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作者于1931年所撰寫之講義,上自秦人一統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為一尚未完編之斷代史。作為一代史學大師,錢穆先生秉其一貫高屋建瓴、融會貫通的史學要旨,秦漢兩代學術、政治及社會經濟三者會通而觀,明通變,知是非,指呈中國歷史上這一巨變而輝煌時期的精要所在。誠如作者所言:“學者就吾所講,退而循誦馬班兩史,庶有窺乎秦漢兩代史跡之大概。即有精治馬班原史,涉獵吾書,亦足供討論鉆研之一助。”作為錢先生壯年力作,新見迭出,議論暢達,體裁尤為創新。
錢穆 ·史學理論 ·14.8萬字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注重史學理論,著眼于中國歷史的重大學術問題,提倡學術爭鳴,以繁榮和推動歷史科學的健康發展。本書主要刊載史學理論、中國歷史研究、歷史文獻學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主要欄目(內容)如下:(一)史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歷史學理論方面的學術論文。(二)中國史學史。包括中國傳統史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發展的研究。(三)歷史文獻學研究。(四)中國古代史研究專題。(五)史學評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有關學術問題的爭鳴,以及中國歷史學領域內相關前沿問題的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民國時期的地方自治運動是歷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它對于研究中國早期的政治現代化有著重要的意義。20世紀20年代的浙江自治運動是當時全國自治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傅幼玲著的《孫傳芳與浙江自治運動》較全面地論證了孫傳芳在1924—1926年統治江浙期間,對浙江省的自治運動所持有的態度和采取的政策,以及對浙江自治運動所產生的影響。
傅幼玲 ·史學理論 ·10.5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波斯和古代中亞研究的系列考證文章。突厥興起在中亞史上劃一時代,前此屬于古代。本書所謂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國、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中亞則大致指今天“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域。這一時期,與塞種、貴霜、嚈噠的關系無疑是波斯與中亞關系之重點,本書擬從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種、貴霜和嚈噠史的過程中已涉及諸問題詳者略之、略者詳之。波斯和中亞其他關系亦有所涉及。要之,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國內空白或薄弱環節,對作者過去的有關研究則有補充和增強的作用。而之所以稱“讀書劄記”,是因為作者認為:“讀書劄記”者,斷簡零篇也。在昔淺薄,妄稱“研究”者,其實亦“劄記”耳。故名之。
余太山 ·史學理論 ·12萬字
秋瑾無疑是二十世紀中國最知名的女性。自其1907年7月15日(陰歷六月六日)在紹興就義后,近百年來,女界中為世人普遍熟悉與持久關注的,秋瑾是唯一一人,真正當得起俗話所謂“活在人們心中”。關于秋瑾的討論與敘述也一直不曾停歇。本書為夏曉虹教授二十余年間撰寫的關于秋瑾的十三篇文章結集。作者在細致爬梳秋瑾史料的基礎上對秋瑾的經歷、人生際遇、思想、詩詞作品的流傳,以及形象的演化等進行了闡釋,并給讀者呈現了隱含其間的百年政治風云與學術潮流。
夏曉虹 ·史學理論 ·16.1萬字
《孫子與兵家思想》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主編 ·史學理論 ·3.5萬字
愛新覺羅·善耆(1866—1922年)生活的時代正處于中國近代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清王朝內憂外患日漸加重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以振興中華的時代。作為清朝最后一代肅親王,善耆積極參與清王朝的諸多改革舉措,為政恭謹,建樹頗多。本書以善耆的一生為考察對象,重點論述了其在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中的為政功績,例如整頓警察、管理書報、積極禁煙、控制鼠疫、鼓吹立憲、推動京師和地方自治等等,以及善耆為了推動改革,不惜秘密聯絡康梁改良派和利用革命黨人的情況。善耆的諸多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最終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統治,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經驗教訓以供后鑒,所以本著作對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周福振 龐博 ·史學理論 ·16.9萬字
潞河中學位于北京市通州區,東與河北,天津毗鄰。明清時通州已發展成北方重要商埠,商賈云集、貿易繁盛也自然帶來了通州教育與文化的繁榮,同時,通州也成為西方傳教士涉足京城的首選之地。至20世紀初葉,通州已成為京城學校最密集、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具有l47年歷史的潞河中學即是通州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潞河中學史話》為讀者展現出了一幅近代中國教育發展過程中西學東漸與民族教育崛起的歷史畫卷。
徐華 張洪志編著 ·史學理論 ·9.7萬字
本書是宮崎市定關于科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國的選拔人才制度,從東漢的孝廉科到魏晉的九品官人法,最終發展為科舉制。作者以清代科舉為例,詳細介紹了科舉的程序和細節,以及科舉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闡述了科舉制度對明清以來的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日)宮崎市定 ·史學理論 ·11.9萬字
