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宋史研究論文集(2022)》為“‘兩宋歷史與王安石’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九屆年會”會議的論文集,收錄了大會的開幕式致辭、大會的主題報告、新任會長年會致詞、閉幕辭和23篇學術論文。這些相關的主題報告、學術論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宋遼金史乃至五代史的研究動態和學術研究新視野,對進一步推動宋遼金史乃至五代史研究領域的擴展、研究內容的深化有較好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李華瑞 鄒錦良 陳云斐主編 ·史學理論 ·31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國內外發表的關于中國水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文集,內容包括了水歷史與水文化理論的探討,中國古代城市水治理問題、邊疆地區水環境治理問題、少數民族水文化問題研究等廣泛領域,其中一些文章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本書理念新穎、內容廣博、學理性強、具有國際視野,涉及的一些領域在國內外都是具有前沿性的,是從人文視野研究中國水問題及國際交流的最新成果。兩位當代國際公認的水科學大家親自為本書作序。
鄭曉云 ·史學理論 ·24.3萬字
從1914年到1945年,世界經歷兩次大戰的浩劫,人們從未如此渴望和平。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現,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帶著精明的談判代表,在雅爾塔舉行秘密會議。短短八天里,三巨頭手握大小不等的籌碼,時而兩兩聯手,時而互相背叛,時而強硬,時而妥協,在理念與現實、道義與利益、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之間搖擺權衡。他們想盡快結束戰爭,想維護戰勝國的利益,還想遏制一切戰爭的根源,而這一切,都是以小國的利益為代價的。波蘭、德國、中國……許多國家的戰后軌跡就此改變。會議結束時,與會者充滿了樂觀的希望,他們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爾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協和諒解,將成為戰后盟國關系的基礎。然而,1947年,鐵幕降下,冷戰開始。雅爾塔成了錯失和平機會的象征。哈佛大學東歐史專家沙希利·浦洛基則要為雅爾塔會議正名。他梳理蘇聯解密檔案、各國政府文件、與會者回憶錄和未發表日記,生動了這場爭議極大、影響深遠的會議。他重建當時的情勢,從會議參與者的選擇、計算、利益、理念出發,證明雅爾塔雖是通往分裂、危險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卻絕非冷戰的肇因。
(美)沙希利·浦洛基 ·史學理論 ·39.9萬字
王鍾翰先生(1913—2007年)是中國現代著名清史、滿族史專家,該書對王鍾翰學術道路、史學成就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揭示了其治史風格既植根于中國傳統史學,又受到近現代史學思想與方法的熏陶;既有時代特點,又富有個人特色。該書不僅是對王鍾翰個體的研究,更可以通過個案進一步探視中國近現代史學發展的脈絡與規律。
李春保 ·史學理論 ·24.4萬字
中國史前神話包含著華夏先民對人生、社會和宇宙之間關系的思考。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意識形態,中國史前神話意象體系具有多樣的審美價值,對中國古代審美傳統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神話意象并不是特定時代的歷史遺留物和外在于我們的無關對象,它們是原始先民原始、基本的文化心理結構和情感需求的結晶,它所蘊含的認識、意蘊和情感至今仍與我們息息相通。
王懷義 ·史學理論 ·24.8萬字
在綜合觀照政治、經學、思想、文學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本書認為兩漢之際的文化精神發生了從“圣王”向“王圣”的轉變。所謂“圣王”,指的是只有圣人才配稱王,王權的合法性來自于為萬民造福利的圣德,其核心是保民而王、天下為公。“王圣”則是東漢權力階層重塑的一個政治觀念:帝王即為圣人,帝王不僅擁有上天賜予的最高權力,還擁有神圣的人格魅力,集政統與道統為一身。從“圣王”轉向“王圣”,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變局:“圣王”的文化精神承續先秦而來,在蕪雜誕幻中涌動著以思想改造現實的沖動,其終結意味著上古文化精神的終結;東漢的“王圣”精神則開啟了中古思想,思想家不再試圖改造現實,而是努力地適應現實。
曲利麗 ·史學理論 ·23.3萬字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最北段的自然河流,歷史上曾經是重要漕運河道。本書對漕運時期北運河的治理和變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了金元明清四朝為保證漕運而采取的治理手段,梳理了北運河的河道變遷過程,重點復原了金元時期北運河的河道位置,系統地分析了明清時期北運河的治理手段和河道變遷規律。最后,從宏觀角度分析了北運河河道治理的空間特點和歷朝河道治理的時代性以及演變過程,闡明了河道治理和變遷與運河漕運之間的關系。
陳喜波 ·史學理論 ·21.6萬字
《中國歷史研究法》為梁啟超涉獵東西方史學著作,結合中國史書的過去和現狀,系統整理,專門講演,條分縷析,言簡意賅,有理論,有方法,有例證,有判斷。是中國近代史學的名著。
梁啟超 ·史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是劉浦江教授關于遼金史以及宋代歷史研究的論文集,本書大量運用遼金石刻材料及契丹、女真語文資料,將歷史學與考古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緊密結合,解決了諸多懸而未決的重大難題。全書具有全局性的問題意識,跨學科的研究視野與深刻的學術關懷,具備代表了宋遼金史研究的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所收論文大多散見于各種學術刊物,未曾結集,不便于讀者集中閱讀。本次精選劉浦江教授宋遼金史論文,并按照主題加以排列,可以見其學術格局。
劉浦江 ·史學理論 ·27.9萬字
城邦,是人類社會早的政治單位。邦伯,城邦的首領,是形塑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形態的基干力量。中國早期文明的發展歷程,大致是從氏族到邦國,在龍山時代末期,形成了萬“邦”林立的局面。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形成,均經歷了“由伯而王”的發展歷程。春秋戰國時期,“伯”被整合進五等爵制,對后世影響深遠。本書研究了“邦伯”這一政治及社會組織在殷商西周時期的發展,探討了處于早期國家“外服”區域的邦伯被納入中心王朝的過程,這也是早期國家統治區域不斷開辟以及政治體制隨之演變的過程。
