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將交易成本政治學作為基本的研究視角,以不同領域的政府職能轉變過程為經驗線索,對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進行了追蹤。研究發現,政府改革在本質上是政府對職能邊界進行選擇性重塑的過程;政府的職能轉移,是在資源獲取、維持穩定、降低管理成本等因素中進行權衡,爭取效益最大化的過程。我國經濟社會事務治理權的分配基本上與特定改革過程中政府的成本-收益,以及政府職能改革過程中政治交易的激勵結構有關。
蔡長昆 ·公共管理 ·23.3萬字
本書以現代性的宏大敘事和行政國家的興起與發展為背景,以西蒙-沃爾多爭論為主線,以民主政治與理性官僚制之間的內在張力為主題,梳理百余年來公共行政學演進的內在邏輯、精神價值及其對行政實踐的影響,以論證史、以史明道,繪制公共行政學的理論譜系圖,剖析公共行政學的核心議題,以期推進公共行政學的學術傳承與累積性發展。本書有助于豐富公共行政學基礎理論研究、拓展公共行政學的思想資源,也有助于為當前的公眾參與、草根民主等社會實踐提供理論借鑒。
顏昌武 ·公共管理 ·25萬字
本書聚焦于女性的發展變遷,并將女性的發展變遷放在社會的發展變遷的視野下進行審視,深刻闡釋女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向互動關系。其中,社會發展的主線貫穿于全書始終,包含了近現代以來到現在中國女性在社會發展變遷中的自身的發展變遷,將歷史與現實進行了有機結合,既具有歷史挖掘的學術性,又具有現實審視的應用性。可以說,全書選題視角新穎,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本書體現了女性與社會發展的新的研究視野和研究思路,主題聚焦,基礎厚實,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路徑上思考女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共進性,研究觀點多有創新,體現出較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蔣美華 ·工農組織 ·22.2萬字
本書在結構上分為三篇。第一篇是有關捷克基本國情的全面闡述,包括捷克的綜合國力評價、人口狀況、資源稟賦、基礎設施、產業結構、政治生態、民族宗教及對外關系等,旨在為讀者呈現捷克國家、社會、政治、經濟、外交各領域的面貌。第二篇為專題研究,重點考察捷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投資與營商環境、研發與創新能力、氣候保護政策、教育體系與制度、勞動力市場與勞動保障制度、重要城市及區域影響、政治變遷與疑歐主義、國防與軍事和在捷中國移民的融合與發展等經濟、社會和軍事等議題。第三篇則關注中國與捷克雙邊關系的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政治歷史關系、捷克智庫和媒體對華態度、貿易投資合作、金融與銀行合作、人文交流合作、旅游合作和地方合作,分析所取得的成果、面臨的挑戰和發展潛力。
胡麗燕 ·世界政治 ·43.6萬字
書稿收錄2003年至2015年初,作者擔任井岡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至中組部干部教育局局長期間研究干部教育工作的文章71篇章。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從事干部教育領導工作期間,通過大量實踐和與廣大領導干部的廣泛接觸,在深入了解當前干部教育工作實際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的結果。這些文章既有理論上的探討,也有實際工作經驗的總結,對與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戰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曉山 ·黨政讀物 ·20.2萬字
本書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大歷史觀視角,全面地梳理、考察和評析了當代西方流行較廣,影響較大的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經濟新自由主義、民粹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八大社會思潮。作者從每種思潮生成的歷史境遇和時代條件考察入手,梳理它們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基于對八大社會思潮經典文本的解讀,論析了其理論觀點、學說和主張,揭示其本質特征與根源,分析了其發展態勢;并在此基礎上本著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想與現實相對照的原則,對它們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析,指出了其積極面和消極面,歷史的貢獻和時代的局限。
林伯海 ·馬克思 ·28.6萬字
本書是杜飛進自2003年至2015年,十二年時間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索與總結。全書共二十四篇文章,多為作者此前已發表在各報刊中的內容,經總結整理后統為三個章節,分別從基本理論、改革發展、現代法治方面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分縷析,高屋建瓴,具有較高的學術理論價值。作者杜飛進,高級編輯職稱,現為光明日報總編輯,2004年,杜飛進被中組部、中宣部等單位確定為“學貫中西、聯系實際的理論家”,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