本書敘述了梁啟超戊戌政變后流亡日本期間的思想變化與活動實踐,從創辦《清議報》到主筆《新民叢報》,從鼓吹立憲到志在“新民”。全書有著十分清晰的時間線,對梁啟超各時期的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做到了恰如其分的還原,并將其置于近代東亞文明的轉變這一框架下進行分析,揭示了梁啟超這一時期思想的變化以及他的辦報活動對近代中國的巨大影響,彰顯了梁啟超在東亞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日)狹間直樹 ·史學理論 ·11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史學理論 ·17.6萬字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短暫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已足見作者深邃敏銳的識見和淵博厚實的學識,通透又睿智的思想。
張蔭麟 王家范導讀 ·史學理論 ·16.3萬字
本書首次明確提出“新媒體時代的歷史學”概念,以三個版塊十章的內容,以專題形式探討了與“新媒體時代的歷史學”相關的若干問題,全面分析討論了隨著新媒體時代技術進步與傳播方式的變化,歷史學研究所呈現出的新特點以及歷史學面向公眾的社會服務功能,歷史學應如何向民眾提供知識與思想的內容服務,并與各種大眾傳媒方式相結合,建立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同時呼吁歷史教學轉向培養專業學者、中小學教師和歷史普及人才三者并重的新思路。
邱靖嘉主編 ·史學理論 ·13.3萬字
《維米爾的帽子》是著名漢學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過七幅油畫、一件荷蘭產的青花瓷盤上的細微之處,探尋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們可以在看似無關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屬東印度公司興盛的跨洋貿易,看到軍官的氈帽里隱藏有尋找中國之路的熱情,看到一條由歐美和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之河、煙葉數十年間便風靡世界各地。17世紀的人們,依托航海技術的發展,跳脫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尋萬里之外的異域。他們賭上故鄉,奔赴各地,將世界連為一體。一些普通人也被貿易旋風吹起,撒落到異國他鄉。世界曾經孤立的的地區被連接成一個全球交流網絡,這個變革沒有人預測得到,也無人能夠扭轉。四個世紀以后的我們,對此恍若相識。
(加)卜正民 ·史學理論 ·16萬字
《新史學》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辦,著眼于從方法論角度把握史學發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學創新的道路。本書是第12卷,以“量化史學”為主題,內容涉及量化歷史研究新趨勢、先秦時期國家形成與官僚化、晚清國家能力衰退與災害賑濟體系轉型、清代命盜重案的特征、清人年壽問題、1910年四川城鎮人口問題、首屆“中研院”自然科學類與人文社會科學類院士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對比、“朱子授禮”問題及日本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關系影響因素。
陳志武等主編 ·史學理論 ·16.3萬字
中國歷史書寫深受海洋史觀影響,導致中國歷史敘述“權重”發生偏移,以19世紀中葉以來通商開埠為基礎的東西關系“沖擊—回應”理論大行其道,直到拉鐵摩爾中國“亞洲內陸邊疆”研究恢復以南北關系為中心的“大陸史觀”之后,“過渡地帶”作為中國歷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視。本書以中國西北為例,以地緣與空間視角下的農耕、游牧與綠洲互動為切入點,在“長時段”的眼光下,“西北”不僅沒有“停滯”,而且在“區域”空間尺度上發生了“巨變”,“長城—天山走廊”的形成為理解“中國”提供了新的視角。
黃達遠 ·史學理論 ·12.3萬字
馬來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關節點馬六甲海峽上,也是海外華人重要的聚居區,華人在當地占有比較大的人口比例。從17世紀開始,華人紛紛南下馬來半島謀生,經過200多年的遷徙,形塑成當今所見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本書對極樂寺與早期檳城華人社會、檳榔嶼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徑、霹靂州華人宗教與幫群結構、近代中國內地對新馬地區的認知進行了專門的個案研究,對馬來西亞華人歷史研究與田野工作以會館為例做了方法論的闡述,對推動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比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宋燕鵬 ·史學理論 ·12.5萬字
日本漢學泰斗斯波六郎代表作,選取“孤獨感”為關鍵詞,遵循時代順序,對中國文學史上重要作家進行細密解說!以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將不同作家風格殊異的“孤獨感”進行對比,闡發了中國文學在歷史進程中的演變過程!
(日)斯波六郎 ·史學理論 ·10.4萬字
《自由主義傳統的書寫者:杰克·克魯亞克》以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學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魯亞克為研究對象,結合其成長經歷,梳理其文學創作思想的形成,探討自發式寫作風格的特征和價值。同時,在中西文化視域的背景下分析克魯亞克認知、接受禪宗思想,將禪宗文化與天主教思想有機結合,表達一個天主教徒對話禪宗思想面臨的心理沖突和身份認同。本論著總結克魯亞克對美國文學文化發展的貢獻,探討其對自由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這對于廓清以往對克魯亞克的認知偏見,客觀地評價其作品價值和文學地位有著深刻的涵義;對于深刻認識“垮掉的一代”文學和文化運動;對于探討克魯亞克接受禪宗思想,實現自我與他者的文化互動,為禪宗文化在美國的接受和傳播等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謝志超 ·史學理論 ·17.1萬字
與史學大師李德·哈特的晚年集大成之作,高度總結了作者對戰爭史和戰略論的研究成果,以畢生精血淬煉出自己的歷史哲學。作者以戰略家的宏觀視角,從歷史透過現在而進入未來,探討了人類在戰爭、政治以及社會領域為何會一再犯下相同的錯誤,為人類敲響了警鐘。作者以史學家的嚴謹和客觀,結合第一手調查資料,從政治制度、社會環境、公共輿論、決策過程等多個方面,詳細而透徹地解析了人類何以反復陷入戰爭泥潭的底層邏輯問題。本書內容短小而精悍,觀點深刻而犀利,值得任何時代的讀者反復閱讀和體會。
(英)李德·哈特 ·史學理論 ·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