這樣一種哲學探索的典范。繼續柏拉圖式政治哲學探索,正如施特勞斯所理解的那樣,并不意味著就要把自己限制在對柏拉圖作品的研究中,這決定著施特勞斯所有究問焦點的核心就是他的理式學說,特別是正義的理式和善的理式。
(美)列奧·施特勞斯 ·西方哲學 ·24.7萬字
本書的定位是集理論性、思想性和可讀性于一體的通俗理論讀物,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中國人作為中華文明哺育出的特定人群,在長期的歷史演進和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懷有的理想和信仰,研究從文化心理結構和社會發展互動的角度出發,將歷史與現實、比較與分析、抽象與具象結合起來,側重論及理想與信仰的產生與塑造過程、理想內容和信仰層次,理想信仰變遷的動因與規律,當代中國人理想信仰的狀況以及堅守和構建理想信仰等問題,為讀者描繪出中國人理想世界和信仰世界的真實狀況,也為在當今時代條件下如何讓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秉承美好理想、堅守崇高信仰提供思考、思路。
宇文利等 ·知識讀物 ·12.4萬字
本書解讀莎士比亞兩部著名的羅馬劇:《科利奧蘭納斯》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作者認為這兩部劇相互補充,可視為姊妹篇,其解讀聚焦于劇中體現出來的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的差異。作者認為,科利奧蘭納斯的悲劇在于,共和國的束縛使他無法生活于城邦之內,但他又無法離開城邦而生活。至于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雖然羅馬帝國不再如共和國那樣束縛公民,但隨著共和國的解體與舊有價值的消失,他們不得不放棄追求那已失去意義的政治榮譽,而試圖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愛欲中尋求新的價值。兩部劇作從相反又互補的角度,來理解城邦對公民的約束以及公民對城邦的脫離。它們共同致力于同一個重要問題,即人與城邦的關系問題。《莎士比亞的羅馬》構成了在文學批評領域中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部分劇變,它將政治問題帶到了莎士比亞研究的前沿。
(美)保羅·坎托 ·知識讀物 ·13.6萬字
錢遜先生對《論語》讀本進行了修訂,依舊保持注釋、大意、作者理解和闡釋三部分。主要修改了《論語》每節的作者理解和闡發部分,也對一些字詞的注釋做了修改。著重點在教育界,現實聯系都針對教育、文化現狀,更具啟發意義。書的后面增加了教育智慧語則,主要是歷代名家、學者對論語中教育思想的闡發與理解。也附錄了與《論語》相關的閱讀書目。
錢遜 ·中國哲學 ·15.9萬字
本書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應法國第戎科學院征文而寫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論文,另附《盧梭致菲洛普利的信》《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社會風俗更加淳樸》《盧梭學案》與《盧梭生平年表》。本書被稱為《社會契約論》的導言和緒論,被認為是盧梭思想世界的核心。閱讀本書,我們可以了解人類歷史發展本身所具有的兩面性和所包含的內部矛盾。
(法)讓-雅克·盧梭 ·西方哲學 ·11.5萬字
本書精選海德格爾語段160余條,從“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務”“語言是存在的家”“人,詩意地安居”“技術和人的命運”五個方面,并附三篇論文,大致勾勒海氏思想的輪廓和話題中心,助力讀者更好地入境原著,進入他深邃無涯、極富魅力的精神王國。
(德)海德格爾 ·西方哲學 ·10萬字
本書是亞當斯密的傳世佳作之一,主要闡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質、道德評價的性質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斯密把他認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為闡釋道德的基礎。他用同情的原理來解釋人類正義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來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并以此為基礎表明各種基本美德的特征,論述具有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應該怎樣控制他的感情和行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為,以及怎樣建立一個有確定的行為準則的社會。
(英)亞當·斯密 ·倫理學 ·2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