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國史講話:春秋》原名《春秋史講義》,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在燕京大學講學期間編著的講義,文稿由顧先生與同期著名史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童書業先生合作撰寫而成。全書由正編(共二十章)與附編(共十章)構成,正編主要講春秋時代的政治史,附編主要講春秋時代的社會史,引領讀者了解中華民族及其早期思想的形成。
顧頡剛 童書業 ·中國史 ·13.6萬字
湯一介先生說:“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要講道德、講學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話,學會‘做人’。”本書圍繞“處世”這一話題,精心挑選數千年來對中國產生過深遠影響,而且今天仍然備受關注的九個主題(愛民、守信、和諧、守禮、感恩、友情、離別、思鄉、愛國),以“經典原文+解讀”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原文都出自中國重要的文化典籍,如《左傳》《老子》《論語》《孟子》《禮記》《史記》等。這些承載了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名句,含義深刻,瑯瑯上口,讓孩子在誦讀之間受到熏陶。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每個主題還以眾多生動的小故事進行講解,體現出古代思想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以及對今天人們的啟示。本書首版入選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曾獲CCTV新聞聯播重點報道,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三部委聯合推薦。中文繁體字版權輸出香港地區。
湯一介 ·中國史 ·5萬字
在袁枚的諸多愛好中,好味、好友、好游、好葺屋幾項都與他的好吃聯系在一起。他的家廚是一代名廚王小余,二人之間有深厚的“知味”之交;他廣交賓朋,云游四野,得以遍嘗美食;辭官后隱居的隨園,是當地著名的食材生產基地。袁枚推崇飲食之道,四十年的美食實踐使他對食物原料的選擇與配搭、調味品的使用、烹飪火候的掌握、進食要求與步驟,了然于胸,循循有法。在《隨園食單》中,袁枚用妙趣橫生的語言記述了流行于14—18世紀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及美酒名茶,既有美食經驗與制作技藝的分享,又有飲食理論的總結,堪稱廚者之寶典、資深美食家的品鑒指南。書中提出的本味為上、調和適中、飲食衛生等理論,對今天的飲食文化以及養生思想仍有極強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對飲食制作和餐桌上的一些陋習的批判,足以令人警醒。
陳偉明譯注 ·中國史 ·11.5萬字
繁華絕世、武力顯赫的宋朝,為何總是受到異族的壓制?或者也可以反過來一問,總是受到異族侵迫的宋朝,為何還能繁華絕世?從杯酒釋兵權、機關算盡的趙匡胤,到憑兩千人起事、氣吞萬里的阿骨打,從一統八部、摧枯拉朽的阿保機,到東征西討、天下臣服的鐵木真,宋遼夏金元如何輪番征戰天下?他們的崛起、壯大與衰落之路有何異同?為何中國各族的爭存,會在這三百年達到一個高潮?錢穆的伯樂,教出譚其驤、童書業、楊向奎、侯仁之、白壽彝、胡厚宣等眾多史學大師的傳奇老師,在民國史學界長期坐著第一把交椅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帶著滿腔誠意輕松開講。原來,歷史的發展趨勢雖屬必然,卻充滿了巧合與無奈……
顧頡剛 ·中國史 ·7.4萬字
嚴耕望先生系現代卓越的歷史學家。本書正文依嚴氏一生幾個重要轉捩分作六卷:1916至1936年為其早年生活及學習階段;1937至1944年為大學學習至入史語所前之階段;1945至1964年為在史語所專職會話;1965至1981年為在港執教階段;1982至1996年為退休至去世的最后歲月;1997年迄今以述其“身后文章事”為主;附錄嚴氏生平著作編年及嚴氏藏書選目,或為最新增訂或系首次披露。俾治「歸田史學」者以一磚一瓦之用,亦為20世紀中國學術史、社會文化史之研究提供一鮮活的個案。
林磊 ·中國史 ·19.8萬字
本書是東漢文壇主要人物的評傳,這些文學家包括:桓譚,馮衍,班門群英(班彪、班固、班昭),崔氏世家(崔篆、崔骃、崔瑗、崔琦、崔寔),杜篤,賈逵,王充,傅毅,黃香,梁鴻,張衡,王逸,朱穆,馬融,王符,秦嘉、徐淑,酈炎,高彪,延篤,趙壹,蔡邕,應劭,鄭玄,荀爽,孔融,彌衡,以及古詩十九首。其中的許多作家除了專門的文學史有簡略述及之外,很少被專門論述,本書因此具有普及與填補空缺的意義。在體例上,每章之前都有一段精彩的點評,可以幫助讀者更全面、立體而簡括地把握每位傳主的獨特之處,及其在文學與文體上的貢獻。而且,通過本書既能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經歷,尤其是在政治與文學之間的出處進退,又能對他們的代表作品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是有關東漢文學與歷史的一本非常好的普及讀物。
徐公持 ·中國史 ·18.1萬字
金朝“異代”文士的民族認同之路貫穿大金百年興廢,推動女真北族政權由“夷狄”向“華夏”轉變,演繹了代表漢文化的“異代”文士與大金政權的主體族群——女真人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歷史互動過程。“異代”文士的民族認同之路在批判地繼承“漢化”研究中成果的基礎上,更重視女真等北族接受與拒絕接受漢文化的歷史過程的研究,寓民族認同于政治、文化認同的歷史之中。