杜飛進 ·中國政治 ·32.8萬字
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更多的還是一種歷史本體論的研究,而本書則是立足于歷史認識論的研究。一方面,它是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認識論轉向”的產物;另一方面,“歷史認識論”的研究又構成了歷史本體論研究的邏輯前提,并為其提供了認識論的基礎。總體上來看,本書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基礎理論研究,其主要內容是圍繞一個總問題而展開的,即我們應當如何進行“歷史認識”。全書也分為了兩個大的框架,一是把“進行歷史認識”作為一個“行為方式”來看的話,涉及幾個方面的內容,即歷史認識的綜合性起源、主體、對象和過程;二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們還必須探究歷史認識的性質、真理性及其當代價值。
李弦 ·馬克思 ·24.1萬字
本書即力圖從以下十一個方面對中國的政治智慧加以梳理和總結,并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充分展示和呈現這些極具中國特色和思想魅力的政治智慧,具體為:一是“天下為公,法天合德”的大公政制理想與公共性政治智慧,二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政治信念,三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自然觀念與無為政治理念,四是“為政以德,王道仁政”的德政思想與內圣外王的政治信念,五是“納言聽諫,君道天職”的諫議傳統、理論與制度,六是“選賢與能,科舉取士”的文教理想與尊重人才的優良傳統,七是“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綜合治道思維和政教理念,八是“公正廉明,官品政德”的廉政文化與為官之道,九是“以史為鑒,居安思危”的歷史智慧與政治憂患意識,十是“持中貴和,有容乃大”的中正不偏、寬大包容的政治文化精神,十一是“文明以止,天下大同”的文明理念與社會政治理想追求。
林存光主編 ·中國政治 ·21.9萬字
著作從物質實踐層面、制度保障層面直至法律體系方面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長的土壤、空氣和環境,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培育的實踐分成物質奠基、制度規范和行為養成三大路徑,不僅從思想上、制度上進行探究,還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核心價值觀的落地生根關鍵靠的是實踐。除了上述三個方面問題的概括,本著作有些文章還涉及到了宗教文化、醫德建設、精準扶貧、南梁精神等與核心價值觀相關問題的內容。這些論述進一步豐富了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甘肅省哲學學會 ·政治理論 ·33萬字
中蘇關系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關系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辦公廳成立的中央翻譯組負責中央領導的俄文翻譯工作。作者作為翻譯組組長,親歷了中蘇關系史上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見證了中蘇兩黨、兩國由友好到破裂的全過程。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有關國際共運和中蘇關系的珍貴史料。全書資料翔實、細節生動、情感飽滿,兼具史料性、思想性、可讀性,是研究中蘇關系、國際共運史、黨史國史等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閻明復 ·國際關系 ·43萬字
《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為中共黨史黨建、中國現當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專業性學術文集,主要刊載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領域的原創性學術成果。本刊內容廣泛,涵蓋中國共產黨與現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軍事、理論、歷史人物及海外中國研究等各方面。題裁包括專題研究論文、歷史考證、理論闡釋、治學札記、學術動態、口述訪淡、書評等。
楊鳳城 耿化敏 ·中共 ·22.1萬字
新政、立憲與革命是推動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的三股力量,也是觀察清末民初政治轉型與政局變遷的三個視角。本書收錄八篇論文,涉及新政、立憲與革命的互動關系,清末憲政考察與師日取向,清末責任內閣制的淵源與流變,清末新政的域外觀察與反應,日韓合并對憲政改革進程的影響,民初女子參政權與政治民主化問題,統一黨與政黨政治運作,以及有關新政、立憲與革命研究的學術史。這些論文雖然并沒有使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的論述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但卻從不同的側面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進一步思考的基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民初政治轉型與政局變動的復雜面相。
