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期《江南社會歷史評論》收入了20篇左右的論文。其中的“筆談”欄目匯聚了李伯重、趙世瑜、唐力行、鄒振環、陳寶良等研究江南史和社會史的重磅學者和葉康寧、連冕等江南藝術史研究領域的新銳,他們圍繞江南社會史與江南藝術史的跨界對話將會給學界帶來新的思路和新的啟發。明史大家陳寶良先生的論文一直以史料豐富著稱,此次他與劉國敏合作的新作深入挖掘了明朝江南一帶的民間流言和諷刺性詩文,由此透視明代江南士風的變化。
唐力行主編 ·史學理論 ·31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發表過的10多篇學術論文,探討了唐宋以來封建王朝對中國西部邊疆民族地區施設羈縻府州、土官土司等行政建置的過程及其歷史意義,對邊疆民族史地文獻及部分少數民族的來源與遷徙過程也作了考察,從一個側面為作者提出的歷史政治地理“圈層結構”理論提供了部分實證。
郭聲波 ·史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為學術雜志《亞洲概念史研究》的第一卷。本書共收集十一篇論文、一篇會議紀要,以“翻譯概念”“歷史書寫”“知識考古”“方法論的回轉”四部分推動亞洲概念史的研究,試圖從東西比較的角度,考察西方概念如何被翻譯為漢字概念,以及漢字圈內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由此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
孫江 ·史學理論 ·23.2萬字
本書是2005-2006年度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項目“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中國’認識”的成果論文集,本書有別于中國近代思想史新方法論的研究,而是致力于研讀各個文本的基礎性研究。主要內容分析朱光潛、辜鴻銘、胡適、梁啟超、宋平子、趙正平、張君勱等人的學術研究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發展中的地位,及其在被給定的環境中既要適應環境又要改變環境,在多重力的作用下對中國近代社會思想潮流的貢獻、影響。
(日)高柳信夫 ·史學理論 ·23.1萬字
明、清(后金)政權更替之際,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王朝傳統政治秩序的變化,經歷了由最初的政治秩序穩定中蘊含著危機,到受到沖擊產生動搖,直至發生深刻變化導致裂變,再到以清朝為中心的中朝政治新秩序重構這樣一個變遷過程。在此過程中,屬國朝鮮的朝貢對象發生轉變,由長期的對明朝“至誠事大”,一度轉為“兩面外交”于明和后金,乃至“半附屬”于后金,最終正式成為清朝的“臣屬之國”。本書以清朝興起時期的1583—1643年60年間為研究斷限,分四個階段,以政治事件和外交關系為切入點,以封貢關系嬗變為研究主線,運用交叉學科研究法,使用大量中韓原始文獻資料,對清(后金)、晚明與朝鮮王朝政治秩序的嬗變軌跡、發展規律以及地區影響進行探討,闡釋和界定中朝政治秩序演變的特點、規律性和性質等。
王臻 ·史學理論 ·22.4萬字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古人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態。國家祭祀不僅是理解中國古代歷史及宗教傳統的重要視角,也與政治權力及思想文化的變遷密切相關。本書對秦漢時期的國家祭祀展開了綜合全面的研究,勾勒出統一王朝國家祭祀范式“形成期”的演變進程。秦初“禋祀萬靈”,始皇帝整合戰國傳統、首創統一王朝國家祭祀框架。漢承秦制,經文帝、武帝、宣帝等多次變革重構,西漢王朝通過祭祀建立了“漢家制度”。王莽創制了“元始儀”,改變了原國家祭祀神祠分散而廣布的形態,強調南郊的唯一神圣性,從而使國家的行政中心與祭祀中心得以統一,由此開啟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南郊祭祀時代”。作者對秦漢各階段國家祭祀的具體制度,如祠畤位置、祭祀對象、祭祀方式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舉證與考辨。其研究關注祭祀活動的地理特征、詮釋了國家祭祀的空間涵義,同時綜合中央地方權力關系、政治地理格局、儒學思想發展等因素,呈現國家祭祀變革與中國“大一統”歷史進程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
田天 ·史學理論 ·27.8萬字
本書主要按照年代順序梳理日本各個時期的《史記》研究成果,在對資料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時期的研究狀況及特點,對日本《史記》學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細致深入地研究。本書的研究是以往國內《史記》研究者尚未涉足的領域。通過關注和全面了解《史記》在日本的傳播和接受的過程,我們可以理清日本《史記》學形成和發展的脈絡,比較中日《史記》研究的異同,并推動《史記》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楊海崢 ·史學理論 ·22.4萬字
《亞洲概念史研究》是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于2013年開始出版的歷史類集刊,由長江學者、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和歷史學院特聘教授孫江主編。孫江教授致力于從社會史和思想史角度研究16—20世紀中國和東亞世界,研究方法涉及人文社會科學諸多領域,代表性研究如:中國近現代社會史、政治史和思想史;記憶研究,關注歷史敘述、歷史記憶、民族主義等問題;概念史(思想史),從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識移入中國/東亞的過程及其變異;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為與“京都學派”“近代超克”有關等問題。《亞洲概念史研究》主要從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來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概念史”是指一種基于普遍觀念來撰述歷史的方式。從概念史的角度來看,概念由詞語表出,但比詞語有更廣泛的意義;一定的社會、政治經驗和意義積淀于特定的詞語并被表征出來后,該詞語便成為概念。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時代的特征。亞洲概念史的研究者們試圖從東西比較的角度,考察西方概念如何被翻譯為漢字概念,以及漢字圈內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由此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
孫江主編 ·史學理論 ·24.9萬字
