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遍布于中國各地的鮮卑人,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下,加速民族融合的腳步,經營西域,傳播佛教思想,在敦煌、云岡石窟鑿出許多大佛;北周時創建的府兵制,打下隋唐盛世的基礎;鮮卑人酈道元寫出《水經注》、賈思勰寫出農學專書《齊民要術》、陽銜之如實記載《洛陽伽藍記》,連同膾炙人口的《木蘭詩》等。
劉學銚 ·中國史 ·17萬字
以24場戰役,講述兩漢四百年的風云變幻!以24場交鋒,揭露沙場之上廟堂之中那些被歷史迷霧掩蓋的真相!有明顯優勢的劉邦為何會被圍困在白登山?漢武帝時代,漢軍騎兵橫掃匈奴的法寶是什么?為何漢武帝親手選中的霍光,敢冒險廢掉皇帝?為何上臺前受萬民擁護的王莽,上臺后卻遭萬民唾棄?昆陽之戰的真的有隕石幫劉秀殺敵嗎?為何年輕時誅滅權臣的漢桓帝,卻縱容宦官掌權?
渤海小吏 ·中國史 ·62.2萬字
《四庫學》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連續性出版物。本書系第五輯,具體內容涉及《四庫全書》的民族歷史記憶與世界記憶遺產、《四庫全書》的世界記憶遺產特質、四庫分類的知識譜系、《四庫全書總目·詩類提要》與當代詩經研究、日本的四庫學研究、四庫提要辨證、四庫著錄陳師道著作雜議、《四庫全書》風水學價值、書畫修復常識、文瀾閣《四庫全書》研究文獻目錄等方面,為四庫學增添了新內容,是研究四庫學的重要參考。
陳曉華 ·中國史 ·13.9萬字
《近代史學刊》是教育部百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學術刊物,登載1840~1949年中國近代史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專題討論、研究論文、研究綜述、書評、史實考訂、學者書札、學術信息等。本書是第22輯,分為五四運動百年紀念專題、中國近代大學與社會、近代中國宗教社會史、專題研究、書評、會議綜述6個部分。
馬敏主編 ·中國史 ·25萬字
本書以翔實的史料,樸實的描寫全景記敘了1945年日本戰敗前后的經過。除記敘與中國有關的日本戰敗前后經過外,還對一些其它二戰題材書籍較少涉獵的歷史問題加以較細記敘。具有較強的史料價值。
姜照遠 ·中國史 ·20.6萬字
呂思勉編著的《兩晉南北朝史》一共四冊,集中闡述了兩晉的政治形勢、南北朝朝代的更迭以及這一時期的社會組織、人民生活、文化、學術和宗教。呂公以嚴謹之精神、專業之筆觸、高尚之情懷將兩晉南北朝史娓娓道來,旁征博引,一氣呵成。個中滋味,令人掩卷深思。稱其為斷代史中的之作、精品之作絕不為過。
呂思勉 ·中國史 ·32.6萬字
本書是第一本關于《華僑日報》的研究專著,采取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新聞學理論和觀點等,憑借《華僑日報》的報紙原件和微縮膠片,進行深入探討,是香港報業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就《華僑日報》前身三種報紙及該報本身的刊行經過作出全面性的系統論述,并對報上登載的消息、文章、圖片、廣告等作詳細統計。
丁潔 ·中國史 ·13.1萬字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樞著。本書選取《資治通鑒》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每件史事詳記其始末,并自擬標題,記述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開創了“以事為綱”的本末體史書先例。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51.6萬字
《中國考古學(夏商卷)》重點介紹了1928年以來的殷墟發掘與研究,二里岡商文化與鄭州商城的發現與研究,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及夏文化的探索,偃師商城、安陽洹北商城以及商代其他城址、重要遺址和墓葬的發現與研究,夏商時期周邊考古學文化的發現與研究。書中以“偃師商城之始建為夏、商王朝交替界標”說為基點,論證了夏、商文化關系和難解的夏、商文化界定問題;進而追溯了二里頭文化之前的早期夏文化和先夏文化;還討論了夏、商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的關系及其歷史意義。作為系統論述夏商時期考古學的著作,《中國考古學(夏商卷)》闡述了關于夏商考古研究的任務、特點與方法以及相關的思考,展望了夏商考古學發展的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中國史 ·61.2萬字
梁啟超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又是記述者和闡釋者:無論是清末新政、民初憲政等政治大事,還是晚清學術傳承等文化思想進程。本書從梁啟超三種關鍵的清學史著述(即《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以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第八章《近世之學術》)入手,還原梁氏前后敘述的不同語境,澄清其在晚清"今文學"運動中的角色,將梁氏及譚嗣同、夏曾佑等人的"今文學"言論加以歷史的解析,呈現出一個逐漸生成和變化著的過程。
張勇 ·中國史 ·20.9萬字
本書收錄史學名家樊樹志教授近十余年間所撰有關晚明史的要文十三篇,既娓娓解讀了晚明重要歷史事件和社會現象,如萬歷年間的朝鮮戰爭、六君子之獄、魏忠賢崇拜運動、文人結社等,又剖析了晚明著名文人士大夫,如徐階、張居正、文震孟、鄭鄤、倪元璐、吳應箕、黃道周、劉宗周、吳偉業等人的仕宦與心路歷程,這些主題幾乎涵蓋了晚明史的重要方面。書中配有六十余幅圖片,包括人物肖像、書畫作品、典籍書影、檔案資料及其他歷史遺物等多種類型,以期形象生動地還原歷史場景,圖文相彰,是研讀晚明史乃至明史的優秀讀本。“人世事,幾完缺”,選自清吳梅村《賀新郎·病中有感》,最能代表耄耋學者樊教授數十年研究晚明史的感慨心境。
樊樹志 ·中國史 ·20.7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開一次青年學術研討會,并將與會者提交的論文集結出版,自2000年至今連續出版,可謂近代史所青年學者成長的一個記錄。本書系2015年卷,內容涉及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領域,是近代史所研究所青年學者一段時間的研究成果展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中國史 ·20.9萬字
《知行合一五千年》是一套通俗中國史,共五冊,講述從神話時期到清末的五千年歷史。本書為第一冊,主要講從盤古開天到西漢王莽這期間的歷史發展。本書內容按照編年體形式著述,著名歷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其中,有助于讀者建立歷史框架;同時作者還將心學知識嵌入對歷史的解讀中,觀點新穎,是不同于其它歷史書的獨特亮點。
度陰山 ·中國史 ·17.5萬字