李細珠 ·中國政治 ·32.1萬字
地區行署是1978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一項重要地方政治制度。本書鉤沉發潛,運用歷史學與政治學、行政學的研究方法,將理論分析與實證探究緊密結合,系統、完整地論述了這一制度的沿革,厘清了地區黨政群各系統的組織機構與職能。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行政具有延續性和統一性,作者通過對地區行署各項相關制度的研究,也透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政府在行政決策執行、監督檢查、公文傳遞處理、人事管理和財政財務等方面的運作機制。
侯桂紅 ·黨政讀物 ·25.1萬字
本書以德國的歷史為主線,詳述了自19世紀后半葉至二戰期間歐洲各大國間的矛盾及其產生的原因,首次以普法戰爭為起點解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本書并未詳細描述諸多戰爭過程,而是側重從歷史、戰略、技術、經濟等宏觀角度總結兩次世界大戰經驗教訓,剖析大國戰爭的邏輯。
蘇肄海 ·政治理論 ·34.3萬字
本書以彌足珍貴的“三親”(即親歷、親見、親聞)史料,生動翔實地再現了解放戰爭后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已經解放了的大中城市里,組建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開展大規模城市接管的歷史,記錄了黨在政權建設、城市管理、社會改造以及經濟、文化、統戰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與經驗。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黨政讀物 ·49.4萬字
透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的變遷這面棱鏡,對中國社會核心價值的解構和建構邏輯進行學術探究和理論考量,進而揭示和闡釋價值觀變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研究路徑是:以改革開放前30年價值觀狀況為歷史前提,以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為背景,揭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的總體圖景、主要機制和基本特征,剖析這種變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影響,以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如何回應和引導這種變遷。
廖小平 ·中國政治 ·26萬字
本書緊密聯系十九大精神,論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涵、意義、內在邏輯關系等,從實現中國夢的實踐指南、關鍵一步、關鍵一環、本質要求和制度保障、政治保證等方面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了系統而詳細的闡釋,有助于黨員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深刻涵義,更好地探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現實路徑。
紅旗東方編輯部 ·中國政治 ·22.4萬字
在當代國際社會,中國王道政治與西方霸道政治的倫理分野已是昭然若揭。中國王道政治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對王道與霸道統治策略的深刻辨析,最終在秦漢王朝的斗轉星移中確立了王霸結合、陽儒陰法型國家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深刻陶鑄了中國后世政治的運演軌跡。而在西方,古希臘和古羅馬帝國的前后相繼奠定了歐美霸道政治的歷史根基。本書以上述分析為基礎,對中西傳統王道與霸道政治賴以生成的人文地理環境、主要成因及其本質特征進行了深入的倫理比照研究,對支撐近現代西方霸道政治的帝國邏輯及其歷史終結的必然性、多極化世界生成過程中所應遵循的王道政治倫理規則進行了精煉總結,最后指出,足夠強大的中國王道政治,能在與西方霸道政治的群峰競秀中傲然屹立,從而為未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
靳鳳林 ·世界政治 ·35.3萬字
本書以大航海時代下全球殖民擴張為廣闊背景,以俄日互識為切入點,有序探討兩國早期關系的發端、發展、延續、突破與延伸,呈現兩國之間“好奇”“試探”“警惕”“接觸”“沖突”與“睦鄰”的歷史過程,總結出俄日早期關系史的顯著特征(特殊規律)和依循的歷史普遍規律。本書立足于全球史和東北亞區域史的歷史記憶,構筑自成一體的世界史視野下的俄日早期關系史敘事體系。
邢媛媛 ·國際關系 ·2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