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首次明確提出“新媒體時代的歷史學”概念,以三個版塊十章的內容,以專題形式探討了與“新媒體時代的歷史學”相關的若干問題,全面分析討論了隨著新媒體時代技術進步與傳播方式的變化,歷史學研究所呈現出的新特點以及歷史學面向公眾的社會服務功能,歷史學應如何向民眾提供知識與思想的內容服務,并與各種大眾傳媒方式相結合,建立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同時呼吁歷史教學轉向培養專業學者、中小學教師和歷史普及人才三者并重的新思路。
邱靖嘉主編 ·史學理論 ·13.3萬字
這是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和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從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間,有關全球史、區域史或國別史問題的三次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選編。論文集包括五個主題,一是“總論:全球史、區域史與國別史之關系”(葛兆光、艾爾曼、羽田正等三篇),二是“作為區域:何為東亞與中國”(董少新、王振忠等兩篇),三是“在全球史與區域史視野中:觀念、哲學與文學”(FedericoMarcon、中島隆博、大木康等三篇),四是“交錯與關聯:東亞諸國的歷史研究”(馬場紀壽、TinekeD’Haeseleer、王鑫磊、古柏[Paizekeulemans]、SheldonGaron等五篇),五是“全球史研究與大學國際化:各個學校的現狀與思考”(顧云深、佐藤仁等兩篇)。本論文集試圖呈現三校學者對于全球史/世界史、區域史和國別史的一些思考,既承認各個國家歷史學家觀察世界的差異,又努力尋找彼此相容的共識,而且還希望從理論、方法到形式上,探索一個可能的理想型全球史/世界史。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史學理論 ·13.2萬字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以“國體”之名,讓包含殖民地在內的全日本帝國籠罩在強烈的國家意識形態支配下,對戰爭、天皇、國家極端狂熱,進而深化其大亞細亞主義與玉碎思想。通過考察日本人的鎖國性格與自卑感、知識分子的思想歷程、國家的強制力,以及國家與人民的關系,鶴見俊輔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從一個在明治時期走向富強,精神思想自由、開放的國家,轉變為保守、狹隘,法西斯主義橫行的侵略國。他進而解釋日本知識分子對國家主義的掙扎、反省、抵抗為何會失敗,又如何在受到壓迫后屈服“轉向”,成為軍國主義的“共犯”,最終在國家發動戰爭時,宣傳并正當化軍國主義和超國家主義,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日)鶴見俊輔 ·史學理論 ·13.1萬字
本書將人類歷史分為十個時代,彰顯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歷史觀,即歷史是人類理性覺醒的產物,是人類理性不斷解放的過程,歷史進步的階段基本上就相應于人類理性發展的階段,而在這一過程中人的自由的增長本身也是自然的,因此人們有理由對于未來寄予無窮的信心和希望。
(法)孔多塞 ·史學理論 ·13.1萬字
《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集中考察了這一轉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懷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論取向,由劍橋學派主將斯金納的個案出發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領域所呈現的理論問題,并結合20世紀史學理論的發展史,探討了在史學理論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歷史學的客觀性等問題的思路。20世紀70年代,西方史學理論領域發生了學術范式的轉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興盛一時的分析的歷史哲學逐漸被敘事主義的歷史哲學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中最主要的理論形態。這一轉型通常被稱之為敘事的轉向。
彭剛 ·史學理論 ·13.1萬字
三國的魅力經久不衰,其核心正在于謀略,而謀略則出于軍師。三國的精彩,七成在于軍師;軍師的精彩,九成在于謀略。謀略有大有小,有成有敗,有遠有近,有得有失。大謀者左右時局發展,影響歷史走勢,小謀者則尋求進階之道,以期安身立命,兩者均不可或缺。三國謀略穿越千年,之所以至今仍被津津樂道,原因是它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本書講述三國軍師、謀士代表性事跡,分析其謀略之道,以現代人的視角,萃取其智慧,讓讀者讀三國、懂三國、用三國。
趙丹陽 ·史學理論 ·13萬字
《資治通鑒》被稱為“皇帝教科書”,這是一部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運作、權力法則的史學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必讀之書。那么一千年后的我們,應該如何讀懂《資治通鑒》?著名歷史學者姜鵬,倡導用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鑒》,鉤沉隱性的史料價值,參悟個中三昧,發現歷史現象背后蘊藏的哲思。
姜鵬 ·史學理論 ·13萬字
本書主要利用檔案和滿鐵資料,從歷史學、人口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角度對闖關東歷史與文化現象展開系統研究,在理清闖關東歷史進程的基礎上,重點研究闖關東在文化上的影響,特別是對闖關東精神進行深入挖掘,以實現地域文化的重新塑造,完成地域文化的轉型,為東北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范立君 ·史學理論 ·12.9萬字
明代都察院在明代監察體系中具有突出意義,在維系中央和地方關系、加強上下溝通及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方面均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本書考察了明代監察制度建設及制度落實情況,分析了明代都察院在政治制度上的創新之處,指出了“人的建設”的重要性和關鍵意義,為深化監察制度研究增磚添瓦,是一部極具參考借鑒價值的學術著作。
陸振興 ·史學理論 ·12.8萬字
本書匯集了眾多北大學者、學子有關中國歷史研討的精辟論述和觀點,娓娓道出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重要人物與重要事件,以我國的歷史進程為主線,按照朝代更迭的順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各位讀者奉獻了一次思想上的饕餮盛宴,可讓讀者能迅速了解和掌握中國歷史知識。