王坤鵬 ·史學理論 ·25.4萬字
《敘述事實與歷史事實》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3輯,主題為“敘述事實與歷史事實”,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意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微觀史家卡羅·金茲堡、世界史學者于沛、美國史學者王旭、王曉德、李劍鳴、王立新等多位學者的精彩文章14篇。卡羅·金茲堡從微觀史學的角度深入分析微觀史學三大代表著作之一的《馬丁·蓋爾歸來》,于沛關于馬克思《歷史學筆記》的研究,美國史四位優秀學者對于目前美國史研究的新方向做了頗富價值的探討,等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啟發意義。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2.2萬字
《史學史研究》通過刊發高質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史學理論卷》是《史學史研究》文選中有關史學理論的重要分冊,集中展現了幾十年來有關史學理論的研究論文,這些內容為史學界定量定性分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其中還涉及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對于當下歷史研究工作者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理論是研究問題的重要方法,本冊正是史學史研究的規律總結和升華。
董立河主編 ·史學理論 ·38萬字
傅璇琮(1933—2016),浙江寧波人。著名學者、出版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書局原總編輯。曾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兼秘書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等。傅璇琮先生逝世后,他的朋友、同事以及學生陸續撰寫了一些懷念文章,敘述其建樹,回憶其風范,今集結成集,以為紀念。
中華書局編輯部 ·史學理論 ·28.1萬字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古籍和史著;同時,中國向來又以“歷史的國度”著稱于世,歷史思想含蘊豐富而影響巨大。本書以“《尚書》歷史思想”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尚書》中的華夏歷史意識、歷史天人觀念、歷史變動觀念、歷史功用思想、歷史審美思想等諸多方面,評述了《尚書》歷史思想的影響和當代價值,第一次對《尚書》歷史思想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有助于弘揚傳統文化,深化對民族文化基因的認識。
王燦 ·史學理論 ·26.9萬字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周健力作!依據大量的清代檔案、政書、文集與方志,貫通“古代”與“近代”,結合制度、人物與史事,對清代田賦制度、政府財政與國家治理問題進行堅實的討論!
周健 ·史學理論 ·33.9萬字
《史學史研究》作為發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是國內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主要理論陣地。《人物志卷》下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中的一冊,主要是匯編了史學史研究上發表的人物專訪,力圖完整地還原諸多史學大家對于某類史學史問題的觀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研究過程,展現史學史研究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其中,上卷主要是對章開沅、陳橋驛、漆俠等史學名家的專訪,是濃縮版的新中國史學發展史。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34.1萬字
本書由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多位漢學家共同撰寫,分章節從不同角度描繪了俄羅斯漢學在后蘇聯時代至今的新的發展,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中俄政治體系、法律、經濟現狀和經濟改革的對比;俄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哲學傳統、文化和教育特點;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現代化問題等。全書用歷史的觀點,通過一系列匯總和評述,展示了“俄羅斯對這個步入世界重要位置的東方國家的研究”的深厚傳統。本書在俄出版后,在俄方的中國問題研究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此番譯介到中國,對我國了解現當代俄國漢學的發展現狀是最權威的資料。
(俄)瑪瑪耶娃 ·史學理論 ·41.8萬字
“瑞安考據學第一人”方成珪延續乾嘉考據傳統,運用傳統語言文字學、文獻學考據方法,對經學、小學和文學等領域多部典籍做了細致考校。代表作《集韻考正》《字鑒校注》《韓集箋正》和《唐摭言校正》于音韻、訓詁、考據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本書以考據為切入點,以學派為觀察點,分研究、考校兩編,對方成珪考據學淵源、治學生平、學術特色與局限、考據學成就與影響等進行了考述,明晰了方成珪在清代考據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劉思文 ·史學理論 ·27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自2005年在中華書局出版,每年一輯,目前已成為CSSCI來源集刊,自2015年起改為每年兩輯。分為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等相關研究專題。
張伯偉 ·史學理論 ·36.1萬字
本書研究明代浙江、南直隸地區財政結構的變遷軌跡。分別從田賦、上供物料、里甲役、均徭役和驛傳役等幾個方面考察明代地方財政的收支結構與辦納方式。全書始終以“徭役及其附帶財政責任”為關注對象,指出地方財政的貨幣化審編自成化、弘治以后已經出現,各類財政資源陸續實現了以白銀為單位的核算,但地方財政仍沒有擺脫以徭役為核心的辦納方式。徭役全面銀納化改革,各地雖屢有嘗試,但囿于各種難題而作罷。嘉靖、隆慶以后,中央政府對白銀的大量需求催生了“一條鞭法”改革,最終推動了地方財政的貨幣化轉向。
丁亮 ·史學理論 ·2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