本書以張居正改革群體為研究對象,將張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歷史演進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及其演變,揭示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張居正、張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及晚明社會變遷的復雜關系。本書貫徹實證研究,在充分研讀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搜集和整理明清以來有關張居正改革群體的文獻資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檔案、文集、筆記、家譜、碑刻、口述史料等,注重新史料尤其是地方文獻的挖掘,從文獻中發現歷史的多面相。突出社會史群體研究的視角,通過宏觀的階段把握和微觀的個案分析,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的特征、價值傾向及互動等,注重政治史研究與社會變遷、文化變遷相結合。通過梳理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國家政治運作、社會生活變遷、利益關系平衡等重要問題,深刻闡述張居正改革群體在明代中后期社會演進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影響,為我國在新時代深入推進改革事業提供歷史借鑒。
馮明 ·中國史 ·20.7萬字
本書是“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全書分為五個專題,包括“鄭和下西洋與一帶一路”“史料鄭和下西洋與考古”“再思鄭和下西洋”,以及”大航海時代與海上絲綢之路”。本書的作者集結了一批歷史、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考古等專業的知名學者,他們從各個角度研究分析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細節,從宏觀的意義、影響到中觀地考證鄭和航行的路線和范圍,再到微觀地考古其所到之地的中國瓷器,最后從鄭和開創的大航海時代引申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傳承和現實價值。
李新烽 曹放主編 ·中國史 ·27.9萬字
“明學”作為“宋學”的繼承者,并稱“宋明理學”。明代的土大夫理應屬于隋唐以后新型的士大夫,然就明代士大夫極度追求“清議”,且具個性解放的特點來說,其精神世界則又是六朝士大夫的直接繼承者。本書從君子、小人之辨,出處、仕隱的困惑,忠孝節義的兩難困境,生與死的抉擇,雅俗之辨及其互動等多個視角,通過思想與社會交互為用的研究方法,亦即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中去闡釋明代士大夫的知識與行動。這無疑與以往的研究過于偏向“觀念史”不同,而是希望在政治史、教育史、地域研究等領域的相互關聯之下,重新詮釋明代思想史的實際動態。這是一種精神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考察土大夫的精神與政治、社會之間的關系。
陳寶良 ·中國史 ·48.3萬字
《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第五輯)涉及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舞蹈、民間文學、傳統音樂等七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包括瀘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習俗、藏歷年、彝族桿桿酒釀造技藝、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支格阿龍《勒俄特依》、彝族挽歌。本書首次全面詳實地介紹了各種文化遺產的形成衍變、發展脈絡、基本內容、表現形態、基本特征、價值與功能、代表性傳承人存續狀況,以及傳播與影響,并輔以曲譜、照片等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大大增強了全書的資料性、學術性和可讀性。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與學術價值。
阿牛木支 馬燕春主編 ·中國史 ·16.3萬字
《中國歷史通俗演義》上迄秦漢,下至民國,兩千年的中國歷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它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全面敘述中國歷史的通俗演義。作者在寫作的時候秉承“主本信史,旁征野史”的理念,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本書是《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系列書之一的《清史演義(下)》。本書講述從“第五十一回林制軍慷慨視師琦中堂昏庸誤國”到“第一百回舉總統孫文就職遜帝位清祚告終”的歷史。自康乾盛世之后,清朝又開始走向下坡路。西洋異族船堅炮利,屢犯國門,泱泱大國今天割地、明天賠款;國內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等累得清朝君臣顧此失彼,國勢也漸漸衰退下去。直至武昌發難,各省響應,竟把大清朝生生地推翻了……
蔡東藩 ·中國史 ·30.7萬字
京師論壇是由北京師范大學中華文化研究與傳播學科交叉平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共同主辦的高端國際學術文化論壇。京師論壇以“古今貫通”“中外融通”“上下打通”的“三通”為總體追求,借助于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科交叉優勢和文化研究優勢,借助于社會各界論壇參與者的智慧感悟,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京師論壇每年度設定內涵相通、角度互補的年度主題。2017年的年度主題為“文化的傳承和自信”。京師論壇采用對話形式,邀請國內外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頂尖級專家進行對話。論壇每年舉辦六期。每期首先由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進行對話,之后由專業學者、媒體人、社會大眾提問辯難。本書即為這些對話成果的記錄和整理。
郭英德 黃會林 ·中國史 ·10.1萬字
《抗擊:1937—1945》是一部詳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期間所參與的經典戰役的實戰案例集,為勝利叢書之一種。其中精挑細選7個或具有代表性、或富有特點的案例,比較全面地展現了中國軍隊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英勇抗敵并最終取得勝利的光輝征程。
宋國才主編 ·中國史 ·1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