李秀蓮 ·中國史 ·19.7萬字
秦力山(1877—1906)原名鼎彝,字力山。原籍江蘇吳縣,善化(今屬長沙)人。1897年進長沙時務學堂,次年加入南學會。戊戌政變后流亡日本,任《清議報》主筆。1900年至武漢與唐才常組織自立軍,任前軍統領。事敗再次亡命日本。1901年創辦《國民報》,為留日學界第一份宣傳革命的報紙。后創刊《大陸》月刊,竭力駁斥康梁保皇言論。1905年入云南從事反清活動,積勞成疾,次年病逝。本書收集了秦氏的現存全部著述,搜羅完備,編排合理,集中展現了這位英年早逝的革命者在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劉泱泱審訂 ·中國史 ·18.5萬字
本書收錄著名歷史學家楊筠如專論九品中正制的著作,并包含附錄4篇。其中《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對九品中正制產生的原因、內容、利弊及其與門閥制度的關系作了初步探究,是我國近代學者研究九品中正制的開山之作。在20世紀上半葉,隨著西學東漸,中國學者對六朝土族的認識,開始超越清人“江左士族無功臣”的表面歸納,開始著手從制度、婚宦等方面入手,疏理相關史料。附錄中,收錄了已故經學大師何廣棪的所做的楊君茹事跡系年,可以使讀者對楊筠如先生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
楊筠如 ·中國史 ·10.3萬字
《辯護的邏輯》嘗試呈現縝密辯護邏輯的展開方式及其案例實務樣態,從事實邏輯與法律邏輯出發,還原最為真實的刑事辯護實務,同時提煉刑事程序法律與實體刑法規則的理論要義。《辯護的邏輯》中,案例覆蓋了故意傷害、走私、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非法經營、操縱證券市場、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單位行賄等司法實踐中多發、常見、重要且在法律適用層面存在諸多爭議的行為類型,相關辯護意見充分運用證據規則認定事實,深入闡釋刑法原理,依法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期待為讀者提供一種關于辯護邏輯的實踐經驗分享與刑事法律理論探索。
謝杰 陸裕 ·中國史 ·16.6萬字
《無聲的較量:李普曼與冷戰》在縱向上回顧李普曼的教育背景、人生經歷及成長過程中的思想變化軌跡,分析了李普曼所秉持的民主觀、現實主義、精英主義、科學理性等思維方式,并指出這些是其冷戰思想的基礎。橫向上,為了使李普曼的冷戰思想更加明確,作者對同時代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相關思想進行分析比較,并總結出國家利益是這些表面看起來差異很大、甚至尖銳對立的思想之共同基石。作者認為李普曼建立了一個冷戰問題研究框架,并在國內外公共輿論領域成為成效卓顯得冷戰布道者;借助在媒體金字塔中的頂層位置,李普曼參與到美國冷戰政策的形塑過程中,并成為美國公共外交的積極參與者,其思想與行為均成為可資借鑒的珍貴遺產,這對我們研究“思想、媒體與美國外交政策之互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林牧茵 ·中國史 ·10.1萬字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出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斗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家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合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了《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漢書》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中信國學大典:》一書輯錄了唐太宗李世民與其大臣們,如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數十人的對答、議論與奏疏,以及治國安邦的理論觀點和政治舉措,是一部政論性歷史文獻,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典范以及相關思想的重要典籍。本次出版,參考多個版本,取長補短,揀選若干章節,重新注釋和整理譯文。而在精句賞析部分,譯注者力圖透過現代化的解讀對書中的某些章節加以剖析,希望讀者用現代眼光審視《貞觀政要》的意義。
羅永生 ·中國史 ·11萬字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日戰爭中,所有中華兒女,包括海外同胞和各國正義之士,不分民族、不分階層、不分地域,在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民族自衛戰爭。這場戰爭不但挽救了中華民族,顯示了炎黃子孫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并對整個人類的和平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客觀和深入地介紹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情況,體現全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日御侮這一偉業,穿插大量歷史圖片,反映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顯現中華民族的浩氣和尊嚴,希望引起對民族和世界未來的更深刻的思索。