郭曉強 ·史學理論 ·12.5萬字
馬來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關節點馬六甲海峽上,也是海外華人重要的聚居區,華人在當地占有比較大的人口比例。從17世紀開始,華人紛紛南下馬來半島謀生,經過200多年的遷徙,形塑成當今所見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本書對極樂寺與早期檳城華人社會、檳榔嶼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徑、霹靂州華人宗教與幫群結構、近代中國內地對新馬地區的認知進行了專門的個案研究,對馬來西亞華人歷史研究與田野工作以會館為例做了方法論的闡述,對推動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比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宋燕鵬 ·史學理論 ·12.5萬字
本書是何兆武作品集之一種。何兆武先生畢業于西南聯大,學貫中西,先后在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清華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研究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思想史、歷史哲學等領域,有學術專論數十篇,均卓有創見,先后結集成書;此外還有大量學術隨筆文字。此次經系統整理,將其著述文字編訂成書,分專題五種出版,為其一生學術精華的總結。本書收入作者有關史學理論的原創性論文十余篇,代表了國內學者在這一領域的前沿水平。
何兆武 ·史學理論 ·12.4萬字
中國歷史書寫深受海洋史觀影響,導致中國歷史敘述“權重”發生偏移,以19世紀中葉以來通商開埠為基礎的東西關系“沖擊—回應”理論大行其道,直到拉鐵摩爾中國“亞洲內陸邊疆”研究恢復以南北關系為中心的“大陸史觀”之后,“過渡地帶”作為中國歷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視。本書以中國西北為例,以地緣與空間視角下的農耕、游牧與綠洲互動為切入點,在“長時段”的眼光下,“西北”不僅沒有“停滯”,而且在“區域”空間尺度上發生了“巨變”,“長城—天山走廊”的形成為理解“中國”提供了新的視角。
黃達遠 ·史學理論 ·12.3萬字
本書是以現代眼光系統研究版本學的開山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除通行本外收錄新近發現的稿本與連載本,盡現作者結撰之精思。商務印書館之涵芬樓名重書林,本書即為其創建者之學術精粹,可稱“涵芬樓密碼”。
孫毓修撰 葉新等整理 ·史學理論 ·12.2萬字
書中通過區別直接史料、間接史料,官家記載、民間記載,本國記載、外國記載,等等,使人了解各種史料的價值。詳細分析了各種史料的鑒別與應用方法,將自己的心得體會金針度人,為后來人做研究提供了便利。
傅斯年 朱淵清導讀 ·史學理論 ·12.1萬字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連續發展至今的文明。自黃帝姬軒轅時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而所謂上古史,則是指有文字記載之前的人類歷史,在中國一般指商周之前的歷史。由于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即使是后來補載的文獻資料也常以謬傳謬,使得后人對于上古人類史的認識非常模糊,甚至錯誤。因此,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追尋中華民族的真實源頭,探尋我們究竟從哪里來,有助于激發國人的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人類族群和個體生命的存在意義。
北軍 ·史學理論 ·12.1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波斯和古代中亞研究的系列考證文章。突厥興起在中亞史上劃一時代,前此屬于古代。本書所謂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國、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中亞則大致指今天“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域。這一時期,與塞種、貴霜、嚈噠的關系無疑是波斯與中亞關系之重點,本書擬從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種、貴霜和嚈噠史的過程中已涉及諸問題詳者略之、略者詳之。波斯和中亞其他關系亦有所涉及。要之,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國內空白或薄弱環節,對作者過去的有關研究則有補充和增強的作用。而之所以稱“讀書劄記”,是因為作者認為:“讀書劄記”者,斷簡零篇也。在昔淺薄,妄稱“研究”者,其實亦“劄記”耳。故名之。
余太山 ·史學理論 ·12萬字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是1917年劉師培在北京大學國文門講授文學史課程時的講義,論述漢魏六朝文學變遷特點與諸家文章優劣得失,褒揚藻韻,推重美文,嚴辨“文”、“筆”二體之別,為聲偶之文爭正統。劉師培率先肯定魏晉玄學“擷佛老之精華,棄儒家之糟粕”,“不可謂非哲學大昌之時代”,給予魏晉文學充分的重現。這本著述作為課堂講義,是近現代中古文學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
劉師培 程千帆等導讀 ·史學理論 ·11.9萬字
本書是對宋代田賦制度進行再探討的研究之作。本書認為,作為一項正式國家稅收制度,真正意義上的田賦在宋代才最終確立。宋廷通過兩次大規模田土調查與丈量工作,首次完成了全國范圍內相對完整的土地資料登錄工作,從而建立以田土作為切實賦稅征收對象與依據的田賦制度。與此相伴,由依據田土色等、月巴瘠、高下而確定的級差稅率取代了以往的全國統一稅率,也促進了田賦制度走向合理。田賦征納流程亦在田賦制度逐步完善過程中嚴密起來,并促進了田賦稅制的向前發展。宋代以后各朝的田賦制度,基本上是對宋的沿襲挪用。宋代田賦附加稅與農民負擔是本書綜合考察的另一重要問題。綜論之,宋代田賦附加稅沉重一方面源自國家財政需求擴大與田賦征稅原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與宋代國家財政分配體制過度集權有關。
田曉忠 ·史學理論 ·11.9萬字
本書是宮崎市定關于科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國的選拔人才制度,從東漢的孝廉科到魏晉的九品官人法,最終發展為科舉制。作者以清代科舉為例,詳細介紹了科舉的程序和細節,以及科舉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闡述了科舉制度對明清以來的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日)宮崎市定 ·史學理論 ·1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