當代文字學權威學者許進雄關于中國古文字及相關社會文化的扛鼎之作,配合神話傳說、出土文物、文獻典籍、研究報告、中外民俗、人類學理論以及古文明時代背景,以專業的學養與平實的敘述解析造字創意,揭露文字神秘起源與意蘊,帶領讀者感受古文字的無窮魅力。以文字為鑰,解鎖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作者精心擷取421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古文字,涵蓋了文字、古史、漁獵、畜牧、農業、谷物、冶金、工藝、飲食、衣服、居住、交通、娛樂、商業、醫學、戰爭、祭祀、與四靈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破除當代對于上古時期諸多禮俗、習慣、思想的誤解,真實、趣味地呈現中國古代社會的全景圖卷。
許進雄 ·史學理論 ·35.7萬字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及講座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圣安多尼學院院士科大衛力作!客觀地記錄了一些可觀察的地方禮儀傳統的表達,并重構了這些禮儀所應用到的地方制度的歷史,現了中國社會的獨特性和復雜性!
科大衛 ·史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圍繞明清時期的倉儲制度、鹽政制度、衛所制度、財政賦役制度,將這些制度的運作機制置于區域社會的脈絡下加以考察,折射出傳統鄉村社會特有的調節機制,以及貢賦經濟中所蘊含的市場邏輯,對于明清社會經濟史的某些重要領域有參考價值。
吳滔 ·史學理論 ·22.9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韓國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綜述四個專題。文章有《平安時代句題詩所引中國五言詩及其價值》、《韓國現存中國西北地區方志考略》等。
張伯偉 ·史學理論 ·29.8萬字
修昔底德(約471-約400),古希臘歷史學家。本書收入的論著對修昔底德著作的歷史學意義、其著作中的諸神以及他的文風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與論述。
劉小楓 陳少明 ·史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從英國學派與歷史學家的關系角度,將學派典型史家的史學思想置于20世紀西方新史學語境與馬克思主義史學譜系中,系統闡釋霍布斯鮑姆(EricJohnErnestHobsbawm)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著述、核心內涵和學術地位,同時彰顯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的思想表達與本質特征,進而從側面呈現20世紀英國史學的思想流變及學術風貌。
梁民愫 ·史學理論 ·42.2萬字
陳其泰先生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陳其泰史學萃編》全書共九卷,約300萬字,包括《學術史沉思錄》《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史學與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學通論》《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梁啟超評傳》《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全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重大創新。《陳其泰史學萃編》是對時代需要的回應。陳其泰先生的著作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偉大創造力。陳其泰先生滿腔熱忱,對民族和國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間可見,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優秀士人精神的薪火傳承。
陳其泰 ·史學理論 ·33.1萬字
在唐代,無論及第舉子還是旨授官,皆須遵守一定的守選規則,守選期滿后經過銓試,方可授官。這便是唐代選官的銓選制度。本書全面論述了這一龐雜而繁瑣的選官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詳細分析了唐代士人如何通過吏部銓試進入仕途,以及在職官吏如何進行銓選,生動展現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歷程,并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發學界積年之覆,填補空白,是史學與文學研究相結合的典范之作。
王勛成 ·史學理論 ·23.8萬字
陳其泰先生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陳其泰史學萃編》全書共九卷,約300萬字,包括《學術史沉思錄》《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史學與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學通論》《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梁啟超評傳》《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全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重大創新。《陳其泰史學萃編》是對時代需要的回應。陳其泰先生的著作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偉大創造力。陳其泰先生滿腔熱忱,對民族和國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間可見,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優秀士人精神的薪火傳承。
陳其泰 ·史學理論 ·32.3萬字
本書為作者從80年代至今在國內學術刊物及主流媒體上公開發表的關于中國近代史以及國際關系方面的論文和時評。如《曾國藩洋務思想的形成、性質和作用》、《錯誤的言行危險的后果——論戰后日本對二次大戰的認識》等。
王少普 ·史學理論 ·44.3萬字
陳其泰 ·史學理論 ·32.1萬字
本書通過研析言官思想的載體——奏折,力圖揭示言官在歷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現,展現這一群體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影響與作用。以嶄新的研究視角,對清末言官群體與朝政關系進行系統考查,就言官制度的發展變化、言官群體對朝政與社會變局的影響加以論述,同時又在傳統士大夫與社會轉型、晚清監察制度的運行與得失、晚清政派政爭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見解。總體看來,這一成果展現了社會變遷如何促動社會精英群體的發展變化,彌補了相關研究的虛位和不足。
鄭云波 ·史學理論 ·2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