劉金田 ·中國史 ·17.3萬字
從清朝開始,中國頻繁地與西方國家接觸碰撞。始自1793年馬嘎爾尼訪華,西方國家通過商貿公司、傳教士、外交人員等渠道,收集了大量關于清朝政治經濟社會的情報,并將之運用在后來的軍事沖突中(如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等),以實現侵略目的。作者以西方媒體百年間的珍貴報道為基礎,結合《清實錄》《欽定大清會典》等原始中文史料,講述了清朝與西方列強交往中逐步落于下風、衰落直至潰敗的圖景。
易強 ·中國史 ·19.3萬字
本書講述了中國民國時期的人物風情和世俗百態,向讀者還原了一個直觀而又貼近生活的民國歷史,同時以真實歷史故事為基線,并運用精煉簡潔的語言進行講述。
《時刻關注》編委會 ·中國史 ·15.9萬字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寫于抗日戰爭危急關頭的1938年,為對國家前途關心的民眾和青年撰寫。作者從以史為鑒出發,由外交內政的關系入手,重點論述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為抵御外敵入侵而改革內政的各種方案,表現了尋求救亡之道的使命感。全書敘事脈絡清晰,沒有枝蔓,行文情至感人,好讀易懂,引人入勝,讓人欲罷不能。本次整理出版,還收錄《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等四篇文章,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近代史。所以書名也改為《中國近代史新編》。
蔣廷黻 ·中國史 ·17.5萬字
《穆天子傳》(簡稱《穆傳》),最初題名為《周王游行記》。是西晉初年出土于汲郡古墓且唯一流傳至今的竹簡古書,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被學界視為一部奇書。據《竹書紀年》《史記》等相關記載,周穆王在位凡五十五年,于十二年(前965)至十八年(前959)間,兩次西征,東達淮泗,西及昆侖,南至鄱陽,北絕流沙,行程共計十九萬里。《穆天子傳》正是記載周穆王巡狩四海的一部珍貴歷史古籍。全書分為六卷。第一卷記載周穆王于十二年(前965)至十三年(前964)間的第一次西征。周穆王自宗周洛邑出發,渡黃河北上,經蠲山,渡漳水,越井陘山,沿滹沱河北岸登越恒山,北巡犬戎;又西行出雁門關,經今山西平魯到達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祭祀河宗,又西征至河宗氏的溫谷樂都。第二卷至第四卷記載周穆王于十七年(前960)至十八年(前959)間的第二次西征。第二卷主要記載了周穆王巡游了昆侖山一帶,歷壽余、珠澤、赤烏、曹奴、長肱、容成、群玉山、剞閭氏、鄄韓氏等地,順利抵達西王母之邦的行程和事跡。第三卷記述了周穆王會見西王母,大獵于曠原,然后東歸,經智氏、閼胡氏,南越沙漠,到達壽余的行程與事跡。第四卷主要記敘了周穆王從西域繼續東返回國及在國內游歷并最終回到別都南鄭的行程與事跡。第五卷主要記載了周穆王于十四年(前963)至十五年(前962)間,以洛陽為中心,在中原一帶巡狩的事跡。第六卷記載周穆王繼續在中原一帶巡狩、畋獵,期間穆王寵妃淑人盛姬染病去世,周穆王依照王后之禮為她舉行了隆盛的喪禮。
高永旺譯注 ·中國史 ·16.4萬字
周代禮樂制度奠定了中國后世封建社會禮樂制度的基礎,但是,傳世文獻對周代許多重大禮制的記載僅有只言片語。研究周代重大禮制,不僅有利于我們全面深刻地認識周代禮樂制度的內容,同時對我們研究和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政治等情況也大有裨益。本書主要對《春秋左傳》一書所見且和當時社會政治生活密切相關的周代重大禮制問題進行研究。研究內容主要為五個部分,涉及《春秋左傳》所見重大的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禮的研究。其中主要整理和研究了五禮所涉禮目的內容、特點及其歷史功能和在后世的演變。
景紅艷 ·中國史 ·17.6萬字
認識中華文化,要抓住其要義。而掌握中華文化要義,必須基于中華文化自身立場,遵循中華文化自身演進的邏輯,回到經典文本,探其源,析其流,弄清中華文化究竟講了什么。作者基于這一立意,選取中國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論語》《易經》《孟子》《道德經》《莊子》《壇經》等,闡釋儒家、道家、佛家及中醫的主張、思想,提煉出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蘊含著超越時空的大智慧,給予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力量。
郭繼承 ·中國史 ·15.4萬字
《呂思勉白話中國史》分為《呂思勉白話中國史·上古卷·華夏初興》《呂思勉白話中國史·中古卷·漢唐初音》《呂思勉白話中國史·近古卷·宋元興亡》《呂思勉白話中國史·近世卷·明清流變》《呂思勉白話中國史·現代卷·民國何為》系列5本,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具有完全意義的通史,分別講述了各個階段的政治史事、社會經濟、文化現象,還敘述了各國與中國的關系。該版本以1923年商務印書館初版為底稿,為了更方便理解和閱讀,將民國紀元改為公元紀年,對有變化的地名也做了詳細標注,并對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呂思勉 ·中國史 ·1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